1 初到英伦
佳佳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受的心理冲击,我永远悉数无法得知。她在后来报考英国著名的圣保罗女子中学时所写的命题作文《我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次最大变化》,就是关于她初到英国时的经历和感受,可见非同小可。
当年我来到英国伦敦,在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第二年的11月12日,女儿佳佳随妈妈飞来英国。在盖特维克机场,我们一家三口一见面就抱在了一起,激动又有些陌生和难以置信,我们这个小家在阔别一年多后终于在伦敦团聚了。其实我们在国内从未真正团聚过,我们夫妻从结婚起就两地分居,8年了,我们都没调到一起。没想到英国伦敦将成为我们安家的地方。
小狗(女儿属狗)一年不见长高了许多,瘦了一些,梳着两把小刷子,典型的中国小姑娘。不一会儿,她就和爸爸热乎了,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她那只有两个月的小学经历。
很幸运,我通过学校向一个慈善房产组织——萨顿房地产,申请到一套非常便宜的一室一厅的公寓房,地点离帝国理工学院不远。否则凭着公费生一个月240镑的生活费,我们将无法生存。这个初建的家非常简陋。我从学校捡回展览会结束后扔掉的简易化纤地毯,铺在卧室和客厅里,又花了几十镑买了些必需的旧家具。那张6镑买回来的挺不错的饭桌,我们至今仍在用,舍不得丢,因为那代表着过去。卧室里,我从街上捡来的两张单人床,并起来够三个人挤在一起睡了。冬天,挤一挤暖和。厨房里,冰箱和冰柜都已齐备——也是从邻近小胡同里捡回来的,运转完全正常,而且是名牌。英国人无论穷富普遍很节俭,殷实家庭淘汰下来的家具、家电等常好端端地放在家门口,等人捡了去。偌大的伦敦,就这样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生态平衡:富人家淘汰了的东西,穷人可以免费捡来用,倒也减少了垃圾。家虽简陋,经过勤快的太太一收拾倒也整洁舒适。佳佳在这个海外的新家里跳来蹦去,很是激动,虽然离开了慈祥的爷爷奶奶,但终于能和爸爸妈妈每天在一起了。她心里也明白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家。
选择合适的学校
太太和我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女儿上学的问题。佳佳到现在为止都是妈妈教、妈妈管的。太太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佳佳在国内从学前班到现在的小学一年级都品学兼优,被老师指定当班长。到了英国语言不通,没有朋友玩伴,教学方式不一样,孩子会感到孤独甚至自卑,我们必须想办法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孩子顺利通过这个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学校非常重要。
我的同学和好朋友,从巴西来的阿拉瓦热和他的妻子维拉向我们极力推荐离我们最近的马布勒佛小学。这所小学的特点是学校里的孩子来自世界各地,家庭背景从外交官到留学生,从英国平民到难民都有。我们这个穷人的大杂院里的很多孩子都在这个小学里上学。由于学生来源繁杂,有语言障碍,学校的平均教育质量并不高,但学校很自豪自己的国际环境,对新来的外国孩子,会指定老师专门对其进行英语辅导,帮助孩子尽快适应环境。学校里有各种英语水平的孩子,从母语到几乎不会说,因此新来的学生不会由于语言障碍而被过分孤立。阿拉瓦热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的女儿比佳佳大一岁,到英国后他们两口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女儿送进了一所据说教育质量不错的天主教小学。可是学校里几乎全是英国孩子,没人愿意和这个不会说英语的巴西小姑娘玩。一个人如果说话不利索,就很容易被人误以为笨,这在孩子的世界里更是如此。后来这小姑娘哭着闹着要转学,于是去了她父母本来瞧不上眼的马布勒佛小学。在那里,她很快适应了环境,成了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优等生。至于英语嘛,在马布勒佛小学的国际环境中要比在那所教会学校的纯英国环境中进步快得多。
我们认为阿拉瓦热的建议可取。小学最初几年,性格和自信的培养比学习更重要。应该送女儿去一个她喜欢,并使她快乐的学校。我们决定送佳佳去马布勒佛小学。于是,在佳佳随妈妈到英国后的第三天,我去马布勒佛小学拜访了校长巴蕾特女士。她立刻表示欢迎佳佳来马布勒佛小学,接着就拿出表格让我帮女儿注册登记。很多英国学校都要求外国孩子有个英国名字。这我不喜欢,我希望女儿永远保留她的中文名字。庆幸的是马布勒佛小学没有这规矩。
注册完毕,我问:“佳佳什么时候可以来上学?”
“明天就行。”巴蕾特答道。
我有些犹豫,是不是太快了点儿?
巴蕾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孩子要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请相信,语言并不是问题,她到马布勒佛会非常快乐的。”
“好吧,那就明天。”
太太下班后,我和她交换了意见。吃完晚饭,我问佳佳:“想上学吗?”
“当然想啦。”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是说,明天就去上学。”我很费力地说出这句话。孩子沉默了。
“可是我不会说英语。”过了好一会儿,她才低声说。的确,孩子不会说一句英语。她全部和英语有关的知识,就是那从汉语拼音学来的二十几个字母。
“如果你现在不想去,就再过上一段时间。当然,学是迟早要上的。其实英国的小学很好玩的。”我硬下心肠劝女儿。
女儿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很平静地说:“爸爸,我明天去上学。”她已经打定了主意。
“真是个好孩子!”太太心疼地把女儿搂在怀里亲了亲。
接着,孩子提出了她最关心的问题:“爸爸,我要上厕所怎么办?”
“你就对老师说toilet,这就是英文的厕所。老师会听懂的。”
“Toilet,toilet……”女儿跟着我念了几遍,这就是她学会的第一个英语单词。
第二天早晨,全家平平静静,但时钟的嘀嗒声在女儿小小的心灵中一定是越来越响。仅仅三天,她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今天她又要离开爸爸妈妈,独自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学校。吃完早饭后,女儿独自靠在窗户边看着窗外,悄声哭了。太太见到顿时眼圈红了,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我也很心痛。“也许,我对孩子太苛刻了?”我想。
妈妈把女儿拉到我们的旧沙发上坐下,母女相偎在一起。佳佳说:“妈妈,我有点儿怕。”
我觉得自己像个罪人,内疚地坐在女儿的另一侧。
“要不然,我们今天不去了?”我摸着她的头试探地问。
“不,爸爸。我今天要去上学。”女儿抽泣着但却而坚定地对我说。我很感激妻子,这几年她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育得很好。
等佳佳平静下来,我和太太一起送她去上学。走在路上,佳佳又温习了她学会的第一个英文单词,toilet。
学校离我们家只有5分钟路程,我们先带佳佳去见校长巴蕾特女士,她带我们到了佳佳的班上。班主任哈德森小姐立刻拉住佳佳的小手说:“好可爱的小姑娘!”佳佳虽然听不懂,但是看着这个蓝眼睛老师漂亮和善的面孔,笑了。
接着哈德森小姐对全班小朋友说:“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她的名字叫佳佳。大家应该怎样对待她?”
“喜欢她,关心她。”班上十几个小家伙异口同声地回答。
“谁愿意做她的朋友,举起手来?”
“Me(我)!”全班各种肤色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
我一边听着,一边逐句给女儿和太太翻译着。佳佳刚才走入学校时的紧张神色已经完全消失了。
哈德森小姐接着指给佳佳座位,小姑娘就默默无声地加入了孩子堆。我和太太基本放心地离开了学校。
这一天,我没有什么心思干我的事情。下午三点半,我和太太准时到学校去接女儿。随着教学楼的大门一打开,孩子们像潮水一样吵吵嚷嚷地涌了出来。孩子群中我们看到了一身红衣服的女儿。她背着小书包跑过来扑到妈妈怀里。
“怎么样?”我迫不及待地问。
“挺好的。这里上课很好玩。”
“那明天还要来上学吗?”
“当然啦!”
女儿还高兴地告诉我,她把学到的第一个英文词用上了,而且只说了一遍,哈德森小姐立刻就听懂了,于是叫了一个女孩带她去厕所。我接着问女儿吃饭是怎么对付的。她自信地瞥我一眼说:
“那还不容易,看别人呗,别人怎样我就怎样。我们小孩儿都是这样的。”
“倒也是,爸爸怎么记不得小时候是咋回事儿了。”
“哼,你去问奶奶吧。奶奶说你小时候像个傻瓜。”小姑娘站在沙发上抚弄着我的头发,咯咯地笑着。
“中午饭是不是很难吃?”我这顽固的中国肠胃永远适应不了那塑料般无味的英国饭。
“挺好吃的呀。你就是像妈妈说的,挑食。”小孩儿的适应能力就是强。
就这样,佳佳顺利地开始了她在英国的“留学”。
佳佳上学很快步入了正轨,她喜欢她的学校。学校专门安排了一位老师,阿伦先生,给佳佳补习英语。佳佳有时会突然问我一些常用英语短语的意思,例如,“go home”是不是回家的意思。她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验证自己在特定场合下听到这些语句后猜想到的意思是否正确。而孩子的猜想一般都是正确的。我注意到这就是学语言的自然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语感。我常问佳佳,你在班上讲话吗?老师和同学说话你能听懂多少?佳佳告诉我,她几乎不讲话,她只是专心地听,她不十分确切地知道自己是否听懂了,她总是在半蒙半猜中,根据老师和同学们的相应行为和相互反应来确定自己是否理解对了。她很喜欢念课文,不管懂不懂意思,她可以准确地模仿老师把课文念下来,尽管基本不懂课文的意思。她说哈德森小姐总是关切地问她:“Are you all right(你一切都好吗)?”而她总是点点头,微笑不语。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秋季学期将在圣诞节前结束了。在学校放假前的晚会上,我和太太看到佳佳和同班的小朋友们一起表演节目,唱了好几首庆祝圣诞的歌。但除此之外,佳佳仍然是个小哑巴。晚会后我们见到哈德森小姐,她告诉我们佳佳是个非常专心、非常安静的小姑娘。她特别爱看佳佳笑,说小姑娘不太笑,但笑起来特别甜美。可以看得出来,哈德森小姐非常喜欢这个来自中国的、至今仍显得神秘的小姑娘。
元旦过后,春季学期开始了。有一天晚上,女儿忽然很认真地对我说:“爸爸,我从来没有在班上念过课文。明天我要主动举手要求念课文。”
“真的吗?”我喜出望外,这将是一次自信心的突破。
“我给你念一遍,你听听我念得对不对,好吗?”女儿一本正经地把书拿出来。
“好,你念,爸爸听着。”
女儿大声朗读起来,一口纯正的英国音使我震惊。这孩子真是有心计,闷声不响地当了两个月的小哑巴,如今一旦要鸣则必定惊人。
“好极了!好极了!”我不禁连连夸奖。女儿的脸上绽开了哈德森小姐所说的那种甜美的笑容。
第二天放学时我去接佳佳,小姑娘一看见我就天真地笑着跑过来,习惯地拉住我的手。看她的表情,我知道今天一定有上乘表演。果然,还没等我问,女儿就兴高采烈地报告了。
“爸爸,我今天在班上念课文啦!”
“好样的!是不是把全班都震翻了?”
“没有。但谁都没想到我会要求念课文。”
“对,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爸爸不许胡说!”女儿摇摇我的手臂,“哈德森小姐一看见我举手,立刻倒吸一口气,眼睛瞪得可大了。”女儿边说边活灵活现地模仿老师的表情。“我读完课文后,老师和小朋友们都给我鼓掌呢!哈德森小姐可高兴了,说我读得很好,还奖励了我一块糖。”
“真是爸爸的好女儿!”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孩子虽然还小,但确实很有心智,很有志气,在班上一炮打响。她已经稳稳当当地迈出了第一步,语言很快将不再是她的障碍。
期中假(英国的中小学每个学期中间,有一星期假)之前有一个家长日,各班老师依次和家长面谈,报告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轮到我们时,哈德森小姐谈起佳佳喜形于色。她说一般外国孩子来了不会说英语,就不管别人懂不懂地说自己的母语。可是佳佳就是不吭声,当了两个月的小哑巴。哈德森小姐虽然年轻但却是个很有经验的老师,她注意到佳佳虽然不说话,但课堂活动很少出错,可见是大部分听懂了。这沉默的小姑娘未免使她担心,因为很多孩子在环境骤变造成的长期孤独中会导致心理封闭。
“终于,那天我一见她举手要读课文时,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哈德森小姐双手捂住了胸口,她仍然很激动,眯着眼睛像在梦中一样回忆着,“她朗诵得好极了,语音准确,自信,富于表情。精彩!”
让女儿正面知晓家庭的真实状况
伦敦的冬天一般并不是很冷,但那一年的冬天在我的记忆中却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因为冬天总是和穷人过不去。凭着我一个人的留学生生活费,养活一家三口,我们必须精打细算,节省每一个便士。这个小家虽然总是其乐融融,充满了幸福温暖,可我们这简陋的一室一厅确实每天晚上都是冰冷的。起居室有一个煤气壁炉,为省钱我们尽量少烧。卧室里没有取暖设施,但一家人挤在一张床上,盖上厚被子也就没有冬天了。这条件在英国算是很差了,但比起当时的国内,还是不错的。杭州的冬天,没有取暖设施,并不好过。应该知足了。
对于我们来说,即使是最便宜的超市也太贵了。除了面包和牛奶从超市买之外,肉、蛋、蔬菜、水果等一律从一个距离我们家3公里远的自由市场买。那里所有的东西都比超市便宜几倍。有时碰得好,半英镑就可以买一箱子西红柿。但东西质量不好,放不住,因为很多是超市淘汰下来的到期或过期货。每到星期六,我们就背上背包,或拉上行李车,走40多分钟到自由市场去采购。坐公共汽车或地铁对于我们是太大的奢侈,一个人往返公共汽车的票钱够买一个星期吃的蔬菜了。当时,所有的中国留学生大概都是以这种方式生活着。在自由市场上,我们总会遇见朋友和同学。佳佳每次都和我们一起去。在英国,家长把小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是违法的。孩子拉着我的手,像大人一样迈着大步,小脸被冬天的冷风吹得红扑扑的,我和太太看着又心痛又喜欢。我每次都是一边走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下乡,当兵,还有我小时候的趣事。佳佳听得津津有味,从父女之间这种大路课堂里,她渐渐懂得了吃苦的必要性,人光聪明还不行,要坚强,要百折不挠地进取。孩子习惯了走长路,在这异国他乡的长长的路上,她在迅速长大。
我们一家在英国团聚后度过的第一个圣诞和元旦是最难忘的。除了勉强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我们没有什么钱过节。佳佳没有圣诞节礼物,同学之间相互送的几张圣诞卡已经使她高兴异常了。好在对于初到英国的佳佳,圣诞节远没有六一儿童节那么重要。可是作为父母,我和太太心里都有些酸楚,我们多么希望有一件小小的礼物,能在圣诞节这样温馨祥和的日子里给女儿带来额外的快乐呀。
元旦一过,各个商店就争相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圣诞—新年大酬宾,很多商品都降价30%~50%,这是买便宜货的最好机会。我们虽然兜里没有几个钱,但是仍然决定全家去伦敦最热闹的牛津街上逛逛,哪怕买不起什么东西,看看节日的街景和商店的盛况也是好的。这当然与其说是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如说是满足太太的。太太直到现在还是谆谆教导我:喜欢逛商店特别是服装店是女人的天性,男人必须学会尊重这最起码的女性人权。
那是元旦后一个清冷的早晨,吃过早饭,我和太太分别牵着女儿的一只手有说有笑地向牛津街进发。此次活动我做了精心的筹划:从我们家到牛津街要坐五站地铁,如果来回都坐车,此行的开销对我们来说就未免太高。如果走路,我们可以穿过海德公园到牛津街的西端,距离只有不到三站地铁。然后我们从西向东逛,等逛完街必定天色已晚,人困马乏,那时再坐车回家。于是照此计划执行,美其名曰:先逛公园后逛商店。
冬天的海德公园一片空旷,一株株大橡树都叶落殆尽,只剩下枯干,然而大片的草地仍然是绿茵茵的,空气特别新鲜。佳佳兴高采烈,围着我们小狗似的蹦来跳去,小脸蛋红红的。
时而身边跑过慢跑健身的男女,我对佳佳说:“你看他们多可怜,八成是吃多了,跑步消食呢。”
“你净和女儿胡说八道!”太太永远是一本正经。
“妈妈,你看又跑来一个吃多了的。”女儿笑眯眯地对妈妈说,有意接受爸爸的谬论。
在佳佳提议下,我们也不妨“吃多”一下。一致同意进行跳远比赛。自然,妈妈总是挖空心思地让着女儿,而我偏偏不让,每次总要比女儿跳得远一点儿。太太说我真没水平,专会欺负小孩儿。佳佳则不然,越比越有兴趣,这令我很高兴,孩子要能输得起,关键时刻才能赢。直到最后一次我跳时,太太从身后扯了我一把,我没跳出去,她立刻宣布:“跳远决赛成绩:佳佳第一名。”
于是跳远比赛以皆大欢喜结束。
牛津街当然比不得上海南京路的熙熙攘攘,但值此大甩卖的季节也是人潮如涌,热闹非凡。各家商店都贴出红色的大字:Sale(大酬宾)。店里进进出出的人无不小包夹着大包提着,真是丰收时节。太太和女儿看得兴趣浓浓,我则暗叹囊空如洗。喜欢的东西不少,而买得起的没有。终于,太太在一家不错的鞋店(Ravel)看中了一双结实漂亮的黑色女童皮鞋,是意大利造,质量非常好,而且减价一半,只有12镑99便士。太太禁不住让女儿试试,正合适,又漂亮又大方。可以看出小姑娘也对这双鞋喜欢极了。价钱是够便宜了,可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个不小的数目。
“你说呢?”太太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从国内倒是带来几双鞋,可是质量很差,孩子来英国后又走路多,现在穿着的红皮鞋才不到两星期,鞋头已经脱胶张口了。孩子的确需要买鞋了。
“太贵了,咱们不买吧。”佳佳不情愿地说。
听孩子这样说,我想起她三岁时,随妈妈从杭州去武汉看我。我们带她到当时武昌最大的中南商场买凉鞋。小姑娘试穿了一双走路带响的塑料凉鞋,穿到脚上就说啥也不肯脱了,跑来跑去把售货员逗得直乐,于是我们欣然买下,小姑娘高兴得先亲妈妈又亲爸爸。想到这里,我不再犹豫,说:“买吧。”
佳佳不动声色,静静地看着我付了钱,看着售货小姐把那双小皮鞋放进鞋盒装进塑料袋交到妈妈手上。我可以感觉到小姑娘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她高兴极了,一下扑到了妈妈怀里。我疼爱地把她抱起来,亲亲孩子的小脸蛋,说:“佳佳,你真乖。还记得你小时候买凉鞋的事吧?穿上就不肯脱了。今天居然没有看到眼里就拔不出来,真不容易。有进步!”
“哼,我们小姑娘最懂事了,从来不耍赖皮。你以为独生子女都那么好对付呀?”妈妈眼里的女儿总是全世界最好的。
“这双鞋真漂亮,我知道你们会给我买的!”女儿胡噜着我的头发,我心里甜滋滋的。这是我记忆中给孩子买东西最开心的一次。
人买东西的欲望和兜里的钱是成正比的。从鞋店出来后我们继续沿街逛店,不过权当看商品展览,只看不买。中午时分,饥肠辘辘,于是我们拐到和牛津街相交的一条步行街上,找到一张背风向阳的长椅坐下,从我的背包中拿出太太准备的丰盛的午餐——面包、西红柿、黄瓜和红烧鸡腿,旁若无人地大吃起来。我想那些吃着从店里买来的塑料般的三明治的英国人,兴许会对我们自制的廉价午餐眼馋呢。全家虽然吃得津津有味,但也冻得浑身发抖,于是赶紧钻进一个大百货商场,边看边取暖。太太试穿了几件衣服,虽然买不起,免费试试总是可以的嘛,至少可以把在英国买衣服的尺码弄清楚。
3点多天就暗了下来,不一会儿牛津街上圣诞期间特有的彩灯亮了,与商店的霓虹灯交相辉映,节日的气氛更浓了。此时我们从牛津街转到了瑞真街。前面是世界著名的伦敦汉姆雷斯玩具店,这是今天出游的重点目标之一。玩具店不光女儿喜欢,我也喜欢。我从小玩具就没玩够,所以直到现在还爱玩玩具。汉姆雷斯有五层楼,各种玩具分门别类,琳琅满目。我喜欢做塑料组装实体飞机和舰船模型,在模型部东转西看,流连忘返,到头来也不过饱饱眼福,只能在心中为将来制订宏伟计划。太太和女儿则在娃娃部里目不暇接,各种各样的洋娃娃,有漂亮的,有丑的,佳佳一下大开眼界,激动地在娃娃的长廊中跑来跑去。像几乎所有的小女孩儿一样,她很快就被芭比娃娃吸引住了。挑来拣去找到一个最便宜的,可还是要比她的皮鞋贵好多,她知道没戏,最后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女儿在国内有很多玩具,可是来英国只能带那么点儿行李,连必备衣服都带不够,哪有空间装玩具呀?我们知道孩子的心思,孩子不强要,我们更感到内疚。我把女儿抱起来问:“喜欢芭比娃娃是不是?”
“太贵了。”女儿并不直接回答。
“这个店贵,咱们到自由市场上可以找到便宜的。”太太安慰女儿。
“等你今年过生日,爸爸妈妈一定给你买个芭比娃娃,好吗?”
“真的?”女儿高兴些了。
我们这时来到了卖各种各样塑料动物的地方。在一个装饰得像农场一样的大方盘里,放着各种颜色和大小的牛、羊、马、猪等玩具。这些小东西可能是在汉姆雷斯所能找到的最便宜的玩具了。女儿特别喜欢小动物,立刻忘了买不起芭比娃娃的不快,玩起农场过家家来了。太太悄悄对我说:“给孩子买个小动物吧,她现在什么玩具都没有。”我当然同意,随即“慷慨”地对女儿说:“佳佳,你挑一个最喜欢的吧,爸爸给你买。”佳佳挑了许久许久,最后挑中一匹减了半价打折后仅50便士的小灰马。佳佳后来对这小小的不起眼的玩具一直非常钟爱,她很清楚这是她来英国后自己挑选的第一件玩具。
从汉姆雷斯玩具店出来,天色已晚。我们也都累了,于是按原定计划乘双层公共汽车回家,一路观赏伦敦夜景。这就是我们全家第一次逛牛津街。以后的许多年中我们去过很多次牛津街,虽然每次都比这次花钱多,但精神上的收获永远没有这次大。
回想起来,初到英国的那段清贫日子,虽然日常的生活质量并不比当时的国内差,但按照西方的标准我们是远远在贫困线以下,强烈的物质反差给我们以窘迫感。我们总是自然地把英镑标的物价折算成人民币,因此觉得一切东西都太贵。而我们也不得不这样每个便士都斤斤计较地精打细算,否则一个月240镑的生活费怎能养得起一家三口!有一次太太到超市买面包,付款后忘了拿找回的10便士零钱,回家后一算账才发现,又来回走了很长的路把钱要了回来。没什么抱怨,我只有感谢,当时所有的留学生都愉快地过着这样的穷日子。毕竟,能被国家千挑万选,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已经足够幸运、足够荣耀的了。
中国有句古话说“人穷志短”,所以人们又总是强调人穷志不可短,其实这很难做到,穷困使人卑微。幸亏我们这帮傲气冲天、欲鹏程万里的国粹精英们绝对志气不短,我们知道这种当学生的穷日子只是暂时的。然而这种贫困对像佳佳这样刚刚开始懂事的七八岁的孩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佳佳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受的心理冲击,我永远无法悉数得知。她在后来报考英国著名的圣保罗女子中学时所写的命题作文《我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次最大变化》,就是关于她初到英国时的经历和感受,可见非同小可。
在国内时,佳佳是我家和太太娘家两家九对夫妇中唯一的女孩儿。爷爷奶奶自然把这唯一的孙女视为掌上明珠。虽然妈妈和奶奶都很注意不娇不惯——爷爷例外,因为他自己也很像小孩儿,但佳佳毕竟还是像所有家境殷实的独生子女一样,生活优裕。小姑娘从小就不俗,长得灵气十足,按照爷爷的说法她是个小神气人儿,奶奶则常叫她小神神。太太是个心灵手巧、无微不至的好妈妈,所以女儿总是被收拾得干净利落、有模有样。至于玩具,那佳佳的收藏可算是那个大院里的第一名。当时我一人在武汉工作,每次回家总是给女儿买玩具,一是企图笼络孩子,补偿自己教女无功之罪,二来也是为了自己玩。难怪我弟弟看着我给佳佳买的遥控车和轨道车不禁怀疑地问我:“二哥,你这是给你女儿买的玩具还是给你自己的?”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佳佳来到英国发生了突变。完全陌生的文化,语言根本不通,生活穷困窘迫。她几乎没有什么玩具,特别是没有她最喜欢的娃娃。带来可换穿的衣服也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受到挫伤,她可能会变得自卑。从心理上保护孩子,责任在父母。我和太太都觉得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实际经济状况,正面地接受艰苦的生活条件。同时要让她知道,我们这个小家在海外从零开始,但我们的生活水平会不断上升,因为爸爸、妈妈和她都是最出色的人,因为我们顽强努力、坚忍不拔。最糟糕的莫过于把创业的贫穷当成耻辱,自己向孩子掩饰,孩子又向外人掩饰,于是丧失了自尊和纯真。
佳佳顺利地通过了这一关。我到英国后不久,在参加一个慈善团体组织的海外学生到白金汉郡英国家庭度周末活动时,结识了一对基督徒夫妇:泰勒先生是英格兰人,而他的太太宝桂是马来西亚籍华人。他们同情我们的窘况,送给我们一大包半旧的童装,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而且样式很适合于佳佳的风格。而佳佳这个从来都是穿新衣服的独生女把这些衣服像新衣服一样接受了,穿得美滋滋的。逐渐,她的玩具也有所增加,虽然大都是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但佳佳玩起来一样非常有趣。每个孩子自然都喜欢穿新的、玩新的,大人亦如此。佳佳并非从未对我们提出过要这要那的要求,孩子毕竟是孩子,但她要得很有限、很小心。佳佳小小的心灵开始认识到父母的难处,体会到我们的心情。孩子纯洁的灵魂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炼得坚强自信,没有自卑,没有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