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我是一个在美丽的乡村长大的孩子,父亲和母亲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村人,父亲读书止步于高中,母亲则小学毕业就辍学了,我目前算是整个家族里读书最多的人,为此感到庆幸。一个人的见识长短、成功与否,不完全凭借知识,但没有知识的长久且系统的积累,即使成功也是短暂的,这句话或许古人概括得更为精辟,“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庆幸的是出生于陕西这个文化大省,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到访中国,第一站居然不是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而是古城西安。此消息爆出之后,出乎众人意料,可谓是当年陕西媒体界的头版头条了。后来有位记者曾经问过克林顿这么做的原因,克林顿是这样说的:要想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得知道她是从哪来的。再次一语道破陕西在整个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每每想起无不令人万分激动自豪。

记得小的时候,屋子附近有一个高大的封土堆,看其形制比普通坟墓要大一些,我对此充满了奇思幻想,到底是什么人士死后可享有如此的气派?父亲便告诉我说那个封土堆不叫坟,而被称作“冢”,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晏子使楚”晏婴葬身之所。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便对这些历史人物、王侯将相充满了极大的兴趣,这当然得益于父亲的引导。在小学时期,我一有空闲时间便与父亲安坐守候在电视机前,在诸多影视题材上,尤爱古装历史,常常专心致志,旁若无物,也为此遭到了母亲的多次不满。可是后来上了初中,真正接触到国学历史,这才发现影视剧中的人物与教科书上的正史人物形象完全不符,令我感到困惑,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从兴趣慢慢转向了深究,日后得以阅书无数,形成自己思维中特有的阅读随笔体系。如果说高中三年是厚积的光阴,那么大学四年就是薄发的时代。

从大一开始,我尝试写作,从最早的一些文章到后来的诗歌,最后走上了写作小说的坎坷之路。

我的第一部小说是为了致敬心中的武侠大家古龙先生所写,洋洋洒洒的60多万字的武侠小说处女作《秦岭刀剑缘》,整整写作了一年,后来又花费一年进行排版整理终得完成。第二部小说便是《大唐节度使》了,那是在与同学去往华山旅游的途中路过如今称之为华县的地方,在唐代称之为华州,也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郭子仪的故里,尤为激动,思虑万千,以古策今,酣畅淋漓地写出了30万字的历史传奇小说《大唐节度使》,也曾查阅过其他资料,描写郭子仪其人的作品也有,另辟蹊径,小说中加入了原创角色“田寄”一人,其人与郭子仪息息相关,少年争夺红颜,壮年分庭对抗,晚年殊死相搏等都为小说增添了无限魅力与张力……

本书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结合正史讲述了出将入相、彪炳千秋的大唐节度使郭子仪的一生精彩传奇,从他的神秘出生到武举入仕、平定安史之乱、屡遭宦官诬陷,再到收复两都以及抵御吐蕃,直到最后的晚年病死。历经千险而不难,屡遭谗言却不倒,在古代十大名将中,不是冤死就是弃用,但郭子仪却是少有的完美之人。一代名将何以能做到功高震主却全身而退?他的一生共度过了85个春秋,如何不令人惊讶?这一切的一切足以说明他的智慧是超高的,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自古从来都是读史使人明志,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身处物欲横流、烦躁不安的现世,又岂能不多多学习郭子仪做人的智慧?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