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元代有两个都城,一个是大都,一个是上都。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开始,直到元顺帝后期上都被红巾军烧毁为止,元代一直都实行“两都巡幸制”,即春季的时候,皇帝带领皇族和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地前往草原城市上都“清暑”,到了秋季,又带领他们返回大都“驻冬”。每年一次,从未中断过。

在陪同皇帝巡幸的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职官员。这些人在来往两都期间,一路走,一路写诗,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在元人的文献中被称为“上京纪行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上京纪行诗是元代诗歌特有的现象。从上京纪行诗的整个发展状况来看,以仁宗皇庆年间为界,元代上京纪行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形成和发展时期,后期是成熟和繁荣时期。从写作内容来看,大都到上都有四条道路,路中几乎各个驿站,都被途经这里的文人们集体描写着、歌咏着;塞外的罕见动植物,也是诗人们描写的主要内容。此外,天马和诈马宴、游皇城也是文人集体歌咏的对象。上京的文化活动很活跃,上京一些文人密集的馆阁,如翰林国史院和国子监,成为诗人们吟歌赋诗的重要场所,甚至在崇真观和华严寺里,文人和寺僧们联诗唱和也形成了风气。

元代许多诗人都把自己的上京纪行诗诗作结为集子刊行,这是上京纪行诗在元代富有影响的见证,也使得上京纪行诗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比较有名的上京纪行诗诗集主要有柳贯的《上京纪行诗》、胡助的《上京纪行诗》、袁桷的《开平四集》、周伯琦的《扈从集》和杨允孚的《滦京杂咏》。总而言之,上京纪行诗是元代诗歌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元代的诗坛,使元诗更加富于民族特点和时代意义。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