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唐]良介[1]

1.云岩讳日师营斋。僧问:“和尚于云岩[2]处得何指示?”师曰:“虽在彼中,不蒙指示。”云:“既不蒙指示,又用设斋作甚么?”师曰:“争敢违背他。”云:“和尚发迹南泉,为甚么却与云岩设斋?”师曰:“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秖重他不为我说破。”僧云:“和尚为先师设斋,还肯先师也无?”师曰:“半肯半不肯。”[3]云:“为甚么不全肯?”师曰:“若全肯,即孤负先师也。”

【注释】

[1]良介(807~869):越州会稽(浙江会稽)人,唐代著名禅僧,曹洞宗的创始人。据记载他幼年时跟老师诵《般若心经》,老师称赞他天赋异禀,就令他到五泄山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他遍参禅师,最后到洞山普利院弘扬佛法,与其弟子曹山本寂一起创立了曹洞宗。曹洞宗为中国禅宗的五家七宗之一,其教义基本承袭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发展出有特色的“五位旨诀”。洞山良价在所撰《玄中铭》中说:“森罗万象,古佛家风。”又说:“坐卧经行,莫非玄路。”他为广接上、中、下三根,因势利导,从事理各别交涉的关系上建立种种五位的说法来接引、勘验学者。曹洞宗所说五位,有正偏、功勋、君臣、王子等四种,其中正偏五位、功勋五位都是良价的创说,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则是曹山本寂所立。依本寂的解释,正是体、是空、是理;偏是用、是色、是事。正中偏是背理就事,从体起用;偏中正是舍事入理,摄用归体;兼是正偏兼带,理事混融,内外和合,非染非净,非正非偏。禅宗五家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家,宋以后皆失传,只有临济、曹洞二家并存。然而曹洞的法脉远不及临济之盛,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

[2]云岩:云岩昙晟,洞山良介曾学法于云岩昙晟禅师。

[3]所谓“半肯半不肯”,即对老师既有所继承,又有所批评,如果“全肯”即全面地肯定老师,反而是“辜负先师”,这充分显示出禅宗反对教条,毫不迷信的特点。

2.师在泐潭见初首座有语。曰:“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1]。”师遂问曰:“佛界道界即不问,只如说佛界道界底是什么人?”初良久无对。师曰:“何不速道。”初曰:“争即不得。”师曰:“道也未曾道,说什么争即不得。”初无对。师曰:“佛之与道俱是名言,何不引教?”初曰:“教道什么?”师曰:“得意忘言[2]。”初曰:“犹将教意向心头作病在。”师曰:“说佛界道界底病大小。”初又无对,次日忽迁化[3],时称师为问杀首座价。

【注释】

[1]不思议:不可思议,不能用心思考,不能用言语议论。

[2]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指只要把握了意思,就不必再计较言语。

[3]迁化:迁移化灭,指僧侣示寂。或指有德之人在此土教化众生的缘已尽,而迁移于他方世界度化众生。与涅槃、圆寂、灭度、顺世、归真等同义。在家人也可用迁化。

3.师与密师伯经由次,见溪流菜叶。师曰:“深山无人,因何有菜?随流莫有道人居否?”乃共议拨草,溪行五七里间,忽见羸[1]形异貌人,乃龙山和尚是也。放下行李问讯,山曰:“此山无路,阇黎[2]从何处来?”师曰:“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山曰:“我不从云水来。”师曰:“和尚住此山多少时耶?”山曰:“春秋不涉。”师曰:“和尚先住?此山先住?”山曰:“不知。”师曰:“为什么不知?”山曰:“我不从人天来。”师曰:“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山曰:“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师始具威仪礼拜便问:“如何是主中宾[3]?”山曰:“青山覆白云。”师曰:“如何是主中主?”山曰:“长年不出户。”师曰:“主宾相去几何?”山曰:“长江水上波。”师曰:“宾主相见有何言说?”山曰:“清风拂白月。”师辞退。

【注释】

[1]羸(léi):瘦弱。

[2]阇(shé)黎:阿阇梨的简称,僧徒的轨范师,也泛指僧人。

[3]主中宾:曹洞四宾主是体用的异名。“主”是正、体、理的意思,而“宾”是偏、用、事之意。体用指诸法的体性与作用。体,即体性,不变的真理实相,无有分别。用,即作用,差别现象的具体表现。主中宾,体中之用。宾中主,用中之体。宾中宾,用中之用。主中主,体中之体,物我双亡,人法俱泯。

4.夫沙门释子,高上为宗,既绝攀缘,宜从淡薄。割父母之恩爱,舍君臣之礼仪,剃发染衣,持巾捧钵,履出尘之径路,登入圣之阶梯。洁白如霜,清净若雪,龙神[1]钦敬,鬼魅[2]归降,专心用意,报佛深恩。父母生身方沾利益,岂许结托门徒,追随朋友,事持笔砚,驰骋文章。区区名利,役役[3]趋尘,不思戒律,破却威仪,取一生之容易,为万劫之艰辛。若学如斯,徒称释子。

【注释】

[1]龙神:八部众之一,又作龙众。因其具有神力,所以叫做龙神。

[2]魅(mèi):鬼怪。

[3]役役:劳苦不息的样子。《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