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客家人的孩子

第一章 客家人的孩子

1.广东蕉岭县的丘氏人家

在广东蕉岭县生活居住的丘氏族人不仅人口众多,而且为蕉岭当地一望族。他们虽然已世代居住在广东蕉岭,但追溯丘氏族人的祖上,却出自中州,源自渭北。据广州中山大学罗香林所著《客家研究导论》载,蕉岭丘氏人祖先最早受封于营丘,后人就以地名“丘”为姓氏。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至五代时期,丘氏人开始流亡迁徙到江淮一带。后来在北宋末年间,又遭遇战乱的丘氏后人再一次开始流亡迁徙。他们越过江淮一带继续向南,最后散居于闽西、赣南、粤东、粤北等地。

据《丘氏族谱》记载,蕉岭丘氏最早开基祖称为创兆公,始于700多年前南宋年间,适逢元兵入侵,创兆公深感国家危亡之时,自己应身担重责,遂加入文天祥抗击元兵部队。宋朝军队战败后,文天祥进屯潮阳。创兆公则回到蕉岭员山奉养父母,后世代居住于此,遂成为当今蕉岭丘氏的开基祖。

至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后,为避战乱,蕉岭丘氏人又有一支相继渡海到台湾。在日本人侵占台湾之时,丘氏族人丘逢甲(号仙根,丘成桐之父丘镇英堂伯),曾任台湾副总统兼义军大元帅。后丘逢甲由台湾岛归来,丘镇英之父、丘成桐之祖父丘集熙成为丘逢甲幕僚。

丘成桐院士的祖上则世代居住在蕉岭员山扬官,其高曾祖父即以教书育人为业,后在台湾一直教书30年,并逝于台湾。丘成桐曾祖父福寿公遂独自挑起养家之责。

福寿公虽家业清贫,以艰难起家,但其天性聪敏慈慧,并秉承祖上之文人儒业,谋得一份掌管县衙卷册的状师之职。为承担养家之责,福寿公还为人抄写文书及行医看病,以在县衙微薄俸禄之外,为家中增添收入。这样日积月累,福寿公通过不断勤劳付出,使丘家家境逐渐好转,再往后还为家中置办了一些田产。

福寿公不仅勤奋,而且天赋极好,每当为人抄写时,即目不旁视,提笔挥毫,不仅如风驰电掣般每日可书写万余字,其蝇头小楷更是字迹工整、俊秀挺拔。福寿公文才亦极好,动辄书写千字文章,且笔锋流畅、文风俊逸,令同辈人十分佩服。

福寿公虽为一儒士,却心地慈厚,全无封建士大夫傲气。他喜欢结交下层劳动者,和他们交流,同情他们的疾苦,也不时接济穷苦人。因此福寿公去世时,当地上至士大夫,下至轿夫、理发匠等人,无不前来凭吊,扶棺流泪。

福寿公去世时仅50岁,家产为其二子独占。福寿公继室汤氏即丘成桐院士曾祖母遂独自抚养遗孤五个儿子,当时最大的10岁,最小的只有7个月,丘成桐院士祖父丘集熙才刚刚4岁。

家境虽艰难,但丘集熙自幼读书努力,成绩优秀,后考入当时的广东省立统计学校。毕业后即协助从台湾岛归来的堂兄丘逢甲从事教育工作。为走教育救国之路,丘集熙相继与他人共同创办城区公学、创兆学校等,并先后担任蕉平税务局长、羊子殿矿物局长,以及蕉岭、大埔、兴宁、龙川等县秘书、总务科长等职。

丘集熙工作优秀,思维敏捷,深知实业为建国、富国之本。因而他开矿产,提倡纺织业,同时自己学习医学。由于丘集熙医术不错,所以很多人都请他看病。虽然有请必应,但丘集熙从不收分文,而且对贫困的老百姓还常常送给他们买药的钱。因而他一直深为当地百姓赞扬和怀念。

丘集熙待人慈厚严谨,脾气秉性极像其父福寿公,且十分孝顺。每日早晚必向母亲请安问候,对母亲照料入微。若发现母亲稍有不高兴,丘集熙就一定要想办法问清楚,劝慰母亲,一直到母亲脸上露出笑容为止。

丘家人口众多,丘集熙到壮年后,全家已达到50余口人,但他不仅待兄弟友爱,且承担全家人的生活及众位晚辈读书教育费用,因此在丘家诸辈人中均获得极好口碑。

丘集熙之妻陈氏为大家闺秀,不仅容貌端庄,且待人温柔得体,更是全力为丘集熙撑持家务的贤内助。陈氏所生六子则个个优秀超众:长子丘宗英,电政专门学校毕业后,曾参军任军旅参谋及平远电报局局长,后至1925年调任蕉岭电报局任局长,其工作尽忠职守,深得好评。次子丘和英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其极具文学才华,少时辞赋文章即闻名于附近乡里。丘和英年轻时即投身国民革命,曾任营团党代表、八路总政治部编纂科长、代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两淮盐务视察员、皖南盐务视察员、两广盐务视察员等职。三子丘干伟中学毕业后任职邑蕉五路总站长。四子丘儒英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曾任蕉岭、兴宁、龙川、河源秘书及公安局长等职,其因政绩卓著,深得民众爱戴。五子丘镇英即丘成桐之父,毕业于厦门大学,曾任国立厦门大学、国立英士大学经济学教授及广东省府顾问等职。六子丘庆元,曾与丘镇英同赴日本求学,肄业于东京明治大学,因七七事变中国抗战爆发回国,后任南宁大厦大学附中教员并兼任主任室秘书。

由此可以看出,广东蕉岭丘氏族人不仅为世代居住于此的客家人,也是蕉岭一大户。丘成桐院士的祖辈、父辈则更多为读书之人及教育界、政界等之精英,而丘成桐院士正是这一倍出人才家族的后代。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