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1932

在小说处女作《克罗姆庄园的铬黄》(Crome Yellow)中,阿道司·赫胥黎写道:“没有人类感情的一代将取代大自然原有的糟糕体系。在巨大的国家孵化器中,一排又一排的孕瓶将为这个世界提供需要的人口。家庭制度将会消失;社会最根本的基础被侵蚀了,只能寻找新的地基。美丽又不负责任的轻佻爱神之子厄洛斯,将会如快乐放荡的蝴蝶,在阳光普照的世界里,轻快地在花间飞舞。”这本书本身就是讽刺之作,而这段文字描绘的未来世界,更是和《美丽新世界》中的设定有着诡异的相似。

那时候的赫胥黎已经是个声名卓著的杂志撰稿人、诗人和讽刺作家了。《美丽新世界》这本反乌托邦小说,灵感来自H.G.威尔斯(H.G.Wells)[1]。其实,《美丽新世界》本来要成为威尔斯的《现代乌托邦》(A Modern Utopia)等作品的拙劣模仿之作。赫胥黎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提到,“抱着H.G.威尔斯的大腿,还挺开心的”,但之后却“为自己的想法而激动,沉醉其中”。1931年他开始写这本书,同年完成,其间一直在法国。不过,这本书的灵感大多来源于他海外旅行的经历。

这本书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写成那个“世界国家”的某种神明,那里的人们挂在嘴边的不是“我们的神”,而是“我们的福特”。赫胥黎之所以把福特写进书里,应该可以追溯到他在菲律宾行船旅行的时候。那次旅行中,他偶遇了1922年出版的亨利·福特自传《我的生活和工作》(My Life and Work)。这本书肯定是让赫胥黎把福特写进书里的原因之一,不过如果认为这自传只对书中一个人物有影响,那就错了。事实上,福特这本自传很有可能影响了书中整个“世界国家”的性质。

《美丽新世界》中,还能清晰地看出很多来自作者其他经历的影响。参观英国一家化工厂时,赫胥黎看到“一个无计划无条理的广阔世界中,有一片纯粹逻辑所组成的不合理的绿洲”,表示万分惊讶。赫胥黎把这种“无条理”和他所观察到的美国青年文化的种种特点(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去旧金山旅行时的观察所得)联系起来。这种文化中的滥交、自由思想和消费主义都令他如鲠在喉,难以平复,所以他在小说中建立了一个“世界国家”,就是想要根除这种文化的存在。

[1] H.G. Wells,全名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创作了很多科幻小说,对20世纪的科幻小说领域影响深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