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景祐三年(1036)为西京留守推官,时范仲淹等人以言事贬,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称赞范仲淹等人,一时知名。后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改革,论事无所回挠。庆历四年,“庆历新政”失败,蔡襄出知福州。皇祐二年(1050)以右正言召,进知制诰,五年,获赐“君谟”二字。至和元年(1054)知开封,二年,知泉州。嘉祐五年(1060)入为翰林学士,治平二年(1065)出知杭州,治平四年卒。赠礼部侍郎,孝宗淳熙三年五月,赐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尤善书法,字体浑厚端庄,淳淡婉美,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天下称“苏黄米蔡”,为北宋书法四大家。清人刻有《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送黄子思寺丞知咸阳序[1]

天子之尊,下视民人,远绝不比[2]。然出政化[3],行德泽[4],使之速致而均被者[5],盖其所关行[6],有以始而终之者也。恶乎始[7]?宰相以始之[8];恶乎终?县令以终之。辅相天子[9],施政化德泽,自朝廷下四方而止于县者,承其上之所施,然后周致于其民也[10]。近天子莫如相,相必得贤,故能辅其政化德泽之施也。近民莫如令,令无良焉,虽政教之美,德泽之厚,而民莫由致之也[11]。相近天子而令近于民,其势固殊然[12]。其相与贯连[13],以为本末[14],是必动而相济者也[15]。民知其所赖[16],而相休养以业其生[17],惟令而已。令之于民,察其土风井闾[18],而别其善恶、强弱、富贫、勤堕、冤隐、疾苦[19],以条辨而均治之[20],使咸得其平焉[21],令之负岂轻也哉[22]!今之取令,率以岁年,不称其能否[23]。是故天下之令有贤有不贤,天下之民有幸有不幸。必尔尽天下之令无有不贤,则尽天下之民亦无有不幸矣。

子思黄君,业儒[24],以才名于时。前此为狱官[25],莅囚必直其情[26],而未尝以色语威之[27]。今之为县,从可知矣[28]。故予序其行,既属子思以为令之重[29],而又庆咸阳之民之幸也。

宋刻本《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二十一


[1] 黄孝先,字子思,浦城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及第,为广州尉。以善治狱迁大理丞,改知咸阳县。历太常博士,通判石州,卒。寺丞:这里指大理寺丞。宋初大理寺有判寺事、大理少卿为正、副长官,寺丞次之,协助处理各种案件。

[2] 不比:不可相比、不同于。

[3] 政化:政治和教化。《孔子家语·相鲁》:“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4] 德泽:恩德、恩惠。《韩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无怨雠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

[5] “使之速致”句:之,代指上文的政化、德泽。致,达到。均,全面。被,覆盖。

[6] 关行:关,是一种公文。关行,即发布公文,这里指行政的运作。

[7] 恶乎始:始于何处。

[8] 宰相: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具体称谓各朝不同,宋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9] 辅相:辅助、帮助。

[10] 周:遍、遍及。

[11] “近民莫如令”五句:意谓如果县令不贤明的话,百姓就没有机会享受到皇帝的德泽。由:机会、办法。

[12] 势:形势、地位。固:本来、原来。殊:不同。

[13] 相与:一道、一起。

[14] 本末:即上文所谓“始终”。意谓宰相和县令是行政运作得以实施、贯彻的关键。

[15] 相济:互相帮助、促成。

[16] 赖:依靠、凭借。

[17] 业:从事。生:生活,生业。这句指百姓能安定地从事生产、安排生活。

[18] 土风:当地的风俗。井闾:市井、里巷。

[19] 冤:枉曲、冤屈。隐:忧伤、疾苦。

[20] 条辨:逐条辨析。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序》:“事事条辨,略宣后章。”均:公平。

[21] 咸:都。

[22] 负:责任。

[23] 取令:选择县令。岁年:以资历为标准。称:衡量。能否:有才能与否。

[24] 业儒:以儒为业。这里指读书。

[25] 狱官:黄孝先此前是大理寺丞,故云狱官。

[26] 莅:治理。莅囚,审问囚犯。直其情:公正地了解其情况。

[27] 色语:严厉的面目和语言。

[28] 从:从而、因而。

[29] 属:告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