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呼唤

拜伦的呼唤

自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出发,途经曼谷和迪拜,经过19个小时的夜航,我们终于踏上了希腊雅典的土地。我们这群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就从此时此地开始,要一路探访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地,直到故乡的万里长城。由于大海的阻隔,5辆越野吉普车只好先期空运到埃及,静候我们完成希腊的旅行。

尽管带着长途旅行的疲惫,我们仍然很兴奋,因为我们已经来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故乡。古希腊文明给人类的遗产太丰富了,即使相隔万里,在遥远的东方,我们也曾沐浴到古希腊文明的阳光。所以我们乘坐的大巴没进雅典市区就向南直奔70公里外的海神波塞冬的神殿遗址。

吹拂着海风,绕过一个小海湾,终于看到海峡尖端耸立着的白色石柱,我们的希腊之行就从这波塞冬的海神殿开始。

许戈辉: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位于希腊雅典城南端70多公里的苏尼恩岬,它就像一个狭长的三角形伸入爱琴海。远处那座山的另一端,就是雅典城了。事实上在古代,苏尼恩岬是一个城堡,城堡上面有军事要塞,守卫着雅典的安全。我身后的这几根白色的残缺的柱子就是当年的海神庙,用来祈福水手、渔民们的安全。一路上我们已经听到很多关于这里美丽的传说,现在再亲眼看到蓝天碧海以及身后这根残旧的柱子,不禁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或许从这儿开始,我们的第一站就注定了整个的行程会充满神秘和诗意。

海神殿建于公元前5世纪,这是一提起来就让人心旷神怡的年代。东方的先哲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几乎同时在思考,而在希腊的雅典则徘徊着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与东方人不同,古希腊人无论在哲学、数学还是在戏剧、雕塑等领域所创造的辉煌都和这浩瀚蔚蓝的海洋有更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西方文明的起源,总是和海洋密不可分的,他们很多的思维都和海洋文明直接有关。那么,海洋文明来自哪儿呢?我想是来自于这儿,世界上很多文明确实和海洋有关系,但没有像希腊文明那么直接。我是研究戏剧的,像希腊悲剧所表现出来的只知此岸世界不知彼岸世界的那种非常大的悲剧意识,大概一定跟海洋文化有关系,不是像我们的平原文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当年西方宗教意识的启蒙,与希腊哲学思维的起源都直接有关,特别是和它的艺术直接有关。人和神的交流、物质和精神的融合都在海边产生了。

余秋雨:你看这样好的石柱竖立在那儿,竖立多年后,本身就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了。所以好多人说希腊文化是高度的精神化和高度的物质化连在一起。这个物质化就是无论是雕塑还是建筑,它的质感都特别好。我非常佩服的一位英国诗人拜伦,就在这儿的石柱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出于对希腊和希腊文化的无比喜爱,这位英国的著名诗人甚至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了希腊的志愿军。

余秋雨:在他非常著名的一首长诗《唐璜》的第三歌里面,他专门模仿一个希腊流浪在外的诗人的口吻。在讲到自己的祖国过去何等繁荣、现在何等萧条和败落时,有几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大意是:啊,希腊,你曾经出现过多少美妙的歌声,但是现在这块土地那么沉默,难道你那么高贵的琴弦就落到我这样的一个流浪汉手上!写得非常美。

这样动人心弦的悲吟,跨越重洋,打动了20世纪初千里之外的中国几个革命者的心灵。

余秋雨:这样的诗情终于把中国的几个革命者激动起来了,其中有一个叫苏曼殊,他居然边流眼泪,边把拜伦写希腊的一首诗,翻译成了中国古体诗。译文在哪儿呢?在日本章太炎先生的家里,“我为希人羞,我为希腊哭”——当时这首诗在中国20世纪前期时,震动很大。我们现在站在希腊这样一个海角上,又在拜伦签名的石柱前面,总会有感慨的,因为无论是苏曼殊,还是章太炎先生都没有来过希腊,他们凭着想象,想象着拜伦,想象着希腊,想象着我们的国家。现在我们终于来到这儿,乃至于我们感慨的时候,还觉得那么遥远的地方,竟然存在着跨时空的精神沟通。

而这样跨越古希腊和中国两个时空沟通的中介因素,居然是一个英国诗人——拜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