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战的向导

——记华北《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何云

卫元理

何云,男,浙江省上虞县人,1905年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曾编辑《中国论坛》,6月被捕,被判无期徒刑。抗战爆发后出狱,先后任南京《金陵日报》、武汉《新华日报》编辑。1938年底赴晋东南,创办华北《新华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华北新华社成立后,兼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1942年5月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高高的太行山,英雄的山。

1942年5月,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本侵略军靠汉奸的情报,向华北抗日的中坚——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和华北《新华日报》、新华社华北总分社驻地山庄“铁壁合围”。日军出动两个师团、3万兵力,调来多架飞机,对这一太行山西部地区进行梳篦式的大“扫荡”。

在这危急时刻,华北《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何云同志,率领部分同志分路突围。5月28日,他在转移途中陷入日寇重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刘伯承将军闻讯后万分悲痛,他说:“实在可惜啊!一武(左权将军)一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

杨尚昆同志在1942年9月4日华北《新华日报》上发表《悼何云》一文说:“接着左权同志殉国哀讯传来的是何云同志在太行山上反“扫荡”战争中牺牲的哀讯,一个人生死固不足惜,何况死在为祖国独立自由而战的疆场上,这是何等光荣啊。然而何云正在壮年,党所给予的任务尚待竭力完成,今竟不幸牺牲,这确是一个损失。”

我们党的杰出新闻战士、新华社敌后分社的优秀领导人何云同志,献出了年仅38岁的生命。在这次日寇大“扫荡”中,与他同时牺牲的还有报社的40多位英雄儿女。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太行山,太行山卷起了更高涨的抗日怒潮,推向全国,迎接胜利。

不怕把牢底坐穿

何云,原名朱士翘,1905年生于浙江省上虞县朱巷乡。祖父朱介眉是清朝末年的一名举人。父亲朱伯修是一个职员,因肺痨病中年早逝。母亲徐杏美,为人家缝纫做针线活补贴生计。何云是长子,下有三个妹妹。他6岁进本村启文小学读书,十分刻苦。1919年因家计困难考进绍兴师范学校受到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和他的大同乡鲁迅先生的影响。1923年师范毕业后回家乡上虞县,在春晖中学附小当一名小学教师维持生活。

何云受上虞早期共产党员叶天底的影响,投身于农民运动。从1926年至1929年,他在铅印的《上虞声》报(三日刊)上发表20多篇文章,如《告乡长辈》《“叩谢”和“去思碑”》《谈话》等,抨击土豪劣绅和封建宗法制度,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他还参加了《上虞声》报的部分栏目的编辑工作。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惨遭屠杀,何云在上虞因公开参加农民运动,被迫离开家乡,于1928年到了上海,靠朋友的帮助,考进复旦大学学习。半年后,日本早稻田大学来上海招生,他报考经济系被录取。1930年8月,何云25岁时到日本当了一名留学生。后因经济困难,在一所华侨小学当教师,并转入公费的铁道传习所继续留学。在日期间,何云听了日本著名学者河上肇讲授的经济学,阅读了在日本出版的马列主义著作和苏联文学作品,进一步增长了革命信念,提高了思想理论修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烧、杀、抢、掠,无恶不为。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义愤填膺。何云感到,日本的学习条件虽然不错,但作为一名爱国的中国青年,不能再在侵略者的国度里待下去了。他和一批留日青年,毅然弃学返国,登上回上海的轮船,投入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

1932年何云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泉漳中学教师的身份,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当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宋庆龄、史沫特莱的关系,与国际友人合办《中国论坛》杂志。这个以英文为主、同时有中文对照的刊物,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革命活动,介绍江西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并刊登国统区报刊禁止的共产党文件。何云当了《中国论坛》杂志的编辑,工作得非常出色。1933年3月,宋庆龄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其他进步团体,为了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当局对爱国人士的迫害,成立了“上海国民御侮自救会”,宋庆龄被推选为会长,并在上海各区成立了分会。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自救会中建立了党团组织,阮啸仙、熊天荆先后任书记,何云任宣传部长,并分工负责法南区分会的自救工作,并与宋庆龄和吴迈(律师)联系。从此,何云更加忙碌,工作成效卓著。他一大早就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访贫问苦,组织联络,进行宣传,晚上常常赶写抗日救国的文章。

1933年5月1日,上海地下党组织举行了抗议日寇进攻华北的群众大游行,何云是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这次上海群众大游行声势浩大,有力地鼓舞了各阶层人民团结抗日的斗志,鞭笞了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1933年6月,何云被暗探盯梢,不幸被捕,由上海将他押送到了南京宪兵司令部。在坐老虎凳、插竹签、灌辣椒水等严刑拷打面前,何云始终坚贞不屈,铁骨铮铮。敌人从他那里得不到任何上海地下党的消息,最后无奈只得判他无期徒刑,投入中央军人监狱。在南京狱中,何云顽强斗争,英勇无畏,他帮助难友,互相鼓励,还自学德语和世界语,不怕把牢底坐穿。

当时,陶铸同志与何云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是同牢的难友。1942年9月,陶铸在一篇题为《沉痛的哀悼》文章中说:“在1933年何云同志被捕在宪兵司令部时,那里空气是极坏的,在那儿充满了惨无人道的事情,人与人的关系在那儿是不存在的,什么正义、道德、文明、爱,在那儿是看不到影子的,有的是惨毒的刑罚,有的是疯狂的屠杀,有的是死的威胁,利益诱惑,制造寡廉鲜耻,出卖灵魂的勾当。许多人经不起这种考验,是坠落了那罪恶的渊薮,那时我们目睹这种现象是怎样的痛心啊!何云同志当时还是一个新的党员,他一进到宪兵司令部后,虽因看到一些曾自命为最革命的人,结果成为最无耻的叛徒,不无感慨与有点失望,但他与我们在一起,是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而战斗的,不管当时受到怎样的威胁,利诱,他毫不为之动摇,反之,他以很老练的姿态,积极地参加反叛徒的斗争与帮助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志的稳定。我当时很惊奇他这种革命的品质,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环境中,那是如何的难能可贵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