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

——记红中社早期负责人瞿秋白

郑德金

央书记。1931年1月被解除中共中央领导职务。1934年2月到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兼红中社社长,主编《红色中华》报。瞿秋白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在任红中社社长期间,克服种种困难,为红中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6月,他唱着《国际歌》,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瞿秋白,男,江苏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生。1917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10月赴苏俄采访,最早向中国人民报道了苏俄的真实情况。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回国,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向导》编辑。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并任中共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主编。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

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同志兼任红中社社长,主编《红色中华》报。从1934年2月起至1935年2月24日被捕,瞿秋白同志在中央苏区新闻报刊工作岗位上战斗了一年时间,为红中社事业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6月18日,他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他以英勇的大无畏气概,在中国革命史上,同时,也在新华社的历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共产主义英雄壮歌,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纪念,永远学习。

生平简历

瞿秋白于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父亲瞿世玮,能书善画,习黄老学,长期无业。母亲金衡玉,通晓史书,擅长诗词,在家操持家务。瞿秋白出生时,因其头顶有双旋(双顶),故父母给他起名阿双,学名就叫瞿双。秋白因爱傲霜而开的菊花,自己改名为“霜”,秋白是他以后离家走上社会后改的名字。秋白在家居长,下有五个弟弟,两个妹妹。因家贫,他中学未毕业。1917年,瞿秋白考入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并自修法语、英语,同时还研究文学、哲学。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瞿秋白被选为俄专学生领袖,组织和领导同学投入爱国反帝斗争。同年11月1日,他与瞿菊农、郑振铎、耿济之等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鼓吹社会改造。

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应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请,和俞颂华、李宗武以特派员身份,由北京启程赴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进行考察。在苏联期间,瞿秋白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社会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研究,发回了大量的通信。同时,他还用日记体裁写下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著作,在国内出版。这些,使中国人民对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有了一个全面、正确、系统的认识。

1922年2月,瞿秋白同志在苏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11月,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的译员,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他随同陈独秀回到了国内。

瞿秋白回国后,一直在党的理论宣传战线上工作,同时担任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他先后主编过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杂志,并参与编辑《向导》周刊。

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第一期《共产国际号》专刊上。在他之前,中国已有三种《国际歌》的译文,但在表达原歌词的意义上,都不够正确。例如法文“国际”这个词,音节有八拍,而中文只有两个字、两个音节。按照意译,“国际”两字,很难在歌曲中用中文来确切表达。瞿秋白别具匠心,采用音译“英特纳雄耐尔”,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唱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1925年6月4日,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出版,瞿秋白同志任主编。这是一张为了及时指导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而特别发行的日报。在瞿秋白同志领导下《热血日报》把斗争锋芒指向反动当局和入侵的帝国主义国家,号召人民起来为民族自由,取消和废除不平等条约,释放被捕工人、学生而斗争。该报党性鲜明,战斗性强,再加上文字通俗易懂,出版后,受到了读者极大的欢迎,旬销量曾达三万多份。但不久,该报即被反动当局所封闭。

1927年8月7日,瞿秋白同志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在武汉主持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组成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同年10月24日,中央机关报《布尔什维克》出版,瞿秋白同志为编辑委员会主任。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瞿秋白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六大结束后,他留在莫斯科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同年9月5日,又任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成员。

1929年6月初,瞿秋白同志在共产国际东方部讨论富农问题时,因不同意在中国完全仿效苏联消灭富农的政策,与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发生了意见分歧。同年秋,苏共发动清党运动,瞿秋白同志即被米夫、王明等人打成“机会主义和异己分子的庇护者”。

1930年7月下旬,瞿秋白同志离莫斯科回国。1931年1月7日,他被米夫、王明解除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

瞿秋白同志被迫离开党中央的领导岗位后,把全副精力投入了革命的新文化运动方面。从1931年至1933年,他在上海与鲁迅先生等一起,参与和指导了左翼文化运动,率领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向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发起冲锋,从而促成了革命文学的繁荣。瞿秋白同志在这三年中,在严重的疾病折磨下,在反革命的白色恐怖威胁下,写下了许多锋利的杂感,翻译了大量外国革命文艺作品和论著,创作了一些新诗歌和曲艺,并且对中国文字改革问题作了积极的探索。这一时期,共同的理想,一致的奋斗目标,使瞿秋白同志与鲁迅先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瞿秋白曾多次到鲁迅家中避难,并应鲁迅先生之邀,翻译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和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的作品。鲁迅先生也高度评价了瞿秋白同志的功绩,并在瞿秋白同志牺牲后抱病把瞿秋白同志的文艺论著编印成《海上述林》出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