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言
蔡名照
新华社是我们党亲手创办、直接领导的新闻机构,1931年11月7日,伴随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瑞金成立。85年艰苦奋斗,85年初心不改,新华社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经历风雨,一起走过辉煌,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高举奋进的旗帜,吹响冲锋的号角,充分发挥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重要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新华社的历史,就是党的新闻事业史的缩影。新华社的一篇篇报道,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真实的写照。
在85年光荣与辉煌的背后,我们不能忘记,先后有150多位新华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周以栗、瞿秋白、博古、何云、李竹如、叶邦瑾、钱毅、刘鸣、沈建图、黄作梅、李平、邵云环。。。。x这150多位烈士,有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牺牲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前赴后继、义无反顾。他们是新华人的杰出楷模,在中国新闻史上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担负着“喉舌”“耳目”的神圣职责。从瑞金、延安、西柏坡一路走来,新华社跟随党中央南征北战,穿越枪林弹雨,出入千军万马。特殊的历史,铸就了新华人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牺牲的150多位优秀新华人,更是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红中社负责人、《红色中华》报首任主笔周以栗,在突破国民党军的包围时壮烈牺牲。红军主力长征后仍留在苏区坚持战斗的红中社社长瞿秋白,被国民党军逮捕,拒绝劝降收买,高唱《国际歌》,从容赴难。抗日战争时期的韩秩吾,抱着“只要还活着,就要继续干革命”的理念,牺牲在反“扫荡”战场上。解放战争时期的谢文耀,把一切献给党的新闻事业,直到他牺牲时,孩子也没见过他这个爸爸。1999年南联盟局势恶化,邵云环主动请缨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面对纷飞的战火,她说:“我最怕的是稿件发不出去”,最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85年来,对党忠诚已经成为新华人忠贞不渝的信念,沁入骨髓、融入血液,化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勿忘人民的深厚情怀。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新华社报道工作的根本遵循。85年来,一代代新华人忠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秉持为民情怀、扎根人民群众,把基层当课堂,把群众当老师,与人民同欢喜、共患难、齐奋斗,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新华社烈士名单中,不少人都是扎根群众的典型。在新加坡长大的仓夷,16岁时毅然告别家人,回国参加抗战,成为新华社晋察冀分社一名优秀记者。他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用自己的笔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歌。他说:“人民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来自由生活,那就叫作幸福。”他也正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钱毅深入农民、盐民、渔民、棉民,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他说:“群众真是母亲,靠近他们,总有乳(使我丰富的营养料)的。”他整理出版了《庄稼话》一书,收录了苏北地区群众常用的2230条民谚俗语。没有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没有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就不可能成就这些新华社记者的光辉业绩,也不可能成就他们的英雄壮举。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新华社的重要传承。回顾新华社85年发展历程,实事求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见证着新华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职业操守。那些为党和人民事业牺牲的新华人,有的不顾生命危险记录战争的真实画面,有的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抗战时期担任新华社社长和《解放日报》社社长的博古提出,报纸要有鲜明的立场,政治上要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演变。他特别强调,办通讯社,就要随时准确地了解时局的动向,做到在政治上对党和人民负责。他非常重视新闻真实性问题,强调一定要把真实放在第一位,失实的报道不仅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印象,同时也给各级党组织决策带来错误的导向。这些蕴含着实事求是精神的论述,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永恒追求。开拓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新华社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红中社创建之初,中央革命根据地处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面对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和艰苦危险的环境,同志们努力开拓、积极创新,播发的电讯远播海内外,《红色中华》报的发行量达到四五万份。时任红中社社长的瞿秋白非常重视业务建设,他要求《红色中华》报增加基层群众的报道,并亲自撰写了《送郎参军》等小调歌词发表在报上,积极动员群众保卫苏维埃、粉碎敌人的“围剿”。在他的领导下,红中社组建了一支近千人的工农兵通讯员队伍,使报道更加接地气,更富有战斗力。抗战时期担任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何云,面对办报所需物资的严重短缺,动员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研制出“半铅模”,试制成功了用土纸取代毛边纸打纸型,还组织大家自制铅版、油墨等,保证了华北《新华日报》的正常出版,被朱德总司令称为“一张顶一个炮弹,而且天天在和日寇作战。”85年来,正是靠着开拓不息、创新不止的精神,新华社事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这就是烈士们身上体现出的新华精神。它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已经成为全体新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1999年8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血染的丰碑——新华社烈士纪实》一书中,穆青同志题写书名,郭超人同志撰写序言,充分体现了对新华社先烈们的敬仰之情。“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再次出版《新华社烈士传》一书,就是要通过学习社史、缅怀先烈,进一步弘扬新华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继往开来的担当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接过先辈们传下的接力棒,万众一心,拼搏进取,努力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不负党中央重托,不负人民期待。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