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愤然赋诗有幸获功石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字不详,生卒年不详,河朔间人。约唐僖宗中和初(公元881年)前后在世。家贫,工诗,气势雄伟。性倜傥,然尚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中(公元896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在《全唐诗》中,高蟾的诗传世的有36首。对于他的诗,历来褒贬不一。诗中往往用叠字,与其他字词搭配,构成美好的诗句;整体诗风与李白相似,不尚雕饰,以表情达意为主,有的时候,宁肯不合律,也不以声害义,这是他诗歌的独特之处。从整体上看,他的诗思路清新,但在形式上追求奇险,寓意疏淡,内涵寡薄。同时期的诗人薛能曾对人说过:“倘见此公,欲赠其掌。”我若是见到高蟾,一定赏他几个耳光。
高蟾出生在河朔间一个贫寒家庭,从小就天资聪颖,性情任侠,倜傥不俗,很讲究为人的气节。当时,有人看重他的才华,觉得高蟾家庭贫寒,想要资助他。但被他断然拒绝了,说自己还过得去,不愿平白无故接受别人的帮助。如此光明磊落的高蟾自然得到了一些人的敬重,他跟当时较有诗名的“芳林十哲”之一的郑谷就是很好的朋友,郑在酬赠诗里都是称他为高先辈。但是高蟾在科举的路上却并不顺利,多次应试屡屡不中,不得意的情感难免郁结,心中不畅。
关于科举取士,自然有许多被人们批判的地方,但是在每个时代都为无数寒门学子打开了跻身上流社会,施展才华与抱负的空间。特别是到了唐代,科举风气之先更使得无数学子学而优则仕,一旦考中,享有的待遇也是最为优厚的。有利益角逐的地方往往就会有各种手段和暗箱操作,科举同样在所难免。到了晚唐时期,科举场上徇私舞弊的弊端日益显露,也越来越为考生和社会所不满。
一年省试后,高蟾在考院墙壁题写了一首诗,有人觉得这是年少轻浮的恶作剧。可是对于一个满腹才华,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来说,更多的则是抒发他久久难平的愤懑之情:
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
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
这首颇带几分怨愤和瞻望的诗激发了很多考生的情感共鸣,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次考试存有不公正的现象。不过,激愤之言不足为凭,除了被批评干扰考试纪律之外,对考试结果不会有什么影响,高蟾仍然只能承受这个残酷的结果,黯然神伤。看着他人金榜题名,处处受人吹捧爱戴,看到被众星捧月般的同辈或晚辈,他心中怎能不惆怅失落。这时,恰好高侍郎与自己通信,年轻的诗人把无限酸楚和怨愤化作诗文,一气呵成,向高侍郎赋赠了一首诗道: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诗中所表现出的安于本分,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不卑不亢的精神,反倒显得别具新意和特色。全诗没有自怨自艾的惆怅,而是自我肯定地说:“芙蓉生在秋江上”,此时花未开,不必向东风抱怨,品格更高了一层。高侍郎大为赞赏,在他的推荐下,高蟾得到了一些公卿的赞许。有的时候,历史就是在与渺小的生命个体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名利或许就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不需要准备,也无所期盼。高蟾自己也没想到,这首《落第诗》为他赢来了赞誉,甚至传至后世。
一个人品格极高,必定要承受更多的寂寞和痛苦。年轻人,满腹才华,看着那些得第者平步青云,光耀门楣,自己却屡次落选,怎能不觉颜面跌损。独行于高墙之外,听着宴会的繁华喧闹,落寞之感萦绕于心,久久不能平静。但即便如此,他也决不会谄笑献媚,向当权者低头,靠放弃品格获取那些为自己所鄙视的现实利益。这首不亢不卑的诗作,更多的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孤高峻拔的青松傲骨,令人敬佩赞赏。高侍郎仔细品读之后,非常赏识高蟾,十分同情他的处境遭遇。一方面向一干王公大臣极力举荐高蟾,帮助他获得名声;另一方面帮他打通关系,多多引荐,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经过了十年苦难、众多磨砺的高蟾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昭宗年间(公元896年前后),高蟾又升任御史中丞。当然,诗人的价值不是靠官位高低来衡量的,不过,在那样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境况,当官是最为便捷、最常规的方式。高蟾留给后人的不是他的传奇故事,不是详尽的人生履历,仅仅是几首诗文而已,但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