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月夜听诗钱起深幸获高石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入朝任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太清宫使等。因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钱起长于五言,词彩清丽,音律和谐。因与郎士元齐名,齐名“钱郎”。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对此,钱起很不满意,傲然说道:“郎士元安得与余并称也?”但是,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无钱、郎赋诗送别,则为时论所鄙。
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以《省试湘灵鼓瑟》诗最为有名。
按照唐代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拔士子进贡京师,试于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叫做“省试”,也叫“会试”。考试时所作的诗,叫“试帖诗”。这种诗一般五言六韵,有严格的格律规定,容易束缚作者的思想,所以很难写好;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本诗就是试帖诗中的佳作。特别是最后两句,时常被人称颂,背后的故事也颇有趣味。
有一次,钱起随人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外出办事,夜深之时,顿感客栈清冷,百无聊赖,便准备趁着月光外出散步。忽然间,悠扬的吟诗声从远处传来,伴着夜色和月光绵延回响,动人心扉。不知为什么,那人反复吟诵着相同的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于是,钱起循声而去,看看究竟是谁在吟诗,又为何反复吟诵这两句。但推门寻踪,却没有找到吟诗之人!钱起心中深觉奇怪,百思不得其解,但这两句诗却烙在了心底。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钱起参加进士考试,试题就是《湘灵鼓瑟》,要求写作一首五言律诗。他知道这题目出自屈原《楚辞·远游》里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开始回想着那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哀思。但在真正构思写作时,却久久未能完稿。正在迟疑间,钱起忽然想起那天晚间户外吟诗声的韵脚不也属于“九青”部吗?想到这里,他很快便完成全篇,交了试卷。
时任主考官的李暐,翻阅试卷,反复吟诵,一再端详,大为赞赏,为之拍案叫绝。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以景结情,余音袅袅。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简洁明丽的画面,打开了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湘灵已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为人们打开了遐想飞奔的思想乐园。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以景结情最好”之说以及苏东坡、秦少游等人所用“湘灵鼓瑟”这一意象时,似乎也是从该诗作中得到的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