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编
本辑收诗词42首,其中经毛泽东亲自审定并于生前发表的39首,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毛泽东逝世后,经中共中央审定发表的3首,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这些诗词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精品力作,奠定了毛泽东作为当代杰出诗人的崇高地位。
贺新郎 别友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题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标题为《贺新郎》。《中国风》1992年12月创刊号发表的毛泽东手书作《贺新凉》。“贺新凉”是“贺新郎”的别名。1996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时,根据毛泽东另一件手书上的标题改为《贺新郎·别友》。
贺新郎:词牌名。长调,双调,116字,仄韵。最初见于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后有人作为词牌填词贺新婚,改“凉”为“郎”字,并一直沿用下来。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上下片各十句。此词牌又名“金缕曲”、“金缕词”、“金缕衣”、“金缕歌”、“乳燕曲”、“乳燕飞”、“风敲竹”、“雪梅曲”、“雪月江山夜”等。
别友:告别朋友。友:指杨开慧。杨开慧(1901—1930),又名霞、霞姑,字云锦,湖南长沙人,作者的夫人。杨开慧于1920年冬和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此后数年随毛泽东在上海、广州、韶山、武汉等地开展革命工作。1927年以后,在湖南长沙板仓一带坚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她带着毛岸英坐牢,坚贞不屈。同年11月1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
为了革命工作,毛泽东常常离家四处奔走。1923年4月,毛泽东调到驻上海的党中央工作。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毛泽东出席了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局执行委员、中央局秘书,协助委员长陈独秀处理中央日常工作。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9月至12月,毛泽东回到长沙从事反对军阀赵恒惕的斗争和发展工农群众运动。11月,第二个儿子毛岸青出生。12月,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去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次年1月下旬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据此,本词大约作于这一年12月底离开长沙时。
词作描写作者与爱妻杨开慧离别时的情景,既抒发了离愁别绪的儿女柔情,同时也融入了高昂的革命激情,在情感上给了杨开慧以无限深情的安慰,在思想上给了杨开慧以巨大的力量和鼓舞。全词柔情爱意和激昂悲壮交融在一起,充满了儿女情、英雄气,健笔抒写柔情,婉约中饱含着豪放,标志着作者的诗词创作臻于成熟,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
【笺注】
〔1〕挥手从兹去:本于南朝宋王铄《拟行行重行行》:“眇眇陵长道,遥遥行远之。回车背京里,挥手从此辞。”唐代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唐代杜甫《为农》:“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宋代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与其中三个成句都相仿。从兹:从此。兹:此。去:离开。
〔2〕更那堪凄然相向:与宋代柳永《雨霖铃》词“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境相似。更那堪:古代诗词常用词语。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那堪,犹云兼之也。与本义之解作不堪者异。”“更那堪,则犹云更兼之也。”“均用于两项或数项平列时。”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九日》有“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之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不惟道生得个庞儿美,那堪更小字儿得惬人意。”(按:“那堪更”同“更那堪”)元代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更:更兼之,更加上。那堪:哪能忍受。凄然:悲伤难过的样子。三国魏曹丕《与吴季重书》:“乐往哀来,凄然伤怀。”相向:相对,面对面。这里是说,离别本来就是难堪的事,更兼之互相间还闹了误会,就更难忍受面对面的悲伤难过。
〔3〕苦情:酸楚的心情或困苦的境况。重诉:又一次诉说。表明以前已经诉说过。《中国风》1992年12月创刊号刊载的毛泽东手书作“惨然无绪”。另一件手书作“满怀酸楚”。这里指相爱的人离别时的痛苦的心情。
〔4〕眼角眉梢都似恨:与宋代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意境相似。眼角眉梢:以眼角和眉梢指代整个面部。恨:遗憾。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心部》:“恨,怨也。”东汉班固《汉书·王嘉传》:“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这里有埋怨之意。
〔5〕欲零还住:眼泪将要落下来又止住。欲:将要。零:落。住:止,忍住。“欲……还”为宋词特定格式。宋代欧阳修《诉衷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宋代苏轼《水龙吟·次韵张质夫杨花词》:“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宋代辛弃疾《水龙吟》:“停觞不御,欲歌还止。”宋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宋代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6〕前番:上一次。书语:信中的话。毛泽东另一件手书作“知误会前番诗句”。据谢柳青编著《毛泽东家书》、林克著《我所知道的毛泽东》等书所写,杨开慧对毛泽东产生爱恋后,一方面对他很钦佩,另一方面又由钦佩变成了依恋,特别是杨昌济逝世后,这种依恋又变为依附。毛泽东从杨开慧的温存中感受到幸福,但也从她的依恋里感觉到了拖累,甚至烦躁。毛泽东曾将唐代元稹的诗《菟丝》抄给杨开慧:“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砍将去,柔蔓与之并。”这首诗的意思是:无论人和人之间有多么亲近或亲密,独立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自尊、自重,也是自在的前提。不料杨开慧看了很生气,认为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和人格。毛泽东有时借外出开会的机会,写信向杨开慧解释,但杨开慧却难于消除这心中的委屈。本书作者认为“书语”也可指抄录的元稹诗句。录以备考。
〔7〕过眼:经过眼前,比喻迅疾短暂。宋代夏竦《江州琵琶亭》:“年光过眼如车毂,职事羁人似马衔。”宋代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滔滔:一说,水流的样子。也形容水势盛大。《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另一说,形容时间的流逝。战国《楚辞·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云共雾:疑云和迷雾。比喻误会。宋代赵蕃《观祝少林所藏画》诗:“烟云过眼还收去,怯似凭阑久立时。”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第六卷:“盖胜地,园林,亦如名人书画,过眼云烟,未有百年不易主者。”共:与。这句是说发生的误会犹如过眼即逝的云雾,不必放在心上。
〔8〕算:点数,细想。人间:世间,人类所生存的社会。吾:我。汝:你。1928年10月杨开慧曾写有一首《五言诗·偶感》:“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一九二八年十月。”[()中的字原稿残缺]这首诗表达了杨开慧对丈夫毛泽东日夜思念和关心体贴的凄婉心情。
〔9〕人有病:这里指内心的隐痛,夫妻因别离产生的痛楚之情。一说:人有病,指世人有灾难苦痛。《广雅·释诂》:“病,苦也。”《尚书·吕刑》:“罚惩非死,人极于病。”录以备考。
〔10〕天知否:天是无从知道的,无从理解的。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宋代苏轼《代滕甫辨谤乞郡书》:“疾痛则呼天,穷窘则号地。盖情发于中,言无所择。”以上两句,《中国风》1992年12月创刊号刊载的毛泽东手书作:“曾不记,倚楼处?”
〔11〕今朝:今天早晨。霜重:霜结得厚。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东门:古代诗词中常以此指送别的地点。唐代白居易《秦中吟·不致仕》:“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后尘。”宋代周邦彦《浪淘沙》:“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这里指长沙火车站,在城东的小吴门。毛泽东夫妇住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机关所在地。小吴门为长沙老市区的东门。东门是虚写,也是实写。
〔12〕照横塘半天残月:即半天残月照横塘。宋代柳永《雨霖铃》词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照横塘:南朝梁萧纲《药名诗》有“朝风动春草,落日照横塘”之句。横塘:本指三国时吴都城建业沿秦淮河至长江口修筑的长堤,在今南京市西南。因东西横亘,故称横塘。当时,横塘所在地为繁华帝都,故成为古人远行来去、交往接送的一个主要集散地,不免会生发出许多悲欢离合、情意缱绻的情爱故事,因而横塘从原来指“大堤”、“长堤”的本义,转而成为“爱恋”、“别绪”的意象,以及可以用来表达这些意境、情绪的代名词。诗词中多指妇女所居的地方或情人送别的地方,也可泛指水塘。唐代崔颢《长干曲》:“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今江苏南京)人,生小不相识。”宋代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宋代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这里指长沙城东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半天残月:指清晨时斜挂在半空中行将隐没的弦月。半天:半空中。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二回:“此时约有三更时候,半天中月明如昼。”残月:快要落下的月亮。唐代白居易《客中月》诗:“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
〔13〕凄清:凄凉,清冷,含有天气寒冷之意。晋代潘岳《秋兴赋》:“月朦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如许:犹言像这样,如此。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方术传·左慈》:“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李贤注:“言何遽如许为事。”宋代柳永《临江仙》:“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宋代卢祖皋《卜算子》:“瘦骨从来不奈秋,一夜秋如许。”
〔14〕汽笛:火车开动前蒸汽机发出的鸣叫信号。肠已断:比喻极度伤心。典出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抟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南朝梁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唐代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宋代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天涯孤旅:谓自己从此以后便孤身一人浪迹天涯。天涯:犹言天边,指极远的地方。涯:指水边,泛指边际。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孤旅:孤独远行。
〔16〕凭: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有“凭,犹仗也”。唐代杜牧《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这里是“愿”的意思。愁丝恨缕:愁如丝,恨如缕。丝、缕皆细微、绵长,易纠缠、牵扯。形容两情深重,不忍离别。
〔17〕要似昆仑崩绝壁:宋代张元幹《贺新郎》有“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词句。昆仑:昆仑山。崩:崩裂,倒塌。喻指巨大的革命变革。绝壁:峭壁。这句是说就像昆仑山崩掉万丈绝壁。《中国风》杂志1992年12月创刊号刊载的毛泽东手书作“我自精禽填恨海”。
〔18〕台风扫寰宇:像台风扫荡整个世界那样,表示“割断愁丝恨缕”,投身革命斗争的坚强决心。台风:一种极猛烈的暴风,风力常达12级以上,同时裹挟暴雨。这里喻指革命斗争的风暴。寰宇:宇内,天下。这里指全世界。《中国风》杂志1992年12月创刊号刊载的毛泽东手书作“愿君为翠鸟巢珠树”。
〔19〕重比翼:这里指希望这次离别后重逢。比翼:鸟翅膀挨着翅膀飞。比喻夫妻恩爱至深,不可决绝。语出战国《楚辞·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十二:“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中国风》杂志1992年12月创刊号刊载的毛泽东手书作“重感慨”。
〔20〕和云翥:随同彩云一起飞翔。比喻夫妇二人比翼双飞。这里指再在一起从事革命斗争活动。和云:挟带云朵。翥(zhù):鸟向上飞的样子。战国《楚辞·远游》:“雌霓便娟以增扰兮,鸾鸟轩翥而翔飞。”唐代李白《大鹏赋》:“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唐代韩愈《石鼓歌》:“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中国风》杂志1992年12月创刊号刊载的毛泽东手书作“泪如雨”。
【译文】
挥手告别,从这里去向远方。
又哪里能忍受别离时悲伤难过地相对着,
把离别的痛苦心情再一次诉说。
眼角眉梢上都像堆满了离愁别恨,
眼泪将要落下来时又被强忍住。
现在我知道你误会了我前一封信中写的话。
过去的误会犹如眼前滔滔流逝的疑云与迷雾都已经散去了,
仔细想来世上互相最了解、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还是我和你。
我们内心的痛苦,
上天,你知道这些吗?
今天早晨东门一路浓霜凝重,
半空如钩的残月清淡地斜照着横塘,
是如此的凄凉清冷。
火车汽笛一声长鸣,离别时令人无限伤感,犹如肠已断裂,
从此我将孤独一身远走天涯海角。
凭借什么才能割断这离愁别恨的丝缕?
我和你要像昆仑山悬崖绝壁崩塌那样,
又要像台风扫荡寰球似的抱定巨大的决心。
待到革命成功后,我俩将重新比翼齐飞,
直上云霄,随同彩云一起翱翔万里。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自注自解】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第一页《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天头、地脚和标题下空隙处写的注释说:
我的几首歪词,发表以后,注家锋[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在广州,见文物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九月刊本,天头甚宽,因而写了下面的一些字,谢注家,兼谢读者。
并在这里批注说:
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960年前后,毛泽东诗词要翻译成外文,袁水拍找臧克家、叶君健把大家意见纷纭的字句,凑了17题,请毛泽东亲自回答。毛泽东约袁水拍谈话时一一作了回答。据臧克家回忆,当时听袁水拍传达时作的记录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一说,对。我立即用铅笔在‘由谁来统治中国’上面,划了一个‘〇’,将第二说打上个‘×’。”(臧克家《珍贵的孤纸》)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说:
“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据臧克家回忆,1960年前后听袁水拍传达毛泽东亲自回答说:
“‘到中流击水’,指‘游泳’。”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说:
“‘击水’指在湘江中游泳。当时我写的诗有两句还记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那时有个因是子(蒋维乔),提倡一种静坐法。”
【题解】
这首词最早见之于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8月发行),后经毛泽东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总题为《旧体诗词十八首》。为毛泽东生前亲自审定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开篇之作。
沁园春:词牌名。长调,双调,114字,一韵到底,用平韵。“沁园”二字出自东汉明帝之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因其奢华幽美为当时园林之最,外戚窦宪心怀艳羡,遂凭借权势强取豪夺,将沁园占为己有。后有人作诗以咏其事,《沁园春》词牌因此得名。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此调最初见于北宋张先词。其格调开阔,韵位较疏,宜抒发激越壮阔之豪情,苏辛一派最喜用之。此词牌又名“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念离群”等。
长沙:湖南省的省会。毛泽东自1911年至1923年,曾在此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13年。长沙是毛泽东人生旅程的起始舞台,是他革命生涯的第一站,是他光辉人生的起点,是他青春时代的象征。对这块土地他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长沙,去驻上海的中共中央工作。1925年9月,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在即将离开长沙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际,重游橘子洲,触景生情,唤起了他对学生时代不平凡生活的美好回忆,激情澎湃,诗兴涌起,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图,在洋溢着青春、理想的忆旧中,抒发了作者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投身革命洪流,推动革命高潮到来的凌云壮志。全词景物优美,形象生动,色彩绚丽,描写细腻,境界开阔,极富哲理性,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笺注】
〔1〕独立寒秋:宋代辛弃疾《沁园春》有“伫立潇湘,黄鹄高飞,望君不来”之句。独立:在诗中往往具有一种卓然特立,若有所思的意象。唐代杜甫《乐游原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吟诗。”又《独立》:“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唐代李白《游精听寄崔侍御》:“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唐代柳宗元《笼鹰词》:“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寒秋:深秋,晚秋。深秋气候已渐寒冷,故曰寒秋。
〔2〕湘江: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海洋山西麓,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北去:(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3〕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的沙洲,南北大约5.5公里,东西最宽处约0.5公里。西面靠近著名游览胜地岳麓山。补充写出“独立”的处所。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说,洲上多产美橘,故名。
〔4〕看:领起字。根据词律,领起“万山”至“百舸”四句,根据文义,这里领起“万山”至“万类”七句。万山红遍:所有的山都红了。清代周之琦《好事近·舆中杂书所见》其二:“看万山红叶。”万山:指岳麓山及湘江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岳麓山附近的枫树林最茂盛,秋末枫叶经霜后变红。岳麓山山腰有爱晚亭,因唐代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而得名。
〔5〕层林:重重叠叠的树林,随着起伏的山势一层层地高上去。尽:全部,都。染:染色,这里指染上红色。
〔6〕漫江:满江。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碧:青绿色。唐代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7〕百舸:许多船只。唐代李延寿撰《南史·垣护之传》:“玄谟攻滑台,护之百舸为前锋,进据石济。”宋代陆游《戏咏乡里食物示邻曲》:“明珠百舸载芡实,火齐千担装杨梅。”舸:大船。汉代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这里泛指船只。争流:争着在水上行驶。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8〕鹰击长空:雄鹰展翅搏击长空,迅猛矫健。《太平御览·天部》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击:搏击,形容鹰飞得迅猛矫捷。长空:辽阔的天空。
〔9〕翔:本指鸟在空中盘旋。汉代《淮南子·览冥》:“翱翔四海之外。”东汉高诱注:“翼一上一下曰翱,不摇曰翔。”这里指鱼儿在水中游得活跃轻快。浅底:水下清澈可见底。因江水清澈,一望见底,而显得江水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引罗含《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唐代储光羲《钓鱼湾》:“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宋代朱熹注:“鸢与鱼均怡然自得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10〕万类:即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生物。语出晋代张华《答何劭》其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群生。”霜天:下霜的天气,这里指深秋,寒秋。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竞自由:竞相自由自在地生长活动。竞:竞赛,竞争。自由:不受拘束,自在适意。
〔11〕怅:惆怅。这里指沉浸在一种深远的感慨思索之中。寥廓:高远空阔。战国《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洪兴祖补注引颜师古曰:“辽阔,广远也。”这里指广阔的宇宙。唐代杜甫《橘柏渡》:“孤光隐顾盼,游子怅寂寥。”
〔12〕苍茫大地:化用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意境。苍茫:旷远无边的样子。唐代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3〕谁主沉浮:究竟是谁在主宰着这一切事物盛衰消长的命运呢?《庄子·知北游》:“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沈浮”,同“沉浮”。这句通过联想,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主:主宰,支配。沉浮:本指物体在水面上沉没和浮起,后用来比喻事物的盛衰、消长。唐代高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折腰知宠辱,回首见沉浮。”以上两句化用宋代辛弃疾《木兰花慢》“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诗句。
〔14〕携来:手拉着手一起来。百侣:言朋友之多,约数。据《湖南一师校志》记载,1917年毛泽东主持该校学友会时,参加“游泳部”的同学达80余人。侣:伴侣,朋友。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15〕峥嵘岁月:不寻常的岁月。化用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诗句。唐代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筑居仙缥缈,旅食岁峥嵘。”宋代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明朝遂除夕,岁月惊峥嵘。”元代赵孟頫《次韵潜师》:“闭门坐穴一禅榻,头上岁月空峥嵘。”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比喻超越寻常,不平常。岁月:日子,喻指斗争生活。稠:多。
〔16〕恰:刚好,正值。这里是领起字,根据词律,领起“同学”至“挥斥”四句,根据文义,这里领起“同学”至“粪土”七句。同学少年:语出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这里借用杜诗字面赞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好友。
〔17〕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当旺盛之时。风华:风采,才华。唐代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王俭风华首,萧何社稷臣。”茂:丰盛,旺盛。
〔18〕书生:读书人。指作者自己和蔡和森等同学。唐代高适《酬贺兰大夫》:“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意气:意态气概。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唐代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19〕挥斥方遒:这里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挥斥: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方:正,正当。遒:强劲有力。南朝宋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
〔20〕指点江山:指着河山。这里是评论国事之意。元代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指点:指说,评论。唐代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等》:“时遭人指点,数被鬼揶揄。”江山:江河和山岭,常用来指代国家和国家的政权。
〔21〕激扬文字:发表文章批判恶浊的旧势力,宣扬革命的新思想。激扬:义同褒贬,即激浊扬清,抨击丑恶,宣传美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洪传》:“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22〕粪土当年万户侯:化用宋代刘克庄《沁园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元代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有:“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粪土:秽浊的泥土,比喻恶劣下贱的东西。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论》:“其顾视胡广、赵戒,犹粪土也。”这里的“粪土”作动词用,是“把……看作粪土”的意思。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宋代辛弃疾《沁园春》:“却怪英姿,有如君者,犹欠封侯万里哉。”后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这里指当时的反动军阀、官僚等上层人物。
〔23〕曾记否:还记得不记得。曾:犹,尚。《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4〕中流:水流的中央。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这里指湘江江心。击水:拍打着水。这里指游泳。唐代骆宾王《答员半千书》:“化羽垂天,抟风九万;振鳞横海,击水三千。”
〔25〕浪遏飞舟:化用宋代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意境。这里指游泳时激起的浪花,阻挡住飞快行驶的船只,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豪情壮志。遏:阻止。《列子·汤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译文】
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
我独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的南端,
湘江从眼前滚滚向北流去。
我向远处望去,许许多多的山都呈现了一片红色,
那层层叠叠的树林都像染上了艳丽动人的颜色,
再看看近处,满江清澄的水碧绿透了,
很多船只争相行驶,破浪前进。
仰望天空,雄鹰搏击于万里长空,
俯视湘江,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里飞翔似的轻快游动,
一切生物在秋天里都竞相自由自在地生存活动着。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引起我深沉的思虑,
我不禁要向苍茫的大地发问:
“究竟是谁在主宰着这一切事物盛衰消长的命运呢?”
过去我曾经与朋友结伴携手来这里游览。
回想起从前许多令人难忘的不平常的岁月。
那时正当同学们青春年少,
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读书人的意态气概,
潇洒豪迈,强劲奔放。
批评议论国是,
写出许多激昂慷慨的文章,
把当年的反动军阀、官僚视如粪土一般。
亲爱的老同学,您还记得吗?
那时我们到湘江中游泳,
激起的浪涛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自注自解】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
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毛泽东在《清平乐·会昌》批注中提到这首词说: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境。
1957年5月21日,毛泽东在学英语休息时说:
《菩萨蛮·黄鹤楼》是描述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潮起伏的苍凉心境。
【题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菩萨蛮:词牌名。小令,双调,44字,上、下片各四句,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原为唐教坊(唐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曲名。《菩萨蛮》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乐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来,与佛教语中“菩萨”无关。另有一说,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50年前后)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此说不可信。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词谱》定李白《菩萨蛮》词为正体。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黄鹤楼:古代亦名黄鹄楼,旧址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城西蛇山上的黄鹄矶北端,紧靠长江边,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是长江汉水一带著名的古迹。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南朝以后就很著名,有“天下绝景”之称。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和修复,最后一次焚毁是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光绪末年,在黄鹤楼旧址建筑了警钟楼,是西式楼房。由于黄鹤楼久负盛名,警钟楼又建在黄鹤楼旧址上,所以有人习惯上把警钟楼叫作黄鹤楼。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1985年6月在蛇山顶上重建新的黄鹤楼。黄鹤楼因矶得名。《元和郡县志·江南道三·鄂州》载:“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但也有人说起于神话。神话有两种不同说法: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州郡志下》:“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意思是说,蜀汉时费祎(字文伟)成了仙,曾经骑着黄鹤飞行,在这里休息过。由于那里风景壮丽,又流传着美丽的神话传说,因此,引起历代许多诗人的吟咏和赞叹。唐代诗人崔颢曾写过有名的《黄鹤楼》诗。黄鹤楼因而名声更大。
1927年春,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一同登上黄鹤楼。此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前夕,面对严峻的政治形势,毛泽东深感忧虑: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出路何在?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面对苍茫空阔的楚天,惊涛拍岸的长江,心情十分抑郁而沉重的毛泽东诗兴涌动,不禁吟出了激昂慷慨的《菩萨蛮·黄鹤楼》。
词中描写了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大革命失败前夕危急形势的深切忧虑和苍凉心情,表达了作者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与决心。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使事用典,信手拈来,是这首词的突出特点。
【笺注】
〔1〕茫茫九派流中国:清代王士祯《分甘余话》卷一引王士祯《赠樊祾》:“茫茫九派多风雪,忆泊浔阳旧酒楼。”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这里形容长江水势广大。明代林章《登黄鹤楼作》:“望里山川是楚乡,美人何处水茫茫。”九派: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君道》:“禹凿江以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这里指长江中游的河流。东晋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南朝宋鲍照《登黄鹤矶》:“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九:言其多,非确数。派:江河的支流。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致钟学坤的信中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流:奔流。中国:国之中部,指我国的中部地区。语出《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国而抚四夷。”唐代李白《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这句是说有着许多支流的浩渺的长江流贯我国的中部。
〔2〕沉沉:深远的样子,指铁路伸向远处。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广州至武昌)铁路和以北的京汉(北京至汉口)铁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接通后改称京广铁路。穿南北:伸向南方北方的尽头。从黄鹤楼上俯视,细长的铁路如一条直线贯穿南北。
〔3〕烟雨:指迷蒙如烟的细雨浓雾。宋代辛弃疾《菩萨蛮》:“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莽苍苍:本指草木茂盛,这里指烟雨迷蒙,若隐若现,远望不甚分明。《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成玄英疏:“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之不甚分明也。”宋代陆游《哀郢》:“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4〕龟蛇:龟山和蛇山。龟山在武汉汉阳城北,前临大江,北带汉水,状若巨龟;蛇山横贯武昌城中,状若长蛇,首饮长江,尾延东城。大江:指长江。语出战国楚屈原《楚辞·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这句是说龟蛇二山好像锁一样锁住了长江。
〔5〕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与唐代贾岛《黄鹤楼》“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宋代卢郢《黄鹤楼》“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千载倚江城”意象、意境相似。何去:去何,去到了什么地方。何:哪里。这句是说从前传说中的黄鹤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屈原《楚辞·卜居》:“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6〕游人处:指黄鹤楼。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唐才子传》卷一:“(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以上两句化用唐代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处:地方,处所。这句意即现在只剩下一座供人游览的处所。大革命即将失败,这一片曾经燃烧过革命烽火的土地,将变成历史的遗迹,诗人的心境是苍凉的。
〔7〕把酒:手执酒杯,指饮酒。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动词,拿着,端起。酹滔滔:把酒浇向滚滚滔滔的江水里。酹:古代把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奂传》:“(奂)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宋代陆游《登灌口庙东大桥观岷江雪山》:“白发萧条吹北风,手持卮酒酹江中。”滔滔:形容水势盛大的样子。《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这里指长江,形容词用作名词。
〔8〕心潮:潮水般激荡着的思想情绪。逐:随,跟着。唐代储光羲《江南曲》:“逐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这句表达了诗人忧党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译文】
很多支流到这里汇集成浩荡奔流的长江,横贯我国中部,
深远漫长的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在这里连成一线,纵穿南方和北方。
暮春时节,武汉三镇仿佛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之中,一片莽莽苍苍,
龟山和蛇山隔江对峙,像一把大锁似的锁住了激荡奔腾的万里长江。
从前传说中的黄鹤不知到哪里去了,
此地现在只剩下一座供人游览的空楼。
我不由地端起酒浇向滔滔的江水,
心中翻腾起伏的思绪随着大江汹涌澎湃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自注自解】
据臧克家回忆,1960年前后听袁水拍传达毛泽东亲自回答自作诗词问题所作的记录说: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二句中,‘在望’与‘相闻’均指我方。”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问: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旌旗’和‘鼓角’都是指我军。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题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48年7月1日出版的由中共东北局宣传部主持出版、东北书店发行的《知识》杂志第七卷第六期(总第四十二期)纪念党的生日特刊上刊载的蒋锡金《毛主席诗词四首臆释》一文。后经毛泽东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西江月:词牌名。小令,双调,50字。平韵。原为唐教坊曲名。调名出自李白《苏台览古》诗:“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后蜀欧阳炯始制此调。上、下片相同,各四句25字。上、下片起首二句宜用对仗。又名“玉炉三涧雪”、“白苹香”、“江月令”、“步虚词”、“晚香时候”、“壶天晓”、“双锦瑟”等。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酃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山势险峻陡峭,海拔近千米,中间多盆地,方圆约280公里。井冈山上有五条出入的小路,被称为五大哨口:即南面的朱砂冲,东面的桐木岭,西面的双马石,北面的八面山,西北面的黄洋界。黄洋界是由茨坪到茅坪的必经之路,距井冈山的中心茨坪8.5公里,上下7.5公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宁冈。左右两侧都是峭壁深谷,为五大哨口中最险要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2000余人和湘南农民军8000人到此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党中央指示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8月30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重兵围攻井冈山。红军守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天险,居高临下,奋勇抵抗,击退了强大敌军的多次进攻,胜利地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鲁迅曾戏言该词有“山大王”气概。
词中抒发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表现了人民战争的宏伟气势,歌颂了井冈山革命军民众志成城,坚守革命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全词高度概括井冈山战斗形势,充满乐观自信,笔调颇为轻快。
【笺注】
〔1〕山下:井冈山一般习惯把茨坪、大小五井称为山上,其他称为山下。这里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作者曾说,当时没有飘扬的旗帜,旗帜是卷起的,可见这里是作者的虚构。旌旗:旗帜的通称。唐代杜甫《北征》:“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在望:在视野之内,即远望可见。
〔2〕山头:山上。鼓角:指战鼓声和军号声。古代军队用战鼓和号角发号施令,指挥军队行动。《孙子·军争》:“言不相闻,故为鼓铎;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太平御览·兵部·训兵》引唐代李靖《卫公兵法》:“使士卒目见旌旗,耳闻鼓角,心存号令。”这里指红军守军的战鼓声、军号声。金代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诗有类似的句法:“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塞上”与“城头”、“鼓角”与“旌旗”对举。唐代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亦有“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句式。相闻:彼此互相听得见。
〔3〕重:层。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代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我自岿然不动:形容红军从容、勇敢、临危不惧、稳如泰山的气概。我:本义称自己,引申为我们或我方。自:本的意思。宋代赵长卿《浣溪沙》词:“我自愁多魂已断,不禁楚雨带湘云。”岿然不动:宋代曾慥《类说》引胡纳《见闻录》:“李尊懿仕伪蜀,谈论妍媚有妇人女子之态。蜀平,太祖见曰:‘有此态耶?’以毡头箭射之,正中其腹,尊懿岿然不动。”意思是说屹立而不动摇。”岿然:山高耸屹立的样子。不动:《孙子·军争》:“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里指红军稳如泰山。
〔5〕早已森严壁垒:宋代范成大《次韵郊祀庆成》有“百神森壁垒,万卫密钩陈”之句。这里是说,我方军民早已作好充分准备,使防御工事严整不可侵犯。森严:整饬而严肃,这里形容工事严密坚固,不可侵犯。唐代杜牧《朱坡》:“偃蹇松公老,森严竹阵齐。”壁垒:古代军营的围墙,这里指堡垒等防御工事。战国《六韬·王翼》:“修沟堑,治壁垒。”
〔6〕更加众志成城:这里是说军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形成坚固的心理长城。更加:再加上。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国吴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若城也。”
〔7〕黄洋界:又名汪洋界、望洋界,位于井冈山区西北部,海拔1342米,两侧是深谷、峭壁。黄洋界距茨坪25公里,是茨坪通向宁冈、永新的必经之路和进入大小五井的要道,也是通往井冈山五大哨口中最险要的一个。站在黄洋界,数百里群山起伏,如汪洋大海,故名。隆:拟声词,是“隆隆”的缩语。
〔8〕报道敌军宵遁:与唐代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意境有相似之处。报道:报告说。宵遁:乘夜逃窜。《左传·成公十六年》:“王曰:‘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遁:逃跑。
【译文】
山下我军红旗招展,遥望可见,
山上军号嘹亮,彼此相闻。
敌人把我们重重包围,
我军却仍像大山一样巍然屹立,毫不动摇。
我军早已筑好了严密的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
再加上军民万众一心,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
黄洋界上响起了一片隆隆的炮声,
传来消息说,敌人已经吓得乘夜慌忙逃跑了。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自注自解】
1962年4月,毛泽东为《词六首》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上发表写过一篇引言:
这六首词,年深日久,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搜集起来,要求发表,因以付之。回忆了一下,这些词是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文采不佳,却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们的心情舒快状态,作为史料,是可以的。
本书作者按:《词六首》,指《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后来,这篇引言未发,改刊一则较短的引言,全文为:
这六首词,是一九二九——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问:
“一枕黄粱再现,指军阀的黄粱梦。”
【题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总题为《词六首》。
清平乐:词牌名。小令,双调,46字。上片押仄韵,下片换平韵。也有全押仄韵者。原为唐教坊曲名。其本义为“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而不是指曲子的清调平调。最早见于《尊前集》中记载的李白《清平乐》词四首。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等。
蒋桂战争:指1929年3月至4月间蒋系军阀和桂系军阀之间为争夺华中的控制权而发动的战争。蒋:蒋介石。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4年后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1949年被迫引退。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桂:广西的简称,指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等。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广西临桂(今广西桂林)人。1908年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后改为陆军速成学堂)。1910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16年投桂军,先后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1922年自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1923年至1925年联合黄绍宏、白崇禧组成定桂讨贼联军,消灭了旧桂系军阀,统一了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1926年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军长,参加北伐战争。北伐以后的十年间,屡次发动和参与中原大战等国民党内战。抗战时,动员广西将士抗日,指挥多次大战,在台儿庄大捷中名震一时。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在周恩来的安排下,1965年毅然回到中国大陆。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病逝。
1929年,蒋介石集团为争夺两湖,打击桂系,于3月至4月间发动了对桂系军阀李宗仁的战争,战争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而结束。同年秋又发生了蒋介石与冯玉祥的战争。军阀之间的战争给红军的发展造成了一个有利的条件。1929年3月,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西部,打下了长汀,5月至6月三次占领长汀东南的龙岩,9月又打下了长汀以南龙岩以西的上杭。这首词作于红军攻占上杭之后,当时闽西新革命根据地正在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
词中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国内斗争形势,通过军阀混战与革命力量空前壮大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实地再现了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背景,生动有力地表现了土地革命迅速发展的趋势。语言精炼通俗,对比鲜明突出,使这首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笺注】
〔1〕风云:风起云涌,形态多变。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嵩传》:“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撝足以振风云。”北周庾信《入彭城馆》:“年代殊氓俗,风云更盛衰。”这里喻指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局势。突变:突然急剧的变化。
〔2〕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体系的集团或人员。重:又,一次又一次,这是针对蒋桂之战而言的。此前有1927年10月的蒋(介石)汪(精卫)宁汉战争、1927年12月的蒋介石与广东军阀的战争以及1928年4月至5月间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
〔3〕人间:人世间。这里指中国人民。怨:怨恨。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王常停境上,终日不归;师老民劳,百姓嗟怨。”
〔4〕一枕黄粱:典出唐代沈既济小说《枕中记》,落魄读书人卢生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客栈里向道士吕翁述说自己的不得志,当时店主正在蒸黄粱做饭,吕翁从口袋中取出一个瓷枕给卢生,告诉他枕了睡觉可以功成名就,卢生照着吕翁的话,枕着枕头睡着了。在梦中果然出将入相,子孙满堂,享尽了荣华富贵。可是一觉醒来,店主人的黄粱饭还未蒸熟呢。这里借指军阀想用武力霸占中国,统治人民的企图如卢生的黄粱美梦一样,终将成为泡影。一枕:犹言睡一觉。这里的“枕”是计量动作的量词。黄粱:黄色的小米。这里指黄粱梦的故事。再现:又一次重现。
〔5〕红旗:象征革命,这里比喻革命的武装力量,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跃过:跳跃而过,越过。这里形容红军势如破竹,神速前进。汀江:江名,源出福建西部长汀县,故名汀江,流经武平、上杭、永定进入广东汕头市入海。
〔6〕直下:一直攻下。下:攻克。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闻陈婴已下东阳。”龙岩、上杭:县名,都在福建省西南部。1929年的军阀战争,给红军发展造成了有利的条件。这年3月,红四军由江西入福建西部,占领了长汀县。5月至6月三次占领长汀东南的龙岩,9月,占领长汀以南、龙岩以西的上杭县。
〔7〕收拾金瓯一片:宋代岳飞《满江红》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收拾金瓯:近代黄兴《临江仙》有“收拾金瓯还汉胤,重瞻舜日尧天”之句。收拾:有整顿、收取之意。语出唐代李山甫《上元怀古》二首其一:“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金瓯:古代用金子制作的杯盆一类的容器。常用来代称国土或比喻国家疆土的完整坚固。唐代李延寿撰《南史·朱异传》:“(梁)武帝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瓯一片:这里喻指闽西新开辟的宝贵的革命根据地。
〔8〕分田分地:指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江西兴国县《土地法》,根据中共“六大”决议,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同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召开,根据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县《土地法》精神,于27日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会后,在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等县纵横150多公里的地区内进行了分田分地,约60多万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
【译文】
政治风云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之间再次交战。
洒向人间的都是战争的祸水,激起广大人民的普遍怨恨,
蒋介石与李宗仁妄想独霸中国的野心,只不过是黄粱美梦的重现。
红四军高举红旗飞跃般地跨过汀江,
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龙岩和上杭。
祖国美好河山在军阀割据下四分五裂,红军收复了其中一部分还到人民手中,
打土豪,分田地,真是一片繁忙欢乐的景象。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题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总题为《词六首》,以词牌为标题,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毛泽东亲自审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增加了现在的词题,并标明写作时间。
采桑子:词牌名。小令,双调,44字。平韵。唐教坊大曲名。相传汉代一太守出巡,见采桑女秦罗敷姿色美好,想占为妾,罗敷即唱《陌上桑》曲,严加斥责,予以拒绝。唐代朝廷音乐机关把《陌上桑》制成大曲,始名《采桑子》。上、下片各四句二韵。又名“丑妞儿令”、“罗敷媚歌”等。
重阳:节令名,农历九月初九叫重阳。古人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又叫“重九”。古人有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
1929年6月,由于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尚未理解,出现了意见分歧,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在闽西一带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9月,毛泽东住进上杭临江楼。10月11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作者登楼远眺,只见汀江横贯,碧水荡漾,两岸一片片傲霜的秋菊正绽放。此情此景,自然使作者联想到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不禁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与豪情,诗情喷涌,吟成了《采桑子·重阳》。
词中通过重阳节美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奋斗不息的革命豪情,洋溢着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词作一反古来诗人悲秋的情调,写得生机盎然,境界辽阔,格调高昂,充满浓烈的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
【笺注】
〔1〕人生易老天难老:化用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宋代张元幹《贺新郎》:“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天:指大自然,宇宙。难老:指宇宙的发展变化不易看到。
〔2〕岁岁:年年。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今又重阳:这一天是公历1929年10月11日。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又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唐代白居易《九日登巴台》:“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4〕战地黄花分外香:宋代杨万里《九日郡中送白菊》有“若言佳节如常日,为底寒花分外香”之句。战地:战场。《孙子·虚实》:“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此处指福建上杭一带。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西部长汀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县。黄花:指菊花。我国古代菊花品种主要是黄的,故称黄花。一说典出《礼记·月令》:“季月之令,鞠有黄华。”鞠:通“菊”。黄华:同“黄花”。又《吕氏春秋·季秋纪》:“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后因此称菊花为黄花。唐代李白《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这里指野菊。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人菊,应傍战场开。”分外香:格外的香。
〔5〕一年一度秋风劲:化用西晋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意境。一年一度:每年一次。宋代王安石《送吴显道》其五:“唯有春风应最惜,一年一度一归来。”度:次。秋风劲:指秋风强劲、有力。劲:强劲,猛烈。
〔6〕不似:不像,不同于。宋代苏轼《朝云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色。唐代杜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7〕胜似:胜过,胜于。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似,犹于也,意则犹过也。”唐代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清代陈维崧《风流子·月夜感忆》:“今宵月,胜似昨宵圆。”
〔8〕寥廓:空阔、远大无边的样子。江天:江和江上的天空。这里是在靠近江河的地方看到江天相接,空阔无垠的景象。南朝梁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唐代杜甫《游修觉寺》:“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万里:极言广阔。霜:借指秋色。古典文学中有丹霜、紫霜、青霜的说法。这句写江天广阔,秋高气爽,五彩斑斓,一片美妙的秋色。
【译文】
人的生命短暂,容易衰老,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则比较缓慢,好像不容易衰老一样,
每年都会有一个重阳节。
今天又到重阳节了,
然而战场上盛开的野菊花却使我们感觉它吐露出更加浓烈的芳香。
一年一度的秋风正猛烈地吹着,
与春天和煦明媚的风光迥然不同。
但它却更胜过春天,
从靠近江河的地方看去,水天相接,秋高气爽,一片美好的景色。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〇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题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刊登的谢觉哉《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中,词题为《宁化途中〈如梦令〉》。1957年在《诗刊》1月号正式发表,总题为《旧体诗词十八首》。
如梦令:词牌名。单调,33字,仄韵。相传为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制,原名《忆仙姿》。宋代苏轼嫌其名不雅,因取庄宗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语,改为《如梦令》。此调又名“宴桃源”、“如意令”、“无梦令”等。
元旦:旧时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词中的元旦为农历庚午年元旦,即阳历1930年1月30日。
1929年11月26日,毛泽东从上杭蛟洋抵达长汀,重返红四军领导岗位。12月28、29日,毛泽东亲自主持在上杭县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毛泽东重新当选前委书记。红四军决定兵分两路,转移到敌人的后方去。1930年1月5日,由朱德率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先行出发,经福建连城、宁化等县境进入江西广昌。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第二纵队1月3日到龙岩大池、小池阻击迷惑敌人,掩护主力转移。任务完成后的1月7日离开古田,向北经连城、清流、归化、宁化,1月19日西越武夷山,入广昌,并在马背上酝酿了这首词。
词中叙写了红四军在元旦这一天实行战略转移的军事行动,描绘了一幅人唱马嘶、红旗飘扬、雄浑壮美的军旅图画,赞扬了红军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坚强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貌。全词叙事写景,情景交融,音节回旋跌宕,气势雄浑磅礴,意境宏远瑰丽。举重若轻的大家气度,娴熟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笺注】
〔1〕宁化、清流、归化:福建省西部的三个县。归化,1933年改为“明溪县”。1956年与三元县合并改称“三明县”。今属三明市。宁化、清流、归化这三个县的位置,清流居中,宁化在清流西北,归化在清流东北,而位于闽、赣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又在宁化的西面。这次进军是从上杭出发,经清流到归化,再到宁化。词中作“宁化、清流、归化”,是为了适应词牌格律对音韵的要求而改动的。
〔2〕路隘林深苔滑:这句是说红军在急迫的形势下,要甩掉敌人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走入人迹罕至、狭窄难行的山间小路。路隘:道路崎岖狭窄。
〔3〕今日:指1930年农历元旦。
〔4〕直指:直接指向。《周礼·考工记·轮人》:“辐也者,以为直指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儁传》:“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阳。”武夷山下:指红四军第二纵队和第一、三、四纵队会合的武夷山麓江西省广昌一带,标志着战略转移取得了胜利。武夷山:位于福建、江西两省的交界处,由东北绵亘到西南,约60公里,北接仙霞岭,南接九连山,是赣江、闽江的分水岭,其主峰在福建省崇安县境,海拔1000余米。
〔5〕山下山下:指红军有的在武夷山东麓的山下向西翻越,有的已经翻过了武夷山,到了武夷山西麓的山下。
〔6〕风展红旗如画: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诗句。展:招展,飘动。
【译文】
部队穿越清流、归化、宁化等县境,
山路崎岖狭窄,丛林茂密幽深,青苔湿滑难行。
今天向哪里进军?
一直奔向武夷山下。
山下啊,山下,
红旗迎风招展,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〇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题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总题为《词六首》,以词牌为标题,未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增加了现在的标题,并标明写作时间。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双调,44字,上、下片各二句仄韵转二句平韵。唐教坊曲有《木兰花》。据《岚斋录》:“唐张搏自湖州刺史移苏州刺史,在堂前大植木兰花,当盛开时,宴郡中诗客,即席赋之。陆龟蒙后至,痛饮稍醉,强执笔题两句云:‘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颓然醉倒,搏又命他客读之,皆不详其意。既而龟蒙稍醒援笔书之:‘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遂成一时绝唱。”又据《尊前集》记载,欧阳炯写《木兰花》词中有“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之句,因而得名。此牌名又名“木兰香”、“金兰出玉花”。唐五代人所作《木兰花》格式参差不一,宋人始定为七言八句式。“减字”是指音乐家在唱腔方面的自由伸缩,因旧声为新声。例如,《木兰花》上片和下片的一、三两句,各减三字,同时上片和下片的起首两句仍作仄声韵,结句改用平声韵,词家按照这样减少字数、调整韵脚填词,即为“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广昌,县名,位于江西东南部,东接武夷山,西连雩山。
红军攻打吉安,在1930年一共有9次之多。1930年2月,国民党调集7个旅12个团,开始对赣西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会剿”,毛泽东、朱德遂决定不攻吉安,改在吉水县水南、吉安县值夏一带,打孤军进犯的国民党唐云山旅。这首词是部队第一次攻打吉安,行进在广昌西部的雩山境内时所作。
词中描写了红军受命前去攻打吉安时路过广昌的情形,展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昂扬斗志。全词画面色彩鲜明,节奏轻快流动,格律严谨,音韵铿锵,韵调高亢。
【笺注】
〔1〕漫天:满天。唐代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宋代范成大《碧瓦》:“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皆:都。
〔2〕情更迫:情势更加急促。情:情势,即事情在一定阶段上的状况和发展的趋势。这里也指红军战士的心情。迫:急促,急迫。成语有“迫不及待”。
〔3〕头上高山:指山势高峻,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山道上行军时,高山就好像在头顶上一样。高山:高耸入云霄的大山,指位于江西广昌西部的雩山山脉。
〔4〕风卷红旗过大关:毛泽东原作“风掣红旗冻不翻”,语出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后改为现在的句子。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有“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之句。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大关:指高山间雄伟险要的关隘。广昌一带有很多关隘,都以险峻著称。
〔5〕何去:去哪里。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6〕赣江:江西省最大的河流,由章水、贡水流到赣州市汇合而成,故名赣江。赣江南北纵贯全省,经吉安、南昌注入鄱阳湖,全长758公里,流域约占全省面积的1/2。风雪迷漫:刮着大风,下着大雪,到处都是看不清楚的样子。迷漫:迷迷茫茫,看不清楚。
〔7〕颁:下达,发布。《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礼记·明堂位》:“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8〕工农:指工农红军和其他工农群众武装。下:前往,直奔。这里指攻打。吉安:县名,位于江西中部偏西、赣江中游西岸,距井冈山约90公里,是当时战略要地,也是毛泽东等此次进军攻取的目标。吉安今改为吉安市,是江西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译文】
满天都是白茫茫一片,
在飞雪中行军情势更加紧迫。
仰头望去,头顶上是高耸入云的大山,
高举猛烈的寒风翻卷着的红旗,跨越过雄峻险要的关隘。
这次进军是向哪里去?
是到赣江流域风卷雪飞迷茫不清的吉安地区。
进军的命令昨天刚刚颁布,
十万工农红军浩浩荡荡将要攻取吉安。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〇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自注自解】
1961年1月23日,毛泽东与何其芳等座谈时说:
“史沫特莱说,听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哀一些。我们的社会经历是受压迫,所以喜欢古典文学中悲怆的东西。”
这句话透露了毛泽东认为《国际歌》是悲壮的看法。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问:
“国际悲歌歌一曲:‘悲’是悲壮之意。”
【题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总题为《词六首》。
蝶恋花:词牌名。中调,双调,60字,仄韵。本为唐教坊曲名。原名“鹊踏枝”。北宋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三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又名“黄金缕”、“卷珠帘”、“江如练”、“鱼水同欢”、“凤栖梧”、“一箩金”、“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等。
从汀州向长沙:汀州,指福建西南部的长汀县。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州治在长汀。元代改为汀州路。明代改为汀州府。1913年,府废。这里沿用旧称。长沙:湖南省省会。
1930年6月,红军第一军团(开始称“第一路军”)由福建汀州进军江西。8月,从江西向湖南进军,在浏阳东北同彭德怀领导的红军第三军团会合,并决定共同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进攻长沙未克。守敌强而有备,红军不宜攻坚。同年夏,由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正在河南等地混战,数月之内,江西、湖南一带,除长沙、南昌等大中城市外,都无强敌。因此,毛泽东说服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改变当时“立三路线”的党中央指示夺取湘、鄂、赣省会的冒险方针,分兵攻取茶陵、攸县、醴陵、萍乡、吉安、峡江、新喻(现改为新余)等地,占领了大片地区,扩大了部队,为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准备了条件。此时毛泽东不禁心情激动,诗潮喷涌,吟成了这首小令。
词中描写中国工农红军和千百万工农群众横扫湘赣、讨伐敌人锐不可当的浩大声势,歌颂了革命根据地建设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抒发了红军1930年6月至7月间从汀州向长沙进军途中的豪迈心情。全词夸张的笔触,雄伟的气魄,豪迈的风格,具有激动人心的战斗力量。
【笺注】
〔1〕六月:1930年农历闰六月。这年农历六月初一是公历6月26日,农历六月三十日是公历7月25日,农历闰六月初一是公历7月26日,农历闰六月二十九日是公历8月23日。这里“六月”指农历闰六月。从汀州向长沙进军这一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这一时期。天兵:本指天子的军队,即王师,正义之士。汉代扬雄《长杨赋》中有“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句。李善注:“天兵,言兵威之盛如天也。”唐代戴叔伦《送崔融》:“王者应无敌,天兵动远征。”这里喻指红军。征:出兵征讨。腐恶:腐朽凶恶的事物,这里指国民党及反动武装力量。
〔2〕万丈长缨:形容红军力量无比强大。长缨:长绳子。语出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汉武帝时,朝廷任用年轻的终军为谏议大夫,去劝说南越王入朝,他保证“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后来把自愿请求带兵杀敌叫作请缨。这里喻指革命武装力量。鲲鹏,古代神话传说中极大的鱼和由它变成的极大的鸟。《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意思是说,北海有一条鱼,大得不知有几千里,叫作鲲;鲲能变化成一种鸟,它的背大得不知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像遮盖天的云气,叫作鹏。鲲鹏通常用作褒义,这里作贬义,喻指国民党反革命武装力量。
〔3〕赣水:即赣江,江西省最大的河流。由章水、贡水流到赣州市汇合而成,南北向纵贯全省,经吉安、南昌注入鄱阳湖,全长758公里。那边:指赣水的西南边。毛泽东写作这首词时,红一军团主力红四军和红十二军由福建汀州向江西进军,红六军尚在赣南的赣江流域,因此说赣水那边。红:用作动词,染红,象征革命。这里指革命军队、革命政权、革命区域等。一角:指江西西南角,即以平江、浏阳、修水、铜鼓等地为中心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这一根据地红军的领导人是黄公略。
〔4〕偏师:指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侧翼部队。这里指黄公略的部队,当红一军团的主力红四军和红十二军由福建汀州向江西进军时,红六军尚在赣西南的赣江流域。因其当时是配合红军主力作战担任侧翼的右路军,故曰偏师。南朝晋潘岳《关中》:“旗盖相望,偏师作援。”借重:倚重,特别重视。宋代王洋《贺郑侍郎知镇江府启》:“方北道有往来之便,而南徐实控扼之区,为其当冲,聊以借重。”这里是说多倚重黄公略出力。黄公略(1898—1931):原名汉魂,字家杞,湖南湘乡市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21日参加广州暴动,1928年7月22日参加领导湖南平江暴动,1930年任红三军军长。红三军是赣西南的主力红军。在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红三军在他领导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931年9月15日,在江西吉安东固地区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负伤,不幸牺牲。
〔5〕百万:极言其多。汉代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踊跃:《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本义为跳跃。又形容热烈、积极、争先恐后的样子。唐代房玄龄、褚遂良等撰《晋书·李矩传》:“将士闻之,皆踊跃争进。”
〔6〕席卷:席子收卷,形容迅速全部占有。汉代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南朝陈徐陵《檄周文》:“席卷江淮,无淹弦望。”直捣:一直攻打,势不可当,有长驱直入之意。元代脱脱、阿鲁图等撰《宋史·岳飞传》:“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捣:本指舂谷,捣衣,引申为攻打。宋代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长驱渡河洛,直捣向幽燕。”湘:湖南省的简称。鄂:湖北省的简称。
〔7〕国际悲歌:即《国际歌》,是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曲。巴黎公社社员、无产阶级诗人鲍狄埃(1816—1887)于1871年作词,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1848—1932)于1888年作曲。悲:悲壮的略语,实则偏义于壮,即慷慨悲壮。歌一曲:唱一方。《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曲,言采其藚。”清代陈奂传疏:“一曲,犹一方也。”歌:动词,唱。
〔8〕狂飙为我从天落:化用唐代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句式。狂飙:急骤的暴风。语出晋代陆云《南郊赋》:“狂飙起而妄骇,行云蔼而芊眠。”这里象征蓬勃发展的革命风暴。我:作者自指,也指“大我”,代表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阶级。
【译文】
在炎热的六月天里,神勇如天兵的红军征伐腐朽罪恶的敌人,
撒开万丈长绳子要把鲲鹏捆住。
赣水那边建立了一块革命根据地,
主要是倚重这次的侧翼部队黄公略的支援。
百万工农一齐踊跃参军参战英勇杀敌,
横扫江西,如卷席般长驱直入湖南和湖北。
红军战士们高唱着慷慨悲壮的《国际歌》,
让那革命风暴为我从天降落。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自注自解】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作者原注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他死了没有?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其中后面几句,初发表时作“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因而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改为“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题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总题为《词六首》。
渔家傲:词牌名。双调,62字,仄韵。也有上、下片各用二平韵三仄韵的作品。《词谱》卷十四:“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取以为名。”考此调原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词”者。故晏殊有“齐唱调,神仙一曲渔家傲”之句,不一定是晏殊创制的。另一说,唐宋词人多有《渔家傲》之作,用之描写渔人生活。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描述镇守边塞之苦。此调创自范仲淹,后来不限渔人生活,题材更加广泛。又名“渔父词”、“游仙咏”、“荆溪咏”、“忍辱仙人”、“吴门柳”等。
反第一次大“围剿”:蒋介石曾经对红军革命根据地大规模地发动过五次“围剿”。围剿:包围起来剿灭。剿:讨伐。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蒋介石把他的军队对革命根据地的大进攻叫作“围剿”。
1930年前后,红军总数发展到了6万多人,这引起了蒋介石政府的注意。1930年10月,在结束了蒋、阎(锡山)、冯(玉祥)战争之后,蒋介石发动了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大“围剿”。他纠集了10万兵力,任命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采取“分兵合击”的战术,分八个纵队、三个战区,围剿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我红一方面军仅4万人,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先是大踏步作战略退却,后采取诱敌深入、打歼灭战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于12月30日乘雾对进入龙冈包围圈内的敌军主力张辉瓒部发起总攻,激战至晚,把敌军全部歼灭,俘获了包括张辉瓒在内的官兵9000余人。接着乘胜追击逃至东韶的敌军另一主力谭道源部,于1931年1月3日又将谭道源部歼灭了一半。两仗共缴获枪12000余支,余敌纷纷逃命,此次“围剿”遂告失败。这首词作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第二次反“围剿”之前。
词作记录了红军在龙冈伏击并全歼张辉瓒部取得反第一次大“围剿”胜利的史实,再现了革命根据地军民高昂的革命士气,预示反第二次大“围剿”必然取得胜利,树立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战斗信心。渲染气氛,巧用神话典故,于豪迈中见出典雅、凝重是这首词的特色。
【笺注】
〔1〕万木霜天红烂漫:语出唐代韩愈《山石》:“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万木:极言其多,指大片大片的树林。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里特指秋天的枫树和其他红叶植物。霜天:下霜的天气。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所以都可以说是“霜天”。烂漫:色彩鲜明的样子。南唐冯延巳《抛球乐》:“霜积秋山万树红,倚帘楼上挂朱栊。”这里用经霜的红枫林比喻生机勃勃的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