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缘起

166号,指的是北京朝内大街166号。

这是一幢五层的办公楼,位于北京东四至朝阳门的朝内大街中段南侧,坐落在这条大街与南小街交叉的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

1958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社”)从东四头条胡同4号文化部东院,迁入此址,时至今日,一直是这个闻名遐迩的国家文学专业出版社的办公之地。

看上去,这幢灰色的楼已经很陈旧,是一座“庄重却又有些寒伧的老房子”。但是,许多到过这儿的诗人、小说家、学者、翻译家,以及在这儿工作过的编辑家,却对她怀着一种感念不已的深情和无限的眷恋。

时隔多年之后,有的小说家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人文社这栋旧楼时所产生的那种“敦厚、结实、历尽沧桑的感觉”;有的给人文社编过书的学者,动情地说,166号那条街的树荫,社里的气氛,那些帮助他的编辑朋友,“真是有些让我梦绕魂牵的”;还有的作家,把人文社视为他早就遥望着的一座真正的“文学的大山”,是“我的遥远的文学的母亲”;还有一位作者曾写道:如果有人问,在你因写作而到处漂泊过的一些地方当中,哪儿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我一定会说:“是北京朝内大街166号大院。”

北京东四头条4号文化部东院,人文社建社之初,曾在此办公

久而久之,朝内大街166号,竟成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代码”、“符号”,常常以此来指代有“皇家出版社”之称的人文社。

在文学界很多人看来,位于166号的人文社,决不是一家普通的文学出版社。在他们的心目中,这里是“神圣的出版机构”,“是神圣之地,是可望不可即的文学殿堂”。他们把她称做“中国作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说人文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书,等于“认证了我从事文学事业的资格”,“像是给了我一张毕业文凭”。一位老作家认为,在中国文学领域,人文社“已塑成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文学的真正慈母”,“文学圣徒”,“勤勤恳恳的文学事业的天使”,则是作家们献给韦君宜等人文社的领导和编辑的美好颂辞。

几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恐怕还没有第二家文学出版社,获得过如此热烈、真挚、深情而又崇高的赞美、褒奖和敬意吧?

幸运的是,笔者居然于1984年底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人文社,到现代文学编辑室,作了一名编辑。

然而,当时,并没有意识和体认到这份工作的价值、重要性和神圣意义,只是把它看做一个谋生的饭碗,一份平平常常的职业,一个迈出校门之后不得不首先驻留的人生驿站。如今提起来仍汗颜不已,那会儿,甚至不知深浅地有那么一点点抱屈。

就那么混了若干时日以后,才慢慢地了解到:几十年来,人文社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学事业做出了多么巨大而无法替代的贡献,走过了何等辉煌壮丽而又曲折坎坷的历程;也才渐渐地知道:曾经有一大批一流的作家、学者、翻译家、编辑家、装帧设计家、出版家,在这里从事着既无名又无利的编辑出版工作,为读者贡献了大量的不可或缺的“信得过的精神产品”(借用绿原先生语,并增加“精神”二字),他们呕心沥血,甘为“人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汗水,乃至青春和生命。

东四头条4号文化部东院有五栋两层小楼,前三栋是人文社的办公楼

恰如一位小说家所说,“这个出版社的领导成员大都是我所崇拜的对中国文坛有过重要贡献的人物”,如冯雪峰、楼适夷、王任叔、严文井、韦君宜等,“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还没有哪家出版社有过这么多的文化人在为出版事业服务,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服务。至于她所出版的名著和培育的作家,当然更不用说了”;而且在那时,“有书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衡量一个青年作者成就的重要标志”。

只是到了后来,也只有到了后来,在了解、知道了上述一切之后;在深味了编辑工作的甘苦和乐趣之后;在结识了牛汉、林辰、蒋路、舒芜、严文井诸位先生之后;在继朱正先生,担任了《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2至6卷的责任编辑,和张小鼎先生合作,并得到此书终审王仰晨先生耳提面命的指教之后;在编辑舒芜先生的学术专著《周作人的是非功过》的过程中,愈来愈体悟到编辑工作的个中三昧之后;在与我的同事、主管领导高贤均(也是我的朋友和兄长,如今他已长眠于地下)共同策划、编辑了在学术界还算是有一点反响的“猫头鹰学术文丛”、“猫头鹰学术译丛”之后;在编辑了读者欢迎、专家称许的图书之后……才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人文社这潭水有多深,也渐渐地对编辑出版工作产生了兴趣和热爱,并愿意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志业”。

朝内大街166号

近两年,每逢节假日,时常到社里来读书、写作,或者看稿子、会朋友。我喜欢办公室里安谧沉静、没有干扰的气氛和环境。

在一二楼之间楼梯拐弯处,墙上的玻璃窗里,张贴着很多中外伟大文学家的肖像,还有一行大字:“每天,我们面对他们的目光……”

当凝视着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鲁迅、但丁、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雨果、歌德、惠特曼等人的时候,胸中便有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情感激流,鼓荡盘旋起来。

彳亍在空荡荡的楼道之中,独坐于北窗下静悄悄的办公室里,有时似乎觉得冯雪峰、聂绀弩、楼适夷、张友鸾、郑效洵、王任叔、孟超、林辰、韦君宜、陈迩冬、秦兆阳、蒋路等前辈的魂灵,就在166号这座幽深宁静的大楼里逡巡、游走。

他们在看着你,眼神里流露出信任、希望、鼓励和期许。

这时,往往会找出他们的书,翻开,边读边想,一任思绪飞扬,犹如莽原上的野马,仿佛在与前辈的魂灵,进行着自由的交谈……

从这篇“缘起”开始的一组文字,或许可以看做是一个正在从事文学编辑出版工作的后生晚辈,与冯雪峰、聂绀弩等先生前辈们所进行的心灵对话、精神交流的零星碎片。

2005年5月10日于166号北窗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