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书写工具——文化传播的记录载体

第二章 书写工具——文化传播的记录载体

最常见的书写工具,大概就是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笔,是文化传播载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种类。在笔产生之前,人们用鱼刺、石块、棍棒等来刻、画。这是用天然物体作为书写工具,来具体刻画和描述人类最早的生活生产活动。之后,中西方在各自的文明发源地开始相对固化自身的书写工具。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社会逐步开始使用芦苇笔、竹签、毛笔、羽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等。20世纪40年代开始,当人类发明并使用计算机以后,书写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的键盘录入为标志的书写方式,成为了人类社会文化传播载体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的一项内容。

笔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文化书写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不但是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古人对于笔,几乎达到了崇拜的地步。中国古人有云:“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也。”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书写是声音的图画。”书写工具的出现,使得人类文明实现了重要的跨越式发展。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文化从此由声音实时性的一次性传播,转变为声音与文字(包括图画、图形)重复性可储化的二元传播模式。笔作为书写工具,其本身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人类文明进步水平的具体表现。

笔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形象化地描述这种书写工具的特征,即中国人与西方人各自捡到了一根羽毛,中国人用羽毛柔软的一端,制作成了毛笔,而西方人用羽毛坚硬的一端,制作成了羽毛笔。从书写的便利性角度看,中国的毛笔更便于书写表意文字,而西方的羽毛笔则更便于书写表音文字,它们各自代表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

毛笔自发明以后,除精致程度发生变化以外,其结构和使用方式皆未发生变化,或者说并未出现有关毛笔的创新发展。之后,毛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成为书法、绘画艺术的必备要件,也就是说毛笔服务于书法文化,并最终走向了艺术化。

而羽毛笔进入近代以后,则向使用的便利性、高效性方向发展,并创新性地演变出了钢笔、自来水笔、圆珠笔,也催生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也就是说,西方的书写工具逐步走向了科技化。

中西方书写工具这种不同的发展走向,既成为中西方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特征的表现形式,也成为中西方整体文化影响力的分水岭。

一、中西方书写工具的起源及发展概要

(一)中国书写工具的发展历史

中国使用书写工具的历史很早,特别是毛笔的使用。从考古挖掘的实物来分析,在陕西临潼寨村曾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属新石器时期的墓葬,并出土了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其中的彩陶纹饰上就有可辨认的类似毛笔描绘的痕迹。也就是说,当时就已经有了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而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的两处战国楚墓里,也分别出土了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实物毛笔。

当时的毛笔与现在毛笔做法不同,其中笔毛不是插在笔杆中的,而是将笔毛围在笔杆周围,以丝线缠住并涂漆固定。在春秋战国以前,对笔的称谓并不统一,包括“笔”“聿”“拂”等,直到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时,才将笔的各种称谓统一为“笔”。

在中国的历史故事里,毛笔的发明和制作被归功于秦朝大将蒙恬,蒙恬也被封为“笔祖”。相传,蒙恬曾率兵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蒙恬需定期向秦王书写战情报告。当时是用分签蘸墨在丝绢上书写。由于分签很硬蘸墨较少,所以每次只能写几个字且用墨极不均匀,如果分签蘸墨过多,常常会污染极其珍贵的丝绢。

有一天蒙恬外出打猎,收获了几只兔子,从兔子尾巴流出的血迹在地上拖出各式痕迹,蒙恬当即想到用兔毛制作书写工具。于是,他将兔毛插在一根竹管里,试着写起字来,但兔毛不吸墨,无法写出完整的文字。蒙恬一气之下,将兔毛笔扔出屋外。过了一段时间后,蒙恬出门看到自己曾制作的“兔毛笔”在水中湿润饱满,拾起重新使用后,发现这笔蘸墨丰富、书写柔顺,遂将其正式确定为新的书写工具。之所以再次使用后兔毛能够吸附墨汁,是因为兔毛笔经山上的碱性水浸泡后,兔毛逐步脱脂,使得兔毛笔得以吸含墨汁。这便是“蒙恬造笔”的故事。

不管这个故事真实与否,毛笔作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人书写文字的方式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书写文字的效率和质量,扩大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丰富和凝聚了中国人的文化内涵,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写工具。直至近代,钢笔被发明并被广泛地运用之后,毛笔的书写职能才逐步衰退,但作为艺术工具,毛笔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西方书写工具的发展历史

西方的书写工具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相传在5000多年前古埃及时期,古埃及人把尼罗河畔的纸莎草纸当作书写载体来使用,而把纸莎草的茎斜切后当作笔,蘸上用矿物颜料和水调成的“墨”写字。

之后,古埃及人在芦苇丛中采集芦苇管,将其埋在牲畜粪堆中数月后,再挖出烘干使之变硬,并将其一端削尖,制成蘸水笔。几乎同一时期的古巴比伦人,也用芦苇笔在黏土上写字。这种制笔方法传至欧洲及东方一些国家,并使用了数千年之久,相传直到6世纪才出现了羽毛笔。另外,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也曾在木板上涂上蜡,然后同铁棒等硬质物在蜡面上划写。

由于芦苇笔本身磨损比较厉害,且因太脆、太硬,非常容易划破当时用于书写的纸莎草纸或羊皮纸,再加上在其制作过程中被埋至动物粪便中,对进入相对高级文明阶段的欧洲人而言实在不雅。

相传6世纪的某天,荷兰的米诺莎小姐打算写情书,但当她拿起芦苇笔时却犹豫了——想到要用这样制作出来的芦苇笔来抒发自己纯洁的情怀时,米诺莎小姐顿感不适。这时一只鹅正踱过窗外,在扑扇翅膀的过程中掉下一支羽毛,米诺莎小姐便拾起了羽毛,并将之作为情书的书写工具。这便产生了西方人后来使用了1000多年的羽毛笔。

尽管羽毛笔使用的历史比较悠久,但一支羽毛笔自身可使用时间并不长。一般在使用约一周以后,羽毛笔的笔尖就会磨秃或劈裂,无法再清晰地书写文字。

进入19世纪,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一直在重点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延长笔尖寿命的问题;二是如何能够保持连续书写的问题。1829年英国人詹姆士·贝利成功地研制出钢笔笔尖,1884年美国人沃特曼·艾奇逊发明了钢笔的自来水装置,这样,现代意义上的钢笔才算是真的诞生了。

与羽毛笔不同的是,钢笔具有科技含量,是冶金技术、橡胶技术,以及制墨技术的有机结合,也是人类书写工具走向科技化的重要一步。1930年匈牙利记者拜罗又发明了圆珠笔,为日后文化传播载体进一步走向科技化发展的方向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毛笔自秦国大将蒙恬组合制作以后,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一直延续到钢笔从西方引进,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2000年。

而西方则把硬皮植物即芦苇制作成为书写工具——芦苇笔,大致在中世纪初又开始使用羽毛笔,并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1829年英国人发明钢笔尖,1884年美国人发明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笔,并发展到现在所使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说,西方在书写工具的发展方面,始终在不停地改良和进步。

制作毛笔或使用羽毛笔,其实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就像炸药是中国道家人在炼丹时偶然发明的一样。而钢笔的发明,却是与以上两者的发明截然不同。因为钢笔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界几个物体的物理组合,而是通过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属性而创造出来的。尽管钢笔仍然是书写工具,但它已经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物,是具有科技含量的发明创造。

同样,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以及互联网的产生发展,包括书写工具在内的文化传播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单一的书写、储存和传递的改变,而是整个文化传播载体一体化的革命。这一革命大大推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大大提升了文化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作用。

笔者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即从19世纪初西方人发明钢笔开始,西方的工业化进程和科技发展能力,特别是整体文化发展水平开始超越中国,而中国也是自那个时候开始落后于西方。正是在这个时候,西方发明的文化传播载体——钢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传播载体。

所以,笔者认为,钢笔作为具有科技含量的书写工具的出现,在对比中西方技术进步的历程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由此开始,文化传播载体彻底地走上了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标志的发展轨道,中西方的发展差异也由此呈现得更加突出,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就更是如此了。

二、中西方书写工具发展的优劣势比较分析

人类似乎一直是在不自觉地加快推进文明进步的步伐,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不断改进、发展和创新文化传播载体。这表现在书写工具方面,就是力求不断提高书写工具等的书写速度和书写质量,以及解决书写后的文字、图画如何长时间地有效保存等问题。

就中西方文化传播的书写工具而言,两者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在使用的背景、启用的时间、书写的速度等方面,皆有着各自比较明显的特点,而这也决定了各自文明的发展进程。

(一)中西方书写工具对当时各自社会的影响

人类文明初始时期出现的书写工具,包括芦苇笔、竹签笔、毛笔、羽毛笔等,都是取自于大自然中的固有物质。人们将这些物质进行了相应的搭配和组合,以此形成了当时社会的书写工具。这些书写工具各自有着十分显著的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书写工具其实就是当时传播文化的生产工具,是一种生产力的体现;同时,它们也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匹配,并反过来促进各自社会的生产力发 展。

为什么古埃及文化是欧洲诸多文化的源头,其原因之一就是在书写工具上这些文明先后都是使用芦苇笔的。由古埃及开始传至欧洲而大面积使用的芦苇笔,使得古埃及的文明不断地被转换成各地自身的文化。从书写工具而言,大家借助的都是芦苇笔。尽管6世纪欧洲开始使用羽毛笔,但羽毛笔与芦苇笔之间并没有质的差异,依然是蘸墨书写。它既未能提高书写质量,也未能提高书写速度,功能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因此,这一次书写工具的转换,似乎并没有对西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欧洲历史发展来看,羽毛笔出现在中世纪初期,而整个中世纪被称作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特别在文化发展方面更是如此。进入文艺复兴以后,尽管整个欧洲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但作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书写工具,羽毛笔依然没有被替代,当然这也正是当时欧洲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反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但还未能直接触及生产力的发展。

而钢笔的发明,可以算是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产物。钢笔,不但是西方思想发展的标志性文化工具,也是西方科技发展的文化性描述工具。钢笔的出现对西方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还有待研究,但钢笔作为书写工具的革命性改变,至少使得西方国家在整个世界的影响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当全世界几乎都开始使用钢笔传播各自文化的时候!

其实国家软实力强大与否、影响力是否存在,并不是自己说出来的,最强大、最为有效的广告效应就是:全世界都不得不使用这种体现该国软实力的载体!

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在当下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如此。相信每位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人,在文字输入、数据保存和信息传递方面,都已离不开这种早已无所不在的文化传播载体,并已成为一种习惯。即便是那些与发明当今世界最先进文化传播载体的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或是尚处在对抗状态的国家,也不得不使用这种最先进的文化传播载体。这就是文化传播载体的力量!

互联网的诞生,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即实体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在实体的世界里,有着国家、民族、种族的区分,以及现实中的大海之隔、山川之遥、丛林之分;而在虚拟世界里,这些几乎都不存在,且基本做到即时的响应和实时的传播。如果说在沟通之间存在什么差异的话,那主要就是文字方面的隔阂了。

但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互联网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传播通信载体,其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播通信载体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种人为的可控的文化传播通信载体。

(二)中西方书写工具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比较

首先,作为书写工具的中国毛笔,比西方人所使用的羽毛笔,在书写文字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如果按照毛笔由蒙恬初次制作和使用来算的话,羽毛笔的出现则至少落后800年。也就是说,毛笔本身用于文字的书写、传播等方面,较羽毛笔要成熟许多。

使用书写工具的主旨,就是记录文字、传播信息。从工具书写的效率角度分析,毛笔亦比羽毛笔高出许多。一般的小楷毛笔蘸一次墨汁,至少可以写出7~8个汉字,而羽毛笔一次仅能写1~2个单词。同时,单位面积纸张所包含的信息量,毛笔所书写的也大大超过羽毛笔所书写的。如古代科举考试中,一些考生用于作弊打小抄的小小字条,便能够容纳上百个汉字。

当一种书写工具的便利性和书写速度超过另一种书写工具时,其传播文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高出另一种书写工具,其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普及所做出的贡献亦显得更加突出。正因为此,当时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要高于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

其次,钢笔与毛笔相比,在书写功能方面有着较大优势。尽管两者书写文字的主体功能都是一致的,但它们在书写文字的难度上却有较大的差距。使用毛笔书写文字需要较高的水平,除使用毛笔需要前期做好研磨、执笔等一系列相对于使用钢笔更为复杂的程序以外,如要写出一手好字,更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很多人为练就一手好字,一辈子始终不懈地努力练习着。而使用钢笔书写文字的难度就要小得多,其书写时,基本不需要做任何书写准备工作。

同时,毛笔除了具有书写文字的功能外,还被赋予了艺术功能——书法艺术功能,即要求按照一定的书法规则进行书写。这与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具有以形会意、形意一体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而钢笔原始书写的是字母文字,对视觉艺术的要求不高,只要把每个字母按统一大小写好即可。

这样就有一个书写速度的比较问题,即拉丁字母使用钢笔书写的速度要快于用毛笔书写汉字的速度。也就是说,钢笔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它在传播文化的速度、效率和单位纸张面积所承载的文字量、所能储存的信息量等综合性能方面,要优于毛笔。西方对待钢笔,就像对待羽毛笔一样,纯粹是将其当成一种书写工具,并没有赋予更多的含义。但钢笔易使、易用,也易普及,这样也就使得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文化在普及传播后,文化所具有的改变他人的能力和改变社会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可以说,钢笔的出现,是西方文化真正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而言,在1884年自来水笔出现以后,原有的书写工具优势已不复存在。

同时,对于毛笔而言,它只是相关具象性自然物的加工组合,并不具备更高的科技含量。而钢笔则是自然物经一定的组合后的重新构成,钢笔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严格意义上说,毛笔仅是制作,而钢笔则是创造。

就文化传播工具而言,钢笔的研发创造,预示着整个文化传播工具走上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其作用和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一种书写工具的诞生。

最后,作为书写工具,计算机录入具有远远超过钢笔的优势。如果说,芦苇笔、竹签笔是文化的初始时代,毛笔和羽毛笔是文化的农牧时代,而钢笔是文化的工业化时代的话,那么计算机录入就是文化的信息化时代,也是文化走向信息化传播的里程碑。

计算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人类书写文字的传统理念,它一改传统书写文字、储存文字、使用文字、传递文字等相分离的方式,把过去各自分开的文化传播载体,归并成集书写、存储、传播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传播方式。特别是互联网的创建,更是把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涵推到了当今现实生活的最高点,达到了人类文明进步以来文化传播能力的最高水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仅体现了文化传播载体本身的革命性变化,更体现了人类文化传播理念的革命性进步。

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计算机和互联网这样一种文化传播的物理性载体,深深地、彻底地在全世界整体范围内影响着文化发展的走向。

三、中西方书写工具的发展对各自文化传播 能力的差异性影响

书写工具作为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历史直接与文化传播的深度及广度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相对先进的书写工具,必然会对整个社会文化传播带来深刻的影响。而当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流动性的社会时,不同书写工具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所产生的差异性功效,就会马上显现出来,并直接引导人们主动使用先进的书写工具。这时候,书写工具又会反过来直接影响各种文化传播的能力和水平。

(一)中西方对书写工具的态度,决定了书写工具的发展方向

这一点,与中西方本身所秉持的人文理念和秉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毛笔既是一种书写工具,又被赋予了诸多人文内涵,成为人们可以寄托精神情感的器物。古人说好毛笔有四德:“尖、圆、齐、健”。尖就是毛笔的笔尖要尖,运笔写字时要圆润,写出来的字要齐,而且运笔时要有力度,即健。

与此同时,古人还常常把用毛笔书写的文字所体现的特点,与做人“仁、义、礼、信”的四德联系对应起来。因为用毛笔书写文字本身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写出一手好字,需要书写者从小开始日复一日地进行看似枯燥的写字练字。练字写字本身就是对人的意志、耐力、灵感、心智、性情的磨砺,而且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一个字就能看出一个人写字时的心态、状态,所以,也才有了“字如其人”的说法。有些人单凭写字就可以养家糊口,甚至成为书法家。

这时,书写工具不仅成为谋生的手段,也成为通向艺术成就的路径。而艺术往往就是人们精神诉说和精神寄托的形式 表达。

丰子恺在《略谈书法》中说过:“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 毛笔相对于西方硬质笔而言,最突出的特性就是“柔”。古人讲刚柔相济,柔能克刚,柔能生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庄特别注重柔。毛笔提按行止、能粗能细、可藏可出、可枯可润、变化莫测等特点,正好符合中国人做人的精神要求。

在包括西方诸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书写工具就是单纯的书写文字、绘制图画的工具而已。对于他们来说,书写工具的作用很单纯,也很直接,就是服务于文化的传播,其本身并不具有文化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书写工具的追求,就是要求其尽可能地方便书写、方便修改、方便存储、方便传递等。

为了达到这种使用效果,才有了对书写工具整体效能的不断追求。有目标,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行动。就像自来水笔的发明。美国保险推销员沃特曼·艾奇逊在推销保险时,因钢笔出墨水过多,污染了合同而错过签约机会,之后,才发奋钻研而研制出自来水笔。注重实证科学的西方人,的确在创新研发书写工具方面是很下功夫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包括铅笔、圆珠笔等的发明,以及后续打印机等的诞生,皆与西方对书写工具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

(二)书写工具的先进水平,决定了中西方各自文明发展的影响力

中西方的文明起源各不相同,如果认为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埃及文明的话,那么西方文明的起步算是比较早的,因为古埃及文明的出现要早于中华文明。但从发展程度的角度来看,欧洲承袭古埃及的文明并最终形成欧洲自身文化体系的时间又晚于中国文化发展到相应程度的时间。

如果从书写工具先进程度来看,中国的毛笔要领先于当时欧洲所使用的芦苇笔和之后所使用的羽毛笔。当然不仅仅是书写工具,在很长的时间段内,中国在文化传播领域的众多层面也是领先于世界的。也正因此,从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历史上的中国文明程度和整体发展实力,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且领先的时段和领先的程度,与中西方两者之间文化传播工具先进性的差异程度几乎呈正相关。

如果用书写工具来进行简单比较的话,尽管古埃及文明要早于中国古代文明,但由于我们老祖先们用毛笔传播文化的效率要远远高于芦苇笔和羽毛笔,所以古代中国的文明步伐后来大大加快,中华文化圈的总体面积也远远超过其他文明古国文化圈的面积,整个地区的文化底蕴也较为深厚。或者可以说,古代中国的文化改变能力较为强大,文化对人的影响力较为深刻,文化基础也较为扎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历经数次劫难始终未中断的重要原因。

书写工具科技化之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其实并不多。但启蒙运动以后,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钢笔也在此时诞生。钢笔的诞生绝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这与西方整体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海洋文化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进入近代以后,整个世界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互不相干了,海洋成为连接五大洲的交流通道,且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无论这种交流是文化交流,还是其他交流,各种先进的文化传播载体都随之进入世界各地,尤其是钢笔。

钢笔在中国的使用历史并不长,至今也就100多年,但钢笔对中国毛笔的冲击却非常大,因为毛笔在中国人心目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对于中国来说,钢笔对毛笔的替代不仅仅是书写工具的更换,更是外来文化的一种被迫接纳,甚至是一种文化习惯的被动性改变。而对于西方来说,钢笔的发明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运用,则是西方文明的传播和文化的占领,也是其影响力的直接显现。

文化与文化之间不管距离远近,迟早是要碰头的。钢笔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在文化传播载体方面革命性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也直接推进了文化之间的碰头,这种碰头包括两者的冲突。这种交流或冲突,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影响,一种国家文化对另一种国家文化的冲击和改变。

钢笔发明100多年后,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文化传播载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以全新的姿态进入文化传播载体的最新行列。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文化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人类文化传播的方式,可以分成语言生理传播、文字储存传播、工业化传播、信息化传播几个阶段。在信息化传播方式出现以前,文化的传播是线性式、分散式的,也是区域性的。而信息化传播,则完全有别于以往任何阶段的传播方式,是一种非接触式、不对称的文化传播。

在你特别想说话、特别应该说话,也特别可以说话,但外界听众却听不到你说话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感觉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先进性和整体影响的重要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