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郭建中译学贡献及其研究背景
研究翻译史理应以“人”为本,因为如果没有翻译家的辛勤耕耘与倾力奉献,翻译便可能无史可言。王佐良先生在谈及如何研究我国断代翻译史时即说:“……要突出若干重要译者,替他们摄特写镜头。”(王佐良,1989:5)杨自俭先生在“论我国近期的翻译理论研究”一文中也强调,在相关翻译史和译理史研究中,“要充分注意重点人物重点翻著”(杨自俭,1994:13)。治中国翻译史者都知道,我国对翻译名家的研究源远流长,南朝梁僧佑《出三藏集记》中的《述列传》即译经人的传记,共立传三十二人。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翻译家的研究则更有意识并日渐系统,所取成果也有目共睹,散于四处的专文不计,仅专著即有数册问世,它们是:《翻译家严复传论》《通天塔的建设者——当代中国青年翻译家研究》《百年翻译家传略·曹靖华》《翻译名家研究》和《翻译家周作人》等。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倚山傍海,河汊纵横,自古以来对外交流频繁,伴随着频繁的海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翻译活动应运而生。而翻译活动的繁荣推动了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浙江的翻译因其历史久、名人多、内容广而在中国翻译史上自成一统,独树一帜。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翻译活动就发生在浙江。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开创者是李之藻、李善兰,“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浙江翻译家有王国维、鲁迅、茅盾,浙江左翼译家军的领军人物有陈望道、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冯雪峰、柔石,浙江莎剧翻译家是朱生豪、梁实秋,新中国成立后的浙江文学翻译家有王佐良、朱维之、董乐山、夏衍、赵萝蕤、冯亦代、吴景荣、李使民、叶水夫、王道乾、草婴等译家。
郭建中教授是新时期浙江翻译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镇,他是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曾担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副研究员,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校区研究员,中国翻译协会二、三、四、五届理事兼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兼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重点学科英语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他现在定居美国,兼任浙江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杭州市翻译协会顾问。他以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为主,对科幻翻译与科幻理论研究有特殊的兴趣。毋庸置疑,翻译界常见的现象是搞实践的少谈理论,搞理论的少有实践,而郭先生是难得的一位在两方面都深入研究而且都取得不俗贡献的学者中人。
郭先生1938年出生于上海浦东,毕业于上海高桥中学。他在小学和中学偏好语文,因知识面广,概括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得老师的好评。高中时,他对外语感兴趣,主动让老师给他推荐俄语课外读物。他喜欢看文学名著和科幻小说,阅读了威尔斯的作品《隐形人》和大量苏联科幻小说和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间谍小说,这在当时的高中学生中是很少见的。在每个学期的考试中,他的俄语成绩均是5分。高中毕业时,他的征文获奖作品“我的希望”表达了他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20世纪50年代,郭先生考入了浙江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后来该校并入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他凭着学习俄语的经验,加上学习得法,初学阶段的听写测试却并不逊于已学过六年的同班同学。第一学期结束前,他从校图书馆里借到一本由北外出版的英语简写读物Little Tom,第一次他能靠词典读懂里面的故事,增强了他学好英语的信心。他阅读的第一本英语文学原著是Path of Thunder,此后他又阅读了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A. S. Hornby主编的Verb Patterns and English Usage等一些理论书籍。他阅读理论书籍就像看小说一样入迷,他还把葛传槼先生的《英语惯用法词典》连读了三遍,烂熟于心。郭先生的专业才华当时很受老师们赏识。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这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从此他开始在文学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领域潜心专研,笔耕不止。1978年,他的发轫之作《定语从句的理解和翻译》发表在《外语》杂志,并获得学界的好评;同时,他在文学翻译方面也初露锋芒,翻译并发表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如他初期的作品《好心与王冠》(电影剧本)和《巴西一夜》(短篇小说),等等。
郭先生翻译理论研究之路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先生研究的第一阶段,即为微观研究为主的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今是他研究的第二阶段,即为宏观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阶段。
郭先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微观研究阶段时期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探索和自己翻译实践经验的升华,其研究紧扣文本和实例,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加以阐述。如《译文如何重现原著风格:《从〈傻瓜吉姆佩尔〉的三种译本谈起(1983)》、《英汉翻译错误探源:比较一部小说的三种译文》(1993)等系列论文。在他的研究初期,郭先生并没有一味沉浸于个人翻译经验的总结和字对句的比较研究之中,他不断寻觅理论上的症结,特别是从西学中获取营养。这时期他发表了一些有关西方译论的文章:《辛格谈翻译》(1985)、《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1989)、《直译和意译的新概念:介绍比克曼和卡洛的(翻译圣经)》(1989)等系列论文。90年代初,先生不断跟踪和关注西方译论的发展,敏锐地察觉到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1990年,Lefervere正式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他撰写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1989)、《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1999)、《论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概念》(1999)等系列论文。通过多年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和解构主义多元范式的研究与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郭先生对“翻译对等规律、翻译单位划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直(意)译与归(异)化”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20世纪中后期至今是郭先生研究的第二阶段,即宏观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阶段。在此阶段,他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著作丰硕。他的著作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译作(译著)、编著、专著和论文。他的翻译思想都反映其中。至今,他已经公开发表了翻译研究论文和专著100多万字。此阶段,他先后发表了《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2000)、《译学研究的第三次转向》(2004)、《译学文化转向的意义和向语言归的必然》(2006)、《韦努蒂访谈录》(2008)和《归化与异化:道德态度与话语策略——韦努蒂〈译者的隐形〉第二版评述》(2009)等系列论文;他的翻译作品(包括担任主编和主译)近1000万字,在英译汉方面,他翻译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包括中、长、短篇小说和科幻小说,主要译著有英国文学名著《鲁滨逊漂流记》(2006)《摩尔·弗兰德斯》(2003),美国文学名著《杀鹿人》(合译,1985)和《铁草》(合译,1987)及当代外国文学名著,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今天过得怎么样》(2002)和辛格等作家的作品数十篇;翻译、编著了800多万字的科幻作品并主编“外国科幻小说译丛”50余册和电影剧本如卡雷尔·赖兹和盖文·米勒合著的《电影剪辑技巧》(合译,1982)、演说词辞、文艺史、理论研究等各类文体材料。他翻译的一些名家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同时,他的翻译思想也引起了我国翻译理论界的关注。
郭先生的译学专著包括《当代美国翻译理论》(2000)、《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2004),主编《文化与翻译》(2000)论文集等。专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以深远的历史角度,开阔的文化视野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美国翻译研究进行了系统而有重点的研究与评介,尤其是介绍了旅美华人学者的翻译研究成果,填补了当时国内翻译研究的空白,该书现已成为当今研究西方译论的经典读物。先生不但深入研究翻译的文化问题,而且关注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为此,在2000年,他主编了《文化与翻译》论文集。文集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部分,他精选了我国老一辈翻译家和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他在该书的前言中特别告诫读者:“文学—文化学派的理论也有其片面性。因为翻译固然要考虑到文化问题,但最终还得通过语言的操作来完成翻译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宏观与微观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事实证明,这种宏观微观交相辉映的、理性的、辩证的观点,在当今仍然非常中肯,非常实用。
这本书同样受到翻译界的青睐,至今具有较高的应用率。
21世纪以来,我国应用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量与日俱增,翻译水平不断提高,翻译形式日趋多样,翻译文体灵活多变,而应用翻译的研究却很薄弱。根据市场和教学的需要,先生作出积极反应,他发表了多篇应用翻译研究论文,如:《实用性文章的翻译》(2001)、《关于路名标识的拼写问题》(2003)、《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2005)、《再谈街道名称的书写法》(2005)、《街道路牌标识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2007)、Pragmatic Transla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2008)等系列论文。
1982年,通过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叶永烈先生引荐,郭先生与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科幻小说协会秘书长赫尔女士相识。赫尔女士惊叹于郭先生渊博的科幻知识,她把郭先生介绍给美国科幻作家协会前任主席、凯萨斯大学的冈恩教授。很快,先生收到了冈恩教授的邀请信,冈恩教授邀请先生参加在美举办的科幻小说讲习班和科幻小说写作班。他利用在美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广交朋友,热心参加学术活动;另一方面则勤思苦读,州立大学图书馆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直至深夜。至此,首次美国之行成了他日后深入学术研究,多层次进行翻译实践,渐而取得成就的重要转折点。
他在美访学期间,科幻小说是他的研究项目之一。他读过大量的美国科幻小说,回国时带回了好几箱外国科幻小说,他从大量作品中精心挑选出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合读者口味的优秀作品,并组织翻译出版。他创建和领导的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科幻小说研究中心,从1989年成立以来,参与编写了叶永烈主编的《科幻小说赏析辞典》,编译出版了“外国科幻小说译丛”50余册,翻译和编撰了外国科幻史和创作理论等学术著作。他在科普和科幻翻译研究方面的杰作当推专著《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2004),该书是他近二十年科幻翻译研究的结晶。该书的第一部分前五章讨论了科普翻译,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科幻翻译。作者认为,前者以科学性为第一位,后者以文学性为第一位。作者摒弃了一般理论叙述和罗列各种翻译技巧的写作套路,强调科普与科幻翻译的要求和标准,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对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重新定义,并用科幻翻译的实例加以论证。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科普、科幻翻译的专著,它填补了我国(科学)翻译研究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科普和科幻翻译系统研究开始崛起,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进步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在此期间,先生该方面的论文有:《论科幻报告文学》(1985)、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SF(1985)、《科幻小说:憧憬和预测的文学》(1991)、The Rise Fall of SF in China(1992)、《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前景》(1997)、《科幻小说:科学时代的文学》(1998)、《关于Science Fiction的翻译问题》(2004)、《重写:科普问题翻译的一个实验——以〈时间简史〉(普及版)为例》(2006)等系列文章。论文《中国科幻小说简史》发表在美国《科幻评论》杂志(1984年4月号),The Rise and Fall of SF in China发表于美国出版的世界权威性科幻评论杂志《轨迹》(LOCUS)(1992年1月号)。他主编和翻译了多套国外科幻丛书,其中六大卷中文版《科幻之路》(1999)被称为“科幻宝典”。先生还翻译和主编《世界科幻名著译丛》(1990)、《茫茫太空觅知音:美国优秀科幻小说选》(1990)、《外国科幻小说译丛》(1992)、《飞碟遇难记:英国科幻小说选》(1993)、《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1999,2000),并翻译了8部长篇科幻小说和许多短篇小说,如《随航天飞机出航》《愤怒的宇宙人》《星际窃贼》《绿星上的兰花》《来自太空的小玩意》《远征巴纳德恒星》等,总计800万字。由于在译介国外科幻小说方面的成就,先生获1991年世界科幻小说协会颁发的“恰佩克翻译奖”,这是中国至今唯一获此殊荣的人;1997年又获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科幻小说翻译奖——“金桥奖”。被著名翻译家叶子南先生称为当代“优秀的翻译研究者”和“科幻小说翻译家”,《中国科技翻译》副主编李亚舒先生誉他为“中国译坛上的一面旗帜”。他的名字已被编入《中国翻译家辞典》《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翻译辞典》和《中国译学大辞典》等有关译学和社会科学的工具书中。
郭先生是个多产的学者。他还曾担任过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刊《文化交流》的第一任英译主审工作,浙江卫视英语新闻主审、主译,浙江政府网站英译主审和《麦克米伦百科全书》中文版主译、主审和《浙江对外开放专辑》英译主译和主审及承担《西湖风光》等画册的汉译英等一系列外译工作,其中有不少译文被收录到2003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丛书《名作精译》中。他还主持过《中国翻译》“汉译英自学之友”专栏和《上海科技翻译》“中译英专栏”栏目,并发表了示范汉译英文章十余篇。
郭建中教授的译学思想、理论建树及翻译实践在国内学界一直到2010年才受到一些重视。2010年12月4日—2010年12月5日由浙江省翻译协会主办,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的“郭建中教授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此次大会是我国举办的首个专门研讨单一翻译学者学术思想与实践的研讨会。
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科技翻译》副主编、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李亚舒教授作了题为“郭建中教授‘三位一体’学术思想之管窥”的主旨报告,报告从不同层面阐述了郭建中教授“译教研三位一体”的学术思想,高度评价了郭先生在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原主编方梦之教授作了题为“郭建中教授的虚实观”的主旨报告,文章充分肯定了郭先生在译介国外先进翻译理论、翻译外国文学名著和科幻小说方面作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指出先生的事业成功始终伴随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气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追求;《上海翻译》现任主编、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翻译系系主任、博导何刚强教授作了题为“译事楷模,学问正道——郭建中先生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对后生的启示”的主旨报告,他认为翻译理论的广博浸润、翻译教坛的长年执鞭和翻译艺苑的辛勤耕耘,是郭先生事业发展和成功的三大要素,并将之浓缩为“勤实践,善提炼;通‘学’、‘术’,兼‘译’、‘写’;辟新域,望前沿;登书山,纳雅言”二十四个字,与到会代表共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专家吕和发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蒋璐主任作了题为“批判、求真、务实——谈郭建中教授公示语翻译研究”的主旨报告,他们指出,郭教授是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领域集理论研究、教学普及和规范实践的领军者,他们以生动的实例再现了郭建中教授在我国公示语翻译及研究方面体现出的以“反省性、科学性、原创性和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批判学术精神,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教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讨会就郭建中教授的文学名著翻译、科幻小说翻译、翻译与教学、应用文体翻译等内容进行了分组讨论。
本书作者借此次大会的东风,荣幸拜读了浓缩先生几十年心血的所有文章。作者通过与郭先生面对面的交流,广泛收集有关郭先生翻译活动的文献资料和深入学习郭先生关于翻译方面论述的基础上,从文化交际出发,以和合翻译理论为视角,旨在对郭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描述,探究先生与西方主流翻译理论契合之处,进而发掘先生翻译思想及其翻译实践总结对我国文学、科幻小说翻译实践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以此推动浙江省乃至国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繁荣与发展,并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在“吸收”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介绍本土的优秀翻译思想,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汉语语言文化特点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提出点滴有意义的建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郭教授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通过对郭教授独特思考方式和发散型译论研究,整合东、西方译论的长处,立足民族文化的沃土,从文化交际出发,进一步理解和思索翻译理论,对西方译论进行反思,开拓翻译研究的新视野。我们必须对西方的现代译论进行系统地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拿来主义”的辩证态度,在批评中接受,使之最大程度融入我国的译论之中,从而和合中西翻译理论,从中发现更符合汉外、外汉翻译实际的规律和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和建构,为完善并建立我国的翻译理论系统找到合理的途径。
通过对郭教授文学经典小说翻译和科幻小说翻译译本的分析研究,本文探索了我国文学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为文学翻译提供可资借鉴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中要把握好归化与异化的度,而且,归化和异化可在不同程度上和合,适度的和合有利于丰富汉语语言、文化、文学体裁及写作技巧,它能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通过适当的和合,营造一种“第三空间”,使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其中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顺应读者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本书对郭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进行描述性研究,力图通过对郭先生翻译思想的解读与重构,提供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郭建中形象。总结译界前辈的学术成就和译作翻译策略,学习和弘扬他们对学术的敬业、奉献精神和严谨的学德学风,推动浙江省乃至国内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
作为一位译者,郭先生无论是在翻译理论倡导还是在翻译实践上,为我国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因此,对翻译家郭建中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进行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挖掘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宝藏,认真学习、借鉴,不断进步。
1.3 研究方法、范围与结构
本书以郭建中教授的翻译思想为基础,以和合翻译理论为依据,择其译作之精要,在经典小说翻译和科幻小说翻译两个方面,对郭教授的翻译思想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其在我国文学翻译理论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和在我国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本书采用对比分析法。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著作,专题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对郭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研究的现状,并探索了前人研究的不足。本书以此作进一步的研究,扩展郭先生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研究的范围,积极挖掘新的研究内容,阐述新的观点和见解,最终达到发现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目的。另一方面,本书所选的经典小说文本是先生的精品译作,其中不少原作有出自不同译者之手的多种译本。对此,论文以原作文本为依据,将郭教授的译文与其他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文本对比分析时主要侧重用词倾向、句法结构等方面,以便比较清晰、准确、客观地分析先生的翻译风格,期望在和合翻译理论框架下实现和合学思维与翻译学理念的有效结合。
在研究中也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和合学与和合翻译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将郭先生的经典小说翻译和科幻小说翻译置于文学翻译的视野下进行研究,不仅研究译者主体在译语文化的作用,研究文学翻译策略的多样,从理论上阐述郭先生翻译思想中体现的和合翻译观;随后本文对相关语料进行了定量分析,论文抽取了郭先生的四部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不锈钢老鼠历险记》和《海豚岛》及相关译本为分析对象,研究郭先生的和合翻译观在文学翻译策略中的具体体现,以期通过实例证明和合翻译理论对郭先生翻译策略的影响和译者风格的影响。
另外,通过作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的交流,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既真实再现了该文的写作心路,也为后人对翻译家的研究开启了思路,使其研究的鲜活性与可靠性得到最大程度提升。
本书把研究郭建中教授的范围主要限制在他对于翻译理论研究的代表著作、论文及其他在文学经典小说翻译和科幻小说翻译中的四部代表译作及相关译本中。研究的切入点为文本,译文文本分析,从文本内至文本外。为了对郭建中教授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比较深入和全面地研究,选取郭教授翻译的英美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不锈钢老鼠历险记》《海豚岛》及相关译本,从中选取了大量的实例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对《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作品特点进行了分析,文章从“话语通俗性及其转换”和“叙述真实性及其转换”两个方面探究了这两篇文学名著的写作特点及郭译本的翻译策略;接着,探究了郭先生科幻小说翻译“文学性、通俗性和科学性”三标准,分析了《不锈钢老鼠历险记》《海豚岛》及其相关译本中郭译本中体现出的翻译策略,并对先生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的和合特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证,阐述郭教授翻译实践的特点以及对其翻译理论思想形成的帮助。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1章是绪论。介绍郭建中教授及其对译学的贡献,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阐述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其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论文结构框架。
第2章介绍和合学与和合翻译理论。本章首先追溯了和合的语义演变与和合的文化理路;其次,论述了和合学与翻译的关系;再次,探究了和合翻译的东西方文化底蕴,并阐释了和合翻译的溯源、内涵,其内涵包含和合翻译本体观、和合翻译认识观、和合翻译审美观、和合翻译文化观及和合翻译伦理观五个方面。
第3章介绍郭建中的和合翻译思想。本章探讨了郭先生翻译思想中的和合翻译观,接着,研究郭先生和合翻译观的具体表现,即其对“翻译对等标准、翻译单位划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直译与意译和归化与异化”等诸多问题的真知灼见,贯穿其间的是他对翻译研究和中西译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章还论述了郭先生和合翻译实践中表现出的“和合翻译审美原则”“和合翻译文化原则”和“和合翻译伦理原则”等翻译行为原则。
第4章介绍郭建中教授的和合翻译实践。在翻译实践中,郭教授认为,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译文语言应该通顺流畅。他坚持翻译应该在“信”的基础上做到“顺”,实现“信”与“顺”的有机统一。本书采用描写、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对郭先生的笛福经典小说译本进行文本分析。首先,文章从“话语通俗性及其转换”和“叙述真实性及其转换”两个方面探究了笛福经典小说的写作特点及郭译本的翻译策略;接着,探究了科幻小说翻译“文学性、通俗性和科学性”三标准,分析了郭教授科幻小说译本中体现出的翻译策略,并对先生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的和合特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证。
第5章是结论。介绍了本书的研究结果、研究局限与发展空间。本章首先总结了郭教授在翻译理论、经典小说翻译和科幻小说翻译中的研究成果,接着翔实地阐释了他在翻译理论研究中提出的独到见解,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发现。
总之,郭建中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翻译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有待于学者进一步发掘,以便为郭建中教授的翻译研究乃至整个翻译家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引发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