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夏夜
夏夜来临,酷热难耐,城市里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空调机发出的嗡嗡声不绝于耳,热浪一阵阵袭来,心情烦躁难安,便越来越怀念故乡的田园,怀念儿时乡村的夏夜。那芳香的泥土,那清澈的明月,那缕缕清风,时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成了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渐渐隐去,天色暗下来,夏夜便如约而至了。劳作一天的人们扛着锄头走在归家的田埂上,农家小院里亮起一盏盏灯火,上空升起一缕缕炊烟,粗茶淡饭的清香弥漫开来。
那时候,没有电视和电风扇,夏夜乘凉便成了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吃过简单的晚饭后,寂静的乡村热闹起来。大人和小孩陆陆续续走出家门,聚集在村里用来晒谷子、麦子的晒坝上或是村头的大黄葛树下,男人一堆,女人一堆。大人手里拿着各种麦草扇或是蒲扇,用扇子在地上扇一扇灰尘,然后一屁股坐下,也不管有没有泥土,即使有泥土,也不会当回事,因为乡村原本就是由泥土构成的,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泥土。
男人们光着膀子,穿着拖鞋,高声谈论着发生在村里村外的大事,以及天气、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他们潜意识里充满了对土地无比虔诚的信仰。女人们则叽叽喳喳地说着家长里短,还时不时地窃窃私语,随后发出低浅的笑声,一天的劳累和烦恼全都没了。老人们嘴里“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烟头闪烁的火光在夜色中鲜红耀眼。我们一帮小孩子就在晒坝和大人们之间奔跑打闹,在高高的草垛旁做游戏,个个玩得满头大汗,一身的泥,欢快的笑声此起彼伏,在乡村夜空久久回荡。
遇上邻村放露天电影时,家家户户早早收工,吃过晚饭,大人三三两两,小孩子你追我赶,带上板凳一路吆喝着向放电影的村子里赶。电影散场后,人们脸上带着满足的笑,乘着月色走在回家的路上,还意犹未尽地回味着电影里的情节,盼望着下一场电影的到来。
皎洁的月光温柔地铺在大地上,村庄、树木、田埂、庄稼沐浴在月光下,柔柔的,静静的。天空繁星闪烁,一颗颗大大小小的星星镶嵌在灰蓝的夜空上,一闪一闪的,散发着璀璨的光,宛如童话一般。我有时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数星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便眼花缭乱,总也数不清。偶尔看见一颗拖着尾巴的流星从苍穹中一划而过,高兴得欢呼雀跃。
水塘边、大树下,萤火虫东一只,西一只,忽明忽暗,忽上忽下,绿幽幽地飞舞着,将夏夜点缀得五彩斑斓。小伙伴们一窝蜂地一路追逐,小手东扑西抓,那些小精灵却转瞬不见了。一会儿却又在头顶上、眼前或身后亮起来了,惹得我们东望望西望望,转过来转过去,费了好一番功夫,终于抓住一只,然后小心地把它放进玻璃瓶内,好奇地看着它一闪一闪地发出光亮,开心得不得了。玩够了以后又将萤火虫一只只放飞,看着它们自由地飞翔,在黑夜里闪着光,感觉自己的快乐和梦想也一起放飞了。
这时候,那些乡村的“乐手”也开始“粉墨登场”。稻田里的青蛙放开歌喉,“呱——呱——”,一声高过一声,热闹非凡;蟋蟀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叫得更欢,蛰伏在不远处的瓜藤下、墙缝间、草丛中,低吟浅唱,婉转动听;还有几只藏在树上的夜蝉,也不甘示弱地发出刺耳的鸣叫声。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仿佛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会,美妙动听,让人如痴如醉。
夜,渐渐深了,一阵风吹过,田野里一片片茂密的玉米、稻谷簌簌作响,空气中混合着不知名的花香、泥土香和阵阵稻香,热气在慢慢消散,身上也有了一丝凉意。月光更加柔和,斜斜地从树隙间洒下来,点点碎影洒在地上,洒在人们身上,如梦似幻。虫鸣、蛙声也越来越小。人们纷纷散去,回到各自家中睡下。闹腾了一天的孩子们,也倒在凉席上曲着腿甜甜地进入梦乡了。母亲不紧不慢地摇着那把旧蒲扇,为我们驱赶着蚊虫。
村庄前面的小河静静地流淌,那潺潺的流水声像一支催眠曲,悠扬婉转。此时整个乡村仿佛也恬静地睡去,显得温情而宁静,只有老人发出的一两声咳嗽或村头村尾传来几声犬吠,会暂时打破乡村的宁静。
突然,不知谁家的公鸡发出几声响亮的鸣叫。薄雾慢慢散去,东方出现鱼肚白,大地被洒上一片光辉。乡村苏醒了,早起的人们开始下地忙碌,整个乡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乡村的夏夜温馨、祥和,轻柔得像水,朦胧得像雾。热闹而不喧嚣,宁静而不单调,那勤劳、淳朴的人们,那条养育着父老乡亲的小河,那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有那月亮、星星、萤火虫,构成了一幅美丽隽永的图画,永远珍藏在我心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