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楼歌

金楼歌

都说人不风流枉少年,人生很短,青春更短,花一样美好的年纪如同流水转瞬即逝。谁的青春能够永远不腐朽?谁的时光能够永恒地停留在那个瞬间?

看着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张张青涩的脸,笑得神采飞扬,心中会不会感慨万千?千金难买少年时。照片上的那个人是你,照片外那个已经开始苍老的也是你,对比总是残忍,而人生又何曾少过这种对比。正值青春,请抓住它的衣角,尽情享受它赐予的所有喜悦和幸福,以免等到时光流逝,白了曾经的少年头,然后喟然长叹,感叹自己的青春竟然是一片虚无。

我想,王摩诘一定是深知这个道理的。他身在的盛唐,正是这个王朝最强盛的时代,一切正如百花齐放,那样热烈,那样芬芳。他也盛开在少年最青春飞扬的时刻,一击即中。尽管他的一生,已同山水定下了永恒的盟约,然而此时此刻,他却也为这份激烈的情怀所感染。他如鱼得水地行走在众多王公贵族之间,用才华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也约上二三好友夜上城头,在布满繁星的夜空里慷慨高歌,借酒放狂。

没人会责怪这群放荡不羁的少年,他们正当最美好的年华。匆匆走过的行人抬头,望了望这群放肆的浪子,眼眸中流露的是谅解、宽容,以及淡淡的欣赏。

谁没有过年少的轻狂,谁都曾热烈地享受过岁月赋予的激情。那个明亮的夜空,明月悬挂在中天,纯净皎洁的月光倾泻在这座古老的帝都,城楼仿佛巍峨入云,骄傲自信的少年意气飞扬,借着手中的酒坛低吟长歌,这一吟,就是一首千古的诗章。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这就是流传千古的《陇头吟》。其实,当这首诗刚刚跳入眼帘时,其中飞扬的神采容易令人想到那狂浪放肆的“诗仙”李白,那也是一个千古奇人,才高八斗却恃才傲物,追求功名又视其如粪土,高呼力士来脱靴,借着醉意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李白一生任侠,也追寻那种古人十分崇拜的侠客精神,他本身亦是一位游侠,他写出这样的诗一点都不奇怪,然而如果说这是王维所写,不免就会让人觉得有些不相符。

仿佛那位清秀美丽的白衣少年,只能写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那样清幽淡雅的句子。《集异记》里将他描写成“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的翩翩少年,侧重形容了他的貌美动人,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位正当少年的男子。总是有一种气概,无法真正属于女人,就像男人永远不可能拥有属于女子的清丽婉约,这种气概,是意气,是豪迈,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烈。我一直都以为,所谓巾帼女子,如花木兰,如梁红玉,如武媚娘,她们身上,纵使有再多的激烈情怀,那也是属于女子的英气,却不是男儿的壮美。

那洁白美丽的少年,也是一个风华正茂的男儿啊!没有一个男人,不希望自己建功立业,功成名就;也没有一个男人,身上没有男子气概,豪迈血性。再温柔多情的男子,也会有自己的壮烈志气,如同建安风骨,俊逸而奔放。

诚然,王维写得最好的是山水诗,他走进许多人的心中,亦是因为他那精妙幽静的山水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其他题材的诗就不好。他是一位集大成者,亦是一位全才,他的边塞诗,并不比他的山水诗逊色。而在他的边关晓月里,就倾注了他的这种壮志情怀。虽然在唐朝,几乎每位诗人都曾写过边塞诗,却并不是每位诗人都曾前去边疆,体味那种粗粝的生活,多数诗人写边塞诗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借着写边塞诗来写侠骨豪情。真正在边塞住了多年的是高適与岑参,一看他们所写的边塞诗,就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边塞诗。

难得的是,王维在他出塞之前所作的边塞诗,就极好。这位风姿高洁的少年,并没有高、岑的幸运,能够真正将岁月洒落在关山,但是他还有梦,还有意气,还有旁人所不能及的格调与才华。这就注定他要成为青史所不能遗忘的人,注定他将留在无数人的心中。

他的《少年行四首》中的第二首这样写道: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他心中的“尚武精神”和“侠客梦”是那样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个温柔的少年儿郎,将自己的梦和神,谱写成了一曲壮烈的歌,翻越了重重的高山,连绵的流水,被边关的武人传阅歌唱。从字里行间,你就能看到轻裘白羽的少年将军,纵横疆场,金戈铁马地驰骋家国,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天神。

在平时的生活里,我们如何去了解一个人呢?别无他法,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言行,别人对他的评价,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完善对这个人的印象。而过往的人们,我们又从何处去了解?历史是过去的剪影,我们无法将它充实还原到真实,正史所记载的事物,都有太多的不明朗,更何况是道听途说的传闻。其实,诗人词人是最容易被后世认识的,史书可以作假,然而他们亲手写下的文字却是字字真实。没有什么能够比他们亲手书写的字词更能洞悉他们的真实面目。如果说风尘仆仆的历史是一张冰冷的面具,那么他们的作品就是那只帮助我们掀开面具的手。而此时,要走进王维的心灵世界,我们就必须寻找他字迹中的蛛丝马迹,让他自己诉说,让他自己告诉我们,这纠缠千年的谜题。

流水落花,春去春回,他怀着那个家国天下的梦,在来去匆匆的时光尘埃后,写下了他著名的诗篇《李陵咏》。李陵是谁?那个人,值得他用那样浩大的笔墨来形容叙写吗?他是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家代代英杰,然而每位将军的命运,却都令人扼腕长叹。李广一生打胜仗百余场,最终却落得举刀自刎的下场。他的儿子李敢,亦是声名赫赫,血战沙场而无畏无惧的将军,却被霍去病私自射杀。而王维所写的这位少年将军李陵,与匈奴血战八天八夜,最终投降,李家就此被灭族,李陵也成为了叛徒的代名词。

这段令人唏嘘的往事,深深印刻在王维的心上,他幼年听到这个故事时,就萌生了为他写诗的念头。若非退无可退,谁愿意背叛家国,谁愿意遗臭万年?又有谁愿意背负这沉重的罪名?李陵的背叛,应该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和理由,连太史公都在《报任安书》里为他正名,司马迁的话是值得信任的,那个光明磊落的史官用他最真挚的人格,保卫了历史最大限度的真实。

他看过许多悲伤的故事,读过许多忧愁的诗歌,却没有一首诗,一个人,能像李陵一样,激起心中的惆怅和悲愤。他提笔,在诗篇的伊始就赞颂说: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在漫长的历史中,曾有许多一门三父子的佳话,曹操、曹丕、曹植是一门,苏洵、苏轼、苏辙是一门,而李广、李敢和李陵,祖孙三代都是精忠报国的将军,令人不由得轻叹、佩服。

王维《李陵咏》中青年将军的形象,取自司马迁的文字。李陵出自名将世家,苦战无援,为了保全属下的性命不得不屈辱地投降匈奴。这其实是一场浩大的悲剧,被掩埋在旧日的黄沙里,挖掘出来,亦是字字泣血。

作品和作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我们并不能说作者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也不能说作品中曾经发生的事情就是作者本人的经历,然而,作品毕竟源于这个人的手,有着他清晰或隐约的投影。这时的王维,还没有迎来他的出塞,未曾真正体会到雪月风沙的暴戾。这首诗也只是借着历史的光影,凭着他的少年意气,被肆意涂抹,可偏偏就是这首诗,写出他对为将不易的感慨和他迎难而上的勇气。

或许,忠肝义胆,血洒疆场,是每个洒脱男儿都怀着的梦。这个梦,跨越了数千年的时光。多少人家中的老父,分明已是花甲之年,可提到保家卫国,依旧热血沸腾,只说自己是老当益壮。老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青春年少的王摩诘?只可惜,此时的他,还没有奔赴塞外的机会,他的勇气,他的热血,只能书写在龙飞凤舞的文字里,仿佛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几分慰藉。

这一时期的王维,写了数目十分可观的边塞诗,比如《老将行》,其中的老将同李广的遭遇十分相似;他还写了一首《不遇咏》,抒发了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矛盾和悲凉。

这敏锐的少年,似乎过于早熟,他早早地就感知了人世的沧桑,明白了这个世间的黑暗与无奈。现实太过冰冷,游走在名利富贵间的他,已经过早地知晓了世情的险恶。可是他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纵使怀着那样壮丽的梦,却无法真正地扭转乾坤,也无法扭转自己的命运,只能在诗的结尾长叹一声: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