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静夜思

3. jìnɡ[8]

(唐)李白

chuánɡqiánmínɡyuèɡuānɡ

shìshànɡshuānɡ[9]

tóuwànɡmínɡyuè[10]

tóuxiāng

(阳韵 –aŋ)

注释

[8]静夜思:宁静的夜晚中生发的乡思。

[9]疑:疑惑,或以为。

[10]举:抬,仰。

今译

案前洒满明亮的月光,疑惑是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仰望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遥远的家乡。

字源图像

南朝砖刻竹林七贤中的“隐几”形象

床:本作“牀”。《说文》:“牀,安身之坐者,从木,爿声。”又:“片,判木也,从半木”。(乙2772),(古币),剖木为二,右半为片,左半为爿(牀)。这个“爿-牀”其实跟几案的“几”相似,两头有矮矮的脚,支撑一块案板。《说文》:“卧,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足肾炙经一五),人席地而坐,过久则累,手支颐,侧身靠在“几(爿)”上休息,故目竖似“臣”,所谓“隐几而卧”。

疑:《说文》:“疑,惑也。”(邺初下.39.3),(前7.19.1),构字意图为一人手拄拐杖在交叉路口四面张望,不知走哪条是对的。用以表示心中游移不定,有“迷惑、怀疑、犹豫、猜想、奇怪”等词义。

举:简化前作“舉”。《说文》:“舉,对举也。从手,與声。”“與”下加“手”,手向上托物,有“升起、抬起、托举”等词义。舉所从與的四手为“舁”。舁yú,《说文》:“舁,共擧也,从臼,从廾。读若余。”众(四)手同用,“舁”与“與、舉、輿(掇2.62)”都是多手往上抬抛物形。还有“興(兴)”,甲骨文作(前5.22.1),金文作(兴壶),也是四手共抬举一物向上抛起形,有“兴起”义。

望:向高处、远处看。本作“朢”,《玉篇》“望,远视也”。甲骨文作(后2.18.10),金文作(士上盉)、(保卣),人挺身睁大眼睛仰望月亮形。望字从“”,tǐnɡ,甲骨文作(后2.38.1),象人挺身立土上形。后简化作望。

低:《说文》:“低,下也,从人氐,氐亦声。”氐dǐ,《说文》:“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金文作金氏孙盘)。氏shì,《说文》:“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甲骨文作(粹755),金文作(克鼎),构字意图为:附着在山崖边将要坠落的岩石形。“氏”是石崖的分支,引申为“姓”的分支。石,《说文》“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甲骨文作(铁104.3),(乙4693)。石头如果只作“口”就不知是什么,依附崖岸(厂)画出石块(口),就指明是从悬崖上掉下来的一块石头。悬崖落下来的实物是“石”,石块是石崖落下的分支(氏),落到了地上为抵止(氐),在“氏”下画“一”表示落到地面,“氐”与“底、低、抵、柢、邸”音义相通,故人低头的“低”从“人”从“氐”构形。

思:《说文》:“思,容也,从心,囟声。”囟xìn,“头会脑盖也,象形”。婴儿的“兒(儿)”上部为“囟”,《说文》:“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兒头囟未合。”甲骨文作(京津1341),出生不久的婴儿,头顶盖骨还未长拢,古称“囟门未合”。古人宰杀动物后,见其心脏还会跳动,以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表示思维、思想的字多从竖心旁(忄);又觉得大脑可能是思维器官,于是“思”构字用大脑(囟)与心会意。

诗境

这个小小的旅舍真安静啊!微风拂过,树影摇曳。院中的小小几案上,半盏清酒,香气幽幽。咦,地面上怎么会有白白的一层,是不是下霜了?我使劲晃了晃微醺的脑袋,仔细一看,哦,哪里是什么霜,原来是冷冷的一地月光啊!我仰起头,踮起脚,望向夜空中那一轮孤独的明月。不知不觉中,秋天到了,我在外面漂泊多久了呢?月色无边,清冷无言,是否也曾用那如霜的月光轻抚过我的家乡?我默默地低下头,端起那半盏酒一饮而尽,饮尽了满满的乡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