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路遥和他的文学时代

序言 路遥和他的文学时代

1992年11月17日,敏感、自卑、贫病缠身的路遥病逝了。

这位在20世纪80年代声名鹊起的作家,是那个时代文坛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阅、研究至今,他的名字已经成为文坛重镇——陕西文学的标签之一。他短暂的一生硕果累累,但其生前却几乎遭遇了人生中所有的不幸:苦难的童年、饥饿的青少年、不顺利的学业、不顺心的生活、贫病交加……加之个人的英年早逝以及未上山的父母、未成年的女儿……他的一生, 比他的作品更加传奇。

当然,一位作家的日常生活不能简单地与其文学活动相关联,但是像路遥这样一生中充满断层、传奇、争议的作家,其文学创作必然与日常生活状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为路遥的清涧老乡,我与路遥之间也曾有过一段特别的缘分。2007年, 我在榆林市文联《陕北》杂志编辑部获得了一份“编辑”的差事,单位安排我暂住市文联二楼办公室十一号,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中,路遥常常被人谈起。其中当然有特别的缘由。1983年夏秋之际,路遥带着电影《人生》的剧组在榆林选景,选完景后,路遥在榆林小住过一段时间,完成了中篇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当时,路遥就住在市文联二楼十一号。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中也留下了一系列颇具榆林地方特色的词汇,“毛乌素大沙漠”“古长城”“防护林”“治沙”“文化馆”……据路遥生前好友、榆林市群艺馆的朱合作回忆,路遥打鼾的声音特别大,从市文联大门一进来就能听见路遥的呼噜声。他每天早上九点多起床,十一二点吃饭,然后开始创作,一写就是一整天。《你怎么也想不到》完稿后,路遥便离开了榆林,也离开了他夜以继日工作过的市文联二楼办公室十一号。

我自小就对路遥充满敬意,加之特别的缘分,以自己特别的方式向这位同乡前辈致敬,就成为我的一个夙愿。2011年春节后,我初步确定了本书的写作构想,开始收集整理与路遥相关的公开与非公开的资料与档案,同时翻阅了大量年谱与传记类书籍,希望以此完成自我训练,为写作《路遥年谱》积蓄力量。

在写作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下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以编著其生平事迹的方式,尝试理解那个文学语境中的路遥、陕北文化中的路遥,以及人世间最平凡的路遥……我期待《路遥年谱》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加丰满、真实、多层面、全角度的路遥。可以说,这是我写作《路遥年谱》的初衷。今天,《路遥年谱》即将付梓,我期待这本拙著能为读者了解这位陕北“大百科全书式”作家提供更多、更新的角度,甚至可以为路遥研究者理解路遥的文学资源、创作态度和文学观念提供更丰富的参照。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论述了社会主义形态下文艺由“一体化” 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的这一过程,但或许是由于该书写作时间较早,作者并未对路遥的两部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人生》与《平凡的世界》展开论述,而只在书末的“中国当代文学年表”中列出了作品的发表年代与出处。而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第13章第4节专门讨论了路遥的《人生》,而对《平凡的世界》的论述却只有寥寥数言。这两部文学史著作可谓经典,但对路遥及其创作的论述却都不约而同着墨甚少。

进入新世纪,一些研究者隐约感觉到,“对路遥的研究可能会重新激活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些路径”(杨庆祥语),基于这一点,从2007年开始,路遥进入了程光炜教授主持的“重返80年代”,时至今日,程光炜、赵学勇、梁向阳、杨晓帆等人的阶段性成果足以说明,“路遥研究”确实是一个鲜活的、丰富的、广阔的文学世界与历史世界,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研究价值与意义。

今天,我们回望路遥,便会发现现实主义没有过时,现实主义文学也永远不会过时,甚至,正如路遥曾经所言,“我们和缺乏现代主义一样缺乏(真正的)现实主义”。可以说,路遥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是一个独立的、科学的、超前的文学形式,甚至其价值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的意义。

身处劣境却不断挑战苦难、自强奋斗,这是路遥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路遥的人格魅力与其作品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给予所有卑微人物以勇气和光亮,并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路遥的一生为我们所展示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追求。这也是路遥逝世多年之后,其作品愈发为无数读者所欢迎的原因之一。

路遥曾在给蔡葵的一封信中谈道:“对作家来说,所谓现实,同时也就是未来,也就是历史,因此必须有更具深度的思考,才有可能进入真正有价值的劳动。”阅读路遥,要在大时代中发现他细微的生活。只有发现这些现实的“日常”,我们才能更好地接近作家本身,理解在时代的留白处那个更广阔的“路遥”空间,更加直观地发现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

写作本书的时候,笔者常常惊叹于路遥对这个世界“初恋般的热情”和他那“宗教般的意志”,他如此热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他爱的人,却又无力对抗这个世界。他是文坛上真正的苦行僧。无数次阅读路遥,沿着路遥曾经踏过的足迹前行,让我有了一次次与路遥跨越时空的交流,这无疑成为我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自我学习、自我审视的过程。

感谢路遥的同学、同事、朋友,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很可能就失去了这些重要文献。感谢那些热爱路遥的读者和研究路遥的学者们,正是他们使得这本小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的是为这个“平凡的世界”创下不凡文学成就的路遥。如今,审视路遥留下的这份遗产,我们不难发现,路遥坚守着的现实主义阵地——正是我们民族精神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路遥自己所说:“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绝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路遥用生命恪守的这块精神阵地,使他与他所属的时代保持了一种紧张而良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今天,乃至未来都意义重大。

本书难免存在错误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批评。

于西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