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跨度大致为从1919年五四运动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止。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其前半期,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建立为后半期。

世界进入20世纪,世界列强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民族危机感对20世纪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天下之中”自诩的中国当政者再也撑不下去了。现代与传统,新思潮与旧意识的斗争愈演愈烈。

先是“白话文运动”,接着就是陈独秀和胡适极力倡导的文学现代化。从此,就如打开了闸门的洪水,现代文学以汹涌澎湃之势,义无反顾地冲决一切阻力,不可遏止地成就了一片汪洋。从而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在深重的危机感和中国古典文学厚重的土壤上诞生了。

进入20年代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实践范围进一步拓展,由泛泛的思想和宣传转化为具体而专门的文学实践。

全国各大城市风起云涌般地出现了种种刊物,各报纸也纷纷办起了副刊,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小说、小品……等白话文学作品,一时竟蔚成风气。为现代文学开辟了阵地。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青年文学社团,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现代文学作家。一时间,写散文、写小说、写诗歌、写小品、写剧本、翻译欧、美、日文学作品……出专集、出结集、出选集……蔚为大观。

现代文学的作者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生动地抒写了自己的禀性、气质、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无情地撕破了岸然道貌的面具,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桎梏,彻底摒弃了为圣人解经、为圣人立言的旧思想、旧传统,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觉醒和自我解放。反映了作者们由封闭型思维体系向开放型思维体系的转化,亦即由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延续向面对世界、面对新潮、面对社会人生转化。

当然,各作者的经历不同,其间中西、新旧、激进与保守思想的差异也必然存在。但无论如何,中国现代作家自觉地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代联系起来,共同地给予现代文学规定了明确的目的:即文学的创作是这样一种时代的工作,它本身是历史向未来过渡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未来,必然是比当时美好的,有希望的。

在这一时期真正以个人创作奠定现代文学基础的是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号豫才。他一生使用过许多笔名,鲁迅是他用得最多也最为世人所知的笔名。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县城内,一个破落的官宦之家,从小进过私塾,后到南京,先后入清政府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1902年,他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日本仙台医学院学医。但不久在一次课间放映的关于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上,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国当成俄国间谍抓住,正要砍头,一群同胞却麻木地围观,他大受刺激,对中华民族精神缺陷痛心疾首,确信救国救民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莫过于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鲁迅一生中一刻也没有停止严肃的思想探索,他不间断地创造了中国文学多种崭新样式,并一一使其致于成熟。

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在热情呼唤现代文学的时候,从一开始就保持了对现代文学发展中可能出现种种假象和负面效应的疑虑和警惕。从而成为现代文学健康发展的灵魂和旗手。

本书选编了部分鲁迅的著作,虽属凤毛麟角,但亦可从中窥大师之一斑。

中国文学大师精品集编委会 2008年11月28日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