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人民的数学家

华罗庚——人民的数学家

华罗庚,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数学领域上的造诣相当深。他家境贫寒,几乎是靠着自学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学术神话。他一生坎坷,但是却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贝特曼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本章就带读者走进华罗庚的世界里,解读这位聪明的数学家。

1.从小就是个数学天才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华罗庚的母亲由于常年患病,因此结婚10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快40岁时才生下一女,但她的丈夫华老祥却更盼望家中有个男孩。因此,华罗庚的到来让他们都感到欣喜万分。巧的是,华罗庚出生的这一天按照阳历来看,恰恰是孙中山先生的生日,若按照农历来看就是庚戌年10月11日,和爱国女英雄秋谨同一天生日。华老祥从喜婆手中接过孩子,轻轻地放在了一个箩筐里面,然后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箩筐,说道:“进箩避邪,同庚百步,就叫罗庚吧!”家里人和邻居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罗罗”。

显露出色的数学才能

“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

华罗庚在数学方面的造诣人尽所知,但小时候的他却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甚至看起来还笨手笨脚的,平时也少言寡欢,别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罗呆子”。很多人还经常在一起议论:“华老祥家的罗呆子,长大了不会有太大出息的。”

12岁那一年,华罗庚小学毕业了,随后便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当时的他成绩依然平平。初一的时候,他还经常为看社戏而逃课,考试的时候总是在试卷上“乱涂鸦”,好几次分数都不及格。不过,从上初二开始,华罗庚开始知道用功读书了,此时的他对数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身上的天赋也被挖掘了出来。他的老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王维克也发现,华罗庚虽然贪玩,但他的头脑十分敏捷,解题方法十分独特。

有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在一起谈话时,都颇为感慨地说学校里的差生多,缺乏人才。王维克便不认同,他说:“我看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就是一个不错的学生!”一位老师听了,笑着说:“你看看他那像蟹爬的字吧,像个人才吗?”王维克老师有些激动:“当然,他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中看出他有没有数学方面的才能呢?我们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

有一次,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历史上有名的难题,出自《孙子算经》:“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本以为这道题会让同学们难住,可是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便脱口而出:“23。”要知道,当时的华罗庚并没有读过《孙子算经》一书,他的思考方法是:“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他的答案让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了很高的赞扬。从此以后,华罗庚对数学这门学科更加痴迷和钟情了。再遇到考试的时候,老师就会视考题的难易程度而决定他要不要参加考试,如考题太简单,老师就会对他说:“你上街玩去吧。”

中学时候的华罗庚对珠算也很有兴趣,他还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改进。经过认真的分析,他觉得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例如286,可以先在算盘上打出26=12,然后退一位再加上86=48,便可以立即得出168。凭借这个改进方法,再加上华罗庚个人的能力与在赋,他还在当时上海举行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当时参加比赛的大部分都是银行的职员和钱庄的伙计,他们的打算盘可是拿手好戏。不过华罗庚由于从小就帮助父亲料理店务,所以打算盘也很在行,再加上自己那个小小的“创新”,就轻而易举地压倒了那些“算盘高手”们。后来,华罗庚还一直笑说,那次比赛他是“斗智不斗力。”

顶住家庭的压力,艰苦自学

“别去求狐仙了,让我来算吧。”

1925年,华罗庚从中学毕业,由于家里的条件实在已经供不起他上学了,只好放弃了继续读高中的梦想。不过,不能读高中还可以学其他的,华罗庚又去了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他希望将来能够凭借一计之长来养家糊口。但即使是这样,家里还是无能为力,读职业学校的费用虽然较少,华罗庚还获得了免学费的特权,但每年的膳费和杂费却是需要交的。父亲根本筹不到这些钱,华罗庚被迫放弃学业,他只好回到家里帮助父亲打理杂货铺的生意。

当然,华罗庚是不甘心的,他舍不得放下自己所钟爱的学业。难道就这要在杂货店里终老一生吗?他决定自学。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时他曾经的老师王维克帮了他一把,他借给了华罗庚一些数学书籍,华罗庚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他站在柜台前面,来了顾客时就帮忙招呼,顾客一走便埋头看书。有时候看的入迷了,竟忘了招待顾客,甚至把自己演算的数字当成价钱说起前来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大吃一惊。由于经常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街坊邻居们都传为笑谈。

有一次,一位顾客进来买笔,华罗庚正在埋头演算,顾客问他:“一支笔多少钱?”他头也不抬地说道:“853729!”顾客吃了一惊:“啊?多少钱?”华罗庚又说“853729!”顾客十分不解,问道:“一支笔怎么会这么值钱?”此时,华罗庚的父亲听到了,赶快出来招呼客人,可是客人却已经走了。原来,华罗庚回答的是自己正在演算的一个题的答案,他已经完全入神了。父亲看到这一幕顿时火冒三丈,大声训斥道:“你不好好招待顾客,整天只知道看书做什么用?”说着,便要将这些书都烧掉,华罗庚急了,他把书本抱得死死的,说什么也不给父亲。多年之后,在西方国家的一本数学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画的就是华罗庚和他的父亲:华罗庚抱着几本破书,而他的父亲则拿着一个火棍,追得他满屋子团团转。

但尽管遭到了来自父亲的阻力和压力,华罗庚还是坚定自学的念头儿,寒冬腊月,炎热酷暑,他从未间断过刻苦的学习。每天都坚持自学10个小时以上,有的时候一天只睡4个小时。回忆起他当初刻骨自学的情景,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在冬天,但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后来,一件小事改变了父亲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一次父亲算账时,算错了1000多元,怎么也理不清账目。在金坛有“拜狐仙”的迷信风俗,父亲便去求狐仙,可还是理不清。华罗庚便对父亲说:“别去求狐仙了,让我来算吧。”可是父亲并不相信他有这个本事,但别无他法只好让他试试。结果,华罗庚没有花多长时间便将两大本账簿的账目算清楚了。自此之后,父亲才发现学数学果然有点用,才放松了对他的管制。

华罗庚为很多人树立起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也为他以为研究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但这个天才是经过磨练后才“锋芒”始显的。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信念,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也没有在“强权”面前屈服。其实做其他事也是这样,只要你想成功,就必须具备这些品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