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二首(录一)

闺怨二首(录一)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闺怨诗在古唐诗中为一大类,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这是男权时代的结果。作者是男性,代思妇立言,这种写法亦称代言体。

“雁尽书难寄”二句,写在信息闭塞的时代,征人室家的相思之苦。古有鸿雁传书之说,见于载籍者,如《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此诗反其意而用之,说“雁尽书难寄”,所以“愁多”。失眠(梦不成)是“愁多”的结果,也可以成为“愁多”的理由,因“梦不成”而愁更多也。

“愿随孤月影”二句,即三、四句,是绝句结穴所在。由“愁多”转写解愁——通过少妇的想象。“孤月”是唐诗的常用词,如“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愁将孤月梦中寻”(王昌龄),是移情于物的构词。然而明月又是可以跨越空间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都讲到这层意思。此诗结尾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亦是如此,却别有个性,这就是诗中提到了“伏波营”,与边塞诗常常写到的“陇西”“辽西”指向不同,别有隶事。

盖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以功封侯。而唐玄宗天宝中曾讨南诏,故用伏波故事,使得这首诗具有时代气息。是以昔人点评道:“借月写情,与曲江‘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之作,可称异曲同工。”(清·李锳《诗法易简录》)“上二句亦自常语,着下二句便佳胜。”(《批点唐诗正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