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咏物写景有一个不二法门,叫作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赋无情以有情。这首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开头的“碧玉”两字,就是一个人名,一个姑娘的名字。南朝乐府有《碧玉歌》,“碧玉破瓜时”,就是说碧玉姑娘长到十六的时候,南朝诗人肖绎的《采莲赋》则说:“碧玉小家女。”直到今天,人们称一位民间女子,还喜欢用“小家碧玉”这样的说法。“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实际上是个倒装,是说一棵高挑的柳树,好像梳妆既毕的小家碧玉。当然,还有用“碧玉”来形容柳树枝青叶绿的颜色的意思。也可以讲成,这棵柳树就像是用碧玉妆成的一样。这叫“诗无达诂”。也就是说,诗不是法律文本。法律文本不可以有歧义,而诗则反之,叫诗多义。

“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条。柳树的婀娜多姿,是因为披拂的柳条。就像小姑娘梳成许多的辫子,比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还要多,又像垂下了万条绿色的丝带。“绦”,是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女性最具诱惑力的动作,莫过于撩头发,或甩辫子。而“春风杨柳万千条”(毛泽东),就像维吾尔族姑娘摆动她的辫子,真有万千的妩媚。

第三句说柳叶,柳叶形态精致、漂亮,诗人一般会用它比作画眉,此诗却从总体上把它比作一件精心裁剪的衣裳(初民曾用树叶做过衣裳)。“不知细叶谁裁出”,是设问,这么漂亮的衣裳是谁裁成的呀?“谁裁出”这是追问裁缝、服装设计师。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这是转折、是蓄势,为了逼出最后的、也是最出彩的一句。

“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不直接回答裁缝是“谁”。他拐了个弯儿,似乎是自言自语,只说“剪刀”是什么。这就是“二月春风”,因为是春风把柳叶吹绿的。谁是使用剪刀的人呢?作者没说,而读者可以意会到了。剪刀是工具,而心灵手巧的裁缝,除了春天,还能是谁呢!所以,此诗看似咏柳,其实是一首春天的赞歌。

这首诗两度使用了拟人法,一度是将柳树比作美丽的姑娘,因为柳树具象,所以这个比拟容易想到。另一度是将春天比作能工巧匠,而春天并不具象,所以这个比拟不容易想到。而且这个拟人还拐了个弯儿,只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为止。这首诗妙就妙在这里,即写出了想不到的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