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举世公认,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90周年,也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并带领工农红军上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90周年,还是毛泽东提出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确定“支部建在连上”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系列组织制度90周年……回顾90年光辉历程,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和深深的启迪。

90年,尽管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大手笔。

书写这一壮丽篇章的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当数毛泽东。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看,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实践家;既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又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

在领导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军事话语,字字堪称箴言,句句铿锵实用。

比如:“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这句箴言,讲的是司令部与党委的关系、“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在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里,建军的总原则和核心就是党指挥枪,决不容许枪指挥党。不管你本事有多大,领导的队伍人数有多少,都必须听从党的指挥,不能与党组织对抗,更不能与党中央对抗、闹对立,要用无产阶级的党性和铁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党的团结和党中央的权威。

比如,“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句箴言讲的是纪律建设对于党和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在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铁的纪律要求、严格的规矩要求,始终是挺在前面的。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毛泽东还特别提出通过建立报告制度,来促进党和军队的纪律建设,要求各地党政军一把手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侧重讲政策性、策略性的各类问题、各种倾向及其解决办法。蒋介石当年在总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感知国军失败,不是因为外敌,而是因为内乱”,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优点,“一、组织严密;二、纪律严厉……”

比如,“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这句箴言讲的是军事战略指导的根本方略,是毛泽东创新的“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毛泽东用兵,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变被动应战为“完全主动作战”。他特别强调“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在毛泽东胸中,战争指挥已经演变成一门“艺术”,一门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比如,“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句箴言讲的是要取得战争胜利,必须动员全体中国人民,让所有兵和民都发挥自觉能动性。人民战争是我们的根本优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没有政治上的动员,没有全体军民的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毛泽东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力量属于人民。“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

比如,“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两句箴言讲的是我们的战略眼光和战术准备。毛泽东认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反动势力必然日趋没落,进步力量必定逐渐上升并最终取代反动势力,新旧交替、进步取代没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毛泽东特别强调:“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因此我军在战略上要取“以一当十”之气势,而在战术上要懂“以十当一”之道理。

比如,“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等箴言,讲的是人民军队不是为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私利存在的,它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全民族的利益而存在、而战斗的。毛泽东讲清了我们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力量来自人民,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是它的独特优势,也是它战胜一切敌人的根本法宝。毛泽东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

翻开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毛泽东的军事箴言比比皆是。这些说理深刻又通俗易懂的箴言,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艰难困苦中探索出来的,是从血的教训中得出来的结论。

这些军事箴言,包括了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根本原则、根本遵循,包括了人民军队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单一兵种走向多军兵种合成部队转变,成为一个“强大的陆、海、空军”“强大的国防军”,并不断走向正规化、现代化。这些军事箴言,也成就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军人的智慧果敢和血肉精神。许多军事箴言,已经凝结为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不变军魂,至今仍在遵循。

仅从这些军事箴言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当今中国和世界,只要不带敌意和主观偏见,只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那么对毛泽东的评价,就会得出客观公正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同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的周恩来,是这样评述毛泽东的:“毛主席创建人民军队方面的成就,他在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在政治上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在经济上的一些文章,在文化上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哲学上的创造,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等等,多得很。毛主席的成就不仅广,而且专,而且精。”周恩来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人们:“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

同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的朱德,又是这样评述毛泽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现在装备精良、一往无前的军队,是和毛主席及党中央的直接领导,特别是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息息相关,密切不可分的。人民解放军的产生、发展、壮大及其全部斗争历史,也就是光辉的毛泽东军事科学思想生动的体现。”“我们的军队所以组织得好、教育得好、指挥得好,并取得胜利,就是依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一步一步地、一次一次地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从而加以锻炼、加以提高所得来的。”

作为军事统帅的邓小平曾这样评述毛泽东:“要打仗,军事方针是什么?就是毛主席的十条军事原则。……凡是打得好的仗都是依靠了这十条,不依靠这十条,仗就一定不会打好。”新中国成立后,他还特别提出:“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发展我国军事科学。”

江泽民在建军七十周年的时候,对毛泽东的军事贡献作了这样的评述:“毛泽东同志是我军的主要缔造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一整套方针和原则。他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武装斗争道路。他阐明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人民、武装人民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制定了革命军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一系列战略战术。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及时提出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毛泽东同志善于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光辉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胡锦涛在建军80周年的时候,总结人民军队建军治军的历史经验时说:“人民解放军培育和形成了优良革命传统。人民解放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集中起来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 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本色,凝聚着党和人民对军队的重托和期望,是我们总结人民解放军80年建军治军经验的基本结论。”这里面讲的,都是毛泽东为人民军队奠定的基础。因此胡锦涛特别强调:“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我们党正确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实行人民战争,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以及取得全国政权后建立现代国防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在治党、治国、治军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思想及其军事思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时候,习近平特别肯定了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的历史功勋,他专门提到:“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缔造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成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

毛泽东,无论作为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还是战略家、军事家,还是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缔造者和伟大统帅,这些都是历史形成的,是在生与死的艰苦斗争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是在血与火的严酷考验中一次次炼就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及其人民军队审慎选择的结果。因此,无论对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思想建树,还是对毛泽东的精神风范、个人形象,不是一些人凭借政治偏见或假借学术异说就能诋毁的,更不是一些人依靠造谣诬蔑或满嘴攻击谩骂就能削弱的。

历史经过长久沉淀,才显露出厚重;思想经过岁月风尘,才砥砺出力量。拨开历史的风云,我们看到的毛泽东,值得用心去长久品味和不断思索。既能品出其思想之厚重,亦能品出其道路之艰辛,还能品出其语言之精练实用。

梳理并解读毛泽东这些经典实用的军事箴言,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毛泽东语言的独特魅力。这些军事箴言和军事名言,在当时引领了人民军队的精神世界和前进方向,在后来以至未来,仍然雄踞在人民军队的发展理念中,构成中国军队话语体系的基石。

毛泽东军事箴言,是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的凝结!

毛泽东军事箴言,是人民军队实战管用的武器!

毛泽东军事箴言,是我们党、军队、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瑰宝!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