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词欣赏的层次
诗词为什么能打动人心?诗词的艺术构成是怎样的?当我们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熟视无睹的时候,诗词为什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我们驻足、停留,并引领我们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上面这些,大概是每一个喜爱诗词的人都经常想到的吧。那么,厉以宁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怎样的呢?厉以宁不但是一个才情充沛的诗人,而且是一个目光敏锐的鉴赏家,他对诗词美学的许多理论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厉以宁对诗词欣赏层次的看法。尽管诗词欣赏凭借的往往是一种猝然相遇的直感,但理解诗词的美学构成和欣赏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诗词的艺术世界。厉以宁认为,诗词欣赏应该从以下四个层次着手。
1.景——任何诗词,都会涉及具体的事物,可以通称为“景”。
2.情——诗词在涉及一定的事物时,必然表达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情”。
3.意——“景”与“情”的深处,蕴藏着诗词作者内心的想法,这就是“意”。
4.境——整篇诗词,通过“景”“情”“意”的表达,最终达到某种境界,这就是“境”。
在诗词中,景、情、意、境是一种浑然一体同时又层层递进的关系,最高的层次则是“境”。“境”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的根本在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事物的关照,最后都应该发展到对“道”的追索。但是,和具体的物象不同,“道”既包括“实”,即实在;也包括“虚”,即无限性、无规定性。这种对于无限性、无规定性的追求,尤其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不管是诗词还是绘画、书法等,其终极目的,都不仅仅是对于具体事物的刻画,还有对于“境”的追求。
那么,境界是怎样生成的呢?厉以宁认为,一首好诗之所以传诵千古,总是“景”“情”“意”三者交融,并达到一定的境界,这样就形成了景、情、意、境的合一。写景不易,就怕落入俗套;写情更难,就怕无病呻吟;写意最难,贵在含蓄,意在于新,在于能令人回味;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古人将“意与境会”作为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指诗人因外在事物与心灵猝然相会、融洽无间、不假绳削,遂成佳作。这体现了诗词意境构成中“意”与“境”之间一种自然而然的结合,重在心目之间的天然相会。
在厉以宁的读书笔记中,他亲自选出20首唐宋诗词,称其为“景、情、意、境”交融的最佳作品,他还在笔记中写道:“这是根据我自己的喜爱来选择的,不受以前各种文学史著作和评论家的意见的束缚。”
被厉以宁列为最佳作品的10首诗是(每个作者诗或词仅选一首,按作者年代排列):
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2.王维《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4.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
5.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
6.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7.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
8.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9.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10.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被厉以宁列为最佳作品的10首词是:
1.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5.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6.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7.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鄊酒)
8.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
9.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10.刘克庄《沁园春》(何处相逢)
“境”的形成虽然不完全凭借逻辑和技巧,但缺乏思考和酝酿,也不能达到高境界。古代诗人对于“炼字”和“炼句”的重视,就是例证。对于这一点,厉以宁指出,一首好诗好词之所以能够被人们长期传诵,可能只是由于其中有一句或两句有新意,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能激发人们的某种思考。有时候,诗词中某一句或某一个字,也能赋予整首诗不同的意味,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提高诗篇的艺术性。有了这个“句”或“字”,全诗或全词的境界就突出了。厉以宁认为这个“字”或“句”,又称作“诗眼”,往往是“炼”出来的,是诗人不断琢磨的结果。
中国古代诗人都很讲究炼字炼句,因为诗词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求韵味。字或句如果“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而且还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得全诗似游龙飞动,精妙传神,从而带来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厉以宁指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例子是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州》:
七绝·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中的“绿”字是最精练、最传神的,据说王安石曾先用“到”,又用“过”“入”“满”,都认为不好,最后改为“绿”。
厉以宁还指出,一些千古传诵的名作,它们之所以脍炙人口,可能也是因为“诗眼”在提升诗词的意境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诗为例:
七绝·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绝·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七绝·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五绝·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五律·没蕃故人
(唐)张籍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七绝·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七绝·夜直
(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七绝·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七绝·游小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再以词为例:
天仙子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鄃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张先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尤其是一个“弄”字;宋祁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尤其是一个“闹”字,把这两首词的景、情、意、境全点染出来了。
厉以宁还指出,张先在词中喜欢用“影”字。除了前引《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以外,还有《青门引》:
青门引
(宋)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厉以宁1959年曾为此写过一首七绝:
七绝
过北大东南门外桃园,忆张先词有感
厉以宁
愁去愁来影字中,落花满径只残红。
明朝还有雨,痴梦应醒送晚风。
其实,这首七绝反映了厉以宁1959年的遭遇和心情。下面,再看看张舜民、仲殊和吕本中的词:
卖花声·题岳阳楼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这首词是张舜民贬官湖南郴州时路过岳阳楼而写的。“休唱阳关”一句,字面上表明自己是被贬往南方而不是去西北,但从心情上说,南贬与流放西北是一样的,都怕听阳关曲。“应是长安”一句,反映了自己对朝政的关切和对京城的眷恋。
南柯子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仲殊,原名张挥,曾举进士,后弃家为僧。这首词中的“又是”和“记得”四字,用得十分恰当,把悲凉的气氛一下子烘托无遗。
南歌子
(宋)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吕本中在这首词里,正是用“乱山深处”四个字把“景”衬托出来,用“中原归思”四个字,把“情”点出,从而成为一首景、情、意、境合一的好词。
二、以动人、感人评价诗词
我们谈论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标准,那么,谈论诗词的标准是什么呢?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好诗的标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都将有无境界作为评价诗词的主要依据。到了现代,某些文学评论家爱用西方的文艺思想来重新考察、定位中国的文学史,视角的转换催生了许多新的见解,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误区,比如文学上的“主义”,便是一个典型的误区。例如,为古代的诗人划分“主义”,说王维是“自然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苏轼是“浪漫主义”、李商隐是“形式主义”等。厉以宁认为,这样的划分没有什么意义。理解一首诗词,或一位诗人、词人,如果脱离当时的写作环境,所谓的“主义”便也失去了生动的内涵和概括力。不管是谁,写出的作品如果既不动人,又不感人悟人,就不会成为好诗好词。
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赵鼎的《鹧鸪天》。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赵鼎因遭秦桧迫害,被流放于海南崖州,后来死于流放地。厉以宁认为赵鼎这首词是动人、感人的。1994年,他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想起了赵鼎这首词,有感而发,填了一首《生查子》:
生查子
海南三亚天涯海角,宋朝赵鼎被流放处
厉以宁
举杯百感生,杯落千愁了。盛世忆中寻,梦断临安道。
崖州春也晚,风急桃花少。只见海鸥飞,相伴随人老。
从词中可以看出,厉以宁对赵鼎的《鹧鸪天》是欣赏的,对赵鼎的处境是同情的。
一个作者一生所写的诗词很多,怎样评价才算公允呢?厉以宁提出,评价一个诗人,要看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要因为一个诗人写过很多好诗,便认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也不能因为一个诗人有一些并不优秀的作品,便将其一笔抹杀。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轻易被所谓权威性观点所迷惑。对每一首诗词,都应该用心体会。好诗好词应当动人、感人,这样人们才爱读,才去背诵。
比如韩愈有些五古、七古虽有独到之处,但佶屈聱牙,难以上口,厉以宁不喜欢这样的诗,而对韩愈赠侄孙韩湘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则称赞不已,因为这是一首很感人的诗:
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晚年上《论佛骨表》,触犯龙颜,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别人说情,才改成贬潮州刺史。行至蓝关,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写下了这首七律。全诗气概悲壮,沉郁顿挫,凄楚之情,感人涕下。
韩愈有些七绝也写得自然、清新。例如:
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七绝·镇州初归
(唐)韩愈
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
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
又如,厉以宁认为,秦观以词著称,他的某些小令写离别之情而感人至深。如:
南歌子
(宋)秦观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减字木兰花
(宋)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但人们很少注意到秦观的诗,谈论宋诗时也很少提起秦观。加之,唐人七绝是最动人的,宋诗七绝一般不被重视。但厉以宁认为,唐人七绝固然好,宋人七绝也有佳作,尤其是秦观以下两首叙景诗,论造句,论韵律,何尝比唐人七绝逊色呢?
七绝·泗州东城晚望
(宋)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七绝·秋日
(宋)秦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还有以下两首宋人七绝,厉以宁认为同样不逊于唐人:
七绝·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七绝·湖州歌
(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厉以宁认为,唐人五绝为诗中极品;但宋人五绝,也有佳作,如:
五绝·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五绝·山中
(宋)王安石
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
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
五绝·柳桥晚眺
(宋)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上述几首诗得之自然,深入浅出,所以不逊于唐人五绝。
厉以宁的观点提醒我们,分析诗词应该深入到诗词本身的世界,不应该受到外在评判标准的影响。诗词运用的是感发的力量,唤起的是读者的感受。评赏诗词要做到“感同身受”,才是至高的境界,也是人们欣赏、喜爱诗词最重要的原因。
运用这种标准,我们就可以分清什么是陈腐堆砌的模仿,什么是巧妙自然的借用。一般来说,诗词创作最忌亦步亦趋,因袭模仿不会有好诗。一首诗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往往是出于意象的清新、自然,出于其原创的语言风格,一首好诗,就如同一幅视角独特的画作,能让我们从寻常景物中感受到不寻常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诗词创作,虽然带有较重的模仿前人的痕迹,但经过作者独特的境遇和情感的点染,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厉以宁认为,宋代吴激的《人月圆》就是一个例子:
人月圆
(宋)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吴激在宋钦宗时奉命出使金朝,被金人扣留,后在金为官。某日在金朝张侍御家出席宴会,见宋亡之后被俘的小宫姬佐酒,有感而作这首《人月圆》。这首词中,无论是“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还是“仙肌胜雪”“青衫泪湿”,皆出于前人诗作。但厉以宁认为,引用前人的这些意象,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首感情真挚的佳作,一来因为化用得自然而流畅,毫无斧凿痕迹,二来因为作者在去国怀乡、感时伤怀这一层面上,和前人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因真挚而感人。1957年,厉以宁与同窗马雍谈起这首词,两人都认为这是一首佳作:
七绝·与马雍夜谈吴激《人月圆》,两人看法相同
厉以宁
词中虽有前人语,信手拈来却自然。
此境此情无可议,感人名句历朝传。
就对诗人的评价而言,前面已经提到,厉以宁指出不要把诗词作者划入什么“主义”,很多诗词也根本无法被归到某种“主义”之下。如: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你能说这是“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几首:
七绝·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菩萨蛮
(宋)曾布妻魏氏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这几首诗词都很动人,但很难从“主义”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区分,如果硬要套用“主义”进行评价,就失去了欣赏诗词的意义。
厉以宁还指出,辞藻文雅而繁复并不一定能够打动人心。有些诗词,尽管用词造句朴实平和,没有过多雕刻的痕迹,但多年以来却一直在人们口头流传,并且一读就能被记住,这不是偶然的,这些诗一定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五绝佳作。五绝,因其篇幅短,所以没有堆砌词句的空间,对用字的朴实、凝练有格外高的要求。厉以宁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写道:“诗中,五绝是最难写的。短短二十个字,要写得自然,要有较深的含义,很不容易。”以下三首五绝,都是厉以宁在讲课时一再举例提到的:
五绝·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五绝·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五绝·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再看几首七绝:
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七绝·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绝·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厉以宁在课堂上说过:“五绝难写,七绝也难写。七绝写得不好,就流于俗气,也就没有韵味了。”以上举的几首唐宋七绝,都是佳作。厉以宁还说:“如果诗词很难让人记住,说明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共鸣,或者在韵律上不是十分上口,所以记起来很困难。”因此,除了内容是否生动、感人外,能否被人们记住,也是评价诗词好坏的标准之一。而诗词若想易于被人们记诵,首要的一点便是要让人大体上读懂。
三、诗词应让人读懂
古代很多诗人都把“含蓄”视为诗词的优点。但过于“含蓄”,以至于晦涩,让人无法读懂,那也就没有诗意可言了。对此,厉以宁指出,好的诗词应当使人大体上读懂。但能不能使人大体上读懂,并不是评判诗词优劣的标准,有些作品,一看就懂,但并不是好作品,因为缺乏诗的文学特色。
厉以宁继而指出,使人大体上读懂,有三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是,意思明朗,一看就清楚,通过字面就可以领略诗词的主旨。如以下几首诗,不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是语句清楚、寓意明确,并不需要读者过多地加以联想和想象:
七绝·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绝·回乡偶书(二首)
(唐)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五古·长干行(二首)
(唐)崔颢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五古·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七绝·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皋渡
(宋)杨万里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第二种表现是,读来也能明白,但仅仅通过表面的文字,却未必能穷尽诗词的内涵。但读者只要了解一下诗词创作的背景,再略加思考,也能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
七绝·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厉以宁指出,王翰的《凉州词》,真正的意思并不是“醉卧沙场君莫笑”,而在于“古来征战几人回”,他是寓凄凉于饮酒醉卧的诗句中。
还有,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已婚少妇拒绝荡子的追求,但实际上是有政治寓意的。此诗的副标题是“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平卢淄青节度使,该诗是张籍为回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虽然诗的表面不能充分地表达出这层意思,但我们如果了解诗的背景,那么其寓意也可谓一目了然。
杜牧的七绝《秋夕》,看起来是写宫女夏夜的闲情,实际上是咏叹宫女生活的寂寞凄苦。
七绝·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又如金昌绪的五绝《春怨》:
五绝·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相思的少妇对惊扰自己梦境的黄莺的嗔怨,但通过字句可以看出,它实际上反映了兵役之下的家庭离散之苦。
苏轼的《卜算子》也是这样,透过诗词所使用的意象和其营造的氛围,可以看出作者在写这首词时落寞的心境: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但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情,尽在词中。
玉楼春·戏林推
(宋)刘克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刘克庄在这首词里通过给友人的赠言来表明南宋晚期边防的艰难,士人不应稍有疏怠,其寓意和主旨,也算是清楚而确凿的。
第三种表现是,从字面上看不出作者的意思,但透过词句,可以大体上知道作者肯定是另有所指的,至于究竟指什么,却不得而知了。这就是说,作者的寓意是不明朗的,需要读者自己去联想和体会。如:
七绝·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七绝·梦中作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上面三首诗词从字面来看,可以看作是单纯的“咏嫦娥”、“记梦”和“叙醉”的诗词,但是作者在诗词背后究竟有什么寄托,便不是可以清清楚楚地讲出来的。厉以宁同时指出,正由于作者的真正寓意不明朗,所以必须在艺术上做到词句清清楚楚,诗词的中心意象也必须是明朗的、清晰的,让读者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外在的、感官的印象,再由这感官印象引导读者去做各种体会和联想。每个读者的经历和思想不同,得到的感悟也必然不同,不一定要寻求到一个统一的解释,也不一定非要求得作者心中的原意。这样,才称得上是“寓有意于无意之中”。
厉以宁所提出的“能使人读懂”,对于诗词而言,实际上是比“含蓄”更重要的特点。因为诗词在挑战人的思维的同时,必须能够达致人的心灵,只有这样诗词才能感动人,才能安抚人,才能引起人的共鸣。否则,过于艰涩便失去了感动人的力量。当然,就像厉以宁所说的那样,“使人读懂”并不意味着诗人直接把自己想说的话告诉读者,而是意味着诗词本身的中心意象必须是明朗的、清晰的。
进一步说,诗词的确定性,首先来自语言本身的确定性,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联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可以领悟;其次来自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可传达性,我们每个人虽然自成一体,但都分享共同的经验,拥有共同的思维逻辑,并且彼此之间的感受可以通过语言相互交流和传达。一个真诚的诗人,总是能够透过隐晦或含蓄的语言,向人们透露他的所感、所思,如果故意玩弄文字游戏,使人茫然不知何解,那就是故弄玄虚了。历史上以晦涩著称的诗人词人很多,宋末词人王沂孙就是一个例子:他的词用意过深,又爱用典使事,作品往往流于晦涩,被后人评为“琢语峭拔”,因此有伤率真自然之美。厉以宁1991年写过一首诗,表达了他对王沂孙词的看法:
七律·从图书馆借得王沂孙《碧山乐府》,
读后有感
厉以宁
动天豪气荡无存,人世真情剩几分?
纵有心声应暗蓄,何须晦涩不留痕。
铺陈仿佛南朝赋,堆砌绝非两宋魂。
恕我才疏难领悟,一声长叹又黄昏。
四、有些诗词高下难分
对诗词进行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诗词进行对比,继而作出评价,往往就更难了。厉以宁指出,有一些诗词,尽管可以拿出来进行比较,但无法确定高低优劣,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或者因为诗词风格差异,或者因为思想内容不同,或者由于观察视角的区别,或者由于读者期待的差别。因此在不同人那里,同一首诗词能得到不同的评价,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诗词所得到的评价也有差距,甚至艺术成就相似的诗词也无法定出高低优劣。
有一些诗词是描写相同题材的,比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都是描写久经离乱之后故人的重逢,诗人的欢喜和感慨溢于诗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都能给读者带来很深的体会:
五古·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虽然杜甫在诗歌上的成就远远高于李益,但就这两首诗来说,又怎能分得清孰优孰劣呢?
又如贾岛的《剑客》和刘叉的《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都是描写剑客的义薄云天和慷慨胸怀,且在形式上都是五绝,都精练有味,难分高下:
五绝·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五绝·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唐)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和朱淑贞的《蝶恋花·送春》,都描写春天逝去后诗人怅惘的心情,在情调上,也都是哀婉、感伤的,只能说都是好词: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送春
(宋)朱淑贞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南宋刘过和邓剡各写过一首《唐多令》,刘词写故地重游之时的怀旧心情,邓词则抒发沧海桑田的历史无常感,两首词都是朗朗上口、千古流传的好作品:
唐多令
(宋)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唐多令
(宋)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厉以宁有感于邓剡词中的沧桑之感,1955年曾经作过一首《浪淘沙·邓剡〈唐多令·雨过水明霞〉读后》:
浪淘沙·邓剡《唐多令·雨过水明霞》读后
厉以宁
忍泪忆崖山,兵溃心寒,舍身投水伴潮还。海角天涯怀故国,残月孤船。
尘世早看穿,风骨依然,西风催世血斑斑。燕入谁家浑不觉,独自凭栏。
但厉以宁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是同一题材的诗词,也可以分出高下。评判的根据,除了遣词造句是否凝练生动、意象的选择是否成功以及结构的安排是否巧妙之外,诗词的内容及其传达的思想主旨也是决定高下的标准。有时候,同样题材的两首诗词,各有一些长处为其他诗词所不具备,这时候便需要读者沉浸到诗词本身的世界中,进行精细的体味和赏析。
比如,南宋初年杨万里奉命迎接金使时所写的《初入淮河》和唐朝贾岛的《渡桑乾》,都描写了思乡之苦:
七绝·初入淮河
(宋)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七绝·渡桑乾
(唐)贾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厉以宁认为,在艺术方面,两首诗都比较好,但前一首更好些,因为诗里传达了作者的爱国心情,而不只是个人身世之感。
再如,王维的《渭城曲》和王之涣的《凉州词》,都描写作者送友人出关,诗中都充满了殷殷别意:
七绝·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七绝·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首诗都十分优秀,难分高下,但厉以宁认为,如果硬要比较的话,那么后一首艺术上更美一些。因为前者用“无故人”来形容,后者用“春风不度”来形容,后者较前者更生动,也更夸张。
又如,厉以宁认为,韦应物和戴叔伦的两首《调笑令》,题材新奇,用字简洁,不相上下,但戴词似乎更好一些,因为戴词对边塞的荒凉渲染得更动人、更曲折:
调笑令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以上比较的都是一些在形式上相同的诗词。不同形式的作品,有时也可以进行比较。如韦庄的《菩萨蛮》和欧阳修的《浣溪沙》:
菩萨蛮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厉以宁认为,韦词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在写情和写景上胜于欧词,而欧词的“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又是韦词所不及的。
还有王维的《杂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三首都是口语化的问答式小诗:
五绝·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五绝·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五绝·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厉以宁认为,这三首五绝诗都很风趣、出奇,都能用二十个字既叙景,又叙意,但反复读后,贾诗看来平淡,却最为含蓄,余味无穷。
五、诗词源于生活
《庄子·逍遥游》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一个人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可以影响其感受力和表现力。厉以宁青年时代的座右铭是这样的:“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生命的宽度,或者说生活实践,对诗词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厉以宁非常看重生活实践对于诗词创作的意义,他指出,一个人如果不接触现实生活,只是坐在小屋子里,生活空虚,是不能写出好作品的。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个文人,黄庭坚长期过着书斋生活,很少接触现实生活,结果除了少量诗词有较高艺术成就外,其他大多数,只是在词藻和形式上出奇斗胜,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为了说明这一点,厉以宁指出,有一些人在社会地位低的时候,由于深入生活,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后来地位上升了,作品反而褪色了。例如,唐代诗人高适早年仕途失意,常年生活在边塞,有机会接触士兵,了解边塞军队的真实情况,写出了著名的《燕歌行》:
七古·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堪称唐代边塞诗中的名句。但过了几年,高适当了西川节度使、左散骑常侍,仕途得意,却再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了。
厉以宁指出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韩罖,韩罖最杰出的作品是七绝《寒食》,这是愤于宦官得宠、政治腐败而进行抨击的诗作。
七绝·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罖寒微时,与柳氏相爱而又分离的动人故事,曾广泛流传。当时韩罖有一首《章台柳·寄柳氏》:
章台柳·寄柳氏
(唐)韩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写了一首《答韩罖》:
答韩
(唐)柳氏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后赖友人相助,柳氏终归韩罖。厉以宁年轻时就很喜欢韩罖和柳氏的故事。1953年,他以“咏唐朝韩罖、柳氏故事,赠友人”为题填了一首词:
章台柳·咏唐朝韩、柳氏故事,赠友人
厉以宁
离亭雾,相思渡。春雨秋风杨柳树。
莫道年年恨别离,痴情长在天涯路。
后来,韩罖被唐德宗提拔重用,位居要津,地位变了,却再也没有写出值得一提的作品。
李益是厉以宁指出的又一个例子,李益早年北游河朔,“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以诗出名,被唐宪宗罗致,当了大官,而他的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和《度破讷沙》都是在北游河朔时写的:
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七绝·度破讷沙
(唐)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厉以宁举出的这些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接触生活对于诗词创作的重要性。所以,古人常说“文章憎命达”“怨愤出好诗”以及“不平则鸣”,正是说明养尊处优、一帆风顺之人对生活难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也写不出感人至深的好作品。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反之,如果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则往往会“退而论书策……思垂空文以自见”,意指人在穷困潦倒、才华不被认可的时候,反而会更加了解生活和人性的百态,并将著书立说作为发泄不平和自我反省的一种途径,因此往往会有好的作品。
诗人的地位和经历可以影响诗词成就的高下,反过来说,每一首诗也都携带着当时诗人的所感、所思,是诗人的社会境遇和生活经历的生动呈现。
厉以宁认为,生活本身是如此丰富,为诗人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养料,即使是那些直接描述日常生活的诗词,也经常因诗人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而成为佳作,这些作品往往真实而亲切,充满生活的热力。厉以宁指出,宋人七绝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诗句,如:
七绝·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七绝·春日
(宋)胡直孺
风云吹絮柳飞花,睡起钩帘日半斜。
四海随人双燕子,相逢处处作生涯。
七绝·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七绝·江村晚眺
(宋)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七绝·山居
(宋)周自中
又是闲中一日过,明朝活计看如何。
拾薪童子归来晚,报说南山野菜多。
这些诗都是对生活本身细致而精妙的描写。
六、诗词与作者的境遇
孟子说,“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对于了解作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诗词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它从生活中来,总是和作者的社会地位、处境和遭遇紧密相关。厉以宁以几首思念亲人或自伤自悲题材的诗词,说明即使是同一主题的诗词,因诗人的地位和遭遇不同,其诗词也具有不同的倾向和风格。如:
七律·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李商隐这首诗的确切含义,争议颇多,至今没有定论。清代学者朱彝尊曾明确地说“此悼亡诗也”,同是清朝的何焯则说“此篇乃自伤之词”,认为李商隐寄托的是一种“美人迟暮”、怀才不遇的感怀。但无论是否悼亡,终身失意的李商隐借用迷离恍惚的词眼,寄托的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失落和惘然。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纪念他的妻子王弗而作的。苏轼19岁与她结婚,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但不料10年后王弗亡故,葬于苏轼家乡的祖茔。苏轼对她有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且自己又因政治斗争失意,被发配到山东密州做地方官,因此作品充满了抑郁的情绪,不但表达了生死两隔的痛楚,也描述了诗人寂寥落魄的生涯。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宋)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蒋兴祖为宋阳武令,抗金时牺牲,其妻子、儿子也都殉难。其女被金兵掳去,途经河北雄关,在驿中题词如上。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词。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家庭,18岁与丈夫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任地方官,对金石学颇有研究。婚后,夫妇两人诗词酬唱,情投意合。不料靖康之难后,李清照连续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过着流亡漂泊的生活,晚年孤苦无依,消极、愁苦、绝望。厉以宁认为,她的这首《声声慢》,虽然不一定是专门悼念死去丈夫的词,但思念亡夫和自悲身世却是不言自明的。这首词的哀怨反映了她在社会地位急剧变化、家庭沦落之后的愁思。
钗头凤
(宋)陆游
红酥手,黄鄊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早年娶表妹唐琬为妻,伉俪相得,感情甚笃。但是唐琬却不被陆游的母亲所容,最后强令陆游休了唐琬。陆游另娶,唐琬改嫁。数年后二人偶然相遇于绍兴沈园,唐琬遣人以酒肴相赠,以示心意。陆游怅然良久,于是在沈园园壁上题写了这首《钗头风》。这首词感情真挚,尽管不是悼亡词,却是他对婚姻所遭受的蛮横外力拆散进行的控诉。传说唐琬以同调相和:
钗头凤
(宋)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沈园相见后不久,唐琬因抑郁成疾与世长辞。陆游75岁时,重游沈园,这时唐琬已经去世40多年。物是人非,自己也几度飘零,但最终壮志难酬,无限感慨之下,写出了著名的《沈园》:
七绝·沈园
(宋)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写于诗人年轻气盛之时,所以流露的多是不满,节奏急迫、着笔有力,胸中的遗憾和愤懑似乎就要喷薄欲出。《沈园》二首则将哀悼前妻的痛楚和自己的孤寂晚景两相对照,于是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情感的流露较年少时来得含蓄缓慢,却也更显得真挚和深厚。
又隔了六年,陆游已经81岁了,他怀念去世的前妻唐琬,又写下了两首七绝,更显得凄凉。
七绝·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宋)陆游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再看唐朝元稹的著名悼亡诗《遣悲怀》:
七绝·遣悲怀
(唐)元稹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时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诗是元稹怀念妻子韦丛的作品。韦氏20岁时嫁给元稹,那时元稹地位尚低,没有功名利禄,可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二人恩爱有加,度过了七年艰苦却幸福的生活。七年后,元稹当上了监察御史分司东都,韦氏却不幸去世。元稹十分悲痛,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遣悲怀》三首。
厉以宁以上面这些诗词为例,说明了诗词内容与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厉以宁还指出,这种关系在“元夕”题材的词作中也能反映出来。“元夕”是宋朝词人的一个题材,反映了当时灯节的盛况,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的社会地位、思想、经历和感受各不相同,对同一题材,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李清照的《永遇乐》就是一例。
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以漂泊异乡的凄凉,对比当年的“中州盛日”,形成了强烈的今昔对比,既反映了作者自身动荡不安的晚年,又反映了国祚不永的时代变迁。
下面这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是写“元夕”的,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受排挤之后寻求寄托的表现: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将热闹繁华的灯节盛况,与作者自身的寂寞萧索做了对比,同时用“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胸怀。
一生作为布衣、清客的姜夔,在《鹧鸪天》中感叹了他个人的飘零困顿,只有乘在肩上的小女儿相随做伴:
鹧鸪天
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这首词描写的重点同样不是节日的繁华,而是作者漂泊江湖的寂寞之感和旧情难觅的怀旧之情,是以冷笔写热情、以乐景衬哀情。
惨遭亡国之痛、元初隐居不仕的刘辰翁,在《忆秦娥》中把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结合起来,无限凄凉。
忆秦娥
(宋)刘辰翁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总之,即使是同样的题材、同样的环境,由于诗人的经历、心情和地位不同,诗词的韵味也会有所差异,我们欣赏诗词的时候应该将这些作为背景来考虑,这样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表达的感情。
厉以宁在读书笔记中还写道:“一个人,即使后来地位改变了,生活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了,但仍有可能无法忘情于过去,这种情况在僧仲殊的词中充分表露出来。”这里提到的僧仲殊,就是北宋进士张挥。前面曾提到过他的《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张挥弃家为僧,漂泊天涯后,在词中仍未忘情于过去。例如他的《柳梢青·吴中》:
柳梢青·吴中
(宋)仲殊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厉以宁在1955年曾写过一首七绝《重读僧仲殊词》:
七绝·重读僧仲殊词
厉以宁
寂寞春归落梨花,小舟漂泊到天涯。
此身再不闲愁念,却记墙头深院家。
七、诗词和时代
诗词不但与诗人词人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而且与整个时代的氛围有紧密的联系。厉以宁指出,诗人词人都是具有时代性的,每一个作者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具有时代的特色。厉以宁以边塞诗为例,说明唐宋两代诗人的作品就显著地反映出各自的时代特色。
唐朝盛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不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峰,在军事上也拥有绝对的优势。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并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因此唐朝的边塞诗并不重在描写战争,而更多地呈现为在一种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歌唱。唐代的边塞诗往往并不拘于哪个具体战役、哪个时间、地点,而是在广阔的时间、空间上把边塞作为一个整体来吟咏歌唱,诗中主要体现了一种悲壮的豪情、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和边防的信心。
盛唐诗人岑参是亲历过西北边塞的,自身经历及时代特点使他的诗作雄健、豪放,充满了信心和乐观。
七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上面这首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使边塞八月飞雪的情景跃然纸上。
七古·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诗中的“三军大呼阴山动”,何等气魄,何等手笔!而“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简直把塞外沙场的景色写绝了。
七古·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三句,写出了边疆的恶劣气候和将士英勇作战的情形。岑参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唐代边塞诗的第一名家。
厉以宁还指出,与岑参同时代的李颀,在边塞诗中虽然也描述了战争的艰苦和士兵的相思,但整个诗篇的情调并非凄凉悲伤,而是与当时国家的强盛、边塞的有利环境相呼应的。诗里不存在忧郁的感情,这也是时代的特色。
七古·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七古·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安史之乱后,边防线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五代以后更是一片混乱。到了北宋,面对辽和西夏这样强大的敌人,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在风格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没有了坚强的信心,边塞上的黄云蔽天、北风刺骨,带给诗人的便只剩下了忧虑和凄苦的感受,这时期的诗词更多的是通过描写边塞的悲凉景象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感。盛唐和北宋两个时期的国力差别,决定了两个时代边塞词的不同特点。
厉以宁指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怀旧》两首边塞词中所流露的情绪,就和盛唐时期大不相同了: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两首词都作于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期间,都是意境阔大而优美的佳作,但也都弥漫着一种深沉而忧郁的情调。究其原因,厉以宁认为,影响词之格调的,并不单单是词人的羁旅乡愁,而和当时整个边防的情势有关。他在作于1956年的一首七绝中,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七绝·重读范仲淹《苏幕遮》有感
厉以宁
黄叶碧云地接天,寒烟催老一年年。
乡愁岂止离家怨,更在斜阳边塞间。
厉以宁还认为,除了边塞诗之外,从怀念出征的边防将士的诗中,也可以看出时代特色的影响。比如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这一题材的诗,主要是写闺中的春怨,并没有过多地谴责战争的意味。
七绝·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沈?期的《独不见》也是这样:
七律·独不见
(唐)沈?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李白的两首《子夜吴歌》,表达了当时征人妻室的心情,既怀念远征的士卒,又盼望他们早日胜利归来。
五古·子夜吴歌
(唐)李白
其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其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到了唐朝末年,同样题材的诗,在情调上起了变化。陈陶的《陇西行》在诉述闺怨时谴责战争,整个情调是哀怨的。
七绝·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向读者表达了战争是如何的残酷,情调凄楚,令人涕下。
到了北宋时期,燕云十六州已经尽归辽国,宋朝在宋辽关系上又一味采取妥协、退让和苟安的政策,再加上宋朝边关将领的松懈和腐败,造成很多防御工事年久失修,守将庸懦。宋嘉四年,王安石奉命出使辽国,来回经过时为宋辽界河的白沟,亲眼目睹了这个平原防御工事的惨淡和破败,写下了一首《白沟行》:
白沟行
(宋)王安石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时光到了1987年,厉以宁来到白沟,这时白沟属于河北省,开辟了大型的农贸市场,生意兴隆,连不少北京居民都到那里去采购食物和生活用品,但许多人并不了解白沟的历史。抚昔感今,厉以宁写下了一首《浣溪沙》:
浣溪沙
河北白沟,当年宋辽界河,也是边贸集市所在地
厉以宁
一叶飘零也是秋,
幽燕分治只添愁,
宋无远虑自悠悠。
谁料金兵沦半壁,
更逢大汗定神州,
白沟依旧水东流。
厉以宁这首《浣溪沙》,重新回顾了白沟的历史,从“幽燕分治”的边境局势,“宋无远虑”的历史事实,以及后来金灭辽宋,宋被迫南迁,到大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兴起,最终平定分裂,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所有这一切,都和白沟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朝代更迭留给人无尽的感慨,但历史进步的潮流如滔滔河水,是永远不可阻挡的。
再来看南宋的边防诗,就又是另一番特色了。如南宋刘克庄的七绝《赠防江卒》:强敌临江,国势危急,时代与盛唐和北宋又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对少妇的安慰和对江防战士的鼓励,一跃而成为全诗的主题。
七绝·赠防江卒
(宋)刘克庄
陌上行人甲在身,营中少妇泪痕新。
边城柳色连天碧,何必家山始有春?
无论是边塞诗,还是描写征人的诗,都说明诗词的情调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诗人和诗词并不能超越于时代而存在,诗人是自己时代的语言和心声,诗和历史则是一物之两面——历史是人的外在行为,诗则是人的内心沉思。优秀的诗词必然和自己诞生的时代之间有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否则,诗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本之花。
诗词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但诗词并不是时代的简单描述,而是时代特色的凝练和集中,展现的是时代中最有代表性的画面,并携带着诗人最真切的感受和最热切的呼吁。正因为诗词源于时代又高于时代,所以能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启发。基于此,厉以宁提出了诗词一种独特的功能,即启蒙功能。
八、诗词的启蒙作用
诗词不仅仅有审美的功能,还往往承载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对此,古往今来有许多论述。比如孔子就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钟嵘在《诗品·序》中则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了诗词的功用:“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这表明,一个人不管处于何种境遇,诗都能成为情感的一个出口,舒缓诗人最沉郁的感受。
厉以宁则提出了诗词的一种特殊作用,即启蒙作用。他认为,优秀的作品,不仅是时代的忠实的记录,而且还应该起到时代的启蒙作用;不仅应该告诉读者一些什么,而且更应当启发读者去思考些什么,引领读者觉醒并前进。
厉以宁进而认为,这种具有启蒙作用的诗词,往往出自那些对时代和国家特别具有责任感、并了解当时社会矛盾之本质的诗人之手,是一些既有艺术性、又有现实性的作品。厉以宁曾以唐朝末年陆龟蒙和罗隐各自所作的一首咏吴国兴亡的七绝为例:
七绝·吴宫怀古
(唐)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七绝·西施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再以白居易的七律《放言》为例,这也是一首令人深思的诗。
七律·放言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黄庭坚的七律《清明》以孟子所提到的“齐人”(人乞祭余骄妾妇)和春秋晋国介之推隐居绵山被火烧死(士甘焚死不公侯)的故事为例,给人以启发。
七律·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厉以宁认为,南宋陆游的一些诗词,同样起到了这种作用。陆游的诗词,尤其是他的诗,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并且影响到了后来的南宋诗坛,无论在创作思想上是在创作方法上,他都开创了新的风格。关于陆游的诗,本书第二章将有专门一节进行分析,这里以他的三首词为例。
一首是他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另一首是他渴望收复长安的名词《秋波媚》,这是他48岁时在汉中军旅,登汉中高兴亭望终南山而作。
秋波媚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还有一首是他的晚年作品《诉衷情》: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词的艺术境界很高,和他的诗一样对时代有启蒙作用,是诗词担当社会启蒙责任的典范。
诗词的启蒙作用不一定是平铺直叙的,隐喻、含蓄的手法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例如,晚唐章碣的《焚书坑》和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
七绝·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七绝·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总之,诗词源于时代,所以能够反映时代,同时,由于加入了作者的思考,形式又便于传播,所以诗词能够启迪世人,起着引领时代思潮的作用。
九、诗词的写景和怀古
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写景是我国诗词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传统。从《国风》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到《九歌》的“沅有羅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外在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往往有一种相互生发的作用。晋代文人张翰,因为秋风起,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就辞官回家,由此传为佳话,正说明自然景物也能生发思想感情。
由此可以看出,某些描写自然界的诗词并不一定是自然景色的单纯呈现。厉以宁认为,自然界本身没有社会性、没有感情,但诗人的思想感情却不是抽象的、超社会的东西,因此,对于自然景色的描述,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反映。
以唐朝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为例:
七绝·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在写景的同时,也隐含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诗中用了“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这七个字把作者的感情包含在里面了。
再以描写春景的诗词来说,各家的写法是不一样的。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之所以是一首好诗,因为写得十分平淡自然。
七律·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踏莎行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开始是写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际的郊外春景,但实际上抒发的是行人忆家、闺人忆外的感情,以春水之不断,喻“游子”和“思妇”的离愁别意之无穷,“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才是景物背后诗词描写的真正主题。
厉以宁还指出,苏轼的《蝶恋花》通过描绘一幅生动活泼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虽在失意之中,但依然心情开朗、不愿随波逐流的愿望: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还有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通过春天的逝去,表达了自己的寂寞哀感: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贺铸的《青玉案》,在当时是传诵一时的名作。这首词虽然写的是江南春景,却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抱负不得施展、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贺铸晚年退居苏州,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闲愁”的倾诉,来寄托心意: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作于被撤职后闲居农村时,通过描写田园生活来舒缓心情。词题是“代人赋”,其实表达的正是辛弃疾自己的心情: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他的另一首《鹧鸪天·代人赋》(晚日寒鸦一片愁)同样是写农村景色,却饱含了对人间离恨的嗟叹。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词中,“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对仗十分工整,而含义却无穷无尽。
至于南宋刘克庄的《卜算子》,则使描述春景的词增添了许多新意:
卜算子
(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宋亡不仕的蒋捷和张炎,都写过描写江南春景的词,词中都蕴含了漂泊天涯的愁思: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清平乐
(宋)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从厉以宁举出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描写景色的诗词中,常常寄托了诗人的感情,有时候可能隐含了一定的社会政治寓意,但也不一定如此。厉以宁认为,如果读者硬要在每首诗词中找出某种社会政治寓意,往往会走上牵强附会的道路。以下面四首描述夏景的宋词为例,它们各有风味: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宋)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厉以宁指出,这四首词都是清新、朴素的农村风景画,纯粹是自然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政治寓意在其中。苏轼写《浣溪沙》的时候在徐州,辛弃疾写上述三首词的时候正闲居于上饶,这几首词中透露出的闲适自然之情,反映了作者甘心于田园生活的怡然自乐之情。但也正如厉以宁所指出的,对田园生活的眷恋,恰恰是政治上抑郁的寄托,诗词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周邦彦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是这样,描写的也是一派夏日景色。周邦彦的抑郁情感和李清照早年闺中生活的怡然,都反映在对夏景的描述之中: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好一幅夏日荷塘景色,这两首词哪里有什么政治上的寓意呢?
但是,并不是说风景诗不能蕴含政治寓意。艺术表现如何是决定诗词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只要写得自然、不生硬、不造作,也能够成为动人的好作品。反之,作者如果不讲求艺术表现,只是赤裸裸地发表看法,那就是粗糙的作品,难以受到读者的喜爱。
以写秋景为例,唐朝元稹的七绝《菊花》是很有诗味的一首:
七绝·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不只是咏景,也有对时事的感慨和嗟叹。
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大概写于他被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前,在失意之际,登临金陵,感受到的是“繁华竞逐”“悲恨相续”的兴亡无定之感,以及对“六朝旧事随流水”之历史流逝的惋惜感叹之情。词的下半阕,几乎全是作者的感慨,但字句不离主题,且和渐冷的秋意在情调上两相契合,是一首写景怀古佳作: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厉以宁对王安石这首词钟爱有加,将其视为金陵怀古的佳作,1955年,他写了一首《采桑子·王安石词〈桂枝香》读后》,抒发了读这首词的感慨:
采桑子·王安石词《桂枝香》读后
厉以宁
六朝往事东流去,门外新楼,落照新洲,似练澄江正晚秋。
又闻商女歌遗曲,旧忆新愁,齐上心头,转眼繁华变废丘。
厉以宁认为,除了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外,宋元写金陵怀古的词中,还有三首可称为优秀之作,分别是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萨都剌的《满江红·金陵怀古》和《念奴娇·登石头城》:
西河·金陵怀古
(宋)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念奴娇·登石头城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厉以宁认为,上述四首咏金陵的词,化用了刘禹锡的三首七绝和杜牧的一首七绝,词作者将其诗句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刘禹锡和杜牧的诗是:
七绝·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七绝·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七绝·台城
(唐)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七绝·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和萨都剌的《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这四首词,厉以宁认为难分高下,但是他最爱读的还是萨都剌的两首词。1957年,在阅读这两首词之后,厉以宁分别写了《破阵子·萨都剌词〈满江红·金陵怀古〉读后》和《南乡子·萨都剌词〈念奴娇·登石头城〉读后》:
破阵子·萨都剌词《满江红·金陵怀古》读后
厉以宁
细雨频添愁绪,野花不减忧伤。老巷今非当日貌,燕子新巢在画梁,旧情只夕阳。
寂寞江潮打岸,西风又转秋凉。纵使山川多变故,明月依然过女墙,秦淮已淡妆。
南乡子·萨都剌词《念奴娇·登石头城》读后
厉以宁
回首乱纷纷,城下攻防血溅门。南北隔江多少怨,昏昏,白骨成堆空户村。
何处可招魂?谁为无辜撰祭文?鬼火高低明灭处,无痕,只见新楼压旧坟。
十几年之后的1971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厉以宁在江西鄱阳湖畔下放劳动,在返回北京的途中,路过南京,又想起萨都剌两首关于金陵的怀古诗,遂写了一首七律:
七律·江西归来,途经南京,
车中默诵萨都剌词有感
厉以宁
都城空负好山川,六代豪华只偏安。
辇路东风无远志,樽前歌舞失边关。
深宫那见春潮急,玉树从来血泪斑。
吴楚天低应自省,居高能不一身寒?
如此一唱三叹,可见无论是对于萨都剌的咏史词,还是对于古都南京,厉以宁都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
咏史词中的佳作,再如南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此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当时张孝祥因为遭谗言毁谤而落职,从广西经洞庭归湖北,这首词借洞庭湖的月夜景色,抒发了作者高洁忠贞的人格: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同样于景色之中寄托政治观点的佳作还有辛弃疾的《太常引》: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以上,厉以宁分析了描写自然景色的诗词的优美和思想性。他还指出,某些描述自然景色的诗词之所以有思想性,不仅因为它们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支配,并成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寄托;还因为它们本身可以有政治的寓意。从读者的角度看,这些诗词的思想性还在于它对读者有某种影响,使读者或受到鼓舞,或受到感染,或产生共鸣,具体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则往往是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有很大关系的。
比如,王维长期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因此一些山水田园诗中多有凄清冷落之感。厉以宁认为,王维有一些诗虽然在艺术上很美,但在思想上蒙着一层避世的色彩,容易把读者导向隐逸。但不管怎么说,就描写自然景色而言,它们是成功的。例如下面四首五言诗:
五绝·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五绝·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五古·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五律·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厉以宁最喜欢的则是王维的《桃源行》,他把它列为唐宋诗中的最佳作品之一。
七古·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釽,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厉以宁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了描写自然景色的诗词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他认为,由于艺术性和现实性不一定能统一,所以欣赏诗词应从诗词本身入手:既然是诗词,艺术性毕竟是第一位的。
总之,诗词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是诗词形象思维最为明显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常常结合着政治抱负、游宦生活、游子踪迹和乡土之思。即使景物背后的寓意并不明确,这也无损于对诗词的欣赏。何况,景色与感情之间往往是一种或隐或现的共生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诗人的感情往往自然地显现出来。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厉以宁也是一个擅长刻画景物的诗人。他最早填写的一首词,便是描绘水乡风光的。
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
厉以宁
桨声篙影波纹,石桥墩,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
长跳板,小河岸,洗衣人,绿裤红衫都道是新婚。
这首词作于1947年,厉以宁刚刚17岁,当时正在南京金陵中学读高中二年级。春假期间,曾回故乡仪征小住。词中所提到的“新城”是仪征的一个镇,距仪征东门约5公里。这首词纯粹是景物描写,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烘托,仅仅是把几个简单的物像“桨声”“篙影”“波纹”“石桥墩”“长跳板”“洗衣人”等组合在一起,但一幅秀美清新的水乡风景图立刻跃入眼间。厉以宁的诗词才能,在这首风景词中,已经开始显露了。
再如他写于1948年的浣溪沙·偕沈家杰、浦大昌游南京清凉山》:
浣溪沙·偕沈家杰、浦大昌游南京清凉山②
厉以宁
冬尽春来绿草生,荒丘原貌伴京城,凄凉处处夕阳横。
山下百年苦难多,空中归雁有哀声,朱门谁给卜前程?
这是厉以宁就读金陵中学期间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初春的萧瑟景象,勾勒出了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在风云变幻之际的动荡情形。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采桑子·汨罗江畔》(1994年)、《渔歌子·福建泰宁》(1996年)、《浪淘沙》(2000年)三首词。
采桑子·汨罗江畔
厉以宁
农家母女莲塘去,虾活鱼肥,菱角累累,堆满前仓荡桨回。
归途好景知多少,杨柳低垂,细雨霏霏,野鸭成双贴水飞。
渔歌子·福建泰宁
厉以宁
两岸青山雾渐收,春江水碧小篷舟,蕉叶绿,柳丝柔,一生几次画中游?
浪淘沙
浙江诸暨道中。诸暨,西施故里也
厉以宁
天外挂稀星,绿水盈盈,悠悠千载浣纱情,远近山村如往日,拂晓鸡鸣。
溪畔草青青,鱼跃浮萍,骑车少女岸边行,想是夜班归去急,有约长亭。
十、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
诗词语言的朦胧性和多义性,以及诗词对于意境的追求,都不允许诗词直白地讲道理。必须承认,强迫诗词去讲道理,会破坏诗词的意境和美感。但是,诗词并不拒绝哲学,也不拒绝哲学式的解读,只是要在表达方式上下一番苦功,诗词的艺术性和哲理性便能够高度地统一起来。
这正是厉以宁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提出,诗词既然是人的感情和思想的产物,因此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传达一些“人生哲理”,但诗词中的道理往往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双关”传达出来,并且往往是作者无意中造成的。
厉以宁指出,唐诗中这样的例子有王建的《新嫁娘词》:
五绝·新嫁娘词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首诗乍看上去是描写新嫁娘的人物素描诗,但实际上抒发的是初入宦途的下层官员的感受。
与此相似的有朱庆馀的两首七绝:
七绝·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七绝·宫词
(唐)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前一首诗虽然没有提到当时科举之事,却反映了应试之前靠有名有地位的人的提携是何等重要。后一首诗含蓄地道出了宫女们的复杂心情。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已经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勉励之词,但表面上表达的不过是登高望远之意:
五绝·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荀鹤的七绝《泾溪》,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
七绝·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无名氏的《金缕衣》以花开花谢比喻岁月的倏忽易逝,其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两句,劝勉人们要珍惜少年时期和一生中的机遇:
七绝·金缕衣
(唐)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刘禹锡的这首七律,元稹、李商隐的这两首七绝,同样蕴含着人生哲理。
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七绝·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七绝·月
(唐)李商隐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在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关于元稹的“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厉以宁1954年(当时他是北京大学经济系三年级学生)在赠给当时失恋的沈家杰同学一首《采桑子·赠沈家杰同学》时,曾经化用该句:
采桑子·赠沈家杰同学
厉以宁
藕塘春水平如镜,无数鱼群,谁不相亲,何必巫山始是云?
从今莫学狂人醉,酒止三巡,妙在微醺,兴到吟来意更新。
厉以宁还指出,宋诗宋词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和《浣溪沙》。
七绝·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发人深省。
又如朱熹的七绝《观书有感》,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
七绝·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无论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都已经成了朗朗上口的谚语。但恰如厉以宁指出的那样,作者在写这些诗的时候,也许没有“双关”的用意,只不过是在咏景记事罢了。但这些诗句好就好在“意在言外”,令人回味无穷。反之,诗人如果不是运用双关,不是通过咏景记事来间接地表达哲理,而是开门见山,大讲所谓“做人的道理”,这样的诗词是很难写好的。
厉以宁认为,辛弃疾词中有不少名句是耐人寻味的。他常举这样几首词为例:
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景极美,而“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两句,含义深刻。厉以宁在20世纪80年代末回答学生的提问“您如何看待自己在改革开放前的岁月”时,这样说:“用辛弃疾的两句词来表述吧:‘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再看另外三首辛弃疾词:
南歌子
(宋)辛弃疾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鹧鸪天·戊午拜复职奉祠之命
(宋)辛弃疾
老退何曾说著官,今朝放罪上恩宽。便支香火真祠俸,更缀文书旧殿班。
扶病脚,洗衰颜。快从老病借衣冠。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
在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中,厉以宁反复提出“双关”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诗词的表达是以意象为中心的,没有意象,便谈不上“象外之境”,直接把道理说出来,就不是诗词了。诗词只是感发人,凭借的是使人省悟,使人联想。厉以宁所引的辛弃疾词中“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这两句,虽说是直接陈述了道理,但是由于整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烘托出了一个浑然整一的意境,因此我们不觉得突兀和不自然。
厉以宁诗词中也有许多蕴含人间哲理的名句,我们将在第三章“厉以宁诗词解析”中加以阐述。
十一、咏史诗词
咏史诗词与怀古诗词有时被合在一起,称咏史怀古诗词,因为咏史就会怀古,怀古也会咏史。厉以宁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注意到这一点,他写道:“咏史诗词可能有一具体的事件或史迹,而怀古诗词可能较为笼统、抽象。所以咏史与怀古可合可分。”
厉以宁自己也喜欢写一些咏史的诗词,例如,1981年他在西安路过秦始皇陵时,想起了唐朝许浑的一首七绝:
七绝·途经秦始皇墓
(唐)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厉以宁当即也写了一首咏史的七绝:
七绝·过秦始皇陵
厉以宁
儒士坑埋古籍焚,万民血泪祖龙坟。
唐人已辨谁贤劣,不拜秦陵拜汉文。
再以他1989年在徐州戏马台所写的七绝二首为例:
七绝·徐州戏马台
厉以宁
其一
连年征战怨难平,父老已非昔日情。
纵使渡江招士卒,几人投笔楚军行?
其二
垓下合围霸业空,英雄末路楚歌中。
鸿门当断终难断,愧对乌江水自东。
徐州戏马台,据说是项羽练马场。厉以宁这两首诗是咏项羽的。关于项羽之死,唐朝杜牧和宋朝李清照都留下了名作。
七绝·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五绝·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厉以宁则在诗中提出“纵使渡江招士卒,几人投笔楚军行?”
又如,厉以宁作于1991年的七律《甘肃酒泉左公柳碑前》,也是一首咏史诗:
七律·甘肃酒泉左公柳碑前
厉以宁
雪山南北战云中,万里征程大漠风。
驰骋铁骑戈壁路,飞传捷报玉门东。
舍身保国湘军志,进退运筹主帅功。
回顾当年边塞事,漫天柳絮赞英雄。
这是一首咏左宗棠的诗。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率湖湘子弟西征,击败了浩罕汗国的军阀阿古柏集团,收复了新疆。左宗棠命令大军在兰新道边遍栽杨柳,这就是“左公柳”的来历。这首七律的最后,以“漫天柳絮赞英雄”作结,使得全诗都洋溢着一种豪迈的氛围,感情是高昂而不是低回,是感慨而不是叹息。
对于咏史诗,厉以宁也有他自己独到的观点。咏史是我国诗词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传统。早至《诗经·王风·黍离》,便描写了一个士人经过故都,看见宗庙宫殿平为田地,于是忧伤彷徨,悯周室之颠覆,因而作了这样一首诗。再如南朝谢緿作《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咏三国时吴国孙权事;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作《经陈思王墓》,咏三国魏曹植事等等。首次以“怀古”二字入诗,则始于唐初陈子昂的《白帝城怀古》和《岘山怀古》两首,前者是他路经白帝城、汉王宫旧址时所写;后者则是他自蜀入京路过湖北襄阳岘山时所写,所咏的都是与当地有关的古人史事。
陈子昂之后,以咏史为题材的诗词很多。作者往往用凭吊古人古迹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某种观点,寄托自己的感情,因此像厉以宁所说的那样,这一类诗词往往能使作者思考意在言外的若干问题。例如杜甫的七律《蜀相》:
七律·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即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流落到成都,第二年他拜谒了成都西郊的武侯祠。诗人面对历经沧桑却遒劲挺拔的“孔明手植”之巨柏,百啭千啼、自鸣得意的黄鹂,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再感念时事之混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蜀相》。
比较典型的咏史诗还有李商隐的七律《隋宫》和《马嵬》,前者抨击了隋炀帝倾天下之所有填一己之私欲,终于导致亡身灭国;后者则在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事的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七律·隋宫
(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七律·马嵬
(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前一首诗中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两句,虽然有人认为稍欠厚道,有轻薄之意,但用来评论隋炀帝,是符合实际的。
后一首诗中的“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两句,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寓意很深,堪称名句。
厉以宁在同一题材上也有咏史之作。
踏莎行·扬州,忆李商隐七律《隋宫》
“地下若逢陈后主”句有感而作
厉以宁
共识应存,欲谈还止,相逢无语惟凝视。政通全仗富黎民,兴亡不管嫔妃事。
锦绣江山,仅传二世,唐人感叹前朝史。长堤柳色又鹅黄,运河水阔商船驶。
此词作于1989年,由此词可见,厉以宁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还是肯定的。
1999年,厉以宁在南京胭脂井旁,以同一题材填了一首《卜算子·南京胭脂井》:
卜算子·南京胭脂井
厉以宁
缺月对斜阳,默默交相映。半地黄花半地霜,风冷三秋尽。
草没六朝碑,荒废胭脂井,陈灭隋亡一瞬间,青史堪为镜。
2004年夏,厉以宁在陕西考察,在兴平(马嵬坡在兴平境内)和华清池都题了词。
临江仙·过兴平有感
厉以宁
盛世骤然无影去,鼙鼓动地渔阳。九重惊破走仓皇,今朝追悔晚,当日贬忠良。
剑阁归来秋雨夜,愁容泪落行行。难回马嵬觅残妆。梨园声已老,抱恨卧空床。
采桑子·华清池
厉以宁
海棠池上骊山月,照遍天涯,阅尽奢华,默默送迎朝晚霞。
宫中纵有白头约,镜里黄花,水底流沙,那似寻常百姓家。
温庭筠的七律《苏武庙》表彰了苏武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苏武那样的英雄的追慕:
七律·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厉以宁认为,温庭筠诗中第三、四、五、六句都是名句。“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两句,把塞上的景色写活了,真是大手笔。而“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把苏武在匈奴的19年做了概述。在历代咏苏武的诗词中,温庭筠的这首七律确是与众不同。
历朝咏王昭君之作很多,而王安石的七古《明妃曲》(二首)不愧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明妃曲
(宋)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厉以宁指出,王安石的《明妃曲》一扫过去诗人的看法,提出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乐在相知心”,给读者极大的启示。厉以宁1991年拜谒昭君冢后,也写了一首七律,为昭君出塞的故事增添了些许新意:
七律·呼和浩特昭君墓
厉以宁
难舍楚乡花艳艳,难忘塞下雪深深。
草原习俗殷勤问,中土诗歌带笑吟。
商贸关前添和睦,琵琶马上尽知音。
有缘不再分南北,四海平民一样心。
厉以宁在诗中写道,王昭君虽然难以割舍故乡之情,但对第二故乡也一往情深,她已与当地的人民融为一体,把中土的文化传播到了边疆。诗中最后的“有缘不再分南北”,则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笔调改写了王安石的“人生失意无南北”。
1997年,厉以宁在去湖北神农架考察途中,路过昭君故里,还写过一首《秋波媚·湖北宜昌至木鱼坪途中,路经昭君故里》,十分风趣。
秋波媚·湖北宜昌至木鱼坪途中,路经昭君故里
厉以宁
青山碧水草萋萋,飞蝶逐高低。峰如屏障,置身图画,将信犹疑。
芦笙吹奏传村外,老少换新衣。谁家嫁娶?彩灯悬挂,正是佳期。
时代不同了,昭君故里少女的处境和心情也自然不一样了。
厉以宁认为,由于种种限制,唐宋关于古人古迹的咏怀,很少能突破“愁”字这个框框。一般来说,咏史诗虽然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咏怀”之中,又以抒发“愁绪”最为常见。这大概是因为,人作为时间中的存在,能够经历的是有限的,但古迹、古事往往能将人引向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使人能和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事件、人物照面。古时的痛饮狂歌、疆场厮杀都已不见了踪迹,曾经煊赫一时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也已化作了荒冢,王朝兴亡和世事无常,最容易引起后人的感慨,唤起一种虚无的感受。尽管“愁”的内容和方式并不完全一样,但从整个情调来说,是叹息的成分居多。即使是被认为最好的作品,也没能超越这一点。以描写黄鹤楼的诗为例,历来都以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为压卷之作:
七律·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写了风格相近的另一首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首唐诗都被认为是上乘之作。宋词中秦观的《钗头凤·别武昌》也是一首好词。
钗头凤·别武昌
(宋)秦观
临丹壑,凭高阁,闲吹玉笛招黄鹤。空江暮,重回顾。一洲烟草,满川云树。住,住,住。
江风作,波涛恶,汀兰寂寞岸花落。长亭路,尘如雾。青山虽好,朱颜难驻。去,去,去。
厉以宁指出,其实崔、李二诗和秦观的词都没有摆脱“愁”这个框框,这个框框限制了许多作者,同样限制了崔颢、李白和秦观。然而,南宋陈亮登镇江多景楼所赋《念奴娇·登多景楼》,却一扫伤感成分。厉以宁认为,在南宋当时的局面下,陈亮在登楼词中能畅叙积极乐观的抗敌思想,足以表明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厉以宁认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也是一首好的咏史词,情调是轻快、明朗、乐观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的一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并不是直接咏史,但词内提到武昌黄鹤楼,也属借题发挥之作。这首词表达了他饱经宦海沉浮后,立志一扫浮云、潜心写作的愿望。厉以宁认为,这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实际上已追上了崔颢的名作。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宋)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杜牧的七绝《赤壁》,也突破了“愁”字的局限,纤巧、自然、风趣,别具一格。
七绝·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厉以宁1964年和2005年先后到湖北嘉鱼赤壁和湖北黄冈赤壁,分别作有咏史词《浪淘沙·船过湖北嘉鱼赤壁》和《采桑子·黄冈赤壁》。
浪淘沙·船过湖北嘉鱼赤壁
厉以宁
日出大江东,碧野晴空,白帆有意恋微风,遥想当年鏖战夜,感慨无穷。
开国赖军功,父辈英雄,子孙未必识弯弓,司马根除曹魏日,不见兵戎。
采桑子·黄冈赤壁
厉以宁
阿蒙了却周郎愿,夺下荆州。难保荆州,孙皓无谋王气收。
东坡词赋千秋诵,情也悠悠。意也悠悠,伴逐长江不尽流。
其实,不仅仅是在咏史诗词中,在其他诗词中,厉以宁也从不主张用“愁”字来影响读者的读诗体会。他自己的诗中虽然也有感情的起伏,但态度总是豁达的、开朗的。1974年,他曾为北京大学东语系同届毕业的同学张广学写过一首七绝:
七绝·读张广学同学的咏史诗作,以诗慰之
厉以宁
中年何处有闲愁,谁解闲愁去复留。
短暂人生匆促过,闲愁化作万方忧。
1997年,厉以宁在武汉黄鹤楼下填了一首《西江月·黄鹤楼》,他劝诗人们眼界开阔些,即使写“闲愁”,又何必拘泥于残花败柳?
西江月·黄鹤楼
厉以宁
往事如云飘过,古今不变江流。当年游客返南楼,何处停船沽酒?
远看山重天淡,梦回水冷清秋。诗人若要写闲愁,岂止残花败柳?
在写于2003年的《解悟人生已晚年》(《山景总须横侧看·代后记》)一文中,厉以宁指出了这种豁达态度的来源:
只要对人生有所解悟,任何回忆都不会引起伤感,即使是伤感时光流逝太快,只要解悟了人生,就会更加理解大自然的规律。日出日落,潮升潮退,花开花谢,谁能违背这一自然规律?山景总须横侧看,尽管同一个地点,日出的同时不可能有日落,潮升的同时不可能有潮退,但世界这么大,海洋这样广阔,此处日出,彼处不正日落吗?此处涨潮,彼处不正退潮吗?……花开也是花飞日,月亏且作月盈时。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对人生的感悟。
是的,只要对人生有所解悟,不管是对个人往事的回想,还是对悠悠历史的追忆,都不应引起伤感。
十二、忧国忧民的诗人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厉以宁始终关注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他一直凭借睿智的头脑、冷静的观察和渊博的学识把握着这个时代发展的脉搏。这种责任感和洞察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研究中,也贯穿于他的诗词创作中。
厉以宁认为,诗词中真正的好作品,除了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具有“高境界”外,在内容上也应该是健康的、顺应历史潮流的。诗词是文艺作品,对艺术性的要求是首要的,但诗词不应粉饰太平。厉以宁指出,历朝那些在殿前为皇帝歌功颂德的诗中,有哪些是好诗?有哪些能流传下来?人间最普通、最常见的现象,如饥饿、劳苦和离别,只要它们真实地存在着,便没有一物不能入诗。能否成为动人、感人的好诗的关键,除了艺术表现本身外,还在于诗人是否对人间疾苦有深切的体会,是否抱着一颗广博的仁爱之心。
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满腔正气,以死明志,千百年来都在激励读者:
七律·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又如文天祥被俘后押送大都途经金陵时写的《金陵驿》,也充满激情,表明即使自己死在元都,也要变成杜鹃飞回江南。
七律·金陵驿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厉以宁还指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时所作,他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才写得出这样的名作,这时距他南归已经40余年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同样的作品还有岳飞的名作《满江红》: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的《示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好诗,因为它表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七绝·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优秀的诗人在诗中通常关心黎民疾苦。那些最普通、最真实的人民生活的景象,同样能成为入诗的好题材。厉以宁在诗词讲座上曾推荐李绅的两首《古风》让听众读。这两首《古风》是:
古风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还有表现官家对农民的收成虎视眈眈的《田家》和《采桑女》:
五古·田家
(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七律·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厉以宁还指出,杜甫的著名诗篇《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同样是不朽之作。《石壕吏》叙述兵役之苦,而《卖炭翁》则表现了官吏的蛮横和平民的受欺压。
五古·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七古·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厉以宁认为宋朝曾几的《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是一首关心农民疾苦的佳作:
七古·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厉以宁有一些诗词,也是有感于百姓的疾苦而作。1953年大学暑假期间,厉以宁借来一辆自行车,在京郊区县漫游数日,在此期间,听说清初旗人圈地,建立王庄、旗庄,失地农民或逃亡,或饿死,惨不忍睹,有感而发,写下这样一首诗:
七古·京郊行
厉以宁
康熙盛世太平日,圈地之风犹未停,
关外垦荒可糊口,“逃人”被捕受严刑。
官衙开仓煮稀粥,杯水车薪民难生。
虽说三百年前事,至今回首也心惊。
君不见,
京郊老农一提旗庄众人怨,
当年偷偷拭泪无人敢出声。
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为了保障满洲贵族的利益,顺治帝“设指圈之令”,实际上就是变相抢占田地,聚敛财富。尤其随着后来入关的满族官员和士兵人数大增,土地已经不够分配,因此圈地运动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不管是有主土地还是无主土地,官府都任意大规模征用。在短短的时间里,近京五百里内,东起山海关、西到太行山、南至河间、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内,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圈占土地数十万顷。满人的圈地运动使得本来就饱受战乱之苦的农村经济更加凋敝,民不聊生。这场“圈地运动”直到康熙皇帝亲令停止时才告结束。厉以宁的这首诗,就回顾了这段历史,并且对失地农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挚的同情。
傅旭在《厉以宁的诗意人生》一书中,讲了一件真事。1959年,厉以宁接到家住安徽宣城农村的大姨母的信,信中说,家里粮食不够吃,问能否寄些粮票过去。当时,厉以宁家里的粮票也很紧张,就硬挤出了一些,兑换成全国粮票寄去了。又隔了几个月,一天下午,厉以宁下班回来,见到外祖母、母亲和弟弟都在哭,原来有人从宣城来信告知,大姨母、大姨父老两口都因为饥饿、浮肿去世了。
1999年,厉以宁到安徽凤阳小岗村考察,他为土地承包制给农村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到高兴,同时又回想起了40年前大姨母一家的遭遇,感慨之余,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五绝·参观凤阳小岗村归来,忆四十年前安徽旧事
厉以宁
皖山曾白头,当日有何愁?
报上丰收曲,村民双泪流。
从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起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前为止,农民的困苦何止安徽一省?河南、河北、四川,甚至全国都一样。厉以宁把自己当时所见所闻与感受都凝结在自己的诗词中,如1960年的《踏莎行·惊闻河南信阳地区灾情严重有感》,1975年的《蝶恋花·冀东农村所见》和《南乡子·无题》。
踏莎行·惊闻河南信阳地区灾情严重有感
厉以宁
雀跃千家,欢腾万户,前年此日敲锣鼓。牛羊鸡鸭尽归公,三餐粥菜同锅煮。
税赋依然,向谁诉苦?榆槐皮剥皆枯树。人间行路已艰难,天堂分外难行路。
蝶恋花·冀东农村所见
厉以宁
搜尽存粮心早乱,无泪无言,朴实庄稼汉。母病儿饥妻待产,朝朝挑土滦河岸。
时下雪融何太慢?已过春分,犹把春风盼。纵使寒潮仍不断,暗中只愿流年换。
南乡子·无题
厉以宁
禾叶已枯黄,未见谁家抗旱忙。公社匆匆传指示,荒唐,明日全村批宋江。
无处可逃荒,每日两餐稀粥汤,有客告知川北事,凄凉,少女卖身一担粮。
厉以宁的这几首词都很简洁,感染力很强,生动地表现了那个年代农民的苦难生活,其中蕴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热爱。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间词》,群言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 《厉以宁诗词选集(未收录篇)》(二),载《光华校友》,2014年10月秋季刊,第96页。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厉以宁诗词选集(未收录篇)》(二),载《光华校友》,2014年10月秋季刊,第96页。
- 《厉以宁诗词选集(未收录篇)》(七),载《光华校友》,2016年1月冬季刊,第114页。
- 有一首是他的晚年作品《诉衷情》:
- 《厉以宁诗词选集(未收录篇)》(二),载《光华校友》,2014年10月秋季刊,第95页。
- 《厉以宁诗词选集(未收录篇)》(三),载《光华校友》,2015年1月冬季刊,第118页。
- 《厉以宁诗词选集(未收录篇)》(三),载《光华校友》,2015年1月冬季刊,第118页。
- 彭松建、朱善利:《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 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 厉以宁诗词选集(未收录篇)》(一),载《光华校友》,2014年7月夏季刊,第70页。
- 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4页。
- 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页。
- 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 傅旭:《厉以宁的诗意人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124页。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厉以宁诗词选集(未收录篇)》(一),载《光华校友》,2014年7月夏季刊,第77页。
- 傅旭:《厉以宁的诗意人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 傅旭:《厉以宁的诗意人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 何志毅辑:《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版,第13页。
- 《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