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青年海岛考察计划

五 青年海岛考察计划

一 博主凉菜

“舟山,是舟多似山,耕海为田,抑或是有舟有山,独养一方?舟山这个地理名词也包含了传统的美丽想象。而新区建立以来,舟山开始融汇了更多人的想象,海天佛国、沙岛瀛洲、宜居城市……她被描述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这种全新的变化,让我们不禁思考,舟山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如何以更平静的口吻去叙述她?舟山文化、海洋文化的所指又是什么?脑海中挂满疑问。”

这一段介绍文字,来自青年海岛考察计划豆瓣主页。

青年海岛考察计划,是一个长期的公益项目。

一群青年志愿者,通过微博,乐呵呵地聚集在一起。

二〇一三年七月,舟山创意青年聚会联合舟山新锐青年旅游企业@乐行海洋,组织志愿者,计划分阶段逐步完成对舟山海岛的考察,以青年视角观察海岛海洋生态社会发展现状,将考察成果分享到网络空间,为未来大舟山的发展开发贡献新青年的力量。

棕色运动衫,石磨蓝牛仔裤,黑色双肩包,外加防雨罩。胸前的背带上,左侧插了一面白色的旗帜,右侧别了一只黑色的对话机。

白色的旗帜上,拂动着两行蓝字——“乐行·舟山”,下一行为网址。

李杰喜欢这一身装束,拍了照片贴在微博上,微博名为凉菜。

李杰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

舟山群岛的六横岛旁边有一个小岛,称为悬山岛,是个长条形小岛,西北—东南走向,长近八公里,最宽处约二公里,陆地面积六点九四平方公里。

李杰的老家,就在这个小小的悬山岛上。

真是悬于海上的山,山体起伏曲折,绝壁高耸,怪礁林立,岩洞遍布,海滩众多。被人们视为景观的,听其名,便知其险:“断崩”绝壁、石岙听潮、半山绝壁观海涛、大锄崖上盼归石、遥望铁凳山……

悬山岛是明末抗清名将张苍水隐居和被俘之地。他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张苍水既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思想、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在海内外影响较大。现今悬山岛大平岗山岙,传说有张苍水隐居时所掘的古井。在悬山岛建有张苍水纪念碑、遗迹碑等,供后人凭吊。

悬山岛森林覆盖率高,各种野生植物繁多,许多植物是海岛特有品种,舟山新木姜子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亦为舟山市树,还有野生水仙花、茶花等。岛上许多地方人迹罕至,原始植被保护完好,给人以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这个悬水小岛上,有大鱼厂村、杨柳坑村、对面山村、马跳头村,居住的绝大多数是渔民和留守老人。

马跳头村,便是李杰小时听海风闻海涛的地方。

全村共有三百五十多户人家,一千一百多号人,许多村民搬迁外地,村里还有二百多名留守老人。村级经济比较困难,许多村道一直没有浇上水泥,道路高低不平,老年人常常因路面不平而跌倒受伤。

二〇一三年春节前,村党支部、村委会千方百计筹资二十五万元,把全村主要道路浇成水泥路面,铺设了下水道。老人说,路面平坦,又不会积水,就是夜间出门,也不会担心摔倒了。三轮车可以直接到家门口了。

从马跳头村出去,需要翻越一座小山头,徒步得耗时半个多小时。到悬山岛码头,坐上开往六横岛的班船,一趟二元五角。到了六横台门码头,再坐小客渡的班船,到了沈家门墩头码头,双脚才踏在舟山本岛的土地上。

多么遥远的路程。李杰就是这样走出舟山的。

李杰上大学读书。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去首都。在北京工作五年后,他又返回舟山。

为何返乡?之前,他走南闯北,难得回一次家,也不恋家。但,出去几年后,却越发有了家乡情怀。

海滩拾螺,悬山岛海边礁滩上贝类繁多,有马蹄螺、芝麻螺、黄螺、辣螺、佛手、牡蛎等,到海边拾螺采贝,撒开脚丫,在浅滩上撒欢跑……

李杰回到舟山,创办体验式旅游公司——乐行海洋。

李杰做旅游,更关注海洋资源新的一面:“探险”和“体验”,包括海上运动、海上体验、岛屿寻宝、荒岛生存等。

专门从事这方面旅游的,舟山只有这一家。

乐行海洋,干啥??

我们服务于企事业和机关团体单位,为其实施各类专门、定制方案的团队拓展培训,提供管理咨询、旅游和会务服务活动。

我们聚集户外爱好者,爱帐篷胜过沙发,爱冲锋衣胜过西装,爱单车胜过四轮大奔……我们爱户外的一切,户外才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居住在蓝色星球,我们长在美丽的舟山群岛,保护海洋,保护群岛!

一头浓密黑发,一副黑框眼镜。从外表看,李杰并无显著特征。但他的内心,有别于一般青年。他在电脑键盘上,“嗒嗒嗒”敲出自己的心声。

外出到其他城市生活过的舟山人,特别是去过北方的,应该都有比较强烈的感触——外界对舟山的认知是多么的无知和混乱。

为什么说无知呢?

不知道舟山群岛的存在,更不知道还有舟山市,不知道舟山群岛的区域位置。

为什么说混乱呢?

知道舟山,但认为舟山是属于宁波的,不是独立城市。

知道普陀山,不知道舟山,认为普陀山是上海或宁波的。

知道舟山带鱼,但不知道舟山是个渔场,还盛产其他的海鲜。

都以为舟山人民开门就能看到海,踢球就能踢到海里。

每天只吃海鲜,没有其他农作物。

有些来过舟山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到过那片土地。

…………

每次跟别人交流,在介绍自己来自哪里的时候,总要解释一遍舟山的地理位置,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色,真实的存在是什么样的。

记得小时候地理课本里是有介绍舟山群岛和舟山渔场的,还有沈家门的介绍。为什么别人就是不知道呢?舟山在外界的存在感就这么微弱么?中国最大的渔场,以前唯一一个以群岛建市的地方,为何这么不为人知呢?

我很纳闷,也很郁闷。

所以在很早以前还在外地城市工作的时候,就特别想通过某种形式将自己家乡舟山群岛介绍给别人,展示给别人——这算是自己的一个愿望。

后来自己创业选择了旅游行业,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那个愿望。

但是回来后,发现自己对家乡也是那么的不了解,太多的岛屿没有去过,太多的民俗区别不知道。理论数据上的一千三百九十个岛屿,到底是如何的存在,没有概念。

感觉舟山群岛就是一个很分散的地方,没有完整认识,没有整体感觉。

同时随着大桥的连通,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小岛开始退化没落,甚至没有人的存在,小岛上原有的历史、文化、故事都在迅速从记忆中抹去,这在每年回自己家乡小岛——悬山岛马跳头村时——最能感受到。

舟山群岛她是多么独特,她有自己的习性和风采,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她的存在和绝代的风华,包括舟山本地的人们。

这就是我的初衷——青年海岛考察计划,发现、记录、呈现舟山群岛!

二 @舟山dannyyu

瘦瘦黑黑的脸上,架一副银边眼镜,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直视前方。

背着双肩包,拿着手机和移动电源,步履轻快,双脚生风。这双脚,在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日上午,完成了第一个正式(半程)马拉松比赛,以个人最好成绩完赛,在近六千名男选手中,排名二千四百七十四,正式成为跑马君!

这就是余杨,新浪微博为@舟山dannyyu。

朋友说,余杨是一九七四年生人,却依然保持一副一九八四年生人的面孔。至于他的心态,估计会更年轻。

余杨在舟山的朋友圈里很有名气,然而,他却不是舟山人。

中国西南腹地,贵州省北部,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成为天然屏障。

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河流分为乌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均属长江支流。

遵义,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闪光的名字。一九三五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其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的酒文化名城。茅台、习酒、董酒,酒香飘万里。

不知余杨酒量如何,他倒是很有胆量。

一九九五年大学毕业时,以优秀的成绩和学生干部的经历,若进入政府部门做公务员,应是轻而易举的。老师推荐余杨进入某政府机关。而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进入广东一所中专学校做教师。他的理由是,人生有无限可能。

此后,他多方从业,先后在上海、广东的企业工作过。二〇〇二年,余杨回到家乡贵州遵义,本想读研复习考试,没考上,索性就在家乡创业,开的是一家教育培训类公司。

二〇〇三年,余杨开始写博客,后来成为web2.0代表的博客,当时刚在国内出现。

博客上,还在浙江大学英语专业读书的舟山姑娘Rita,与他认识了。

Rita说,我看了他的博客,觉得他挺有文化的。

之后,两人开始在MSN上聊天,后来也见了面。余杨比Rita年长八岁。

相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相似的兴趣爱好,让余杨和Rita走到了一起。博客真奇妙!

二〇〇四年,Rita大学毕业,到上海做英语培训。一年之后,为了结束异地的状态,Rita放弃了上海的工作,来到余杨的家乡遵义一起创业。

在家人和朋友眼里,Rita此举疯了!

而Rita却不以为然,说,在贵州,一直很困难,但回上海,从来没想过。我不适合大城市的生活,我喜欢小城市。

Rita是一个坚定地忠于自己想法的人。

在贵州共同创业两年,突如其来,又发生大事,Rita的父亲癌症晚期。

二〇〇七年六月,两人回到舟山。八月,父亲就过世了。

Rita双眼含泪,哽咽着说,父亲当时开了一家新的服装店,已经装修好,合同也签了。没办法,我们放弃了贵州的事情。

Rita和余杨终止了贵州本来运作的项目合同。这次,余杨跟着Rita返了乡。

父亲的过世,使得Rita进入长达一年的抑郁期。她说,我脑子里想的,都是生生死死的事。

她阅读心理学书籍,写作博客,到海边散步,不断自我调整心态。状态好转后,仍有一个缺失,就是没有社交。

两人接手了Rita父亲留下的这家服装店,是中年传统男装实体店。大多数时候,两人就打理服装店的生意,每个月会开车出岛进货,主要跑江浙沪长三角地区。

余杨说,像这座小城里的不少青年一样,我们埋头开着一家小服装店,过着安宁平静的生活。同属水瓶座的我们,都不是闲得住的人,曾经在网上折腾不少web2.0活动,回到舟山,我们依然保存了网络生存的习惯。只不过,单单靠在网上与旧日朋友们的交流,似乎难解交际匮乏的困扰,特别是我老婆,她一直抱怨舟山的精神生活贫瘠、乏味。

余杨说,这恐怕是生活在小城市的青年常常遭遇的生存困境:缺乏竞争的环境,带来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但与之相伴的是不那么丰富的精神生活氛围。如果你是个重享乐的人,你很可能乐在其中,小日子不要太舒坦,如果你像我老婆一样是个对精神生活比较苛求的人,一定会不满足。

社交型个性的余杨,“爱折腾”的Rita,接手经营中年传统男装实体店,也实属无奈之举。这种“呆得非常无聊”的局面,激发两人再次寻找出口。

Rita找到了网店经营之路,成为服装、茶叶等产品的storyteller,也在博客上继续分享身、心、灵方面的思考和体验。

余杨在二〇一二年夏天,聚集十多位舟山本地青年,发起“舟山创意青年聚会”,相约不定期举办主题聚会,探讨那些共同感兴趣但在身边或许找不到多少人交流的话题。发展出一个又一个项目,组织了大大小小六七十场活动,逐渐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青年自组织活动群体。

那家中年传统男装实体店,正式关闭。

余杨说,我们回到舟山后的经历,确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许这些经验有共性:

一、不满足就是改变的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去行动、创造、改变,因为他们对现状不满足。如果你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如果你回到了中小城市,感觉缺乏你渴望的生存环境,试试去行动,创造出来吧。我们在舟山可以做出来,你也可以。

二、用好社交媒体。我们找到最初聚会的那批朋友,靠的是新浪微博,如今,舟山创意青年聚会最重要的传播平台依然是新浪微博,团队工作平台是微信群。这些免费的新媒体是组织活动最便捷的工具,没有成本,可以创新运用,很适合青年活动。

三、心态开放,积极对外交流。多年使用web2.0工具的经历,使我和我老婆都习惯社交媒体的交流方式,结交了很多网上的朋友,办聚会后,我们的心态很开放,在新浪微博、官网上透明展示我们的活动状况,迅速吸引到了包括外地朋友在内的众多关注者。包括CAPE(全球青年实践)的露总在内的朋友,就是这样结交起来的。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创造了大量活动机会,和雨筱等朋友就是在活动中认识的,这些大大扩展了我们的品牌知名度。

余杨说,最近几年,国内青年活动发展迅猛,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等概念在青年中日益普及,很多青年在商业创业之外,找到了更丰富的实践方向。

余杨说,这些在大中型城市逐渐火热的现象,舟山却鲜有所闻,不过舟山群岛新区成立后,有所加速。这里的青年与外面的青年个体素质上并无差别,差异主要在眼界上。因此,引入异质的相对陌生的观念和事例,对本地青年开阔视野有着重要的价值。

也许,这样的交流意义就在于:这是舟山青年人主动与外地青年交流,融入全国乃至全世界年轻人的思想潮流中。这为舟山青年的开放,打开了一扇窗,最终将壮大青年人的力量。

海洋科学家格雷格·斯通,在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进行十多年的科学考察后,与当地政府合作,为这个经济形式单一的贫穷小国,开发出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TED视频《一次保护一个岛》,在二〇一三年七月的一天,深深触动了一位观看者。

这位观看者,就是余杨。他感到惊讶,对海岛的综合了解,原来可以帮助人们改变海岛的发展,考察的力量还真不简单。

这几年经常会遇到各种朋友,大家虽然在舟山生活,但对舟山并不了解,讲到某个岛屿,往往会说,哦,我不是很了解……还没去过呢……

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状况:我们都在忙忙碌碌中,无暇顾及周遭生活环境。

余杨试着将考察舟山海岛的想法,拿出来和朋友们交流,结果收到了非常积极的反馈,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对这个想法有兴趣,好似都憋着一股劲儿,迫切想去了解自己的家乡。

乐行海洋的李杰长期关注舟山群岛的旅游发展,也一直梦想向更多的人展示家乡的美。

余杨去找他说这个计划,他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准备长期做下去吗?如果长期做,我们一起干!

于是,两位年轻人约定,一起来启动这个计划。

余杨说,就像“舟山创意青年聚会”的其他项目/计划一样,青年海岛考察计划的初心很简单:未来存在被改善的可能+公众参与意愿。当我们意识到,就像基里巴斯的故事一样,立足现实的系统考察,可能为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带来积极推动力,我们受启发提出了计划;当我们感受到,本地人们对建设家乡的未来充满热情,我们知道,这件事的发展值得期待。

余杨说,我个人的愿望是,随着计划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舟山青年(甚至对这片群岛感兴趣的外地青年)能够参与到计划中来,一起去实地考察、探究分析、讨论争辩、创意构思,用我们鲜活的视角,吸引各种青年参与行动,一起将这片岛屿建设得更美好,让我们的后代还能继续在这里快乐生活。

三 册子岛考察

相机是必备的,还携带了纸和笔作为记录工具。微信群是考察组成员主要的交流平台,手机上的三个软件也成了工具:谷歌地球(地形地势)、高德地图(定位)、咕咚运动APP(跑步路线)。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三日,星期天,又是重阳节。不去登高远眺,不去观赏菊花、遍插茱萸,也不去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而是下海岛。

这是青年海岛考察计划第一次下岛。这个计划从零开始,没有现成经验。

青年海岛考察计划制订完成后,两位发起人建立豆瓣小组,注册微博账号,招募了第一批十位成员。起先他们的工作定位主要是考察岛屿历史、探寻祖源、听老人口述故事等。

李杰说,我们的海岛考察是开放性的,因为考察海岛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活动产生的费用各自分担,大家都抱着纯粹的心态加入团队。

这十位成员,既有海岛考察计划的工作团队成员,也有邀约的志愿者,临时组成了四个组。

按初步方案,下岛考察主要由海岛考察小组完成,小组有若干名长期志愿者,他们名为海岛考察员。海岛考察员的工作年限是至少一年,因为第一个阶段的考察将持续一年,历经春夏秋冬四季,这样才能把握海岛全貌。考察员会有分工,根据所考察海岛的特色以及各自专业、兴趣背景,分别负责相关内容;考察员还需具备基本工作技能,比如文字能力、摄影摄像、田野考察、人员访谈等等,个人不一定要将这些能力集于一身,但整个小组至少要有这样的技能组合。考察计划是开放的,考察员边干边学、相互切磋,以及邀请外部人士给予指导,共同提高专业技能。

上午八时许,青年海岛考察组成员从定海乘68路公交车,行程一小时,过桃夭门大桥,来到册子岛。

册子岛地处灰鳖洋、横水洋间,为不规则形,长轴呈南北走向,地势北高南低。因岛上南岙、北岙两平畈中间隔凤凰山,形似翻开平放的书册,故名册子岛。

清光绪《定海厅志》载:“册子自宋以来,居山者以耕凿为主,濒海者以渔捞为业,至老不识乎城市。环带大海,四时多风,夏秋尤多飓风。”

清人诗云:“帆飞岛屙半洋礁,册子山形压巨潮。乱石浦开禾稻熟,钓船峰簇泊桃夭。”

册子岛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定海最大的张网作业水域。调查表明,张网渔获物出现的常见种类有六十种左右。

青年海岛考察小组成员,站在生态园阶梯上,现场作了分工。

一组关注旅游景区,一组关注学校,另一组关注得广泛一些,访谈居民们的生活、观察村庄景象,三人都带着相机可以拍摄民居建筑。

小文学社会学,又是唯一一个能说本地话的组员,她重点去进行人员访谈。牛二带着很棒的相机,重点拍摄记录。余杨留意到册子岛西端有大晒网村,很想去看看这个封闭村落的小海湾,顺便也想测试海岛跑步路线。

放开去发现亮点,他们相约,既然未有细致的准备,何不放开行走和观察,去发现未知的意外惊喜。

四 考察笔记

李杰的考察笔记。

册子岛可代表舟山群岛西南部规划为工业仓储物流船舶基地功能的岛屿,建有大型的船厂和仓储设施。又因大桥连通跨越在册子岛上,更便利了物资的进出。那这样的岛上是否还有旅游资源呢?

旅游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大桥跨越在册子岛上,方便进出册子岛,除了自驾,本岛出发可坐68路公交车抵达岛上。岛上应该没有单独的交通系统,虽然看到有车站,但未见公交车辆行驶。68路主要通向村中心和船厂方向,与景区反方向,下车处离景区需步行三十分钟左右,建议前往册子岛的旅游者选择自驾出行。

册子岛上被官方标出的有三处景点:一为舟山跨海大桥风景旅游区,二为丁光训祖居,三为鱼馆。这是在车子出大桥收费站后可以看到的。

景区主推大桥观光和休闲旅游,沿着海边建了步行道,还有两段透明玻璃栈道,略微增加了特色。设置了一些休闲点和商店,当天为开放,节假日应该有人管理。面朝大桥部分建了三个层次的观景平台——沿岸平台、山腰平台、山顶会所平台,可仰视、平视、俯视大桥景观。景点内设置了一些不明就里的观景点,可以当其不存在。缓步走完整个景区约四十分钟,有几个休闲点非常适合三五朋友打牌闲聊。大桥还是极其壮观的,确实值得一看,但在夕阳西下时前来观赏更佳,非常适合摄影爱好者前来拍大片。

看这些景点对于玩家来说是很无趣的,仅仅来考察这些已经“广为流传”的景点,就没什么意义了。册南和册东是不适合旅游的,南部除了大桥景观就是油库了,册东是船厂,只有册北还留有纯美之地。

其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只要你多留心边边角角,反而会有一些意外的美景收获。册子岛的其他三个地方反而引起我们的兴趣,其实它们都非常的不起眼。

第一个地点:大桥下的河渠、绿地、小屋构成的意境美景,位于大桥的右手面。

壮丽吗?惊艳吗?叹为观止吗?

都没有,只有一种宁静之美,是这样简单的沟渠、绿草、小屋构成的意境之美,但却足以让同行的伙伴激动和感慨了许久,这样的美反而触动了人心。

第二个地点:一条小河沟和一片草地,位于大桥底下左边。

就是这样的一条小河和草地,却成了我们享用午餐最好的地方,还在河里摸了把田螺,如果还能有个小鱼竿还能钓两条小鱼儿,岂不惬意哉。

第三个地点:大晒网村的滩涂,位于册子岛的正西北角,车子能到的最北的地方。

就是这样的一片滩涂,我们整整玩了一个下午——抓螃蟹。遗憾的是,这里没有什么大螃蟹了,都是一些小的,石头底下也没什么其他海货,显然经常有人到这里“淘宝”。弄潮应该是到海岛游玩必须有的内容,我们还专门带来了小绿桶。

村里和村正北的景色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去探访,比较遗憾。

其实这样的小景在每一个小岛上都是有的,册子岛的核心亮点当然还是大桥景观,但这些小景点确是最好的休闲去处。大的景点因为人为的改建,加上要购买门票,人的心态已经是不纯正的,往往会去计较它是否值那个价,已失去了游玩的本心。舟山海岛游玩的乐趣其实在于这些小景的体验,没有清澈蔚蓝的海水,没有叹为观止的风景,却有最质朴纯真的心灵体验。如果册子岛还要开发旅游,其实做一点基础建设足矣,以闲淡的心情欣赏大桥和车来车往。

其实在写旅游考察笔记的时候是有困惑的,不知如何来写。纯介绍的话,如果是景点网上都有信息,如果是考察这个地方的旅游指数,单次考察或单人考察,是很难说明全面的,因为景色是否美好与游玩是否有乐趣,因人因心境不同而不同。所以,海岛考察旅游方面的工作,是积累不同人的游玩体验和对各个亮点的发现呢。

余杨的考察笔记。

第一个考察区域就是生态园,阳光温暖明亮,空气格外干净,生态园里风景旖旎。中心是一个小广场,四周布置着精致的园林小景。东边有一个关着的蓝色泳池,北边正靠北岙水库大坝。水库东侧泄洪道下游是蜿蜒的小溪,小小的拱桥下侧筑了段水池,一群鸭子悠闲地畅游其中。广场西北面,是册子岛上最大的寺庙——广福禅寺。禅寺前方有一座孤零零的老屋,一位年事很高的老太太住在里面。广场西侧,挨着广福禅寺错落散布着一些民居,都是两三层的楼房,楼房前还有一个方方正正的放生池。

小文盯上了广福禅寺,她认为寺庙里的人对册子岛肯定非常熟悉,访谈中应该能获取很多的信息,她开始进去找人。牛二则开始拍摄寺庙。我先在生态园里四处搜寻文字记录,除了一口叫作“隗家井”的复古水井外,没有发现其他关于生态园的说明文字。我也进入了广福禅寺,和牛二一起找到两处碑刻,它们都记录了寺庙的历史,却不完全一致,不知哪块讲得确实。

小文在访谈广福禅寺的烧饭阿姨,我和牛二走出寺庙,拍过放生池后,一起走上北岙水库大坝。秋天少雨,水库水位很低,但坝上眺望风景极赞。一片绿油油的农田铺展开去,远远望见气势雄壮的西堠门大桥,这是舟山连岛五座大桥中唯一一座钢索斜拉桥。连岛大桥的开通,为册子岛创造了代表性景观,我们后面的考察几乎一直能看到这座西堠门大桥,大桥方便了人们的来往,同时,大桥还成为册子岛发展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岛和岛上人们的命运从此被改写。

离开生态园,我们沿着公路向西步行,一路聊着佛教现世化的发展,聊着房屋和水渠,聊着星相与性格,走走停停,拍摄路边的美景,稻田、水库、大桥、河塘。往西一直走,终点是大晒网村,看上去非常新的柏油公路经过一个隧道就到了那个小海湾,离隧道还有几百米时,我将背包交给小文,打开咕咚运动APP,开始测试跑步路线。这是我的个人兴趣,打算在每一座海岛上考察跑步路线和单车骑行路线,这是我的两个运动爱好。海岛考察中,我们鼓励考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化考察海岛特色。一路向西跑过隧道,绕安静的大晒网小海湾跑了一圈,里程表停留在一点七五公里上。在发布跑步记录到微信朋友圈时,我描述“这地方,随便拣条线,都像天堂”。发到微博时,我写道:“海岛空气很棒,海岛道路干净,海岛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都少,这几点足以让海岛成为跑步者的天堂。”

时间到了十一点多,我们打算离开这里,到街上去吃午饭。离开大晒网村时,我们没有走来时的公路隧道,而是走了“老路”,这条老路其实是在山体上凿出的一条石隧道,连通山两边的大小晒网村,在没有那条新造的柏油路前,这应该是进出大晒网村的主要通道。隧道不大,只能单排通行较小的车辆,三轮摩托、马车什么的。这是来之前完全没预料到的,穿行其间,我们既意外又兴奋,石隧道不但成为此行最大的惊喜,还成为考察之中意外的亮点。

在街边小馆吃过午饭。对街是一幢历史久远的红砖房,现在是老年活动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小文建议到里面找本地人访谈,了解更多册子岛发展的历史信息。她走到里面,我和牛二也跟进去拍了些照片,然后坐在外面街边的公交站台上,看街上的风景和来来往往始终不多的车辆行人。

我们先去了册南路西端的小码头。这可能是去对面金塘岛的轮渡码头,现在冷冷清清,一台吊机孤独地矗立在码头尽头,几艘货船泊岸,一艘快艇也停在码头边。小文和牛二坐在滩涂边兴致勃勃地拍摄招潮蟹,观察这小动物的奇特行为。

过了一会儿,考察风景区的李杰小组和木匠、农民一起开车来到码头,他们带着一桶在大晒网滩涂上捉到的螃蟹,大家围着研究了半天,又一起研究路边的外来物种一枝黄花。

时间到了下午三点。李杰他们和我们分手,继续去寻访丁光训故居。我们小组三人则往册南路回走。边聊边走,一直走到东端,这里才是去往舟山本岛的老轮渡码头,不过已经成为船厂或是其他建设中的单位了。海的对面,是里钓岛、富翅岛、舟山本岛。

小文坐在码头边,突发感慨:家乡真的有很多很多事情值得去做。我们在走向码头时,一路聊着的正是返乡青年对家乡的影响:如果像册子这样的小海岛出现返乡青年,他们一定是在这里找到了很有意思的事情,这需要创新。或许,青年海岛考察计划的一大发展方向,是推动这样的返乡青年出现。

回程公交车上,同为新舟山人的牛二对我说,她越来越感觉到,当把自己放入这片土地不再当自己是外人时,她才爱上了舟山。

小文的考察笔记。

第一次漫步册子岛,看了风景,也与两个当地人聊了聊,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反思。

对于册子岛,我觉得一个很现实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大桥的修建给小岛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个比较明显的切入点,就是经济影响,哪些产业兴起了,而哪些产业衰落了,这些经济上的变化,又会对册子岛上的什么人群产生影响。如果不去实地考察,我们大概能得到的结果,就是船舶制造业、石油运输等行业获得了发展,但是这样的结论过于简单。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问更多的问题,比如造船厂多出了什么资源?调用了什么资源?市场如何?它在产业链里是什么样的作用,有没有促生新的下游或上游产业。

我也想知道:这些产业的工人都来自哪里,是外乡人吗?这些工人在册子岛上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圈子吗(昨日也看了看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这个小小的街角就是当地人的一个圈子,人们在此娱乐、交换信息、相互影响等等)?他们的社会网络是怎么样的?他们的流动性高吗?等等类似的问题。所以,大桥修建的问题,就与劳工问题交织在了一起。另外,还有与此交织的维度,如农村城镇化、性别问题等等。

说到农村城镇化,在漫步途中,我们也发现了街道两旁整齐的居民楼,大桥上也看见过新修建的小楼房,这些可能是为搬迁的岛民准备的。那么,搬迁后的楼房入住率有多高,岛民都是如何利用这些房产的,原来的土地被征用后又有何用途?我都很好奇,想了解这些情况。

我认为,考察的另一方面也是重新展现历史,所以这不再是思考大桥经济的问题,而是去书写岛民的记忆。因为,海岛的地方文化文字记录比较少,岛民一天天过日子,可能也不会想到去记录当地的奇人逸事与重大事件。想想几十年前,战争与贫困必然使一些人流离失所。

以上就是一些对考察计划的看法。

当然,昨日也与两位住在册子岛的居民聊了一会儿。一位是在寺庙里烧饭的阿姨,另一位是在屠宰场里工作的阿伯。整理了一下对话的内容,我想可以做的,是宗教机构的运作方式、宗教人员的生活,以及册子岛的社会网络等的梳理。

我们的第一站,册子岛的一个寺庙。这座寺庙的外观看上去很新,这让人想到,是不是有荣归故里的商人曾经在这里大兴土木。寺庙往往能起到维系一个地方人际关系的作用,不管生于斯的当地人住在了何处,有机会他们还是会回来修葺一下寺庙的。而在重大的节日,当地人也会自己集资更新一番寺庙,以求平平安安、兴旺发达,寺庙的墙壁上就刻着许多善款的捐赠记录。

寺庙里的资金运作与日常管理,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货币无所不在地侵入到各种社会关系当中,当我们把寺庙看作一个组织时,我们或许可以发问,这些寺庙的资金是如何管理的?善男信女将寺庙看作神圣的地方,那么对货币的使用包含了怎样的期待?香钱能被赋予怎样的意义?它能用在何处而又不能被用在何处?香火兴旺的寺庙里,僧众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上下差异?又,当佛教协会能触及各个寺庙宫殿,有权下派住持的时候,宗教机构是如何吸纳其人员的?当我们把寺庙与协会等各个组织放在一个整体中看时,这个系统是如何维系的?这里面的权力关系是什么样的?

个人能体会到一个系统的前台,而背后的整体的运作却是需要考察的。如果关注到舟山的佛教文化,其哲学是一方面,而社会运作又是一方面。僧众群体、佛教机构人员与系统、善男信女,与佛教相关的旅游经济点(观音饼、旅游纪念品等),都是考察的对象与角度。

回到那日早晨的寺庙,一切都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只见到了一位在边房里念经的阿姨。这位阿姨七年前从宁海被道光师父(音)请过来,帮忙烧饭,并照顾年纪已大的老住持。老住持也是宁海人,现在都八十多岁了,也不想回家,只想待在这里安度晚年。四年前,他把住持的位置交给了自己的一个宁海徒弟。如果住持没有找到自己的接班人,佛教协会是会下派一个新住持来的。现在的这个新住持,是老师父三十八个徒弟之一,也是宁海人,今年已三十七岁,听说他十七岁就剃度出家,今早他不在这里,出去学车了。寺院里的另外两个和尚也出去了,只有老住持在房间里休息,而阿姨在隔壁念弥勒经。

阿姨今年已六十四岁,七年里一直住在这里,没回过几次家。她已吃了七年的素食,每天早上两三点就得起床,张罗早餐、物品摆设、买菜等事。忙时,虽然会花七十元一天请人来临时帮个忙,但多数时间还是愿意起早贪黑地自己做这些事。七年来,她的月工资也涨了一些。听这位阿姨说,过个几天,这座寺庙的道地上还要修修石板,这些钱都来自这个殿的香钱。老师父也要去宁波看病,至今已花了一万多元,但是没有医保。

这次访谈没有录音,我只是凭记忆把阿姨的意思表达了出来。这样会有一些遗漏与表述的差异,另外还有很重要的问题当时没有想到,或者因为口音的问题,没能完全听懂阿姨的话。

下午,我们到了老年活动中心,听里面一位走象棋的阿伯说,这个红砖院子原是一位姓何的地主的房子,战争打起来后,地主全家都逃到了上海,这套房子也不要了。一九四九年后,房子成了政府的财产。现在就把它当作老年活动中心,并给了一户人家经营管理。这户人家的女主人,看上去也就五十来岁,不知他们已经住了多久。这个活动中心的每个房间里,虽然挂牌写着棋牌室、阅读室、健身室,但实际上就是人们搓麻将的地方,每桌也就五元钱,可以玩一下午,要是麻将玩得大些,就十元钱一桌。走廊上虽然写着管理细则与开放时间,但其实这里时时都有人,三更半夜,人们也依然在这里娱乐。看看情况,都是些中老年男子,没有女人。

因为是周日的好天气,这位阿伯说,所以人就少一些,有人要上班,比如外地人,有人要下田做农活,下雨天人才多呢!那些板凳都能坐满,他指了指最大的那个房间。

这位阿伯在一九七九年初中毕业后,就到乡里的屠宰厂工作,这一待就是三十多年,这个厂的家禽只销售给册子岛的人,一般也不会流通出去。因为工作的关系,这里的人,他基本上都认识,再说册子岛也没有多少人口,据这位阿伯说,这里也就五千来人,其中两千多人是本地人。当地人都出去了,他自己的女儿就在沈家门。听闻我是岱山人,他说他只在年轻的时候,去岱山玩过一次。

而实际上对我来说,我也是第一次来册子岛,很多小岛我也没有去过,因为亲戚朋友也都在自己的小岛上,或者迁到了本岛。舟山岛与岛之间是存在着文化差异的,因为岛屿本身就使其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而岛与岛之间的差异除了地理距离之外,又建立在行政区划之上,这就是人为建构起来的差异了。就比如说语言,另外一个小组的组员问我:“你是舟山人吗?你口音听起来和我们的不一样。”

这种定海口音、普陀口音,与岱山口音之间细微的差别,也只有讲这种语言的人能够分辨得出来,即使是在同一个岛的定海与普陀,也存在着口音的差异。这不禁让我想到,人们之间、岛屿之间、区划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融合的程度也许比较低,以致舟山口音的异质性有这么强?舟山岛屿分散,小岛与小岛之间,或许也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更多的是小岛与大岛的关系。

我们的上一辈或许还在其他岛屿工作过,工作了几年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这一辈的后生,不知能有几个也登上过自己家乡之外的岛屿。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确改变了,那么市场经济又是在哪个层面与什么程度上,连接了岛与大陆,以及小岛与小岛呢?对于群岛城市而言,连接起的是小岛与大岛/大陆,还是小岛与小岛之间的整体网络?

回到这所老年活动中心,这个“街角”里的人不定期地来来往往,人们在这里搓麻将、聊天、交换信息、相互影响,这种互动可能在塑造一个人的气质,或者说是册子岛中老年人的男性气质。去老年活动中心坐坐,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而这就是一个圈子的影响。在当地,如果新迁入的外乡人逐渐增多,他们又会在哪里集聚也形成类似的“街角”呢?

跳房子考察笔记。

无论多大的社会单元,它的社会因素都会是全面而多元的,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生活等,在册子岛,这些因素一个不少,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也由于多方原因,这些因素的发展却并不全面、健康。我们考察了册子岛的基础教育情况,发现教育状况目前尚且完整,并没有因为大桥的建成通行而为基础教育带来积极的未来,反而让人有种夕阳垂暮的感觉。

【基础教育现状】

优势:

教学设施完善。教育虽是一个地区文化组成的小部分,但分量却十分重。学校是岛上数一数二的建筑,这一点让人欣慰。册子岛上有一座中心幼儿园,一座中心小学。两座学校都是符合标准的基础工程,并且经过校安工程建设,使得教学条件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本岛学校相比,这里的教学设施并无差别,能够承担多媒体教学,有配合音乐、美术、计算机等科目展开的各类专用教室,也有用于体育教学的运动场地,完全足够保证学生日常在校的学习生活。

教学理念先进。由于册子岛的学校学生少,每个班学生人数不多。学校很早就采用了小班化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名学生这种情况而推行的。“小班化”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人数少,教师可以把有限的关注更大限度地分配给每个学生,也就是说,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可以从老师处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另外,教师也可以面向不同的学生个体,制订个性化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

被关注重视程度高。由于远离本岛,本身地理位置存在弱势,因此,各项政策和投入都会对这些地区有所倾斜。每年,学校都会补充具备先进教学理念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年轻教师进入学校,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使学校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劣势:

规模小。即使拥有上述优势,学校的规模还是在逐年缩小。幼儿园现有三个班五个教职工,不足五十名幼儿;小学有六个班,学生不足百人,教职工九人。据了解,在校学生人数还在逐年减少。

规模小的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虽便于操控,但却也产生诸多不利。比如,各项大型活动缺乏参与度;一般学校的诸多文体活动难以开展;就读学生又以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不甚乐观,家校配合会出现断层等。

【现状产生的原因】

按理说,拥有较好教学条件的学校不应该出现上述情况,可是在册子岛就读的学生人数还是在不断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青壮年外流。因为正如舟山群岛大多数的离岛一样,由于岛上青壮主力外迁工作、定居,寻求新的发展,一个青壮主力就会带走一个家庭,举家搬迁是多年来不变的趋势,甚至愈演愈烈,导致岛上学龄儿童数不断减少。

二、环境污染。这些岛上为了发展经济,多多少少引进了大大小小的化工项目,工业污染也使得中青年一辈或多或少都对此心存芥蒂,使其成为原住居民相继迁徙的原因之一。虽未经过科学考察验证,但据原住居民说,由于环境污染,每年总有个别孩子自出生就患有生理机能衰弱、发育不良等症状。

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岛上居民对岛上教育的不信任。就算本人并未外出工作,孩子的教育也会成为原住居民外迁的主要动因。因为在本地人的观念中,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和条件,都会选择送孩子出岛,去教学条件更好的学校求学。

【思考】

确实,学校教育需要许多社会资源的支持和配合,学校生活也必须融入社会生活中。而在册子岛,没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没有青少年活动中心,没有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没有现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所需求的各类技能学习场所等。各种条件缺乏,让学校成为孤立的教育传播点,确实缺乏整体发展的实力。要获取这些,必须到遥远的本岛,因而即使交通再便捷,也敌不过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渴望。

同时,册子岛上虽然各市政设施一应俱全,超市、影院、卫生站、理发店、宾馆、餐饮店、自来水厂、菜市场、文化中心、学校、交通站等等。但岛上人口老龄化较严重,这些设施都以自己的节奏,不温不火、不慌不忙地守着那一方水土,一板一眼,门庭惨淡,安安静静、不尴不尬。在桃夭门最中心的镇子上,时间是周末,理应是最热闹繁华的日子,可这里多数的生气,来源于至此旅游观光的游人,来源于来往大桥的车辆,来源于货物进出的沟通。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发展中的青少年缺乏获取资讯和自我发展的渠道和平台,也使得青少年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留下就学确实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册子岛是否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临并校?一个没有学校的小岛,今后发展是否能够平衡?旅游和交通若成为这个岛的主体,那么经济和人员都将面临重构,到那时,一些不得不留在岛上学习的孩子,就学问题如何解决?这个学校又会不会是其他离岛学校的写照?如果每个离岛学校的结局都是这样,对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多大影响?

这是本次较浅的考察中并未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有更多等着大家挖掘。

牛二的考察笔记。

思考比较多的是考察小组的组织和运作问题。

我们作为一个青年考察组织,应该本着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主动性原则,让大家有充分的空间,通过一种松散的模式,进行发散思维,从而碰撞出火花。

考察小组的核心成员,除了参与到日常的考察中,应该对整个考察进行跟踪和掌控,可以不过多干涉考察内容,但是对于考察的时间计划及方式方法应有更好的建议。

应该选择核心成员与松散成员组合的形式,既能够调动一部分没有太多时间的志愿者的积极性,也能够方便开展比较花人力和时间的考察,更能减轻核心成员的工作量。

真心希望青年考察计划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舟山,也能让每个岛屿的岛民发出自己的声音,激发社会对于岛民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关注,促进解决现实问题,做出最接地气的效果。同时,如何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是小组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木匠的考察笔记。

小时候,很喜欢地理,对檀香山、那霸、地中海的各个小岛都颇有研究。但独独对家乡舟山群岛的岛屿印象不佳。因为母亲一系老家在六横,那座岛屿诱惑我的是寒暑假的美好童年,令我痛恨的是晃悠不止的船。反胃和晕眩总让我无法静下心来看看沿途的海和一座座小岛(虽然本来也没啥好看的)。

大学的时候,开始介绍自己的家乡,我的家有一千零八十座岛屿,是我常说的话。但今年一本海岛考察志的书,再次让我开了眼界,原来舟山的岛屿有一千三百多座。而我,一个旅游节目的编导摄像,居然连百分之二十的岛都没登上去过。

舟山的海岛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宁波山系的延伸部分,也就是大陆岛,也叫基岩岛,这种岛屿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所以上面的气候、生态体系、岩体构成基本和大陆相似。

这是考察舟山海岛的一个基本地理前提。

大岛建小岛迁:这个政策的自然原因是传统的渔业区正在渐渐衰落,小岛的居民群落的基础慢慢消失,加上舟山群岛的电力、淡水、粮食等基础设施运输建设成本高,使得政府为了降低行政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而提出一个战略。大量居人岛屿老龄化严重、行政管理等级低。

这是考察舟山海岛的一个基本社会前提。

舟山连岛大桥工程、舟山群岛新区设立和舟山旅游的发展。

这是考察舟山海岛的一个发展动能。

这三大基因,是考察时不可忽略的时间空间要素。它们是过去,影响未来。

新区农民的考察笔记。

本农民有幸参与此次活动,但碍于才疏学浅,文笔拙劣,无法写出系统性的长篇大论,就本次考察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农业:和舟山大多数地方的情况类似,大面积连片农田会有种粮大户种植上晚稻,居住区附近的零星农地,会被附近的留守老人种植当季蔬菜,分散的远离居住区的农地基本上都抛荒了。抛荒的土地大部分逃脱不了外来生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魔爪。对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目前还没有其他有效方便的治理方法,最好的方法还是减少土地抛荒。

旅游:大桥沿线绿化整治还是不错的,旅游指路牌就比较遗憾了,除了大桥出口附近有比较清晰的指路牌外,其他地方基本靠嘴了,特别是丁光训祖居,一路上毫无线索,只能边走边问,还走了不少冤枉路。丁光训祖居保护不到位——无介绍性文字说明,人员杂居,无任何整修。

我认为在这个大桥沿线的地块如果能有一个农业观光园,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对舟山旅游有一个不错的提升。如果考察小组有机会促进一下,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兮兮的考察笔记。

我们走完了小学和幼儿园的周边地区,途经老年活动中心、电影院、卫生院、文体中心、幼儿园、菜市场、自来水厂、小学、采石场和敬老院。

在册子中心小学,碰到了门岗大爷,开门进入小学。

跟大爷攀谈(提问略):“周末不用值班,我来后面收菜。”“学校本地人没咧,全都在定海买房读书了,全校留下的本地孩子还有毛十来个人。”“每个年级一个班。”“老师情况不了解了,应该都是本地老师吧。”

学校一幢三层楼,与幼儿园相比,个人感觉小学有点冷清了。同伴说“其实幼儿园出去念才更重要”,不知道幼儿园里还有多少本地人。教学楼旁立一个展示窗口,贴着师生的风采,一张乒乓球桌,一个不大的操场,两个篮球架,默默地觉得这里的学生,课余生活有点单调。学校的墙上贴着标语“我成长,我快乐”。

考察问题:

册子岛应该归定海区教育局管理,这里的生源、教师情况、小岛教师待遇、教学质量等问题,官方统计资料能否要到?

孩子入学牵涉到户口问题,难道岛上的居民为了孩子念书都在本岛买房了吗?还有其他解决途径吗?这其中册子岛的家长们会遇到哪些问题?

哪些老师会来到册子岛工作?工作持续几年?这些老师的生活情况、心态如何?

册子岛上没有初中和高中,整个册子岛的孩子去哪上中学?

如果本地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都不在册子岛,那么册子岛常住人口又是哪些人呢?

这些在册子岛上学的外地孩子,小学毕业后要去哪里上学?

册子岛将来会迎来本地孩子回归当地学校念书吗?

短短几小时的学校考察,留下的仍是一大堆问题,无解……

五 笔随心动

余杨又写了《考察之后》。

当多元视角的考察体会汇集起来后,我们如何把它们呈现给公众呢?

要知道,只有读完每一篇考察员用心写就的笔记,才可以获得对海岛鲜活的了解,但一位初次接触海岛考察笔记的公众,耐心阅读完这些文字的可能性有多大?目前我们可以通过豆瓣小组,微博推送等方式将笔记呈现给大家,还有更多的方式来进行吗?

考察组要从这一轮的考察笔记中提炼出什么呢?每一次下岛考察(集体进行如这次,或者考察员自行下岛),都是宝贵的机会,如何积累下这些第一手的数据,找出最有意思的亮点,是考察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说,一轮下岛考察,回来写出笔记并未结束,坐下来讨论提炼亮点更加重要。

第一次的试验性考察,我们没有制定严格规范,但每个人都写自己的考察经历,这些考察笔记,合起来会呈现出丰富的信息,考察者不同的背景和视角,在考察笔记中会呈现不同的关注与思考。不过,现代人普遍不爱动笔,很多有兴趣参与海岛考察的人,会不会因为要写考察笔记而被吓退?我们是根据参加者不同特点来调整要求,还是坚持这一点,筛选出真正能够认真参与的考察员?

海岛考察计划的官微、创意青年聚会的官微、乐行海洋的官微,还有参加考察人员个人的微博,这是册子岛考察的传播渠道,考察还在进行时已开始传播。前面提到,微信群是我们在考察中最主要的沟通平台,早上六点多我们出门,微信群里的联络就没中断过,上传照片,参加考察者和后援七嘴八舌,微信群里一直热闹着。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考察组成员在个人传播。

青年海岛考察计划所有的工作都在创造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文字、表格、图片、视频、调查报告,从第一次上岛考察开始,悉心积累,我们将汇聚群体的智慧。要记录这片海岛的历史,呈现立体的样貌,也只有群体智慧才能实现。

海岛考察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目前我们采取开放的方式,也就是说:公开征募考察志愿者,公开考察行程,公开考察成果,开放交流与讨论。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海岛考察本身的内涵极其丰富,在前期提出计划构想后,与公众交流中,又收获了相当广泛而积极的反馈。这是一个极佳的适合群体参与的计划,不让她封闭成小圈子小团队的动作,开放给公众参与,就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果。

对于我们这群关心舟山热爱舟山的年轻人,通过将此计划开放,有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深入了解这片土地,共同参与家乡发展,让这片美丽的土地长长久久美丽下去。

微博互动。

danny:现象带来思考,思考产生疑问,疑问推动求解……李杰提出我们应该理理考察的步骤,确实应该。

牛二:嗯呢,第一次考察,考虑组织和考察流程的问题比较多……我也比较喜欢在了解详细情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不然思路总是乱七八糟。

泊远:对的。很宏观……下次我写笔记的时候也要写上基本情况!

danny:再讲个感受,与格子的相比,兮兮你这篇兼有考察游记的感觉,现场感把人带到了册子岛的当天……格子的是严肃的科学研究,你这个补上,你们组的考察丰满好多!赞!

兮兮:我就是个严肃不起来的人……哇哈哈……

danny:考察中很需要这样的视角,否则亮点将会少很多的。

泊远:不会因为笔记而吓退哒……不过确实会拖拖拉拉……

牛二:笔随心动,比起笔记,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想法!所以我相信有心人不会被笔记吓倒,只会被笔记吸引!

danny:哇,你们组的随笔写得如此深入,是前期做过足够的功课吧???比我们临时才开会要好很多哦!

跳房子:谢谢认可啦,也没有做过功课,只是刚好了解,我们学历史的都习惯用这种形式写,就有些模式化,不是很活泼哈……

咕噜咕噜:看了这总结,思路宽了很多,有些地方想到一处去了,不错不错。咱们只能晚上回家写了。

凉菜:写得真好,带着那么多问题去看,又抛出很多问题让大家一起来思考,这或许是考察计划要带动的效果。

默阳:这次我的考察目的就已经了然:新居民在舟山的生存与生活,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下层,而我们后面的思考,则应放在上层的深层次需求。

死阿宅:必须点赞!同时也希望参加这种活动。我是舟山人,现在在外面读大学,放假都可以参加活动。

danny:你可以远程给予支持,关注我们的行动,一旦发现有能贡献价值的,你就出来吧!现在我们有一位南京的,一位在台北的妹,只以这种方式参加计划……

六 海就在身边

册子岛考察之后,青年海岛考察计划调整了主体模式,“行走群岛”活动将进行定组、定点考察,做好活动的录像、录音工作。

同时,青年海岛考察计划推出另外三项活动。其一,青年海岛讲座,计划一月一期,邀请舟山的相关专业人士、学者等前来分享经验。其二,口述历史,从舟山的老人口中,了解舟山的故事和变迁情况。其三,海岛考察站,已在朱家尖一家宾馆设点,今后将继续扩展。

Zessir Kong思考着,海岛考察计划对于岛的重新发现与构建也基于另一个事实(或者说是必要的共识):这些小岛在无法违抗的衰落中也不断生长,自然之神重新降临,召回它们的野性,使之神秘又天然地自我运作。同样基于一种理念:理解衰落是一切秩序的重新生长,重新拥抱一座座野性之岛,善待它尊重它融入它,相互滋养出小岛们独有的性格,开启崭新的生命周期,开始即是回归。

如果多数的社区成员都认同海岛考察计划的理念与宗旨亦能积极行事,那的确是令人兴奋的事!如同不能止步于“发现”,同样不能止步于“兴奋”,考察计划的宗旨(假设宗旨如此)告诉成员们,更重要的是参与到岛的构建中去,主动地构思、设计构建项目并予以执行;“倡导”必须得有个“构建”指向的过渡。

当我们想要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

执行层面上,岛的重新构建到底怎么理解?重新定义对岛的认知,遵从岛的社区生态基础,通过设计执行具体的社区生态构建项目,培养岛的社区生态,让岛拥有符合自身的个性;推动认知重建和社区生态构建项目的团队在线上开放社区需要被界定赋权的,不管以哪种方式产生团队,他们的职责就是驱动构建的落实,包括设计对岛认知重建的传播方案、社区生态构建的具体可行项目,这些构建设计推动的是两个社区:考察计划的线上社区与每个岛的期望社区;线上社区作为“元社区”的角色去驱动每个岛的合适的社区生态的构建,过程中相互成长。

青年海岛考察计划,设立了海岛沙龙工作组、行走群岛工作组、口述历史工作组,制作了YIIP微信群新形象。

logo设计理念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青年人都处在蓝色同心圆的中心,发挥自我的优秀特质,和YIIP一起去拓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夏同学:每天跟大家一起读岛……隐隐感受到海岛考察计划吸引大家的点儿是对海岛的向往和对海岛的热爱吧?!好像可以很自豪地向人介绍:对!我就是一岛民!

青年海岛考察成员sunny说,被海包裹的岛屿,入是海,出也是海。听海、看海、玩海,成为岛民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尽管台风来时巨浪滔天,人们从来不会忘记——海就在身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