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和肉体彼此间的相互作用

精神和肉体彼此间的相互作用

人们对于精神和肉体谁决定谁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哲学家们也加入了论战,亮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虽然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证,但依旧无果。或许个体心理学家能够找到其中的答案,因为个体心理学才真正关注日常生活中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些向我们求助的患者,既有精神又有肉体。如果我们的治疗方法错误,就无法向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我们的理论必须从经验中来,而且要经受住实践的考验。我们需要面对它们由于相互作用而带来的种种后果,并由此形成正确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的发现让这一难题的解决有了些许眉目,它不再是简单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问题了。肉体和精神都是生命的表达形式,共同构成了生命这一整体,它们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对人而言,仅仅四肢发达是不够的,因为运动受到精神的支配。植物都是根植于某处,自己无法移动,因此,如果发现一种植物具有了精神,不管是哪种精神,都会引起我们的诧异。即使某种植物具有预见性,这种能力对它而言也毫无意义。如果它想,“有人要来了,马上就会把我踩得粉碎。”但这又有什么用呢?身为植物,它又不可能躲避践踏。

一切具备活动能力的生物,都有预见性,并且能审时度势地做出决定,这就意味着他们具有精神或者灵魂。

你当然是想好了

否则是不会采取行动的。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这种能够预见并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就是精神的核心力量。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精神是如何支配身体的——精神为活动设定目标。漫无目的重复一个活动没有什么用,必须得有特定目标。既然精神为活动定下目标,因此精神具有控制力。然而,身体对精神也会产生影响,毕竟活动要靠身体来完成。只有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精神才能指挥身体的活动。比如,我们想要去月球,除非能利用某种技术克服身体的局限,否则就是痴心妄想。

和其他生物相比,人类的活动更多,不仅方式多样——从复杂的手部运动中即可窥见一斑——而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大。因此,我们可以期待,人类的预见力将会得到高度发展,必然能够通过有目的的奋斗来改善自己的状况。

此外,我们发现,在每个人为实现具体目标进行的具体活动的背后,都有一个单一的、囊括一切具体活动的活动。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克服人生中遇到的一切难题才能最终获得安全,成为胜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精神必须全力以赴,使一切活动和表现相互配合,步调一致。

身体也是一样,也会努力做到协调一致。我们的身体早在娘胎里时,就开始向着理想的状态发育。比如,皮肤受了伤后会自愈。然而,身体并不是在孤军作战,它在精神的帮助下开发自身潜力。锻炼、训练和卫生对身体发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它们促进了身体发育,促成身体最理想状态的形成。

这种协作关系伴随着生命体最初的形成而形成,继而贯穿个体成长发育的整个过程,至死方休。肉体和精神相互协作,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精神就是人体的发动机,竭力挖掘身体的各种潜能,为肉体筑起固若金汤的安全堡垒。身体的一切活动,表达形式和症状表现无一不打上了精神意志的烙印。人体的每个活动都是有意义的。人类活动眼珠、舌头和脸部肌肉做出的种种表情都有特定意义,这都是精神的功劳。如今我们开始明白心理学,或者说是精神科学,真正研究的是什么了。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探索个体一切表达形式的意义,揭示其终极目标,并且把它跟他人的目标加以对比。

为了获得安全感这一终极目标,精神必须努力把这一目标具体化,需要琢磨在哪里可以获得安全,怎么样才能实现。当然,在这样的探寻过程中,很有可能走错路,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根本就谈不到行动。要是我们动动手,心里一定已经想好了要干什么。精神选择的方向可能会导致失败,但是当初精神在做出这一“错误”的抉择时,肯定认为它是最佳选择。因此,心理学家所犯的错误都是因为选择方向错误导致的。安全是人类共同追逐的目标,但是究竟去何处寻觅,很多心理学家因为对此问题所持有的错误观点而使研究误入歧途。

如果我们对一种表现或者症状无法理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将它看成一个单纯的身体活动。就拿偷窃行为做例子来说吧,偷东西这一行为指的是把属于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占为己有。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行为的目的:偷窃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富有,通过占有更多的财产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安全感。因此,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是因为偷窃者的生活困顿,物质缺乏。下一步需要清楚偷窃者的生存状况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物质缺乏的感觉,通过分析,我们最终就能断定他们是否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大可不必对其目的横加指责,但是可以指出的是,他们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错误的。

正如第一章所讲,在四五岁之前,个体就具有了统一的思维,建立了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此期间,他们凭借先天从父辈那里遗传而来的特质和后天对环境的认识,谋求更好的发展。人的个性在六岁前已经形成,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解读、生活目标、人生态度以及情绪倾向都已定型。人的个性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是不能改变,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放弃童年时期所形成的对人生错误的态度。他们先前的想法和行为都与其人生观相一致,现在他们新产生的想法和行为必须符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出的新解读。

人正是通过感知才与环境发生了接触,进而形成了对它的印象。因此,我们从人采取的身体训练方式中可以看出,他们准备对环境形成何种印象,他们的体验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如果我们注意他们观察和倾听的方式,看看能引起他们注意的事物是什么,就会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因此,人的姿态非常重要,从中我们能够了解个体是如何训练自己的感官,又是如何凭借感觉对周围事物留下印象的。因此,每个姿态都有着特定的意义。

这时我们就可以对心理学的定义加以补充,即:心理学旨在研究个体对身体所接收到的感官印象所形成的态度。从中我们也能发现人与人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身体将很难达到环境的要求,因此它将成为精神发展的一大负累。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那些身体具有先天缺陷的孩子思维发展也比较缓慢。在向更高等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精神很难控制他们的身体。所以对他们而言,需要精神上更大的努力,同时需要更强的专注力,才能完成健全人所能完成的任务。由于思想负担过重,他们只关注个人利益,变得自私自利。如果孩子们总是纠结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和行动不便,就不可能关注自身以外的世界。他们既没时间,也没能力去关心他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必定缺乏社会情感和合作意识。

身体缺陷会带来生活中的许多不便,但是这些不便绝不是无法克服的。如果这些具有身体缺陷的人思想上积极主动,行动上踏实肯干,就能克服这些障碍。他们经过努力,也能取得正常人的成就。实际上,和那些具有先天优势的健全人相比,有身体缺陷的人反而会取得更多的成就。比如,一个男孩因为视觉缺陷而饱受折磨,压力很大。看东西时,他要比那些视力好的孩子更专注,更用心,要更关注事物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到头来,和那些从不需要费劲就能看清事物的孩子相比,他对眼中的世界具有更高的欣赏力。这么看来,只要能运用精神的力量弥补身体缺陷,那么身体缺陷反倒会转化成自身的优势,身体缺陷就不再是缺陷了。

众所周知,很多的画家和诗人都曾有视觉缺陷。但是,在得到良好的训练后,他们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更懂得怎样更好地加以利用。或许,从那些左撇子孩子身上,我们会容易明白这个道理。左撇子儿童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因此,不论是在家,还是在上学之初,都会被要求练习使用不灵活的右手。他们在书写、绘画或做手工方面都表现得不够熟练。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如果依靠精神的力量来克服这些困难,不灵活的右手常常能变成巧手。事实的确如此,很多例子告诉我们,和正常使用右手的人相比,那些左撇子书写水平可能会更高,在绘画上显示出更多的天分,在手工艺方面技术也更娴熟。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积极地接受训练,不断地进行实践,最终将自身的劣势转化成了优势。

那些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渴望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功的弥补自身的缺陷,实现从劣势向优势的转变。如果他们只是一味地逃避,永远会是落后分子。只有在思想上树立了奋斗目标,而且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克服生活障碍这些拦路虎意义更为重大,他们才能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

这是一个关于注意力和兴趣的问题。如果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努力,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自然会训练和武装自己。在他们眼里,困难仅仅只是成功之路上需要清除的障碍而已。如果他们只是为了解放自己而强调自身的缺陷,或努力想摆脱这些缺陷的束缚,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假设右手不灵活,要是一门心思只想着这件事,希望它能变得灵活些,甚至避免使用右手,那么想要这只右手变得灵活只能是痴人说梦。内心感受更强烈的应该是想要变得更好的动机,而不是对现状怀有的沮丧情绪。只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笨拙的右手一定能变灵活。如果孩子们施展他们的能力,克服困难,行动的目的就一定不是为了自己。这一目的必然关注现实,关心他人,懂得互助。

我对患有遗传性肾管缺陷家族的研究可以证明先天缺陷是可以弥补的。这些家庭的很多孩子都患有遗尿症。这种身体缺陷是遗传所致,可能会表现为肾脏、膀胱或脊柱分裂方面的问题,而且从腰部的痣和胎记上也显示出这一缺陷的存在。但是,这种身体缺陷绝对不是发生遗尿症的唯一原因。孩子们并不完全听凭器官的摆布,他们也有一定的主动权。比如,有些孩子只在夜里尿床,白天则不会尿裤子。有时候,伴随着环境的改变或父母态度的转变,这一症状可能会突然消失。如果患有遗尿症的孩子不再利用自己的缺陷去做不应该做的事,他的病症就有可能自愈。

由于受到外界刺激,尿床的孩子大多数都不愿改掉毛病,会一直尿床。有经验的家长会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训练,但是如果父母缺乏经验,孩子可能就改不掉尿床的毛病。一般说来,那些患有肾病或膀胱疾病的孩子,任何跟撒尿有关的事都会让他们精神高度紧张,家长也想尽办法控制他们尿床。如果孩子觉察到了尿床这件事能对他们有好处,就不会配合。对他们而言,这可是一个公开叫板的绝好的机会。不配合父母进行训练的孩子,其实是在利用父母的弱点向他们发动攻击。

一位著名德国的社会学家经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发现,相当一部分罪犯的父母从事职业都跟抵制犯罪有关,比如法官、警察或是监狱看守,而教师的孩子学业通常都不尽如人意。我自己的研究也在验证这一点。我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中,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家长是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也有很多堕落分子来自牧师家庭。同样的道理,由于父母对孩子撒尿过分关注,那些尿床的孩子反倒认为尿床是他们由着性子表现自我的大好机会。

想要明白梦境是如何调动人的情绪,使之跟下一步的行动合拍,遗尿症病例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那些经常在夜间尿床的孩子通常会梦到自己起床去了卫生间。他们以此为借口为自己开脱,这样,别人对他的尿床行为就无可指责了。尿床的原因有几个:引起注意、控制别人或是为了获得他人一刻不停的关注。有时尿床也是用来对抗他人的手段。这种坏毛病实际上就是一种宣战。无论我们怎么想,尿床显然算得上是一种创意表达:孩子们是在用膀胱,而不是嘴巴,来表达意愿。身体的缺陷成了他们自我表达的理由。

爱尿床的孩子精神比较紧张。他们原本是父母的宠儿,在溺爱中长大,后来不再是父母的焦点。随着另外一个孩子的降生,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因此他们通过尿床尝试着跟父母建立更为亲密的联系,甚至会采取其他令人不快的方式。实际上,他们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父母宣称,“我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长大了,我仍然需要你们的照顾。”

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具有不同身体缺陷的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他们可能利用声音引起父母的注意,夜里会发出不安的啼哭。有些孩子梦游,做噩梦,从床上掉下来,或者口渴要喝水。这一切表现背后的心理原因都是一样,而不同的症状表现部分取决于孩子的身体状况,部分由周围环境决定。

这些病例非常清楚地表明精神对肉体的影响。精神不仅能引起具体的病症,而且还左右着整个身体的发育。我们并没有充分的论据直接证明这一观点,也很难断言能不能找到这样的论据,然而,事实似乎已经足够清楚。如果一个孩子很胆小,他的胆怯性格就体现在身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他不关心身体发育,甚至,他都没有想象过自己有一天可以长成什么样。因此,他不会采取有效的方式锻炼身体。不管外界有什么能刺激他的肌肉发育,他都置之不理。别的孩子对身体锻炼饶有兴趣,而这个胆小的孩子却完全对此不感兴趣,相比之下,爱锻炼的孩子的身体会更加健美。

综合以上的观察,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精神影响着身形和整个身体的发育,而身形和身体的发育情况又反映出了精神存在的缺陷。由于存在着精神上和情绪上的问题,个体找不到令人满意的办法来弥补身体缺陷,身体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在四五岁之前,孩子的内分泌腺的发育都会受到影响。虽然内分泌不足不会对身体产生强制作用,但这一缺陷会继续受到整个外部环境、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他们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