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四首
宋之问(?—712),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上元二年(675)中进士,曾当过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因攀附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被反对武、张的人贬斥,与沈佺期、杜审言等同被流放岭南,不久逃归洛阳,唐中宗景龙年间再任考功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又因受贿贬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唐睿宗即位后认为他“狯险盈恶”,所以再度将他流放钦州(今广西境内),唐玄宗先天年间勒令自杀。宋之问和沈佺期是初唐最负盛名的宫廷诗人,并称“沈宋”,他们的诗都以声律调谐、对偶整齐为特色,相比起来,宋之问的诗写得更聪明灵动一些,他不仅时时能琢磨出一些像“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陆浑山庄》)、“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题大庾岭北驿》)、“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灵隐寺》)、“雨色摇丹嶂,泉声聒翠微”(《早入清远峡》)之类或隽秀或生动或开阔的诗句,而且那几首饶有田园风情的五律和《渡汉江》《燕巢军幕》等颇具情趣的小诗也显出他的才情的确比沈佺期略高一筹。《唐音癸签》卷五所谓“沈、宋固是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似乎应是公平之论,而《唐诗纪事》卷三所记唐中宗时上官婉儿评沈、宋诗“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宋诗……犹陟健笔”,虽然也许只是传闻,但也恰巧可以作为上面那段评论的佐证。
泛镜湖南溪①
乘兴入幽栖,舟行日向低②。
岩花候冬发,谷鸟作春啼。
沓嶂开天小,丛篁夹路迷③。
犹闻可怜处,更在若耶溪④。
①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东汉永和年间会稽太守马臻筑塘蓄水而建成的人工湖,因水平如镜而得名。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九引《舆地志》说“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名始羲之耳”。宋代讳“敬”字,改称“鉴湖”。
② 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幽栖:本指隐居,但在这里却用作名词,指幽静而且宜于隐居的地方。日向低:迎人而来的太阳渐渐西下,刘长卿《登馀干古县城》“落日亭亭向客低”即是这个意思,宋王安石《将次洺州憩漳上》有一句“天随日去低”则是说天边的太阳离人远去,越来越低。
③ 沓嶂:指重叠的山峦;天小:指山峰耸峙下显得天格外狭窄;篁:竹。
④ 可怜:即可爱;若耶溪:又名五云溪,在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相传是欧冶子铸剑和西施浣纱的地方,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也是唐代著名的山水游览地。
陆浑山庄①
归来物外情②,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③。
去去独吾乐,无能愧此生④。
① 陆浑:县名,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山庄:别墅。
② 归来:指归隐田园,陶渊明有《归去来辞》;物外情:超脱于世俗事务之外的情致。
③ 晋崔豹《古今注》卷中:“南方有鸟名鹧鸪,其名自呼,常向日而飞。”这两句写农夫互相寻问,鹧鸪自问自答,显示了农村浑朴淳厚的风情与自己闲旷自然的心境。
④ 离开世俗琐事,让我独自怡乐,不能浪费了一生时光。
题大庾岭北驿①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②。
我行殊未已③,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④。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⑤。
①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县南,神龙元年(705)宋之问被贬岭南,经过大庾岭时写下这首诗。
② 阳月:十月,正是雁南飞时,但传说鸿雁南飞到大庾岭便折回。
③ 殊未已:还没到目的地。
④ 瘴:南方山林中的郁蒸之气。
⑤ 大庾岭上多梅树,又称梅岭,据说因为南北寒暖不同,常岭南梅花已落而岭北梅花犹开。宋之问十月度岭,正是岭上梅花盛开时,他想象明天度岭后,再回头北望,将看见岭上的梅花。还有一种解释是,他想到“明朝”,也就是等到了流放地钦州的时候,再回头眺望,恐怕北方家乡的梅花也开了。
渡汉江①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① 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宋之问于神龙二年(706)从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