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六首

王勃·六首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当过朝散郎、沛王府修撰,由于为沛王写斗鸡檄文被赶出王府,后又当了虢州参军。上元二年(675)到交趾探望父亲,次年落海淹死。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四杰”固然是初唐人就有了的说法,但在诗史上的地位却有相当的缘故应当归之于杜甫对他们的辩护与赞扬。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当然很正确,不过,他把哂笑王杨卢骆的人称为“轻薄”,恰恰忘了初唐人正是把王、杨、卢、骆骂为“轻薄”的。诗歌史上常有的这种健忘,是因为同代人更多地看到诗人的人品行为,于是评价时不免以“人”论文,而后代人只能看到诗人的诗歌作品,于是评价时又容易以“诗”取人。其实我们如果“人”、“诗”合观就可以发现,“初唐四杰”之所以是“初唐四杰”,成为初、盛唐诗史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一半儿在他们的“人”,一半儿在他们的“诗”。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中曾记载裴行俭对王、杨、卢、骆的评价,说“(杨)炯虽有才名,不过令长。其馀华而不实,鲜克令终”。这个颇像神算子看相的故事,显然是张说看到了四杰身后生前遭遇才编出来恭维裴行俭的谀词,但也透露了当时人对他们人品的印象。在旧时代道德尺度比照下,四杰无疑都是有大缺陷的文人,首先他们都很自负,而缺少谦谦君子的风度,像杨炯讽刺同僚是“麒麟楦”(《唐才子传》卷一)、王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旧唐书·文苑传》),彼此之间还为争名次先后而互相攻讦,杨炯虽然给王勃文集写序时说了不少好话,背后却说自己“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旧唐书·文苑传》),卢照邻比杨炯谦虚一些,却也不愿和骆宾王排在一块儿,说“喜居王后,耻在骆前”(《朝野佥载》卷六);其次是行为出乎常理不够本分,如王勃为沛王的鸡作“斗鸡檄文”、卢照邻写乞讨药钱的“乞药值文”、骆宾王更写了惹火烧身的《讨武曌檄》,所以裴行俭说他们“浮躁浅露”,何况他们还时时有些人们看上去颇“恶”的举动,卢照邻的自沉、骆宾王的造反违背了当时的道德规范,不免还属于扬才炫己、奔竞浮躁一流,而王勃藏了逃犯又杀了逃犯灭口,杨炯为官严酷滥杀下属,就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似乎有心理缺陷了。但是缺陷使他们免于千人一面的平庸,浮躁使他们不甘于众口一词的无聊,尤其是他们都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极为倔强浓烈的个性和满肚皮的牢骚,恰恰是这种悲愤的情感使他们的诗涌动着一种其他人所没有的气势,恰恰是这种个性使他们的诗摆脱了初唐诗坛的无聊与平庸而有了“气骨”,恰恰是他们的坎坷经历拓宽了初唐诗的表现领域而使诗歌承担了更广阔的责任与义务,就是说,他们的个性、经历、气质使他们的诗歌主题、情感、内涵都与六朝初唐诗歌不太一样了,这正是王、杨、卢、骆在诗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之一。

王、杨、卢、骆在诗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之二就在于他们的“诗”,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诗”在诗歌语言形式上有变革意义。比如他们的七言歌行不仅改变了六朝以来比较局促、比较短小、拘泥于音乐的格局,大开大阖、气势雄张、内蕴丰富,而且在意韵的转换衔接、结构的安排与节奏的变化上都拓展了六朝的旧路数;他们的五言诗歌在音律、句式、结构上也都越发接近律体,使五言诗的最佳格式逐渐成熟,写出了一大批音韵铿锵、意境开阔、语词清丽而且气脉流畅的好诗。当然,他们的律体还不如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那么精巧圆熟,句法还不够凝练紧缩,“多以古脉行之”(《诗镜总论》),篇法还不够变化舒张,有时“八句皆浓”(《四溟诗话》卷二),词语还过于雕琢,“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艺苑卮言》卷四),有时还爱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个得意的意象或啰里啰嗦地堆垛典故,但毕竟他们已经不同于六朝诗歌的繁芜、华丽、平板,多少有了一些“苍深浑厚之气”与“清新朴峻之风”,《诗镜总论》说他们“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颜色”,这句话其实可以反过来说,虽然四杰仍沾染了六朝风气,但他们却已经开启了有唐一代诗格,尤其是为盛唐诗人开拓了一条比较宽的诗歌路子。

至于王勃本人,应该说在四杰中是最出色的一杰,这不仅在当时人为他们排座次时已经有了定论,就是后人也同意这一看法。《诗镜总论》可以代表私下的议论,它说四杰中“子安最其杰”,《四库简目》可以代表官方的见解,它说王勃“文章巨丽为四杰之冠”。他的五、七言诗都有杰作,尤其是五言诗仿佛把六朝人用丽词艳藻排得密密麻麻的诗歌撕开了一些缝隙,那些自然质朴的诗句挟着或苍劲或悲凉的情感渗入诗中,使诗歌有开有阖有疏有密有句有篇,让读者读上去不再是喘不过气或眼花缭乱,而是张弛有序心理舒畅,只是他有时疏忽,使六朝诗风又偷偷地跑进来叫他的诗再犯典丽浮靡的老毛病。

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① 肃肃:形容风吹得很急速的样子,《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毛传:“疾貌”;《后汉书·蔡琰传》引蔡琰《悲愤诗》“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凉景:凉风,晋庾阐《江都遇风诗》“流景登扶摇”也是用“景”来比拟风的。

② 风带着烟雾在深山溪涧间来来去去。户:溪涧的门户,即夹峙在山涧两侧的岩崖;山楹:大山的楹柱,即高耸如柱的群山之门。

③ 这两句说风来去虽然渺无痕迹,但动静之中似乎很通人情。晋湛方生《风赋》说风“等至道于无情”,梁王台卿《咏风》也说风“侵望不可识,去来非有情”,王勃却说风有情,因为它送来了林壑的“清凉”,又送来了静谧中的松声。

春日还郊

闲情兼默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① 绿草环绕像簇新的丝带,榆树的青荚像一串串连缀的古钱。榆树未生叶先结荚,荚的样子像古代铜钱,庾信《燕歌行》:“榆荚新开巧似钱”,据《汉书》记载,西汉时已将钱币称为“榆荚钱”了。而据《本草纲目》,古人也将榆荚称为“榆钱”,用“钱”比榆荚或用“榆荚”比钱在古代很普遍。

② 鱼床:鱼群栖居的地方;鸟路:鸟飞的痕迹。

③ 平子:东汉张衡字平子,他写有《归田赋》,王勃在这里提到张衡的《归田赋》,是因为他在郊外春景中领略到了自然的纯朴与秀丽,不免动了“归田”的念头,于是也想写一篇归隐田园的赋。

深湾夜宿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绝滩声隐,峰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① 津涂:渡口的路;巨壑:深而大的山沟,这句是说渡口去村寨的路正好挡着高高的山崖,因为从高山上的村中看下来渡口正在深深的峡谷之中。

② 村宇:村里的房屋;架危岑:架在高山上。危:高;岑:高山。

③ 绝:隔绝;这两句说堰坝像将河水隔在极远处,人只能听到隐隐的流水声,山峰重叠,使树影也显得浓密而幽深。

④ 江童:江畔生长的少年;理楫:收拾船上的工具;调砧:整理洗衣用的石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① 这是王勃送别友人的作品。王勃写送别的诗不少,像《别薛升华》《秋日别薛升华》《送卢主簿》《饯韦兵曹》《白下驿饯唐少府》《羁游饯别》《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等,大都写得悲凉凄绝,如“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穷途惟有泪,还望独潸然”,偏偏这一首写得旷达豪爽,于是人们便总是记住了它而称赞王勃的送别诗别具一格。其实应该说,王勃送别友人时同样免不了“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情调和“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俗套,但他独特的个性有时使他不免出格一下。这首不带任何小儿女气的送别诗就恰使偶然引起了必然,人们记不住千篇一律哭哭啼啼的诗反而记住了这首独具一格长歌朗笑的诗,于是王勃这首诗连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就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与名句。杜少府,不详何人;少府,县尉的通称;之任,赴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有的版本蜀州作“蜀川”。

② 城阙:长安宫阙;辅:护持;三秦:今陕西一带,项羽灭秦后曾将其地分为雍、塞、翟三国,所以叫“三秦”。这句说长安以三秦为护持之地,意思其实就是说长安在三秦的中心。

③ 五津:泛指蜀州一带,《唐音癸签》卷十六引杨慎说从灌县到犍为一段岷江中有五津,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王勃这首诗的五津就是指这一带。这句说蜀州一带离长安极为辽远,但见风烟浩杳,暗指杜少府的行程还很远。

④ 都是为了官事而奔忙的人。

⑤ 这两句被人们传诵的诗其实脱胎于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⑥ 无为:不要,不须;歧路:分路的地方。

⑦ 像妇女儿童一样哭哭啼啼。《孔丛子·儒服》记载鲁人子高与友人邹文、季节分手,邹、季泪流满面,子高就说“始吾谓此二子丈夫尔,乃今知其妇人也”,曹植《赠白马王彪》也写道:“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王勃参用了上述典故与诗句。

秋江送别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① 原为两首一组,这里选一首。

② 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纡缓,又正与送别时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

③ 逝川:《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流逝的江水,说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别离的伤感。

④ 更何况看到渡口的树林隐没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觏《乡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用的也是这种更进一层的写法。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① 当人间杂事都离我远去,连鸟的喧闹也不觉得了,这就是陶渊明《饮酒》“心远地自偏”的意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