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争储黑马

第三章 七岁登储位

刘荣死后,储位之争又如火如荼起来。如今的梁王刘武可不同于诸多幼年皇子,他风华正茂,虽为梁王,富比天子,身边团结了许多贤臣能将,在“七国之乱”中坚决平叛,立下赫赫功绩,这样一位诸侯王在窦太后支持下争夺储位,会给刘彘造成什么压力呢?七岁的刘彘在第二轮储位争夺中又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节 争储黑马

窦太后的心愿

说起窦太后,可不简单,她名叫窦漪房,少年时本是未央宫普通宫女。吕后当政时,为了向各地诸侯示好,把后宫部分宫女分送各地。窦漪房由此被分送到了北疆代地,文帝刘恒是代地诸侯王,两人一见钟情,窦漪房成为王妃。

窦漪房自幼家境贫寒,为人勤劳能干、孝贤懂事,得到刘恒和薄太后喜爱。后来,她接连生了一女四男,地位得以稳固。她的长子刘启封为太子后,她也就被立为皇后,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

现在,刘启做了皇帝,窦太后地位更尊贵了,她身经三朝,了解朝政大事,在朝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窦太后的女儿就是前面提到的长公主刘嫖,她的四个儿子一个做皇帝,其他三个都被封为诸侯王。其中两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如今在世的只有梁王刘武。

刘武是窦太后最年幼的儿子,从小特别讨人喜爱,是父母的心头肉,也是兄长们和姐姐的爱弟。刘武非常孝顺,每当窦太后身体不适的时候,他总能同时感觉到,从而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一直陪伴在窦太后的身边,直到母亲身体好转,他才安心地吃喝玩乐。因此窦太后常常夸奖刘武,说他简直就是曾参在世。

曾参母子连心

曾参是个勤奋好学、德行极高的人,他小时候对母亲百依百顺,经常帮助母亲劳动。有一次,他正在院门口玩,突然觉得心里一震,不知什么原因,扭头一看,母亲的胳膊正碰在门框上,疼得厉害。他马上想,母亲胳膊疼,所以儿子能有感觉,这叫母子连心。后来这种情况出现好几次,母子俩都记在心里。从此,曾参只要感觉心里不舒服,不管在什么地方,都知道母亲遇到了麻烦。母亲呢,也常常以这种方法唤回出门在外的儿子。一次,家里有急事,却找不到曾参了。他母亲说,我把他叫回来。说着,自己拧了一下胳膊,很快,曾参就跑回家来。人们非常奇怪,纷纷探寻其中原因,曾参的母亲就说出了扼臂儿子心疼的道理,人们恍然大悟,这正是母子心连心啊!从此,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天下孝子,他们以曾参作为学习的榜样。刘武能够与母亲窦太后产生心理感应,当然深得母亲喜爱。

刘武受封梁王,地处膏腴之地,国富民强,比汉景帝直接掌管的土地还要多,还要富裕。由于窦太后疼爱,刘武经常回京探亲。诸侯王回京是大事,应该征询皇上同意,基本上很少有机会回京。刘武却每年都能回京,而且一住就是几个月,随意出入宫闱,仪仗随行与天子基本相同,还与汉景帝同车共辇,不分上下,依然保持亲兄弟的情意,完全忽视君臣尊卑关系。

刘启即位初年,有一次,刘武回京来了,汉景帝高兴地摆下宴席,与弟弟同饮共乐。席间,兄弟二人越喝越多,渐渐酒热耳酣,话语随便起来。窦太后坐在一边,听到两个儿子感情深厚,亲密无间,由衷欣慰。坐在另一边的窦婴却面露微色,似乎对刘启兄弟过分亲密的举动不满。

过了一会儿,刚刚当上皇帝的刘启拍着刘武的肩膀说:“弟弟,兄长做了皇帝才深知皇位的奥妙啊。你放心,咱们兄弟绝不会出现萧墙之祸,等我百年后,你就接着做皇帝。”

闻听此话,满座皆惊,醉酒的立刻醒了,没有醉的立刻吓得全身震颤了。怎么回事?刘启身为皇帝,说出的话可是一言九鼎,他今日高兴地说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这不是天大的新闻吗?

刘武聪明,明白汉景帝这么说不过是酒后之言,也是为了让母亲高兴,他并没有多在意。窦太后却不然,她眼睛看不见了,不能观测到他人说话时的表情和神态,只是听话语声音辨别是非,她听刘启说要传位刘武,兄弟俩轮流当皇帝,信以为真,面露喜色,暗自想,两个儿子都做皇帝,我这个太后多么风光!

她正暗自得意,一边的窦婴却坐不住了。窦婴斟满一杯酒,端到汉景帝面前说:“皇上,高祖平天下,曾经约法皇位应该传给嫡子嫡孙。如今天下是皇上的天下,按照祖法应该传位皇子,不可更改,怎么能够传位梁王呢?皇上说错了话,理应罚酒一杯。”

汉景帝听了这话,对自己刚才的失误深有反悔,忙接过酒杯说:“朕一时说笑,应该罚酒。”说完,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窦婴认真地说:“皇上金口玉言,怎么能够随意说笑呢?”他举出成王削桐封弟的故事来劝谏刘启。刘启默认无语,其他人也只好静静地听着。窦太后由喜转怒,对侄子窦婴心存不满,她听不下去了,站立起身拂袖离席。

这件事以后,窦婴深知得罪了窦太后,不敢久留朝廷,辞官回家休养去了。

有了这次事件,窦太后意欲让梁王做皇帝的心思被点燃了,她想,既然皇上有这样的打算,为什么不能传位刘武呢?他们都是先帝的儿子,依次做皇帝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再说了,刘武这些年居住外边,难得回来一次,如果做了皇帝,可以日日陪在我的身边,弥补这些年来对他缺少的关爱。她一门心思想着自己的心事,竟然不顾朝廷大局。此时的汉宫内,皇子们争储的斗争就非常紧张了,又多了位皇弟参与进来,可真是复杂莫测。就在这时,国内发生了诸侯叛乱,暂时推迟了太子册立速度。

七国之乱

这次叛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指的是以吴王刘濞为首,伙同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和济南王六国发动的叛乱。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兵朝廷,准备推翻汉景帝的统治。

说起七国叛乱,还要追溯到高祖刘邦建国初年。当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他为了加强统治,分封刘姓子弟到各地做诸侯王。诸侯王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到了汉景帝刘启时期,诸侯各国分封了全国大部分领土,比皇帝的权势都要大,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这时,汉景帝做太子时的管家晁错提议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权力。汉景帝对于晁错向来信任尊重,十分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胶西、楚国、赵国几个藩国开始,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南方的吴王刘濞得到消息后,非常不满,他与汉景帝早就结下怨仇。原来,汉景帝做太子时,刘濞的王太子刘贤来京师居住,一次,两个人下棋玩耍,话不投机打了起来。汉景帝随手抓起棋盘,劈头盖脸砸向刘贤,不偏不斜正好砸中了脑门,刘贤一命呜呼,从此刘濞就对汉景帝心存恨意。现在,汉景帝又要凭借自己的权力削弱他的地盘,新仇旧怨涌上心头,刘濞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于是他联合其他六王,发动了这次叛乱。

诸侯兵马声势浩大,吓坏了朝中大臣们。他们疏于战事日久,怎么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呢?有一个大臣名叫袁盎,与晁错之间有矛盾,他借机进言说:“诸侯并非真造反,他们无非为了捉拿晁错,希望皇上停止削藩。如果皇上杀了晁错,停止削藩,那么诸侯必定自行退兵。”汉景帝情急之下,听信了袁盎的建议,果真杀了晁错。但是,诸侯发兵名为诛晁错,实则要夺权。他们见晁错死了,不但不退兵,反而加紧了攻势,很快攻到了梁国。

梁国是进入长安的通道。梁王刘武一面坚守城池,一面急忙向朝廷申请援兵。汉景帝见叛兵来势汹汹,慌得六神无主,一时间,大汉江山岌岌可危,竟然无人能够力揽狂澜。就在危急时刻,汉景帝记起辞官在家的窦婴,请他出面平定叛乱。汉景帝了解自己的表弟,封他为将军,赏赐他黄金珠宝,让他与周亚夫率兵反击叛军。周亚夫是前朝丞相周勃的儿子,他身为大将,治军严谨,一丝不苟,所率兵马作战勇敢,是当时最厉害的部队。汉文帝时,有一次皇上亲自去他的军营视察,结果兵士们严格执行军令,把皇上挡在了营外。汉文帝由衷夸赞周亚夫是“真将军”,并且嘱托太子刘启说,将来国家有难,可以让周亚夫统帅军队,不必担心。从此,周亚夫的名声更加显赫,屡屡受到朝廷重用。现在,他虽然只是中尉,实际上代行太尉职责,率领朝廷大军反击叛兵。

且说刘濞,他从汉初就受封吴王,掌管五十多座城池,多年来他在封地内任免官吏,自行铸铁造币,发展军队,俨然一个独立自主的王国,势力非常强大,早就超出了朝廷的管辖范围。为了起兵反叛,他做了精心准备,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进逼长安。面对如此局势,周亚夫采取巧妙战术,避免与叛军正面作战。他经过深思熟虑,制订了先予后取、避实击虚的策略,坚守荥阳,拒不出战。叛军远道而来,没有多久就坚持不住了。这时,周亚夫实时派兵断绝叛军的粮草,这样,叛军不战自败,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平叛过程中,深陷敌人围困之中的梁王刘武多次向周亚夫请求救援,可是周亚夫坚持自己的策略,一兵一卒也不派到前线去。结果,刘武的国家和士兵受到很大损失,为此,刘武对他产生了怨恨。

平叛结束后,汉景帝论功行赏,正式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封窦婴为魏其侯,对于刘武忠心不二和孤军阻击叛军的战功,更是给予了特别的赏赐,准许他使用天子的旌旗,拨出战车一千辆、骑兵一万人给刘武做警卫之用。刘武自此更加骄横,比汉景帝还要奢侈放纵。他的属国丰饶富裕,他的军队强大无比,他的珍奇异宝世上罕见,他的门人食客来自四面八方,他的威仪荣耀超过了所有人。刘武穷奢极欲,成为时人评论的焦点。为了尽情享乐,他下令修筑了一个巨大的花园,取名兔园,后人称之为梁园。梁园内楼台亭榭、曲径流水,美不胜收;奇花异草、美人佳客,数不胜数。梁王每日在侍女的陪伴下钓鱼赏景,或者与食客们饮酒赋诗,过着浮华骄奢的日子。

如果刘武能够安于现状,也许会永久地享乐下去,可是,他对于目前的生活仍然不满足,他念念不忘汉景帝曾经说过的让位于他的话。如今,他立下战功,获得与皇上差不多的权势荣耀了,是不是更有资格参与争储了呢?

第二节 梁王落败

梁王争储

刘武日益骄纵,在储位争夺上渐渐显露身手,可是汉景帝也非等闲之辈,当初拉拢刘武,也许考虑到皇子们年幼,为了让弟弟死心塌地忠诚自己,精心竭力拱卫京城。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即接受朝臣的建议册封刘荣做了太子。刘荣被立为太子,刘武和窦太后蠢蠢欲动的心神才稍微安稳了些。

世事多变,三年后,刘荣被废了,而且自杀身亡,炙手可热的储位出现空缺,窦太后和刘武的心思又被点燃了。这时,汉宫内忙坏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王娡,她积极策划儿子刘彘争储;一个是窦太后,她也积极策划为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刘武争夺皇位。这样一来,旧的储位之争刚刚烟消云散,新的争夺战又开始了。

王娡本来以为除掉栗夫人和刘荣后,储位自然而然落到刘彘的头上,哪曾想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梁王咄咄逼人意欲争储,这可非同小可,她深知窦太后对朝廷和汉景帝的影响,如果刘武被册立为储君,那么刘彘对于储位就只好望洋兴叹了。

不说王娡如何焦急地想办法,且说刘武和窦太后。刘武手下有很多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其中有两个人分别叫羊胜和公孙诡,这两个人见刘荣死了,急忙向刘武献计,让他求见窦太后,谋取储位。

景帝陵园

刘武听从了他们的意见,请窦太后给汉景帝施加压力。窦太后心疼小儿子,也有意看到两个儿子先后做皇帝,就设宴请两个儿子一起吃饭,吃完饭,母子三人说说笑笑,好不亲热。窦太后突然对汉景帝说:“我听说殷道亲亲,周道尊尊,都是天下大义。皇上是兄长,您一定要好好照顾弟弟。”

汉景帝忙说:“儿子知道。”

宴席结束,汉景帝召见袁盎等精通经术的大臣问道:“太后所言‘殷道亲亲,周道尊尊’,是什么意思?”

袁盎等人说:“太后打算册立梁王做太子。”

汉景帝不解地询问其中缘故。

袁盎说:“殷道亲亲,指的是册立弟弟为储;周道尊尊,指的是册立儿子为储。商殷时期,讲究敬天,亲其所亲,所以立弟;到了周朝,讲究敬地,敬其本始,所以立长子,长子死,立长孙,以此类推。而殷朝则是太子死,立弟弟。”

汉景帝恍然大悟,联想多年来刘武所为,以及太后正侧面多次施压,他知道他们对于储位谋划已久,自己该如何应对呢?他沉思着问大臣们:“你们看立梁王为储怎么样?”

众臣慌忙回答:“万万不可。皇上,汉朝制度遵循周道,周道不主张立弟,应当立皇子。《春秋》为什么责备宋宣公?就是因为他立弟不立子,导致国家祸乱,亲人互相残杀。”宋宣公传位给弟弟,后来,弟弟死了,就把皇位还给了宋宣公的儿子。可是他自己的儿子却不同意,认为应该由自己继承父王的王位,于是刺杀宋宣公的儿子。如此一来,双方互不相让,残杀成仇,造成多年战乱,差点亡国。因此《春秋》明白地指出:“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

汉景帝听了宋宣公的故事,愕然不语。袁盎接着说:“皇上不要忧愁,臣愿去说服太后。”汉景帝立刻叫他去见窦太后。袁盎见到窦太后,单刀直入地问:“臣听说太后打算册立梁王,那么请问梁王百年之后,又传位给谁呢?”

窦太后当即痛快地说:“到时候我再册立皇帝的儿子,把权位还给他们。”看来,她的想法不过是看着两个儿子都能做皇帝,让自己心疼的小儿子也享受一下做皇帝的威风。

袁盎有备而来,听窦太后这么说,马上侃侃而谈,对她言说了宋宣公不立子,导致祸乱五代,差点造成亡国的事情。他劝说太后,小不忍就会危害大义,如果不能摆脱亲情的干扰,那么国家大局必定受到损害,而且祸及子孙后代,实在不可取。

窦太后默默听完,心里豁然明白了其中利害,自己一味心疼儿子,盼着他们都能过过当皇帝的瘾。可是,如果他们百年之后,他们身后的诸多子孙为了争夺皇位展开生死大战,岂不是害了他们,也害了汉室江山?这样的罪过自己如何承担得起?于是,她放弃了册立梁王的念头,并且让他尽快回到属国去了。

但刘武岂能如此轻易死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上奏汉景帝,说自己远离母亲,难尽孝道,为了能够方便进出京师晋见母亲,他打算从自己的国都睢阳到长安之间,修一条驰道,以便随时见到母亲略尽孝心。驰道,就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汉景帝听此,心里老大不快。本来诸侯王不能随便进京,怎么,你还想随时进京?你几番争储不成,如今修驰道无非为了等待时机成熟能够快速发兵长安,夺取政权。哼,这点把戏岂能瞒过我?

汉景帝心知肚明,却不愿自己言破,召见大臣商量梁王刘武意欲修驰道的奏章。果然,大臣们听了,纷纷表示不妥,其中袁盎言辞激烈地指出修驰道的弊端以及梁王居心叵测,请求汉景帝坚决拒绝此事。汉景帝当然痛快地答应他的进谏,不准梁王刘武修驰道。

刘武的计划再次落空,而且又是那个袁盎带头反对,他气得牙根痒痒,发誓除掉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他召集谋士们商量对策,羊胜、公孙诡献计,派出了一批刺客,到京师暗杀袁盎等人,以此威吓群臣。

梁王的报复

刺客依计行事,一夜之间杀死了朝中十几位大臣。一时间,这个血腥大案轰动京师,震惊海内,引起汉景帝高度重视,他立即下令全力追捕杀人凶手。慢慢一想,景帝发现这些被杀的大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得罪了梁王刘武。他们多次积极反对册立刘武,成为刘武心头大恨,看来,他们的死与梁王有关。

为了彻查清楚,汉景帝派遣德高望重的田叔、吕季主去梁国调查取证,抓捕主犯。田叔和吕季主很快查清了事实真相,可是主犯羊胜、公孙诡躲在梁王的府上,无法抓捕。负责协助查案的梁国内史韩安国知道罪犯就在梁王府邸,他哭着求见刘武说:“大王,主上受辱,臣下该死,我们竭尽全力,却抓不到羊胜和公孙诡,请大王把我处死吧。”

刘武强作镇静地问:“事情这么严重吗?”

韩安国泪流满脸地问:“大王,您想想,您与皇上的关系比起临江王刘荣来,谁更亲密?”

“当然是刘荣,”刘武说,“他们是父子,我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

韩安国这才止住哭泣,郑重地说:“刘荣是皇太子,一句话就贬为临江王。因为借文帝太庙的墙壁修建宫殿,被郅都关进大狱,被逼自杀,为什么会这样?大王,治理国家不能因私废公,这是天下大义,不可违背。您只是众多诸侯王中的普通一员,却听从佞臣邪说,任意触犯践踏律令,冒犯皇上,轻视国家法制,这不是明明和皇上对着干,和天下人为敌吗?由于太后的缘故,皇上一再忍让,不处罚您,可您想过没有,要是太后百年归天之后,您又将依靠谁呢?皇上还会和现在一样照顾您吗?”

刘武惊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自己所为已经暴露天下,怎么办?为了活命,只好丢卒保车。他让羊胜和公孙诡自杀谢罪,把尸体交给田叔等人回京复命。

窦太后听说皇上怀疑刘武,并且派大臣去调查案情,她担心刘武遭到诛杀,终日痛哭流涕,茶饭不进。聪明的王娡已经派人探听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她暗暗高兴,却假装伤心地到太后寝宫安慰她,并且向太后保证,自己一定会劝阻汉景帝,不让他加害刘武。窦太后拉着她的手感激地说:“你真是仁孝,要是能够劝阻皇上不杀梁王,我可要谢谢你啦。哎,说起来,这也是我一时糊涂所致,只要武儿平安渡过此劫,我就让他安安稳稳做他的王爷,再也不要迷恋什么皇位了。”

王娡心里一喜,脸上却平静地说:“太后不要自责,梁王仁孝有名,天下共知,就是犯点错误,只要改了,依旧是皇上的好兄弟,不会因为这件小事受罚的。”

窦太后略感宽慰,抹着眼泪说:“如果皇上也是这样想的就好了。”她想了想又说,“彘儿呢?最近在干什么?这次武儿遇难,要是平安脱险,我看就抓紧时机册立彘儿为太子吧。要不然,储位空虚,还是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她的意思非常明确,只要王娡劝说皇上不杀刘武,那么她就会站出来支持刘彘。

王娡得到窦太后支持,心里更加雀跃了,她一面急忙联系刘嫖,让她出面为梁王刘武求情,一面派弟弟田蚡打探田叔等人查案的进展情况。田蚡已经二十多岁了,是窦婴属下的官员。他为人机智好学,也是儒家学说的推崇者,极力巴结当时的权贵人物窦婴,深受窦婴赏识。

田蚡听说田叔等人不日即将回京,就在长安城外的驿站设宴迎接他。田叔携带记录刘武犯罪事实的卷宗赴约,田蚡却说出了一番惊人的话语,令田叔不得不放弃了多日辛苦彻查清楚的案情事实。

席间,田蚡问道:“大人此次去梁国,彻查暗杀事件,不知道结果如何?”

田叔沉吟着没有回答,他觉得田蚡没有资格询问此事。

田蚡并不在意,笑呵呵地说:“我观大人面相,看你最近必定因为此事受到牵连。不管梁王伏不伏法,你都不会逃脱皇上或者太后的责难。”

“为什么?”田叔慌忙问道。

“梁王是太后的宠儿,如果你把梁王犯罪的事实笔录带回去,皇上一怒之下肯定要杀了梁王,太后岂肯原谅你?你忘了郅都是怎么死的吗?皇上至孝,他看到太后盛怒,也会迁怒于你,如此一来,你不是两面不讨好吗?”

“这——”田叔吃惊不小,细想田蚡所言,顿觉前景一片黯然,没有想到,自己辛苦几个月到头来却换得胆战心惊的下场,怎么办?

田蚡为他出主意说:“大人不如销毁笔录,回去向皇上诉说其中道理,一来皇上赏识你办事周到,二来太后也会感恩于你,岂不成了两全其美的事吗?”

田叔听从田蚡的意见,把在梁国取到的口供笔录全部烧掉了,然后空着两手求见汉景帝。汉景帝忙问道:“梁王有没有罪?”田叔据实回答说:“梁王犯有死罪。”不过,他又接着说:“皇上最好不要再追究了。”

汉景帝不得其解,忙问其原因,田叔解释说:“梁王虽然犯有死罪,可是他如果不伏法,那么汉室法律就无法执行下去了。如果他伏法就要被杀,这样皇太后必定寝食不安,寻死觅活,皇上您又将怎么办呢?臣大胆地将有关这件案子涉及梁王的资料都烧掉了,只把事实真相告诉您。”汉景帝听完后细细思索,长叹一口气,连连夸奖田叔这事做得很周到、很妥帖,并且带上他去见太后。

窦太后宫殿里,王娡早早过来报安了,告诉她梁王无罪,皇上不会杀害他。两人正说着,汉景帝和田叔进来了。窦太后忙问田叔查案结果如何,田叔回答说:“臣历时一个多月,详细核查,结果表明梁王根本什么都不知道,犯罪的只是他府内的羊胜和公孙诡等人,臣奉旨已将他们处决了。梁王没有犯罪,依然如故地好好生活着。”

窦太后这才放下心来,欣喜地起床吃饭,与王娡有说有笑不在话下。汉景帝见此,多日紧悬的心也略微松弛下来,看到王娡哄得太后开心,放心地嘱咐她说:“你好好照顾太后,这里一切交给你了。”说完,才与田叔离开后宫,去前殿办事。

再说梁王,他交出羊胜和公孙诡后,依然心有余悸,担心汉景帝秋后算账。于是,他急忙请求进京朝觐,准备亲自向皇上请罪谢恩。汉景帝为了让母亲安心,准许了他的要求。

梁王乘车赶往京师长安,路上大夫茅蔺向他献计,建议他不要先见皇上,而是先去后宫见太后,以保万无一失。梁王刘武也担心皇上记恨自己,如果将自己拿获归案,那就无法解脱了,自己就会成为第二个刘荣。他听从茅蔺的意见,改乘小车快辇,带着两个贴身侍卫化妆成平民百姓直奔长安,先行来到了他姐姐长公主刘嫖府上。刘嫖多次向汉景帝进言,要他看在太后和姐弟情深的分上不要杀害刘武,今天,刘武狼狈逃匿到自己府上,姐弟相见,抱头痛哭。刘嫖知道时间紧迫,不容拖延,她按照王娡传来的口信,向刘武讲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让他抓紧时间面见皇上请罪,或许能够逃脱一劫。

刘武脱光膀子,背着一块砧板来到未央宫北门,跪在地上向汉景帝请罪。汉景帝来到北门,看到昔日光彩照人的弟弟,今日狼狈至此,不顾身份扑过去抱住弟弟,姐弟三人痛哭失声。消息传到后宫,窦太后急忙让王娡搀扶着也赶到北门,听到三个孩子哭声一片,她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自此,梁王刘武再也不敢设想争储一事,自觉履行臣下应该遵从的礼仪规范。汉景帝也对他日趋疏远,撤销他与天子同样的仪仗设施,对他进行严格约束,不与他共同坐一辆车了。

窦太后更是死了立梁王为储的野心,她积极督促汉景帝,建议他早日立皇子刘彘,以此安定人心,杜绝不必要的纷争和伤害。

刘荣和刘武先后落败,刘彘是否该出场了呢?他能够登上储位,难道仅仅凭借母亲的谋划吗?他自己会有什么表现赢得父亲汉景帝和朝臣们共同的肯定呢?

第三节 刘彘胜出

智对父皇提问

汉景帝早就留意刘彘了,这个出生时带着许多传奇色彩的孩子,自幼聪明伶俐,表现非凡,虽然处于荣华富贵之中,却从不骄奢傲慢,行为举止合乎礼仪,比其他孩子显得成熟而有谋略,深得后宫老幼尊卑诸人夸赞。早在几年前,汉景帝册封他为胶东王时,由于一心偏袒他,曾经私下问过他:“彘儿,你是否也想做天子,当皇上呢?”

这可是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成年人也难以圆满回答。如果回答不想当皇帝,那么就显示你胸无志向,不能继承大业;如果匆忙回答想当皇帝,那么就显得贸然激进,野心勃勃,而且妄言忘形,非常不慎重。要知道,帝位尊贵,哪里是一般人敢于妄想的呢?所以,汉景帝也许只是出于爱心试探自己的儿子,却没有深究其中道理,给小小的刘彘出了个大难题。

刘彘并不慌张,他瞪着一双天真的大眼睛,恭敬地回答父亲的问话:“天子是上天派遣到人间的至尊,儿子以为此事由天不由人。儿子愿意天天生活在皇宫里,在父皇跟前嬉戏玩乐。儿子不愿意看到由于自己贪图安逸而荒废了天子之道。”

如此回答,乖巧机警,圆满自然,超乎汉景帝的想象,他惊喜地看着刘彘,高兴地哈哈大笑着说:“彘儿果真天降奇才,小小年纪竟能深知天子之道!如果做了皇帝,必定是个有道明君。”

刘彘听父亲夸赞,忙说:“多谢父皇夸奖。”

汉武帝像

这时,王娡走过来,看到父子欢快地交谈,心里由衷地高兴。过了一会儿,有人进来奏报说匈奴使臣进宫求见。自从高祖刘邦征讨匈奴在白登被围失败后,汉朝采取联姻办法与匈奴修好,多年来,不断有汉室公主嫁到匈奴,成为维护两国关系的牺牲品。由于两国生活习性、地理风貌等等诸多不同,几乎无人愿意远嫁匈奴,而且嫁去的公主大多生活凄惨,再也没有机会回国探亲,只能郁郁而终。这次使臣来见,也是商议两国联姻之事的。

汉景帝看看王娡说:“匈奴此次联姻,夫人看派哪位公主合适?”

王娡对此事早就有所耳闻,她胸有成竹地说:“臣妾听说匈奴单于残暴骇人,如果把后宫公主嫁给他,岂不是害了公主。臣妾看不如从诸侯王爷府里选拔公主,这样也是一样的。”

汉景帝点头说:“嗯,朕也有这样的考虑,只是七国之乱刚刚平定,就从他们的属国选拔公主,似乎不大妥当。”他担心诸侯王再次造反,引起国家动乱。

王娡与汉景帝生了三个女儿,分别被封为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大女儿平阳公主十几岁了,说起来正到了出嫁的年龄,要是景帝提出远嫁自己的女儿,王娡又怎么敢表示不同意呢?她为了阻止女儿远嫁,忙再建议道:“臣妾听说吕后时期,曾经以宫女代替公主远嫁,现在,我们就认领普通宫女为干女儿,晋封她为公主,这样把她嫁过去也是一样的。”

汉景帝心疼自己的女儿,不愿意看到她们嫁到匈奴吃苦,想了想就同意了这个办法。刘彘站在一边玩耍,听到父母这段谈话,突然回头问:“匈奴那么残暴,为什么要与他们和亲?”汉景帝听到他稚嫩的问话,沉默无语。王娡忙说:“这是国家之间的交往,你小孩子怎么能懂?只要我们与他和亲,他就不侵犯我国边境了,知道吗?”

刘彘似懂非懂地说:“他敢侵犯我国,我国可以反击,把他们打败,叫他们永远也不敢再来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