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燕王府里的小侍童

二、燕王府里的小侍童

在风景秀美的滇池湖边,在平静安逸的家庭环境中,马和逐渐长大,转眼间成长为一个翩翩英俊少年,故乡的山水和小伙伴给少年马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然而,好景不长,在洪武十四年(1382),马和的人生发生一次重大变故,这场变故影响并改变了他的一生命运。

宋代,云南为白族首领段氏建立的大理国所统治。元宪宗三年(1253),元灭南宋前,忽必烈远征云南,灭亡大理国。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置云南行中书省,立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镇守西南边疆。忽哥赤死后,其子松山袭封梁王,继续镇守云南。大理国的最后一任国王段兴智则被任命为第一任大理总管,此后段氏子孙世袭大理总管。元顺帝至正年间,把匝剌瓦尔密(?—1382)袭封梁王,驻守中庆路(治今云南昆明)滇中地区。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割据四川的大夏政权派遣万胜、邹兴等分兵进攻云南中庆路,占领中庆城(今云南昆明),梁王兵败退守楚雄一带,向盘踞在大理地区的大理总管段功求援。段功出兵援救,挫败大夏军队,暂时保住了云南地盘。梁王重新回到中庆,恢复了统治,升段功为云南平章政事,并将女儿嫁给段功作为援救的奖赏。然而,梁王与段氏分别占据滇池和洱海地区,双方力量旗鼓相当,矛盾重重。为了对付大夏军队的进攻,他们暂时联合起来对外,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除。后来,梁王借故杀掉段功,此后与大理段氏长期失和,彼此攻战不断。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割据政权。洪武四年(1371),明朝军队平定了明玉珍的四川大夏政权后,有人建议乘胜进军拿下云南,消灭仍然割据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朱元璋考虑到云南复杂的地理、历史环境,认为“云南僻远,不宜烦兵”,决定采取先礼后兵的招抚政策。明朝廷多次派遣使臣前往云南招降梁王,试图以和平方式统一云南,但均无功而返。洪武五年(1372)六月,朱元璋又派翰林院侍制王祎携带诏降书不远万里来到云南,规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奉版图,归职方”。梁王拒绝了明廷诏谕,坚持割据一方,奉元正朔,不久杀死明使节王祎。洪武八年(1375)八月,朱元璋命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出使云南招抚梁王,结果吴云又在云南沙塘口被杀。

政治招降、和平统一云南的策略失败后,经过数年准备,朱元璋决定用武力平定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任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分任左、右副将军,统领30余万大军分路出征云南。大军出师之日,长江之上,旌旗蔽日,鼓乐喧天,朱元璋率文武百官为远征的将士们饯行。

傅友德统率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南京龙江出发,溯江而上,进入湖广,然后兵分两路,从东、北两方面夹击云南。北路由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率5万明军由四川永宁(今四川叙永)进逼乌撒(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这里为云南、四川、贵州3省交界处,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东路军由傅友德与蓝玉、沐英等率领由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进军贵州。东路军连克普定(今贵州安顺)、普安(今贵州盘县特区)及其附近地区,招抚了当地罗罗(彝)、苗、仡佬等少数民族,进逼曲靖。曲靖乃云南东部水陆交通要地,明军占据了曲靖,便扼住了云南的咽喉。梁王得知明军占领普定、普安等地后,立即派司徒平章达里麻调集精兵10万防御曲靖北郊的战略要地——白石江。明军日夜兼程,也先后抵达白石江的北岸,沐英一面虚张声势,令明军鸣金击鼓,摆出一副要渡江作战的态势,一面派出少量精锐部队渡江绕到敌军后方。明军吹起号角,擂响战鼓,在山林到处竖起大旗伪装兵营。达里麻果然中计,急换后军为前军助战,仓促回撤部分江边守军,掉头对付背后的明军。傅友德、蓝玉、沐英乘势指挥明军大举渡江,抢登南岸。顿时,矢石炮铳齐发,杀声震天动地。沐英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奋力拼杀。明军取得了战斗胜利,俘获梁王士兵数万人,达里麻最后也被生擒,云南曲靖遂为明军占领。白石江之战是明军平定云南的决定性战役。

接着,明东路军再分两路:一路由蓝玉、沐英率领,进军昆明;一路由傅友德率领挥师北向乌撒,以策应北路军。明军攻入云南曲靖后,由于梁王与大理段氏长期交恶,此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蓝玉、沐英统领的明军直扑中庆城,梁王见势不好,携妻带子弃城逃往晋宁忽纳砦(今云南晋宁新街乡梁王村),右丞相观音保等举城投降明军。很快,明朝大军跟踪尾追梁王至昆阳,两面夹击梁王及其残部,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降临到马和家乡。激战中,梁王见大势已去,绝望地驱赶妻儿投滇池而死,然后自己与部下一起自杀而亡。此后,明军势如破竹相继攻克大理、鹤庆、丽江等地。经过半年多的激战,明军平定了云南全境。明廷在云南建立了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沐英统领出征云南的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部分士兵屯守南疆。此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经营云南达260余年,直至明朝灭亡。

在明军平定云南的战争中,马和的家庭遭到战争的沉重打击。马和父亲马哈只作为元梁王统辖下的滇阳侯,在战争中只能站在梁王一边,支持梁王与明军决一死战,最后马哈只也血洒疆场,年仅39岁。作为梁王重要部下的后代,11岁的马和也被明军当成战利品抓进军营,做起了杂役。

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诏令傅友德、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回朝。马和随明军来到都城南京,并被明军当作征服云南的胜利礼物送给朱元璋,进入皇宫当了一名侍童。

入宫前,13岁的马和接受了残酷的“净身”手术。“净身”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惨无人道的野蛮肉刑,受害者在生理、心理上遭受严重摧残和极大伤害,少年马和也不幸成为这种酷刑的受害者。“净身”就是生殖器官的阉割手术,手术多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医官或刀匠主刀,医官先让男童喝一杯乌头酒(古代中医常以此作为麻醉剂),懵懂不知情的男童喝下后很快昏迷不醒。刀匠用盐水和辣椒水小心把男童下身清洗一遍,然后把阴囊连同睾丸一起切掉,用桑白皮丝结扎,然后把阴茎包皮提起来,露出龟头,将龟头切掉,创面敷上军功散(专治刀伤,有一定的消炎止痛功效),尿道插上麦管。“净身”手术后,男童要在一个四周既密不见光、又不透风的“蚕室”中静卧100余天,伤口才能逐渐愈合,许多男童由于感染等原因在净身手术不久便痛苦地死去。

历经百余日地狱般的煎熬后,马和幸运地活了下来。

“净身”手术的痛苦和屈辱没使马和消极沉沦,反而促使他性格和思想更加早熟,使他的思想和言行较同龄人更为沉稳。大多被阉割的男童成为宦官,主要供宫廷和皇族役使。现在,人们常把宦官都统称作“太监”,其实是不确切的,太监只是人们对宦官的尊称,就像人们把医生、护士、卫生员都尊称为“大夫”一样。明代宦官分为四等:一等叫太监,官阶正四品;二等叫少监,官阶从四品;三等叫左右监丞,官阶正五品;四等叫侍童,官阶不一。洪武十八年(1385),明将领傅友德、蓝玉率部调防北平府,协助燕王朱棣加强中国北方的军事防御,作为宦官侍童的马和也随军来到北平。在此后的几年里,马和跟随傅友德军队转战漠北、辽东等地。洪武二十三年(1390),傅友德军队划归燕王辖制,19岁的马和因少年老成、长相英俊、聪明能干被燕王朱棣选中,进入燕王府中服务,伺候燕王朱棣的起居。

明朝正史记载,燕王朱棣(1360—1424)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而实际上朱棣亲生母亲碽氏是一个蒙古族女子,是朱元璋的第六位夫人。传说,因怀疑碽妃与他人私通,朱元璋赐其“铁裙”(用铁片做成裙子),将她放置火上活活烘烤而死。按照封建礼制,皇位“传嫡不传庶”,有嫡子在,庶子绝对不能继承皇位,否则就是篡权夺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朱棣当上皇帝后,为维护皇位的合法性,指使御用文人篡改《太祖实录》,将自己描写成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生第四子,极力掩盖庶子的历史事实。后来,朱棣在南京修建了壮观的大报恩寺塔,表面上是为报答父皇母后之恩,而实际是为报生母碽氏的生育之恩。然而,一直到死,朱棣都未公开承认生母碽氏的身份。

洪武三年(1370),11岁的朱棣被父皇朱元璋分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21岁的朱棣正式就藩北平。当时,蒙元的残余势力虽已被赶到了漠北蒙古草原一带,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时常南下骚扰、劫掠明朝北方边境地区。北平作为明朝北方军事重镇,对于巩固北方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朱棣多次奉命以燕王身份统帅明军北征蒙元残余势力,这一方面锻炼了他的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他在明廷朝野的影响力。

洪武二十三年(1390)元月二日,朱元璋命晋王朱棢、燕王朱棣率军队分路讨伐逃至塞外的元军残部。三月初,朱棣率师行进至塞外古北口一带,远望茫茫无边的黄土沙丘,却不见敌人的踪影。他便派出骑哨四处侦查敌人踪迹,最终获知元军乃儿不花所部驻扎在迤都(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以北)一带。此时的塞北春寒料峭,朱棣指挥明军冒着严寒如天降神兵杀到迤都,将元军乃儿不花部包围。朱棣恩威并施,最后明军以微小的代价迫使乃儿不花率部众数万人投降了明朝。捷报传至南京,朱元璋大喜过望,笑对众臣道:“此次肃清漠北之敌,燕王功不可没。”随即派人给燕王部队送去赏银钞100万锭,奖赏燕王将士。此后,朱棣获得朱元璋的信任,逐步掌握了明朝北方军队的指挥大权,成为诸王中实力最强大的藩王。

侍奉燕王朱棣是个十分辛苦的活儿,一天到晚,要随叫随到,少年马和因贪睡,时常因此误事,没少挨打。后来,有好心人告诉他多喝茶能够少睡觉,于是他就开始喝燕王朱棣的剩茶。小孩子嫌茶水太苦,就放了糖去喝。果然喝了甜茶,就不爱睡觉了。燕王朱棣也逐渐喜欢上这个聪明勤快的侍童。特别是在随侍燕王北方征战期间,马和的谦虚好学、聪明能干等品质得到朱棣的欣赏,被选为贴身侍卫。为了提高内侍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朱棣还选派了一些博学儒士到燕王府给他们辅导文化。此外,元灭南宋后,南宋朝廷的大量图书由海路运至元大都(即北平),加上后来元朝宫廷的藏书,朱棣入主元朝旧宫后,这些藏书都成为燕王府藏书。丰富的藏书,为马和等王府内侍们博览群书、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加之,马和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凭借其学识和才干很快从众侍童中脱颖而出。

在燕王府,马和还结识了朱棣的谋士道衍法师。道衍法师,俗名姚广孝,出生于苏州长洲(今苏州市吴中区)的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好学,14岁落发为僧,法号“道衍”。他擅诗书画,通兵法,精儒、佛、道诸家之学,是元末明初江南的知名高僧。洪武十五年(1382),他经友人举荐入京,朱元璋派他前往北平住持庆寿寺,并辅佐燕王镇守北方,由此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道衍法师与马和交往密切,“时时屏人语”,并且还将马和收为佛门弟子,给他取了一个法名“福吉祥”,出资以“福吉祥”的名义刊刻佛经,分发给各个寺庙。除了佛教知识,道衍法师还向马和传授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宦官在世俗人眼中都是刑余之人,道衍教育郑和,不管世俗如何褒贬和蔑视,作为一个宦官要懂得自尊自爱,不仅要做一个正常的人,而且要成为人上人。只要不懈努力,忍辱负重,定能成大器;努力学习,学问既要精深,也更广博,那些为士大夫不齿的杂学也应学习,杂学更能培养人的心性,造就自己各方面的才能。

在道衍法师的引导下,马和饱览群书,逐渐成长起来。此时年方20的马和作为内官近侍,鞍前马后,随侍护卫燕王征战北方各地,多次参与了征讨蒙元残余势力的战斗,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磨炼。在与燕王的密切交往中,马和与燕王的情谊日深,燕王对他也更加信任并经常委以重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