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从复苏走向复兴(代序) 马凯

传统诗词从复苏走向复兴(代序)

马 凯


2012年9月28日,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正式启动。其时恰逢孔子诞辰2563周年。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倡导诗教的圣贤之一。在《论语》中,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总之,在孔子看来,人们启蒙求知是从学诗开始的,学诗可以启迪心智、感发志意,可以提升眼力、博观事理,可以交流情感、促进合群,可以直抒胸怀、释放情绪。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是说《诗经》305篇,孔子都能把它们配乐歌唱。在孔子诞辰日启动“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再次向世人展示,尽管经过历史曲折,但先贤们创造的中国诗教文化传统并没有断失,相反仍在延续和发展。

几千年过去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光辉诗篇,在记载历史、传承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交流情感、享受艺术、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诗词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以汉字为载体,把汉字“方块、独体、单音、四声”的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按照合乎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形成了同时兼有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和简洁美的大美诗体,使诗作语言精练、易学好懂、上口好记,是世界上许多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世世代代,多少人是吟诵着中华诗词认识汉字的,多少人是欣赏着中华诗词感悟中华文化的,多少人是吸吮着中华诗词的乳汁成长的。我们为我们的民族有那么多光彩的诗篇和杰出的诗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中华诗词正在从复苏走向复兴。现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诗词学会,不少市、县也成立了诗词学会,许多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部队也成立了各种诗社,各类诗词学会会员、诗友以数百万计,公开和内部发行的诗词刊物有数百种,每年刊登的诗词新作也以十万计,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中华诗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在中国诗歌的百花园中,争相绽放,形势喜人,令人振奋。

本次“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的开展,将会对方兴未艾的中华诗词热潮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人们期待着更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官兵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华诗词、热爱中华诗词、吟诵中华诗词、享受中华诗词,期待着人们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表现新境、反映时代、抒发真情的优秀诗作,期待着中华诗词更为广泛更加深入地走进学校、企业、农村、部队、机关,走上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视频、微博、手机短信,为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引自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在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的致辞,原文曾刊发于《光明日报》2012年9月29日第04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