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些事

那年那月那些事

女红

一拨妇女扎堆,边织毛衣边拉家常,只见粗细不一的棒针缠着五颜六色的绒线在一双双巧手下舞动,像是在编织着她们的生活。这情景让我拾捡起几朵做女红的花絮,小时候,是妈妈的徒弟;出师了,是妈妈的助手;后来,成了那牛郎和牛犊的织女。在那开会大流行的年代,也是妇女们手织毛衣的鼎盛时期,上面开大会,下面编织会,连坐公共汽车那当儿也见缝插针。织着织着,每长一寸都有一种成就感;每出一件作品,都像是收获一件战利品。每件作品随着孩子的长大,织了拆,拆了织。一件又一件,年复一年。在最困苦的时期,毛衣要织,小毛头要带,ABC也要学。往往是手上织、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读;孩子在旁连滚带爬,还得时不时地拽他一把,似有三头六臂之技,这光阴也算是充分利用不虚度。一天来了同学青和慧,见这场面,自告奋勇帮我织毛衣。不到一周,两件漂亮的绒衣送上门,一件绿色一件蓝色,儿子也煞是喜欢,后这干脆被称为“阿姨绒衫”。几十年了,“阿姨绒衫”已没了踪影,可那个年代的印记和情感却刻在了岁月的年轮上,刻在了心上。它记述了那一代妇女丰富的生活,辛苦但完美,充实且幸福。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买现成的毛衣,手织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现在会做女红的女孩子可谓凤毛麟角。女红虽然渐渐远去,但它的故事,它的情愫,永远挥之不去……

多彩月子

英国王妃产女不做月子引网友激辩。有说辣妹产后没多久进健身房锻炼的,也有说好好坐月子,否则老了会落下一身病的。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说说我的经历与看法。当年因艰难困苦,产后才五天,冒着十一级的台风骤雨为生计奔波,当晚高烧40度;接着产后才十多天就去上班,八月份的酷暑,还日晒雨淋的,曾两三次晕倒在公交车与马路上。如今已花甲之年,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算硬朗,只是当年烂了两颗牙,哪有坐月子不刷牙的,都说“生一个娃,烂一口牙”。所以月子咋个过法也没明文规定,根据自身条件和身体状况,有福享也别错过,但不必有太烦琐的讲究与束缚,尤其不刷牙的制度坚决得废除,眼下都流行科学坐月子。还据说畲族女人生了娃,男人立马感到筋疲力尽,然后是女人下地干活,男人坐月子。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带子上课

看见这张母亲抱孩子讲课的照片,好心酸!想当年自己也是几次抱着嗷嗷待哺的儿子站讲台、上考场。有两次去夜校教课,他爸没按时下班来“接班”,临时上哪找人照看,咬咬牙抱起几个月大的孩子上课堂,交给最后排的一个女学生求她抱着我的孩子上课,其中一次那小不点闹肚子,女学生没见过“世面”,那张苦脸至今还记得!还有一次自己口语考试,邻居大妈说好替我看下孩子,可人家忘了看戏去了。眼看着考试临近,万分火急,又只能抱着儿子上考场,老师见状就让我先考。当年还有妈背上的孩子,有些母亲就背着孩子劳作,如今的妈咪们是否有点不可想象呢!

夜行山路

前天经过康乐坊华盖山山脚,想起80年代初,有一次被集中在海坛山的海员俱乐部里做招生录取工作,晚上还要去夜校教课捞点外快,夜校设在中山公园旁的市卫生学校里。走大路嫌远且时间来不及,就抄近路,翻过海坛山,穿过康乐坊,再翻过华盖山,下来便是卫校。下课后九点多了,原路返回海员俱乐部。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一个女子在夜晚独自翻越两座山,还优哉游哉,换成现在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的。

在那个不知道什么叫骗子腐败分子,什么是转基因毒食品的年代,虽然为生计奔波如此辛劳,但衣食住行还算踏实。

自行车上的幸福

见街头的便民自行车,想当年也就是这样一辆车,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息和甜酸苦辣。一般父亲是车夫,驮着后面车架上怀抱孩子的母亲,慢慢孩子长大了晋升到前面车架管上的“座位”,后座妈妈的怀里又抱上了老二,甚至还有肚子里的老三。就这样,一家三口、四口或五口,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家人紧紧地挨在一起。那时的人感觉过得很甜,根本不知啥是苦,可如今的奔驰宝马有时反而带给人苦恼多多。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怀念当年的那份幸福感和对幸福的理解。常听人说,你看某人真幸福或这个人真苦,其实幸福也好痛苦也罢,不是来自别人的嘴巴和眼睛,而是源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少富人的烦恼人家看不见,而乞丐内心的乐趣和轻松或许别人也无法体验,幸福和痛苦都不是一种现象和状态,而是一种感受。

打字机

整理杂物时发现了它——三十几年前的英文打字机,如今说来算是“古董”了。那是1983年,中文打字机个人不许购,单位购还得公安部门批,此物属特批控管商品,可对英文打字机还是“赦免”了。那时想业余挣点外快,托人去上海买了这宝贝,人民币180块,也算是“窜起打一棒”了。一到手,还不知咋用,就来了业务,于是就赶鸭子上架。当时改革开放刚掀盖头,市招商局第一次招商会的第一份外文文件,就出自这台打字机,后来陆陆续续大大小小的业务,它立下了汗马功劳。体会最累的是校对,蜡纸卷在小小的滚筒上,调整齿轮,一行一行地对,发现错的涂上更正液,在上面重新打,眼睛特累。如果不油印,用色带直接出文件,万一出差错是不能修改的,哪有像今天这样,在电脑上如此得心应手。

当年,小家伙见我打字总会说,妈妈又弹琴了,噼噼啪啪真好听。有时趁我不注意,上去乱敲一通,糟了,打好的文件上多了几个“不速之客”。那些年,夜深人静,那个小楼里发出的击键声常是邻居们第二天的话题。

后来电脑问世,这台英文打字机也退休了,三十来年没碰它了,击了几下感觉不大灵了。一个时代过去了,虽然它早已返乡告老,但那噼里啪啦的击键声、蜡纸的油墨香,还有更正液那种伴有酒精的气味,依旧那么熟悉,那么让人怀恋……

学琴所得

无意中,发现那张简简单单的黑白世界,那个拉小提琴的背影。十八岁那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把小提琴,清楚地记得,人民币38元。四十多年前的38元,算得上一笔投资了,我知道,那是父亲对我的栽培。从此,我开始了对音乐的追梦。每天五六个小时的练琴是家常便饭,下颌红肿了,长疹了,长痱了,指尖长茧了;夜深人静怕影响邻居,父亲给我买了弱音器,还时常笑着点头连说好听,其实我知道,哪有他说的那个好听,他是在鼓励我。后来学校演出,也跟着乐队上台浑水摸鱼过几回。随着为人妻为人母,这把心爱的小提琴渐渐地失宠,被我打入了冷宫。20年前的春天,我重新将它捡回,但最终还是被压在了生活担子的下面。今天,当我又一次捡起它,发现就连那副架势也只是成了一种摆设!是啊,一路上许多东西一直被抛在春天的路口,只因忙于赶路,都没来得及弯腰将它捡起。但音乐代表着一种艺术魅力与精神价值,只要曾经有过,有过一个精神世界让自己遨游,构成人格修养,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有些东西尽管已回到原点,但还留得住那种精神!

偶遇老友

去公园赏郁金香,偶遇一位老同学兼老同事,干脆说老友吧,甚是高兴,多年不见也很少联系,却一见如故。读高中时,她高我一届,毕业后在同所学校代过课,后来各走各的。八十年代初在去往上海的民主轮船上突与她相遇,记得当时她大概刚结婚不久,那次认识了她的那个他。倚着轮船甲板的扶栏,看着朵朵翻滚的浪花,四人谈笑风生,那时我们多年轻啊!再后来偶见她在报上的一块豆腐干,记得题为“女儿的第一次社交”,知道她有了女儿。说起来她还是个才女,继承了画家父亲陈沙兵的基因,画得一手好画,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我们的父辈也有着相似的经历,战争年代的磨难、特殊年代的遭遇,致使我们敬爱的父亲都英年早逝。我们也都传承了父辈留予我们做人的道理与精神,如今我们都已过了当年父亲别离人世时的年龄。这岁月哪!相遇勾起珍贵的回忆,相遇有说不完的话,相遇让晚年更富有!

那时的书单与读书

整理书房时看到达尔文著的《物种起源》,便想起了另外两本书,康德写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这三本书是就读高中时父亲要我读的。当年逢暑假,为能吹点凉风,坐在走道楼梯口读,邻居路过便凑过来瞄一眼,然后疑惑的目光似乎在问:小姑娘能读懂这些吗?是啊,一知半解也好,一窍不通也罢,那年代没书读,好多书被列为“封资修”而禁锢,老爷子只能自己读啥让我也读啥,还有《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也成了我当年的书单。

多年后认识了现在的另一半,见他也在读那三本书,这大概是那个读书无用论年代没书读的写照吧!高中毕业后自学英语,踏破书店寻不到一本英语教材,一天父亲买来一本汉语读本,是老外学汉语用的,父亲说,你就拿它倒过来学吧。后来拜师也没教材,只得拿当时唯一能买到的英文版《毛泽东选集》甲种本当教材。后听说市图书馆有英文原版的《鲁滨孙漂流记》,开后门还只许出借一星期,那时还没有复印机,几个学英语的伙伴就轮流着抄,上白班的夜晚抄,做夜班的白天抄,就这样奋战一周,诞生了手抄本,这也成了我们的教材。

如今书海辽阔任你游,岁数越大越感到自己读得太少,但重要的是要读好书,几本好书可以造就好人生。读书要慎加选择不可滥读,当今由于利益的驱使,平庸作品乃至坏书经包装与炒作,扰乱人的视线,令人受害而不自知。再者单靠报纸、网络或流行阅读物是难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可杰作不如时髦读物来得适口富有刺激性,但那里有心血、智慧、学问与价值,让你获得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