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因为嫁得好而名载史册,其实,她的娘家也很有声望。长孙氏出于北魏拓跋氏,这个家族的血液里传承着鲜卑皇室贵族高贵的血统,长孙皇后的父亲智勇双全,多次平定边患。长孙皇后继承了长孙家族的睿智与勇敢,跟随丈夫走向历史的台前,成为令无数人敬仰的一代名后……
长孙家族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后宫女人的身影,她们或是凭借儿子,或是凭借丈夫,走到历史的前台,在史册的深处留下了她们的名字。
在这些女人当中,长孙皇后应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才思敏捷,能写出许多流传后世的诗歌;她睿智聪颖,一次次地匡正丈夫在施政过程中的错误。她是李世民心中分量最重的女人,可惜英年早逝。在她死后,盛世唐朝英主李世民的后宫不设皇后,因为,在李世民的心中,这个位置只有长孙皇后才配。在她死后,留给李世民的是不尽的思念,她在夫君心中的分量堪比江山。
在历代帝王身边的女人,多以色相迷住了君王,比如刘邦宠爱的戚夫人。但是,长孙皇后让男人着迷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她让男人心动的还有她的睿智、果敢和胸怀。所以,像长孙皇后这样的女人,应该算是女人中的极品。这样的女子,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岁月越久就越发香醇,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女则》当中,解读出她的智慧……
长孙皇后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魅力女人?关于她的故事,还要从长孙家族的兴起说起。
长孙是一个鲜卑姓氏,据说魏献文帝的三哥就是这个姓氏的源起之祖。原来是拓跋氏,由于位居宗室之长,所以改称长孙氏。
从魏至周又到隋,长孙氏尽管跨越了三个朝代,但这个鲜卑皇室家族却一直传承不息,而且都爵尊禄厚。长孙氏的高祖长孙稚,为大丞相、冯翊王。曾祖长孙裕为平原公,祖父长孙兕为左将军。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曾经是北周的一名将领,生于河南洛阳,十八岁的时候就做了司卫上士。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崇尚武功,很多贵族子弟在交游的时候,都以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武艺为荣。那时长孙晟还是一名少年,但他却能在比赛当中崭露头角,每次比赛都会拔得头筹。
根据隋书记载,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长孙晟虽然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但当时却没有人注意到他,后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命运让他遇到了杨坚。
当时的杨坚还没有做皇帝,但却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贵族,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战功赫赫,官至柱国,封隋国公。
杨坚十四岁就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父亲杨忠死后,杨坚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袭隋国公之职。杨坚发现了长孙晟之后,非常惊喜,他拉着长孙晟的手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这句话的意思是:“长孙晟这个年轻人武艺超群,言语得当,而且还多有奇谋,以后的名将一定就是这个人啊!”可见,杨坚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不仅杨坚对长孙晟的评价很高,就连突厥的首领也对长孙晟另眼相看。北周大象二年(580),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周宣帝将赵王宇文招的女儿许配给沙钵略可汗。
北周曾先后派了数十名使者前往突厥,但沙钵略可汗对这些使者都很轻视,表现出傲慢无礼的样子。
当时,北周和突厥都在暗中较量,想通过使者来展示各自的实力。北周选了数十个使者都没有受到突厥首领的重视,最后选派长孙晟为使者,做汝南公宇文神庆的副手,送千金公主至沙钵略可汗处完婚。
沙钵略可汗见到长孙晟之后,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经常与他一起外出打猎。有一次,沙钵略可汗看到两只飞雕在争肉吃,便递给长孙晟支箭,并对他说:“请射取之。”
这才是真正的“一箭双雕”,难度可想而知。但长孙晟毫不犹豫,驰马而奔,正遇双雕相攫,他一箭射穿了双雕。
沙钵略可汗见了大喜,命突厥国的贵族子弟都要跟长孙晟亲近,向他学习射箭的本事。因为沙钵略可汗对长孙晟格外重视,所以长孙晟在突厥停留了一年之久。
分化突厥
当时,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处罗侯很得民心,结果他遭到了沙钵略可汗的猜忌,处罗侯便暗中派出心腹与长孙晟结盟。从此,长孙晟便在突厥乘游猎之机,侦察突厥山川地形和各个部落的实力。
长孙晟从突厥回到北周之后,杨坚已经当上了北周的丞相,长孙晟便将突厥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杨坚,杨坚闻后大喜,遂将长孙晟迁为奉车都尉。
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丞相杨坚接受禅让,登基当了皇帝,历史上称杨坚为隋文帝,改元开皇。杨坚当上了皇帝,突厥的沙钵略可汗感觉很不爽。
同年十二月,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责怪隋朝给他的礼太薄,他说:“我跟北周的皇帝本来是亲戚,现在隋国公自立为皇帝,如果我不出头,有什么脸面去见我的妻子?”于是,沙钵略可汗以为妻子的娘家报仇为借口,与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一起联兵攻陷临榆关,并约同各部落准备大举攻隋。
当时的隋朝刚刚建国,基础还很薄弱,听闻突厥要攻隋,隋文帝非常害怕,下令北方修缮长城,加强幽州、并州等地的守备。
因为长孙晟对突厥国的情况非常了解,便写奏折给隋文帝,提出了让沙钵略可汗跟他的叔侄兄弟之间产生猜忌,以分化瓦解突厥进攻的建议,并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提议。
隋文帝看了这份奏折之后非常高兴,马上召见了长孙晟。长孙晟在皇帝面前口述了突厥国的地形特点,并画出了山的形状,因为他曾经在突厥生活过很长时间,所以对那里的地形了如指掌。
隋文帝听完长孙晟的叙述,深感新奇,不但采纳了长孙晟的提议,还立刻派太仆元晖为使者,出伊吾首至西面的达头可汗处,特赐狼头纛,故意表示钦敬,对他的礼数非常周到。当达头可汗回访的时候,隋文帝又假意将他的使者引到沙钵略可汗的使者面前,而且故意厚待达头可汗的使者,让达头可汗的使者坐在上位。这一出反间计实施之后,沙钵略可汗果然上当,他与达头可汗之间发生了猜疑。
然后,隋文帝又授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带着大量的财物,分赐给予奚、契丹等部族。长孙晟来到处罗侯处,利用彼此是老朋友的这一层关系,在处罗侯处安插了很多心腹,让这些人给他做内应。这样一来,突厥内部被分化,沙钵略可汗变得非常孤立。
开皇二年(582)二月,隋文帝下令撤回准备进攻陈朝的军队,集中兵力抗拒突厥。
四月,突厥大军进犯隋朝的边境,当时沙钵略可汗率军十余万人,隋朝军队一方面组织有效的抵抗,另一方面继续分化瓦解突厥国几个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突厥内部出现了分歧,沙钵略可汗欲继续南进,达头可汗不从,引兵退走。长孙晟乘势用计,在加强隋朝各地守御作战的同时,采取分化瓦解突厥的策略,削弱和孤立沙钵略,终于遏制了突厥大规模攻势,在这次对突厥的战争当中,长孙晟居功至伟。
经过此战,隋文帝深知突厥危害之大,为使隋立于不败之地,隋文帝暂时实行战略防御策略,同时加强反攻准备,充实国力和军力。
至开皇三年(583)四月,乘突厥内部矛盾加剧与灾荒严重之机,隋文帝命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窦卢勤、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并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
当时正在窦荣定军中任偏将的长孙晟,乘机离间突厥各部之间的关系,他派人对阿波可汗说:“摄图每次来都能取胜,而你刚刚进入战争就失败了,这是突厥的耻辱,你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你的兵力跟摄图相当,现在摄图胜利,受到了大家的崇拜,如果你战败了,导致国家受辱,这样一来摄图必然归罪于阿波,乘机消灭你的部落,希望你自己掂量一下,能抵御得了摄图吗?”
阿波可汗的使者来到隋朝之后,长孙晟又对使者说:“现在达头跟隋朝联合起来,摄图不能对他怎么样。可汗为什么不依附隋朝天子,然后再跟达头联合,这样你就会非常强大,这才是万全之计。难道不比你兵败负罪之后,归到摄图的帐下,被他杀害、侮辱强很多吗?”
阿波可汗接受了长孙晟的建议,派人随长孙晟入朝议和。
当时沙钵略可汗与卫王军战于白道,听说阿波可汗心怀二意,加上平日素忌阿波可汗骁悍,沙钵略可汗一气之下,抄掠了阿波可汗所占据的北牙,俘虏了他的部众,还杀了他的母亲。
因此,阿波可汗没有了落脚之地,于是投奔到达头可汗那里。达头可汗闻讯大怒,于是借兵十余万给阿波可汗,阿波可汗在东面出击沙钵略可汗,收复了故地,收聚被打散的兵卒数万人,继续与沙钵略可汗对垒。阿波可汗骁勇善战,在战斗当中多次获胜,他的势力大增,沙钵略可汗则从此由强变弱,于是又遣使到隋朝说,原来北周的公主自愿改姓请求成为隋文帝的女儿,隋文帝杨坚顺水推舟地答应了这一请求。开皇四年(584),隋文帝遣长孙晟以副使的身份,跟随虞庆则出使沙钵略可汗部落,赐原北周的公主改姓为杨氏,改封大义公主并赐婚于沙钵略可汗。
长孙皇后画像
在接杨坚的圣旨时,沙钵略可汗拒不行跪拜之礼,局面一时僵在那里。长孙晟劝说道:“突厥可汗跟隋朝皇帝都是大国天子,可汗不行跪拜之礼,我们怎敢勉强?但公主现在是隋朝皇帝的女儿,可汗是大隋皇帝的女婿,怎么可以无礼不尊重您的岳父呢?”
沙钵略可汗这才笑着对左右官员说:“我应该拜我夫人的父亲,我必须服从。”于是沙钵略可汗拜了隋朝皇帝的诏书。从此沙钵略可汗自愿降格,成了隋文帝名义上的女婿。
开皇五年(585)七月,沙钵略可汗向隋朝请和称藩。从此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隋朝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长孙晟因为分化突厥有功,还朝后被隋朝皇帝授左勋卫车骑将军。
平复边患
就在隋朝平复了北部边患,开始进入发展时期以后,皇帝的后院再起风波,这个事情的起因要从太子杨勇被废为庶人开始。
杨坚与皇后独孤氏共有五个儿子,即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和汉王杨谅。
杨勇是隋文帝的长子,他非常好学,喜欢辞赋。在北周时,曾任洛州总管、上柱国、大司马,统领禁卫。隋朝建国后,杨勇作为长子,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但是,杨勇的性格有一个弱点,他喜欢奢华,还豢养了很多内宠。他的所作所为,与他母亲独孤氏一向崇尚简朴的个性发生了冲突,导致母亲独孤氏开始对他产生了反感,再加上弟弟杨广经常在父母面前告杨勇的状,杨勇渐渐被父母疏远,最后,随着猜忌加深,杨勇被废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
仁寿四年(604),杨广害死了父亲隋文帝,继承了皇帝位。
杨广即位后,杨勇被赐一死,死后被追封为房陵王。杨勇的死,引起了其他人的不安,汉王杨谅是隋文帝的第五个儿子,在隋文帝生前,他曾任并州总管,统领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距黄河的五十二个州,具有很强的实力。
杨广扳倒了太子杨勇、被立为太子之后,汉王杨谅心里就不服气。父亲隋文帝死后,杨广继位,眼看大哥被杨广赐死,杨谅开始感到不安,他深知二哥杨广心狠手辣,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兵反抗。
杨谅起兵之后,出师不利,节节败退。隋炀帝采纳了杨素的推荐,起用以前的江州刺史李子雄为上大将军,并以长孙晟为相州刺史,征集山东兵,与李子雄共同配合镇压杨谅的军队。
由于长孙晟的儿子长孙行布在杨谅部下,所以长孙晟推辞说:“我儿子行布,今在逆地,如果我接受这个重任,我感到很不安。”
隋炀帝说:“你是一个勤奋而诚实的人,朕是知道的,今天相州这个地方,本来是齐国之地,人心浮躁,很容易被鼓动起来,如果这个地方出现了变故,就会助长敌人的势力,所以我想要把这个地方管理好,这个人非你莫属,这也是我使用你的原因,希望你不要推辞。”长孙晟听了隋炀帝的话之后奉命出兵,结果攻破了杨谅的军队,回军后转为武卫将军。
大业三年(607),炀帝想要到北部去巡视榆林,还要到塞外去炫耀武力。但是,他也怕启民可汗因为惊惧而造成叛乱,于是,先派长孙晟到启民可汗部宣旨。
启民可汗听说之后,便召集部落首领一起来接圣旨,长孙晟见这个地方杂草丛生,想要命令启民可汗亲自除草,并且让各个部落的酋长都看到,可汗对皇帝的敬重和畏惧。但是,长孙晟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他用手指着大帐前的杂草说:“这种草的根非常香。”
启民可汗听了,很奇怪地说:“这个草并不香啊。”
长孙晟又说:“天子马上就要来到这里,诸侯都亲自洒扫,除掉路边的杂草,来表示对皇帝的忠诚之心,现在我看到您这里杂草丛生,想必一定是非常香的草了!”
启民可汗这才领悟到长孙晟话里的暗示,他急忙说:“这是我的罪过,我的骨肉都是天子所赐,为天子效力,怎么敢推辞呢?”说完,可汗拔出佩刀,亲自除草。各个部落的酋长见状,也争相效仿。
启民可汗又下达命令,举一国之力修御道,西起榆林,东达蓟县,修成了一条长三千里、宽百步的御道。隋炀帝听到此事,非常高兴,任命长孙晟为右骁卫将军。
大业五年(609),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岁。在他的一生中,同突厥交往长达二十多年,虽然没有亲自指挥过重大的战役,但他凭着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代宰相
说起长孙家族的显赫,离不开大唐皇后长孙氏。而在长孙氏的一生当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一个人,要数她的舅父高士廉。高士廉,名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他的妹妹嫁给了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为妻,生了一子一女,外甥就是长孙无忌,外甥女就是李世民的结发之妻——长孙氏。
自从妹夫长孙晟病故以后,妹妹和两个幼小的孩子被长孙晟前妻的儿子逐出家门,这个时候,高士廉向妹妹和外甥、外甥女伸出援手,将妹妹和两个外甥接到自己家抚养。
他看到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才能出众,便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了他,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后来,高士廉得罪了隋炀帝,被发配岭南。高士廉是一个孝子,因侍奉父母至孝而闻名。他流放的地方,多有瘴气引起的瘟病,所以父母不能一起前去,他留下妻子鲜于氏在家中侍养父母。
他担心供应生活的财物不够,又想到妹妹和外甥、外甥女没有居住的地方,就卖了大房子,买了小房子来安顿他们住,把剩下的钱财分给妹妹,让她好好抚养两个孩子,自己轻装离开。
不久赶上天下大乱,朝廷的命令阻断了,高士廉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他曾白天小睡,梦见母亲和自己说话,好像在母亲膝下,梦醒以后涕泪流了很多。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亲的音讯,谈论的人认为这是他的孝心产生了感应。
后来,萧铣被唐朝平灭后,高祖李渊命高士廉巡按岭南诸州。后来他升迁为雍州治中,而当时他的外甥女婿李世民为雍州牧。
高士廉善行政、懂文学,因为他与长孙氏的关系情同父女,所以自然成为李世民的心腹。他参与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在胜负难料之时,他从监牢里释放囚犯,授以兵甲,还亲率吏卒组成临时的部队驰援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之后,高士廉除了是皇帝的舅丈之外,同时也是李世民的肱股之臣,他不断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厚待,先后担任侍中、义兴郡公安州(今湖北安陆)大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申国公。
贞观十六年(642),他上奏章请求致仕。贞观十七年(643)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高士廉位列第六。
贞观二十年(646),高士廉生病了。唐太宗亲自到他家看望,于是君臣共叙生平之事感慨万千,唐太宗流泪叹息着和他诀别。
高士廉一生为人谨慎缜密,他病重时,将自己表奏皇帝的草稿一概焚毁,也就是说,这位谨慎的人把许多秘密带到了坟墓里去,不让任何人知晓。这也许是从魏徵的身上吸取了教训,因为魏徵死后,留下大量奏章,唐太宗担心泄露机密,以至于龙颜大怒,导致“停婚仆碑”的严重后果。
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壬辰(初五)日,高士廉病死,终年七十二岁。当时太宗刚刚饮服“药石”,当时认为这种药既“壮阳”又“保健”,实际上,是一种毒性很大的药物,类似炼丹之类的东西,当时有很多贵族因为服用丹药而死。
唐太宗听说舅丈病故,急忙整装要亲自看视,但是,高士廉的外甥、也就是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急忙策马来到李世民的必经之路,跪伏于半路迎接皇上,痛哭陈说高士廉临终前的遗言,他把舅舅临终的话转告给皇上,说千万不要让皇上亲临,因为“饵石临丧”是医家大忌,一切都要为皇帝的健康考虑。
长孙无忌劝说了半天,才把药性正在发作的李世民给劝回宫去。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得出高士廉的谨慎,高士廉让自己的外甥在半路拦住皇帝,不要到自己家里去,是因为怕皇帝万一在亲自探视的过程中,身体中的毒性发作,如果真的死在自己家里,自己的家族难以保全,还会殃及子孙。
高士廉死后,李世民给了他极高的荣誉:赠司徒,陪葬昭陵,谥曰“文献”。
高士廉的后代三代宰相,儿子是尚书、驸马,外甥为太尉,外甥女为皇后,在北齐皇族当中,是下场最好的,即使日后长孙无忌被诛,其子高真行也仅仅被贬官而已,没有受到更大的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