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社会的到来 宗教美术及罗马风格

基督教社会的到来 宗教美术及罗马风格

宗教美术作为“用眼来看的圣经”的发展过程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基督教控制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切。早晨随着教堂的钟声开始一天的生活,在安息日去教堂向神祈祷。教堂不仅是祈祷之地也是集会场所,有时也用于商业和审判。

基督教在392年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在西欧也并不是立即就确立了统一的基督教社会。

5世纪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诞生了后来的五大总部:“罗马教会”“君士坦丁堡教会”“安提约基亚教会”“耶京教会”“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罗马教会为了在西欧扩大势力范围决定与法兰克国王联手。

法兰克王国是指在5世纪—9世纪统治西欧的日耳曼人国家。法兰克王国的繁荣,可以分为前期的墨洛温王朝时代和后期的加洛林王朝时代。

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第一代君主是克洛维一世(在位时间:481年—511年),他的妻子是一名基督教教徒,他在496年也接受了基督教洗礼改信基督教。罗马教会为了今后可以在西欧拥有广大领土的法兰克境内更方便地传教,把一国之君收为了基督教教徒。

法兰克王国的历史

基督教源于犹太教教徒拿撒勒的耶稣开始的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其实就是从犹太教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宗教派系,也就是说,耶稣本人及他的追随者原本都是犹太教教徒。这些追随者和其他犹太教教徒之间的区别在于,对他们而言救世主就是耶稣,“救世主(基督)=耶稣”是基督教的绝对宗教原理。

在基督教向国际宗教发展之际,犹太教的《圣经》作为《圣经·旧约全书》被基督教所用,但《圣经·旧约全书》中神的容貌是不允许被看到的,所以原本与犹太教同宗的基督教为了避免偶像崇拜,无法发展宗教美术。

教堂内装饰着的宗教美术(科隆大教堂《戈罗主教的十字架》970年左右)

©Elya

阿尔卑斯以北的欧洲在当时属于文化发展落后国,把《圣经·旧约全书》《圣经·新约全书》中的故事用图画的形式来给那些不会读书写字的人传授基督教,宗教美术就这样作为“用眼来看的圣经”获得了肯定并变得极为重要。为了传达基督教教义,在教堂内开始装饰关于《圣经·旧约全书》《圣经·新约全书》教徒相关故事的宗教美术作品。

基督教中的最大教派“罗马教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克洛维一世去世之后,墨洛温王朝维持了2个世纪。后来大臣查理·马特(688年左右—741年)手握实权,而查理的儿子丕平三世(在位时间:751年—768年)废除了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自封为王,法兰克进入加洛林王朝时代。

丕平三世为了强调自己称王的正统性,决定和罗马教皇联手。754年罗马教皇斯蒂芬三(二)世(在位时间:752年—757年)赶赴巴黎,在圣彼得大教堂给丕平三世、他的妻子及他的孩子们作“圣别”。通过“圣别”,他们宣称自己“由神涂油”,向世人宣扬加洛林王朝王位继承的正统性。

800年,丕平三世的儿子查理曼(在位时间:768年—814年)在罗马加冕成为“(西)罗马大帝”,通过这次戴冠称帝再次加强了王位的正统性和权威。

就这样王权与罗马教会强强联手,西欧的基督教教化(天主教教化)得到了大力发展。

由修道院的兴起而诞生的罗马风格

在查理曼去世之后,法兰克王国分崩离析,北欧进入一个混乱的时代。

基督教的修道士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开始修建修道院,而正是这些修道院,成了日后基督教文化的新发祥地。

在这些修道院和教会新式样中,一个崭新的“罗马风格”萌芽了。美术史中所说的“罗马风格”,指的大致就是11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前半叶这段时间的建筑·美术史。

当第一个千禧之年公历1000年过去之后,教会的建筑材料渐渐从木造转为更高价、与神明之家的身份更相配的石造罗马风格。但天花板从木板改为石头之后,为了支撑穹隆形顶棚(弓形的曲面屋顶)的重量,就必须加厚建筑物的墙壁,而这样就导致了罗马风格教堂的墙壁都很厚,以致无法安装尺寸较大的窗子。

这种罗马风格式样的教堂,在诺曼底、勃艮第、法国南部、英国等各处分别又衍生出各自的特点,不过它们之间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半圆”。这个特点在之后很长一段岁月中都是最简单辨别罗马风格和哥特风格不同之处的要点。哥特风格的拱形为尖头拱形,而代表“罗马风格”的古罗马建筑的特征则是半圆拱形。

当基督教得到公开承认之后,因为摩西的《十诫》中有一条为“禁止偶像崇拜”,所以基督教一直避开立体雕像。初期装饰在教堂中的只是马赛克和壁画,当进入罗马风格和哥特风格时期之后,雕像随之开始出现。

罗马风格的雕像与哥特风格的相比,其特征就是更精巧也更幼稚拙朴,能带给观赏者的信仰之心以强烈的冲击力。它们大多是令人惊恐又稍显夸张的作品,目的就是为了能直接打动中世纪那些不会读写的人的心灵。所以那些作品没有采用写实主义的表现风格,而是以充满想象力又易懂的动感形象来表现那个幻想世界。

罗马风格的圣菲利普大教堂(约11世纪初—12世纪中期)©Morburre

具有罗马风格特征的“半圆拱形”©He 3nry

罗马风格时期的雕像(欧坦大教堂的《犹大自缢》)©Cancre

因朝圣热而形成的城市化和“哥特美术”的萌芽

以修道院为中心的罗马风格之所以能得到发展,源于人类对“末日”的强烈意识。当人们在公历1000年迎接“世界末日”时,民众深信在世纪末会出现“死亡”和“最后的审判”。随着这种对“末日(死亡)”和坠入地狱的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人们在信仰上的热情也日渐高涨,他们变得更加依附于基督教。

11世纪朝圣之旅开始盛行。在这种宗教热情的煽动下,不但骑士、贵妇,连农民也手持朝圣手杖开始朝圣旅行,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生活在一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中。

而在这种朝圣之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修道院,这些修道院中不但有礼拜堂,还可以住宿,甚至修道院成了交通要道。定期市场的产生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城市渐渐形成。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股朝圣热,是因为在11世纪末,随着十字军远征圣地耶路撒冷及伊斯兰教诸国,众多圣人遗物(基督、圣母、圣人的遗骸或部分遗骸,还有与他们有渊源之人的物品)被带入了欧洲(基督和圣母因为升入天国并没有遗骸)。

人们相信只要触摸或亲吻到收存着的这些圣人遗物就能实现心愿,因此那些收藏着圣人遗物的朝圣之地渐渐热闹起来,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买卖圣人遗物的商人。

这股圣人遗物崇拜风潮在12世纪变得越来越狂热,收藏圣人遗物的教堂也随之越来越活跃。教堂拥有的圣人遗物越著名朝圣者就越多,而随着定期集市的发展,这些教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收入也随之大大增加。在当时没有任何圣人遗物的教堂是不存在的。

在这股朝圣热潮下城市渐渐形成,宗教美术也变得越来越洗练,即使它和罗马风格出自同一种宗教美术,但城市中的修道院与地方上的完全不同,哥特美术从此诞生。

专栏

基督教被公认之前的基督教美术

其实基督教于313年在《米兰敕令》被公认之前,在遭到镇压的时代中,“基督教美术”就已经存在了,从地下的共同墓地(茔窟)及石棺等葬礼美术中可见一斑。

比如地下墓地中墙壁和天花板上的牧羊人壁画,原本这是罗马葬礼美术中所用图案,牧羊人及牧歌风景(世外桃源)象征着人们死后对于永恒生命的渴望。因为基督曾把自己比作善良的牧羊人,所以这里借用了基督的这种形象。

除了这种借用之外,也有基督教独特的形象,比如象征基督的“鱼”。之所以鱼会成为基督的象征,是因为“耶稣·基督·神之子·救世主”这四个词的字首组合起来就是希腊文的“鱼”,在基督教被公认之前,鱼的图像是基督教教徒隐蔽使用的符号。就是这样,在基督教被公认之前其实已经存在着大量的宗教美术。

前期的《善良的牧羊人》画

象征基督的“鱼”的壁画

  1. 作为神圣之人(物),与其他人类、物品区别开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