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晨,现在北二外的青年学者,当年是我最得意的博士生,也是我现在的挚友。她从毕业后不仅教学兢兢业业,而且科研一直笔耕不缀,已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还有多个国家级项目正在进行。看到她修改后的博士论文就要问世,我深感欣慰,欣然提笔为她的著作作序。

罗晨是我从山东大学调到福建师范大学任教授的第一批本科生之一。时年,她已经进入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毕业季的繁乱和喧闹中,她对学习的执着和对文学的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业一年后,她考上了我的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她不仅勤奋刻苦,努力弥补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而且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博览群书。同时,她还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不以事小而不为,帮助编辑、校对文本,热心帮助同学,赢得了大家的称赞,最后以优异的学业成绩顺利毕业,其论文获得了学校的优秀硕士论文奖项。2011年,她成为我从应届硕士生通过考试直接招收的唯一一个博士生。

博士就读期间,罗晨延续了其良好的学风,表现出科研方面的巨大潜力。她思维严谨,对文本条分缕析。她不仅领悟力极强,而且能敏锐地捕捉到文学领域的新思想、新动向,取得了不俗的科研成绩。其博士论文《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就是她几经打磨,精心锻造的学术成果。

作者关注了西方学界目前正在关注而国内学界尚未充分关注的一个议题,即历史小说文类研究。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国内针对英国历史小说的研究共时性居多,历时性较少;小说文本关注多,文类理论探讨少,且研究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知难而进,潜心揣摩,旨在厘清模糊的文类认知,恢复连贯的文类发展路线,最终完成整体性、系统性的文类嬗变阐释,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加深了理论探讨。

这部书稿以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为观测角度,结合英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西方文史理论思潮,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种历史小说典型文类形态的发展和嬗变做出了系统论述,选题新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该书的阐述逻辑明晰,举证适当。作者熟练借鉴相关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当前学者的理论,在开阔的历史和比较视野中论述文类形态的嬗变过程,看得出作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进展有精准的把握,对历史小说文类发展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诗学理论发展的评述,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增加了书稿的含金量,体现了作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视野。其中,作者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翔实的理论阐释得出了一些具有新意的观点,颇有价值。比如,对于历史小说读者的划分,一类属于专业读者,对历史事件有着较深的掌握;另一类则属于普通读者,对历史事件一无所知,需要通过阅读小说才能知晓事件原委。而历史小说读者的独特性在于,这两类读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普通读者可以通过实际的阅读和调研行为转化为专业读者,文类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在此过程中得到实现。还有,本书的结论认为,“可信性”是历史小说文类的“核心程序”,它是在同历史想象的真实性产生张力的时候得以凸显的。无论是传统历史小说中历史想象的真实性,现代主义历史小说中心理真实与历史想象的统一,还是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含有主观意义的真实,都依赖于“可信性”的建立。“可信性”这一核心程序的挖掘,对文类研究理论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也是对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的完善和补充。不过,目前作者的研究仅限于英国历史小说,至于其他国家的历史小说,特别是中国历史小说是否也遵循着同样的文类规则,则是作者需要继续努力探讨的方向。

当初罗晨的博士论文在匿名盲审时曾得到几位外审专家的很高评价,其中几位还将其推荐为优秀论文,这已经肯定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在毕业后的几年里,她进一步对论文做了增补和修订,更新了参考文献和引用数据,拓宽了论证思路,丰富了论证过程,使博士论文逐渐成为一部理论深度和文本质量都颇为上乘的佳作。如今,书稿终于付梓出版,我为她感到高兴,这不仅是她博士三年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对她繁忙工作之余仍能坚持学术梦想的鼓励。当然,作为青年学者,她的研究能力在很多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本书的出版只是她学术生涯另一个新的开端。学海无涯,愿她再接再厉,耐得住寂寞,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增砖添瓦。

王丽丽

2018年9月于北京金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