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渐渐过去了,小哥伦布长大了,他已经是一个中等身材结实的小伙子了。只是他的蓝眼睛还是那样明澈、晶亮。

哥伦布开始孜孜不倦地学习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以及航海技术。他那只放贝壳的小木箱,已经换上了有关航海和船舶制造的书籍,还有一些地图,自己的笔记,其中还有一本他最喜爱的读物,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

自从德国人谷腾堡在1445年利用铅字发明活版印刷术以后,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但是印刷的书本还是非常珍贵,只有相当富有的人才买得起这种书。

哥伦布自然是买不起的,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叔叔叫做巴罗尼,巴罗尼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商人,家里收藏着很多书籍,为人很亲切,也很喜欢聪明好学的哥伦布。

哥伦布想要看什么书,直接找巴罗尼叔叔借就可以了,不管多珍贵的书,巴罗尼叔叔都会借给哥伦布看,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哥伦布必须要看得懂才行。

在罗马帝国时代拉丁文被定为国语,但是这门语言无疑是十分难学的,不管是读或写都相当困难,然而,如果不学会拉丁文就没有办法读书。哥伦布在工作之余,开始尽量抽出时间学拉丁文。他的家庭虽然不是十分富裕,但是父亲却开明,他知道儿子的心愿,也尽可能地帮助儿子成才。

因此,哥伦布14岁的时候,父亲将他送到了热那亚一所不错的学校巴比亚学校进修,哥伦布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而一旦会一点拉丁文了,他就翻弄那本好不容易借来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曾经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即今中国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10多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

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都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

马可·波罗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4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

马可·波罗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马可·波罗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

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24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在当时,意大利四分五裂,各个港口城市之间的竞争很激烈,热那亚虽然在发展时间上要晚于威尼斯,但是在商业经济和海权方面却一点都不比威尼斯逊色。当时热那亚和威尼斯这两大贸易港由于商业上竞争的关系,形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双方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分别派出了强大的舰队担任护航。

为了抢夺财物、占领贸易优势,热那亚舰队与威尼斯舰队经常开战,打打杀杀几十年来从未断过。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敌对双方的阵容中,威尼斯拥有舰只95艘,热那亚则有80艘。战争双方势均力敌,威尼斯方面稍占优势。两支舰队相遇,立即展开激烈的战斗。在一场混战中,有的船相撞,有的船起火燃烧,许多水手从船上掉到大海里去。

因为威尼斯方面战舰较多,所以在战争初期占据优势,但是当时的船舶都是帆船,依靠风向行驶,战争相持阶段风向突然之间转变,热那亚舰队乘机发动猛烈的反攻,威尼斯舰队惨遭失败。

9月7日,马可·波罗像所有战败的士兵一样成为俘虏,被戴上脚链,关进热那亚的监狱里。在狱中,马可·波罗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在世的时候,正是欧洲中世纪暗无天日的时候,绝大多数欧洲人认为这是神话,被当做“天方夜谭”,很多人讥笑他是“吹牛大王”,甚至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也还被人当做“吹牛皮”的代名词来使用。

当哥伦布出生的时候,马可·波罗已经去世130多年了,而这个时候意大利却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马可·波罗游记》作为欧洲人的第一本亚洲游记,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哥伦布对于这本书十分着迷,从一开始读这本书,就再也无法停下来了。他怀着异常兴奋的心情,完全沉醉于故事之中,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马可·波罗。对于书中对“黄金之国”中国的描写尤其让哥伦布向往,书中用极度诱惑性的语言写道:

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这个国家,住着黄皮肤的人,他们很有礼貌,又有高度文化,物产也很丰富。

那里有取之不尽的黄金,但是国王却禁止输出,而且因为该地民风很保守,东西交通又极为不便,所以西方的商人也没办法和他们来往。

那里的黄金真是多得不可胜数。统治者所住的宫殿屋顶上都是用黄金修茸的,宫殿内的房间和道路铺着厚达4厘米的纯金板,窗户是黄金制成,玫瑰色的珍珠也出产得很多。

人死了以后,要把珍珠含在嘴里埋葬。此外,那里宝石的产量也极其丰富。

多么华丽的语言,哥伦布将书合上,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遍地黄金的土地,看到了那一个神秘的东方古国。

哥伦布心中立下了宏愿,他一定要到马可·波罗所描绘的那片遍地黄金的土地上看一看。只是,这条路在何方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