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紫,未花时采

先秦的紫,未花时采

紫是形声字,形声字总没有多少意思,但因为止的起源是脚趾的意思。所以这个字,看着像是一个人脚踩着丝用刀一点点割,一个字竟就可以成一幅画。

与谢芜村有俳句云:“春阑珊,淡紫透霞残,筑波山”,说的是那筑波山的春景里,淡淡的紫,薄得如纱透出了霞色。

——天下,用紫用得最好的只有上帝。所以看紫要跃过人间的物事,看天看地。

纯纯的紫就是紫气东来的紫,是老子过函谷关之前,让关尹喜见到的那从东而来的紫。浅一些的紫有紫罗兰,是紫色的30岁;再浅一些就是“雪青”,是紫色的20岁;最浅的浅到了梦里,就是紫丁香的颜色,正好是十六的花季。

紫是法国的普罗旺斯,那是个被薰衣草熏紫了的地方。所以有位畅销作家,想要逃到普罗旺斯的紫里做一只可以睡在上面的甲壳虫:“逃逸都市,享受慵懒,在普罗旺斯做个时间的盗贼。”陪着金城武跟着陈慧琳去过一趟《薰衣草》电影中的普罗旺斯,当下叹为观止,怪不得金城武要在这里化做天使飞回自己的天堂。

——因为这里、这里是每个见到的人的天堂啊。

而那些在这里种植薰衣草的人们,是天堂的园丁。有童话说,天国花园里的每朵花都是最甜的点心,每颗花蕊都是最美的酒;这朵花上写的是历史,那朵花上写的是地理和乘法表。一个人只需吃一块点心就可以学一课书。他吃得越多,就越能学到更多的历史、地理和乘法表。

但这个童话里没有写,吃了薰衣草,我们会学到什么呢?是把衣服,如墨水漾开,在衣服上层层递进地熏出紫色的衣裳?

一个满目皆紫的梦幻般的地方,中国也曾经有过。那春秋时代,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一国尽服紫,想象那种场面,那天地之下,唯有紫色最猖狂,每个人似乎都是一束薰衣草。

紫色的花除了薰衣草的紫外,还有那开在林徽因笔下的紫藤花的紫。

那紫开放了,可是却只是一味的安静,安静得只许林徽因这样的女子看见:

紫藤花开了

轻轻地放着香,

没有人知道。

楼不管,曲廊不做声,

蓝天里白云行去,

池子一脉静;

水面散着浮萍,

水底下挂着倒影。

紫藤花开了,

没有人知道。

蓝天里白云行去,

小院,

无意中我走到花前。

轻香,风吹过

花心,

风吹过我——

望着无语,紫色点。

林徽因的紫是雅的,是水上的浮萍,是水底的倒影,是落到诗人的手上的。

而张爱玲的紫,是落到苍生上起的那暗花,风生水起只为活着的那点颜色。所以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张爱玲也曾表白自己不属于冰心、白薇一派。她的作品没有女性作家的温婉、柔媚,无论是银紫或是青灰,总之只是苍凉。

所以那花上诗人眼里的紫,在张爱玲的眼里却只是那月光照耀下,《金锁记》里那怨妇的脚,是“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紫得让人倒抽一口冷气。

外国也有个叫皮扎尼克的诗人,跟张爱玲一样,说《紫色》:

在一个垂死的人的抽搐里

在一个疯子的记忆里

在一个幼孩的悲哀里

在伸向杯子的那只手里

在不可企及的杯子里

在自始至终的渴望里

紫色的花还有开在川端康成《古都》里的紫花地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它:“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然而,在《古都》的少女千重子面前,紫花地丁寄生在枫树树干上的两个小洞里,两株远远地隔着——约莫隔了一尺。所以千重子会想:“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

所以川端康成写了《古都》,给了她这个答案。

而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提到一种紫草,可以做药也可以染色,他说:“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短短几个字,这花要开未开间就有一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风光。

紫色的花,据说,据说还有紫花醉鱼木,她曾被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绿化树种,让人很想去看看这种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的花,看她的美是如何让鱼衔落花而醉去。

那年,当白话文开始被提倡的时候,随着它一起流行的还有用紫色墨水写的字。丰子恺说:“紫色为红蓝两色合成。三原色既不具足,而性又刺激,宜其不堪常用。但这正是提倡白话文的初期,紫色是一种蓬勃的象征,并非偶然的。”所以丰子恺也常常“买三五个铜板洋青莲,可泡一大瓶紫水,随时注入墨匣,有好久可用。我也用过一会,觉得这固然比磨墨简便,但用了不久就不用了,因嫌它颜色不好,看久了令人厌倦”。

令人厌倦的是紫色的字,而无法让人厌倦的是紫色的花瓣,比红色要静雅;是紫色的烟,比青烟要贵气;还有紫色的天空,那渐深渐紫的薄暮的天空,就那么一闪,闪出几缕紫光来,世界就沉静了。

紫色不能太多,多到铺满整篇丰子恺的文章,要的只是花瓣里、云烟里和天空上那惊鸿一瞥的刹那。刚刚好。

所以紫是暮色,是天闭眼前眸子里流露的最后一丝余光。康定斯基说:紫色是冷红经过蓝色向后退,表现熄灭。是太阳的光,经过浅蓝深蓝暗蓝的天空,渐渐灭下去。一种意犹未尽的深远。

所以紫像是先秦,宴席未散,花朵还未睡去,淡淡的倦,倦看苍生。就像一朵花微微地颓废,却依然开得好美。每一种美都独一无二,都开天辟地。

那时候,诗经里的每一个月,都还像诗一样的美,清淡的美。

他们的五月斯螽动股,他们的六月莎鸡振羽。

他们的七月正是食瓜、八月却是断壶的时候……

而此时

英雄还在擦剑,美人还在采着最后一朵卷耳。

而男人爬到田埂上,跺跺脚泥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时候的人就是这般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自在。

行人也路过今天要走的最后一条小河,放脚到水里,开心地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他们的人生真正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的不着急。

而百里奚的妻还挡道弹琴而唱夫君——你发达了,为什么还不来接我:“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相别烹乳鸡,今适富贵忘我为。”一心一意地认定和坚持,于是也成了诗人。

而管子突然警觉,对听众说:“墙有耳。伏寇在侧。”

众人屏息。

倾听黑夜来临的脚步……

一株紫茎 挟兰而生——屈原

是非皆到此时心。

穷达未知他日事,

——唐·李群玉《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

屈原挟一朵兰而来,江边暮色正好,兰花还开在紫茎上,屈原叹一声自己:“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说他的清明如兰紫茎般贵气。

有渔翁来问:你不是屈原么?怎么会到这里?

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说:“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所以屈原怀石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一个如兰紫茎般的人,是《诗经》里的那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可是当他成为温其如玉的君子后,天地之间,已经没有他能自处的地盘。

所以,他只能落到水底,那里才有他要的清明。

他一生,只有忠诚,而他一生,却没有人相信他的忠诚。所以,他要写《离骚》,但那时他以为天地总有他一叶的生存之地,所以他做的是那出世而未离世的蝉:“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污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他以为,自己可以依附着一棵树而浮游于尘埃之外,既可以做兰也可以做人。他要的是两全。

后来最有煽动力的张仪来了,带着秦国的使命和谎言,如一只阴险的雕来到了楚楚可怜的楚国,他找寻着可以下手的破绽。

对于一个不相信屈原的真话的君王来讲,张仪要下手很容易,只要是谎言,楚王就能相信。所以他编造了一个最大的近乎于无赖的笑话。

他让楚国跟齐国断交,说秦国愿意献出六百里土地。

怀王贪心,果然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于是好一场混战,打得风起云涌,可没有盟国相助,楚国打得很辛苦。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但楚怀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张仪说:“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到了楚国,又是一番花言巧语,说通了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信郑袖,放了张仪。

等屈原出差回来,问怀王:“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已经来不及。

所以后人想起楚怀王的时候,也只是笑他:“宫花一朵掌中开,缓急翻为敌国媒。六里江山天下笑,张仪容易去还来。”

后来秦昭王与楚联姻,想与怀王见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但怀王稚子子兰劝怀王:“为什么要拒绝秦王的好意?”

于是怀王去了,被秦扣押,以求割地。

最后辗转,怀王终死于秦而归葬。

又后来,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国的人都指责子兰劝怀王入秦。

而屈原,“虽流放,仍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所以在文章里提起了这事。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又派人去顷襄王面前中伤屈原,顷襄王怒而放逐了屈原。

屈原方才知道,自己并不是蝉,是至清的水,而无鱼,也不容忍有鱼。

于是屈原披头散发、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在江边,招魂,招的是自己的魂,唱的还是那紫茎上的兰:“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屈原唱的那些诗,是紫茎上的兰,而屈原,屈原恰是那兰下的紫茎,梗直地顶着,顶着一朵朵兰花开。

屈原终究发现,他在人间做不了兰,那么他可以做那兰下的紫茎,将他的理想与希望化做文字,变做一朵一朵兰花。

让众人见着做兰的态度和做人的气节。

屈原死后,天地昏暗,紫色斑斓的人间即将进入大秦那万色归一的夜里。蛰伏着,等着大汉黎明的蓝光到来。

风起于青萍之末——宋玉

酒醒灯背月如钩。

更有相思不相见,

——唐·李廷璧《愁诗》

若说屈原是深厚而不容许有一丝淡色婉转的黛紫色,那么他的学生宋玉,就是紫丁香的颜色,浅浅的紫,有屈原的文采,却更有自己做色的婉转。他懂得妥协,自然就淡成了丁香。

他写的东西,总是令君王欢喜不已。他说的话,也总是投君王的喜好。所以他一生无事,得以善终,不起微澜到无人记得他去世的年份。只知道,他去世之前,大约还听说了荆轲去刺秦的事。

他的生,也无人记得。

大家只知道,屈原投江后,就出了一个宋玉。

陪伴在君王之侧,写得一手好文章。

那君王,因为他的文章,竟然也成了文化的主角。

——在人间,君王给诗人生存空间,而在文章里,只有诗人才是君王。

而在这传了几千年的文章里,人们依然还能知道,宋玉,宋玉其实是个美男子。他的美,美到招惹登徒子这样的人嫉妒,说他:“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楚襄王去问宋玉。

宋玉说:“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他说得精妙,最后,好色的冠名反而落到了登徒子头上。

他也说得得意,所以,把文章写下来,从此让人们知道宋玉他自己是如何貌美。

伴在君王侧,因为在做人的颜色上的妥协,所以倒也留下了不少曼妙的文章。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娴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娴丽,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辞,所学於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美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比如跟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楚襄王乃披襟而挡之,一时得意地问:“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对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这回答只是媚。

后面的话,却风起云涌地畅快:“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壤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原来雄风当是起于那微小的青萍之末,而后盛怒于土壤之口,再然后抵花叶而振气,最后落到玉堂之上。然则,他说的是大王,其实夸的还是他自己。

他说话太精明,却惹人喜爱。

而他的一生,嘴里是一个宋玉,心里是另一个宋玉,所以诗人得以存活。

因为宋玉做人妥协,所以得以活着写诗;而屈原抵触妥协,所以不能活着写诗……

所以宋玉的颜色,是在紫色里看着时机调了一些白,一些红,一些青,调得正好,所以,成了丁香色。

他去世之前,荆轲已经在易水边唱完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英雄没有回来,而秦终于大并天下。夜色降临,所有的颜色重新渲染,等着新的篇章掀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