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上古帝王事迹(共九簡)

第二章 《容成氏》集釋

第一節 上古帝王事迹(共九簡)

35

説明:本簡長18.8釐米,上殘,下端完整。現存18字。

拼合編聯:我們舊曾認爲簡35下+43上在簡1+2+3之前而在簡31之後,現根據簡35下“102010-1-庭)”字的考釋,並根據典籍所云“大庭氏”在黄帝(軒轅氏)之前,以及《莊子·胠篋》《漢書·古今人表》、《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遁甲開山圖》、《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司馬貞《三皇本紀》、《金樓子》中“大庭氏”都非常靠前;又以《莊子·胠篋》《漢書·古今人表》《金樓子》中“容成氏、大庭氏”相聯的情況,把簡35下+43上提至篇首,並認爲簡35下之前殘缺了半支簡;簡43上之後殘缺了半支簡;然後再與簡1連讀。其中簡35下與43上編聯,從郭永秉B(又見郭永秉E)説。他説:“陳劍……在解釋簡32‘始爵’二字的含義時,陳先生指出:‘爵’用作動詞,‘始爵而行禄’謂此時才開始制定實行爵禄之制,跟前文簡43‘官而不爵,無勵於民’相呼應。這是很正確的意見。所以按照這種看法,簡43必須排在簡32之前,才能使得簡文前後照應。我們發現簡35B的下端完整,文章也恰好是完足的,因此把簡43接在簡35B之後讀適可解決這個問題。這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説明,把簡31、32提到前面來的編連很可能就是最符合實際情況的方案。”可信。

釋文:

3容成氏、大010-1(盈-庭)是(氏)之又(有)天下,厚039-1(愛)而泊(薄)039-2(斂)安(焉),身力039-3(以)039-4(勞)百眚(姓),

集釋:

【李零A】湯是之又(有)天下,厚039-5(施)而泊(薄)039-2(斂),安身力039-3039-4(勞)百眚(姓)

039-5:上半與第三簡“022-6”字所從相同,下從心。從文義看,應讀“施”。◇安身力039-3039-4百眚:“身”指自己。

【陳劍A】039-6□氏之有天下,厚愛而薄斂焉,身力以勞百姓

◇“□氏之有天下”,“氏”前一字圖版上已看不清楚,原釋爲“湯”,不可信。“□氏之有天下”與簡1“[尊]盧氏……壚020-2氏之有天下也”相類,而與後文内容不諧,故提前至此。但它上與第3簡、下與第4簡是否緊接都不能肯定,有可能連讀,也有可能中間尚有缺簡,暫時分開釋寫。殘去的“□□氏”或是在“堯”之前的上古帝王的最後一個,其後的帝王即堯。

【何琳儀】◇150:上從“害”省,疑讀“愒”。“害”與“曷”聲系可通,如《書·湯誓》“時日曷喪”。《孟子·梁惠王上》引“曷”作“害”……《詩·大雅·民勞》“汔可小愒”。傳:“愒,息也。”字亦作“憩”。《爾雅·釋詁下》:“憩,息也。”釋文:“憩,本或作愒。”簡文大意謂“休養生息而減輕賦斂”。

【黄人二A】“厚施而泊斂”之“泊”,整理者讀“薄”,則第八簡“悦□以不逆”之“□”,應隸“伯”,而讀爲“薄”。又第三簡“022-6棄不廢”之“022-6”字,所從聲符與“厚施”之“施”字同,則“022-6棄不廢”疑可讀爲“弛(右偏旁從“施”字之右偏旁)棄不廢”。“安身力以勞百姓”,“力”訓同簡六“賞不勸而民力”之“力”;“安”,讀“焉”,訓“則”。

【周鳳五A】◇150:“施”字從心,從害省聲,其“害”字與簡三所從相同。害,古音匣紐月部;施,書紐歌部,可以通假。《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斂、施”相反爲義,與簡文可以互相參照。

【張通海A】由相對爲言、相反成辭來看,李零所説無誤,“厚施”也可作“施厚、施博,博施”等。《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衰者,上之所以加施於民者厚也。故上施厚,則民之報上亦厚;上施薄,則民之報上亦薄。故薄施而厚責,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故曰‘往者不至,來者不極’。”

【王志平B】身力:最早見於《後漢書·桓譚傳》“是以衆人慕効,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諸商賈自相糾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畀告者”,也即“躬耕”。“耕”與“勞”是密切相關的。《禮記·月令》……注:“既耕而宴飲,以勞群臣也。”

【孫飛燕E】此處“愛”可解釋爲“惠”,《韓非子·内儲説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管子·權修》:“厚愛利足以親之。”

【按】◇010-1:此字殘甚,但尚存“102”形,諸家皆未釋,我們與上博三《周易》簡9的“103010-1-盈)”字相比[1],發現二者有一致的地方,我們懷疑此字亦爲“盈”字之殘,簡文的“□盈氏”應即文獻中的“大庭氏”,“盈”喻母耕部,“庭”定母耕部,二字古音近。我們又根據典籍《莊子·胠篋》《漢書·古今人表》《金樓子》中“容成氏、大庭氏”相聯的情況(詳本文第三章第二節所述),把“大庭氏”之前的古帝王補爲“容成氏”。◇039-1:李零讀爲“施”;陳劍A讀爲“愛”;何琳儀認爲上從“害”省,疑讀“愒”;周鳳五亦認爲從害省聲,讀爲“施”。此字原篆作151,其上部確與楚簡中某些用爲“害”字的上部有點相近,但那些“害”皆不從心。此字在《容成氏》簡1亦出現過,作152,其與本簡的151相比,只是上部“旡”的方向相反而已,故陳劍A讀爲“愛”是可信的。與151相近的“039-1”字形在楚簡中也能看到,如郭店《尊德義》26的153、上博四《曹沫之陳》簡12的154等。

43

説明:本簡長24.6釐米,上端完整,下殘。現存24字。

拼合編聯:簡43上與簡1上可排在一起,爲筆者説,這裏暫定簡43上後面佚失了半支簡,不過也有再佚失一支或兩支整簡的可能。

釋文:

亓(其)其政030-5(治)而不賞,官而不041-1(爵),無萬(勵)於民,而030-5(治)041-2(亂)不。古(故)曰:041-3(賢)及□4

集釋:

【李零A】亓政030-5(治)而不賞,官而不041-1(爵),無萬(勵)於民,而030-5(治)041-2(亂)不159。古(故)曰:041-3(賢)及□

◇其政030-5而不賞,官而不041-1:指不靠賜賞而達到政治。◇無萬於民,而030-5041-2159:指不靠爵禄而得人以任。以上是講商湯及紂事。

【陳劍A】其政治而不賞,官而不爵,無勵於民,而治亂不□。故曰:賢及□039-6

◇此簡跟下面一簡(辰按:指簡9)可能緊接,也可能中間尚有缺簡。

【安大】◇萬:黄讀作“賴”,郭店簡有一字從“貝”從“萬”,讀作“賴”。

【何琳儀】◇041-4:據殘存筆劃,可補“041-4”字,在簡文中讀“倦”。

【邱德修A】“官而不041-1”即“管而不爵”,謂商紂衹會管控屬下而不知封爵功臣……042-1,象雙手捧冠形,即“弁”字,此借作“辨”用……“而治亂不辨”,謂商紂連政治上軌道或政治上混亂都無法辨别。

【陳劍B】其政治而不賞,官而不爵,無勵於民,而治亂不共(?)。故曰:賢及□161

【王志平B】讀“萬”爲勉,“萬、勉”均爲明母元部字。

【林文華B】此“萬”字與《郭店·緇衣》的“贎”以及《上博五·競建内之》的“澫”,應該是同一字……蓋《郭店·緇衣》簡13~14:“《吕刑》云:‘一人有慶,萬民贎之。’”“贎”字形體作162,今本《禮記》《尚書》相應的文句作“賴”,可證“贎”當爲“賴”……《容成氏》“無萬於民”,“萬”與“贎、澫”皆“賴”之通假,有“利”之意,“無萬於民”即“無利於民”,意指堯不用特别施利於人民,人民自然歸服,

【按】◇萬:李零讀爲“勵”;黄德寬、林文華B讀爲“賴”;王志平B讀爲“勉”。此處暫從李零説。◇163:何琳儀隸定爲“”讀爲“倦”;陳劍B疑讀爲“共”;邱德修A釋爲“弁”讀“辨”。“共”字形不確,何琳儀所説的字形是,可參《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第753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第397~398頁“倦”字所從,與此甚近。但在簡中是否讀爲“倦”存疑。

1

説明:本簡長44.5釐米,完簡。共43字。

拼合編聯:簡1與簡2編聯,從李零説。

釋文:

膚(盧)是(氏)、茖(赫)疋(胥)是(氏)、喬結是(氏)、倉頡是(氏)、軒緩(轅)是(氏)、043-1(神)戎(農)是(氏)、020-3(祝)丨(融?)是(氏)、020-1020-2是(氏)之又(有)天下也,皆不受(授)亓(其)子而受(授)041-3(賢),亓(其)悳酋清,而上039-1(愛)

集釋:

【李零A】膚(盧)是(氏)、茖(赫)疋(胥)是(氏)、喬結是(氏)、倉頡是(氏)、軒緩(轅)是(氏)、043-1(神)戎(農)是(氏)、椲167是(氏)、020-1020-2是(氏)之又(有)天下也,皆不受(授)亓子而受(授)041-3(賢),亓悳酋清,而上039-1(愛)

◇膚是:上文疑脱一簡,作“昔者訟成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尊”,“訟成”即“容成”,“是”讀“氏”。案:上古傳説帝王很多(《史記·封禪書》引《管子·封禪》佚篇謂古者封禪泰山有七十二家),除伏羲、女媧、燧人、神農、祝融所以備“三皇”,太昊、少昊、黄帝、炎帝、顓頊、帝嚳、堯、舜所以備“五帝”。此外著稱者還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須氏(可能是倉頡氏之誤)、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十五人(《漢書·古今人表》、漢代緯書、譙周《古史考》、皇甫謐《帝王世紀》、司馬貞《補三皇本紀》等)。其説不僅見於漢代以來的古書,在先秦古書中也有不少記載。如《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語句相似,正以“容成氏”爲首。又《六韜》佚文《大明篇》述“古之王者”有柏皇氏、栗陸氏、驪連氏(或黎連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或宗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共工氏、庸成氏(即容成氏)、混沌氏、吴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中央氏(《太平御覽》卷七六、《資治通鑒外記》卷一、《路史·前紀六》引,參看周鳳五《太公六韜佚文輯存》,收入《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167,《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第十七簡“出言又(有)168”,第四字與此相同。◇020-1020-2氏之又天下也:此句及以上所見八名,可考者尊盧氏、赫胥氏、倉頡氏、軒轅氏、神農氏(參看梁玉繩《漢書人表考》的有關考證),待考者喬結氏、椲167氏、020-1020-2氏。◇酋清:疑是清靜無爲的意思。

【廖名春】◇疑“喬結氏”當讀爲“高辛氏”。“高”爲宵部見母,“喬”爲宵部群母,韻同聲近。《詩·周頌·般》:“墮山喬嶽。”《玉篇·山部》引“喬”作“高”。“辛”爲真部心母,“結”爲質部見母,韻近聲異。《詩·小雅·天保》:“吉蠲爲饎。”《大戴禮記·遷廟》、《周禮·秋官·蠟氏》賈疏引“吉”作“絜”。而“騂”可與“挈”通。《周禮·地官·草人》:“騂剛用牛。”鄭注:“故書騂爲挈。”◇“椲167”當爲“椲屯”,讀爲“混沌”。“椲”爲微部匣母,“混”爲文部匣母,聲同韻近。從“昆”之字與從“軍”之字常混,如“混”可作“渾”。如《左傳·文公十八年》:“謂之渾敦。”《正義》:“莊子稱:‘中央之神,其名爲混沌。’混沌與渾敦,字之異耳。”而從“軍”之字則與從“韋”之字通。《周禮·天官·内司服》:“褘衣。”鄭玄注:“玄謂褘衣畫翬者,翬、褘聲相近。”……“167”當爲“屯”,可與郭店簡《老子》乙本第十六簡“子孫以其祭祀不屯”之“屯”字比較。“屯”讀爲“沌”,亦可讀爲“敦”。如《莊子·天地》:“渾沌氏。”《路史·前紀四》引《風俗通》作“渾屯氏”。◇“020-1020-2”疑讀爲“伏羲”。“伏羲”之“伏”又作“包、宓、虙、庖”等,而從“包”之字與“膚”通。《漢書·地理志》:“枹罕。”顔師古注:“枹讀曰膚。”“020-2”從“畢”。“畢”字金文或從單,或從干。而“單”或“干”皆爲元部字,也許和歌部字的“羲”或“戲”可通用。《説文》“畢”字從“044-1”,而“044-1”《廣韻》北潘切,平桓幫。又卑吉切,元部。其韻與“羲”或“戲”之歌部可對轉。《禮記·玉藻》:“一命韞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説文·韋部》“韠”字引“韍”皆作“韠”。“韍”爲月部幫母字,亦可爲“畢”古音爲元部一證。《管子·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義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黄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史記·封禪書》同。《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伏羲”雖在“神農”前,但皆在諸氏後。《帝王世紀》:“女媧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皥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羲氏之號。《易》稱庖羲氏没,神農氏作,是爲炎帝。”也有相同之處。簡文“020-1020-2氏”居諸氏最後,與上述文獻雖有一定出入,但大體上還是相應的。◇“容成氏”後可補“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祝融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其中“大庭、柏皇、中央、栗陸、驪畜、祝融”六氏據《莊子·胠篋》補。“昊英、有巢、葛天、陰康、朱襄、無懷”六氏據《漢書·古今人表》、《六韜》佚文《大明》篇、《帝王世紀》補。

【陳劍A】[尊]盧氏、赫胥氏、喬結氏、倉頡氏、軒轅氏、神農氏、椲丨氏、壚020-2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賢。其德酋清,而上愛

【安大】◇酋清:何(辰按:指何琳儀,下同)讀“酒清”,《禮記》“酒清人渴而不敢飲也”。黄(辰按:指黄德寬,下同)讀作“尊清”,“尊”可能是省寫。

【何琳儀】◇茖(赫)疋(胥)是(氏):檢《璽匯》0045“疋茖司馬”乃三晉官璽。其中“疋茖”疑與簡文“茖疋”有關。◇丨:《考釋》闕釋。按,《説文》:“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古本切)本簡丨當讀若“退”。簡文“椲丨是”可讀“渾沌氏”(《史記·五帝本紀》)或“渾敦氏”(《左傳·文公廿十八年》),上古傳説中之帝王。首先,“韋”與“軍”聲系可通。《易·繫辭》上“日月運行”釋文“運,姚作違。”……其次,“退”與“敦”亦可相通。《詩·大雅·棫樸》“追琢其章”。《荀子·富國》引“追”作“雕”……凡此可證“敦”與“追”實乃一音之轉。而“追”又可與“退”相通。《禮記·檀弓下》“文子其中退然如不勝衣”。釋文“退”作“追”。是其佐證。通過以上典籍異文的分析,可知“椲丨”與典籍之“渾沌、渾敦、混沌、渾淪、昆侖、倱伅”等,皆一音之轉。

【許全勝】◇喬結是:喬、高,古音極近。此篇“豐鎬”之“鎬”,第47、48簡皆作“喬”,第45簡字從示從喬聲。結,古音在見母質部;辛,在心母真部。聲母較近,韻母對轉,故可通。

【黄人二A】◇廖名春讀“喬結氏”爲“高辛氏”,讀“神農氏”下之兩氏爲“混沌(渾敦)氏、伏犧氏”,疑皆不可從。案,“結”(脂部)、“辛”(真部)二字音韻懸遠,未若古書常見之“僑極氏”,以之脂押韻較佳,然實不可確定。且依前舉古書中諸氏之狀況,“高辛氏”無由排於此處。當從整理者所言,簡文若有見“高辛氏”,當於第二部分出現較恰當,然其宜稱“帝”而不爲“氏”。“椲□是”之“椲”字,聲母與“混”同,但一微部一文部,韻部不同;“□”字字形奇詭,若《緇衣》“出言有章”之“章”字,亦不可確知,雖然,卻不爲“屯”字。“020-1020-2是”之讀爲“伏犧氏”,亦不可信,“伏”字一般楚文字多從“包”得聲,“犧、畢”兩字聲韻皆遠,聲母一喉音一脣音,韻部一歌部一脂部,故恐不能假。簡文續云“皆不授其子而授賢”,似接續一大段尚賢禪讓故事後之語氣。◇“其德酋清”,疑讀爲“其德莊靖”,意“其德莊且安”。郭店簡《尊德義》簡一三有“其德清027-2”,周鳳五考之頗詳,可參看(《郭店楚簡識字札記》,《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第359頁)。

【顔世鉉A】◇酋清:簡文“酋”當讀爲“瀏”。“酋”從“酉”聲,“瀏”從“劉”聲,而“劉”則以“卯”(顔按:非天干之“卯”)爲聲。《説文》“酉”字之古文作“卯”。故“酋、瀏”皆從“卯”得聲,二者有語音相近的關係。《詩·鄭風·溱洧》:“溱與洧,瀏其清矣。”……簡文“酋清”,可通“瀏清、漻清”,亦猶“淑清”。此又可比喻君主爲政之德……《孔子家語·好生》載孔子答魯哀公之語云:“舜之爲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虚,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也,好生故也。”此段話可與簡文參看。“授賢而替不肖”,猶簡文“不授其子而授賢”;“德若天地而靜虚”,猶簡文“其德瀏清”;“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猶簡文“而上愛下,而一其志,而寢其兵”。

【楊澤生B】◇酋清:“酋”應該讀作“輶”。《説文·車部》:“輶,輕車也。”這是“輶”的本義。古文獻中常以“輶”形容德。《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鄭玄箋:“輶,輕。”《禮記·中庸》:“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曰:‘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鄭玄注:“言化民常以德,德之易舉而用其輕如毛耳。”南朝梁王筠《昭明太子哀策文》:“仁器非重,德輶易遵。”

【讀本】◇020-1020-2:即“伏羲”……“膚”古音幫紐魚部,而“膚”……從“虍”聲……“虍”,曉紐魚部,可説明幫、曉二紐有互通的可能。陸志韋説這可能是喉牙音脣化的緣故,他也舉出“膚”字有喉牙音通脣音的現象(陸志韋《古音説略》,《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郭店》屬於170一系的寫法,除上述字形類似“丁”外,其他如171(3.17)或是另外一種常見作“一横筆”者如172(6.23),皆與“丁”不類……丁,古音端紐耕部;掔,溪紐真部,韻部真耕在楚系方言常見相通……但聲紐則少見通假例證。

【邱德修A】(喬結是)宜釋作“高嚳氏”。古文字的“喬”是從高作,……“結”爲“嚳”字之借,因爲古書有“鵠”作“結”之例,如:《周禮·春官·巾車》“前樊鵠纓”;《鄭注》:“杜子春云:鵠或爲結。”即其證。“帝嚳高辛氏”後人有組合成“高嚳氏”者。“椲173是”,就是“椲乙氏”,釋作“椲鳦氏”。

【陳劍B】[尊]盧氏、赫胥氏、喬結氏、倉頡氏、軒轅氏、神農氏、桍(?)丨氏、020-1020-2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賢。其德酋清,而上愛

◇簡文及《莊子·胠篋》敍上古帝王皆以“容成氏”爲首,《淮南子·本經》中有一大段文字敍述上古之事,云“昔容成氏之時……逮至堯之時……舜之時……晚世之時,帝有桀、紂……是以稱湯、武之賢”,跟簡文全篇結構甚爲相近,而以“昔容成氏之時”開頭,也是將容成氏置於上古帝王的首位。◇“桍”字原釋爲“椲”(此字右半略有模糊,諦審圖版似是“夸”字形)。◇簡文所存帝王名跟古書難以對應的有“喬結氏、桍(?)丨氏、020-1020-2氏”三人。研究者(所釋)……從古音通假的距離來看,這些讀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難……其實,這些在古人看來就屬縹緲難稽的上古帝王名,在流傳的過程中或湮没不顯,有幾個没有保存在現有古書裏,實屬正常,似不必一定要在古書中找到對應者。◇古書中“容成造歷,倉頡作書”之説常常同時出現,“容成”亦是兼有上古帝王和黄帝史官兩種説法,跟“倉頡”情況相類。

【淺野裕一】其德猶(悠)清

【陳立】◇喬結氏:從文字而言,所指爲(《漢書·古今人表》的)“僑極”的可能性爲高。“喬、僑”同爲“巨嬌切”,上古音屬群紐宵部,雙聲疊韻;“結”字爲“古屑切”,上古音屬見紐質部;“極”字爲“渠力切”,上古音屬群紐職部,二者發聲部位相同,見、群旁紐。而職、質通假之例,亦見於郭店簡《窮達以時》簡六之“杙”字,“杙”字於簡文中通假爲“桎”……亦知“結”通假爲“極”應無問題。◇椲丨氏:《説文》“丨”字云“下上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椲”字爲“于鬼切”,上古音屬匣紐微部,“渾”字爲“户昆切”,上古音屬匣紐文部,二者聲紐相同,文、微陰陽對轉……“沌”字爲“徒損切”,上古音屬定紐文部。透過音韻的分析,可知“丨”於此讀若“退”,與“沌”關係爲近,二者發聲部位相同,透、定旁紐,文、物陽入對轉。讀爲“渾沌氏”,應無疑問。

【陳英傑B】◇174:此字當是“詹”的省寫,這種省寫的“詹”見於戰國時期的王命傳賃銅龍節,字作175,上博簡《緇衣》9號“民具爾詹(瞻)”,詹作176,此簡中讀爲“澹清”。但此字跟見於上博簡《緇衣》24簡的“猷”所從相同。我們也主要是從意義上加以疏通,證據雖不充分,但也還算有一定的可信性。

【邱德修B】酋,借作“猶”字用……“其德猶清”,謂他們品德高尚,清靜無爲,大公無私。

【田煒】◇酋清:“酋”當讀作“猷”。《大戴禮記·虞戴德》中引孔子的一段話:“猷德保,保惛乎前,以小繼大,變民示也。”王聘珍解詁:“猷,謀也。德,謂德政。”其中“猷德保”無論從語法上説,還是從“猷德”連言的角度看,都與“其德猷清”非常接近……“德猷”在文獻中不乏其例:《文選·王儉〈褚淵碑文〉》有“德猷靡嗣”,李善注:“德猷,令德徽猷也。”……唐中宗《禁進獻奇巧制》:“蒿宫茅柱,實興國之清猷;玉席珠衣,乃危邦之弊化。”“清猷”就是善謀,“化”也是“猷也”。

【史傑鵬】◇酋清:“酋”可以讀成“瀏”,《説文·水部》:“瀏,流清貌。”《詩經·鄭風·溱洧》:“瀏其清矣。”正把“瀏”和“清”放在一起用。“酋”和“瀏”古音都在幽部,不過聲母不同,前者屬從母,後者屬來母……“酋”字可能是從“酉”得聲的……古書中“酉”聲字和“酋”聲字通假的情況很多……“酉”上古音余母幽部,余、來兩母都是舌音,可以通假。從“酉”得聲的字和“瀏”的聲符“丣”聲字有通假關係,比如《周禮·天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俗通義·典祀》引“槱”作“柳”……“瀏、漻、潚、淑”四個字都在幽部,很顯然完全是屬於一個同源詞族的……古書上經常用“清、淑”等詞來修飾“德”……《六韜·盈虚》“旌别淑德,表其門閭”……把“其德酋清”讀爲“其德淑清”又似乎更加妥當。從“酋”得聲的字和從“尗”得聲的字在古書上有通假的例子,比如《詩經·新台》:“得此戚施。”《説文·黽部》引“戚施”的“戚”作“050-1”,可以爲證……《楚辭·嚴忌〈哀時命〉》:“形體白而質素兮,中皎潔而淑清。”

【連劭名】◇“酋清”當讀爲“猶清”……“清、明”義通。《淮南子·精神》云“清目而不視”。高注:“清,明也。”……“清、靜”義近。《淮南子·原道》云“清靜者,德之至也”。是知“其德酋清”是指“至德”。《周禮·師氏》云“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鄭注:“至德,中和之德,覆濤持載,含容者也。”

【孫飛燕B】◇酋清:郭店簡《尊德義》13簡有這樣一句話:教以樂,則民178(淑)德清027-2……《容成氏》的“其德酋清”與《尊德義》的“淑德清027-2”含義應該類似,這一點黄人二已經指出……《容成氏》的180隸定爲“酋”,《尊德義》的181隸定爲“050-2”……二者有共同的部首酉,從漢字構成的一般規律來説似應從酉得聲。“酋清”形容“不授其子而授賢”“一志寢兵官才”的上古帝王,理當與靜虚無爲義近。這樣來看,顔世鉉、史傑鵬的意見無疑是最合理的。他們認爲簡文“酋清”,可通“瀏清、漻清”,亦猶“淑清”。【附】lht(網名):史牆盤銘文“青(靜)幽高祖”的“靜幽”是描述高祖品德的,同“酋清”記録的很可能是一個詞。“酋清”疑應讀爲“幽靜”。(辰按:【附】lht(網名)即【劉洪濤】先行發表的意見)

【單育辰B】020-3(祝)丨(融?)氏

【葉曉鋒】楚簡中的“丨”就是“芒”或“萌”,“芒”與“萌”在古籍中經常通用,是同源詞。裘先生認爲“丨”釋爲“針”的很大依據就是象形。有句俗話叫“針尖對麥芒”,是針鋒相對的意思,可見“針”和“芒”在形體上有相似之處。“丨”既然可能釋爲“針”,那同樣也有可能釋爲“芒”。兩者都是筆直鋭利的……上博簡容成氏中的一般釋爲“椲丨氏”的三個字,單育辰(2008)改釋爲“020-3(祝)丨(融?)”,如果單育辰對“020-3”的隸定是正確的,那麽“020-3”可能是從“主”得聲,當讀爲“朱”,“020-3丨氏”當讀爲“朱明氏”,“朱明”就是“祝融”。詳見楊寬(1939)。

【陳劍G】◇182:根據已有的對戰國文字中同類常見變化的認識,可以推知,“051-1”下半的所謂“主”形,其原始形體應該作一横筆下加一竪筆或斜筆之形……這部分形體顯然正是“亢”字。其個别的中間一筆還作一斜筆形,仍然保留著“亢”字較原始的特徵……《容成氏》簡1“杭”字見於古帝王名“杭丨是(氏)”……在其所列舉的諸位古帝王名中,“喬結氏、020-1020-2氏”均於古書無考。在釋出“杭”字後,我們仍然没有在古書中找到對應者。

【張金良】《説文·乁部》:“流也,從反,讀若移。”《説文·部》:“,抴也,明也。象抴引之形。”……“、乁”古音相近,據《説文》“曳”字從“乁”得聲,“、乁”在字義上也有聯繫。古文字往往反正無别,竊疑這兩個字實爲一字而《説文》誤分爲二。“乁”字小篆作“184”,從字形上看,和“185”字相近,二者很可能即爲一字……下文徑隸定“185”爲“乁”,在簡文中的釋讀按照“移”字的讀音進行討論……從“椲乁氏”出現的位置來看,很有可能即“伏羲氏”,“伏羲、椲乁”古音也比較接近,上古音“伏”是並母職部字,“椲”是匣母微部字,就聲母而言,“伏”是脣音並母字,“椲”是喉音匣母字,古脣音字與喉音字關係密切,典籍中多可相通。就韻母而言,一在職部,一在微部,主要元音相同,或可相通。上古音“羲”是曉母歌部字,“移”是餘母歌部字,疊韻。

【李鋭B】裘錫圭在考釋“丨”字時所指出此字與“朕”所從之“关”形(186)有關係之意見,值得重視。“丨”古音見紐文部,“朕”古音定紐侵部(或謂端紐侵部,或定紐蒸部),聲韻似稍有差别。不過沈培在討論“051-2”字時,已經説明了從“关”形得聲的字,可以讀爲曉母的“訓”,同時還解釋了從“关”聲之字與文部字相通的問題。所以,從“关”形得聲的“朕”字,確有可能從“丨”得聲。本簡此處疑讀爲“順”……上博簡《容成氏》簡1的“桍丨氏”,陳劍指出“桍”當爲“杭”字。“杭丨氏”,疑讀爲“皇覃氏”,羅泌《路史》卷四引《春秋命曆敘》有“皇覃氏,一曰離光氏”。“杭、皇”古音皆爲匣紐陽部;《考工記·弓人》云“撟角欲孰於火而無燂”,鄭注:“故書燂或作朕。”“燂”(從覃聲)與“朕”古音皆爲定紐侵部。然依聲求之,“杭丨氏”,或還可以讀爲“020-4神氏”。羅泌《路史》卷三列有“020-4神氏”,其引《春秋命曆敘》云:“人皇氏没,020-4神次之。”“020-4”從巨聲,古音群紐魚部,與匣紐陽部的“杭”字古音近。而從“朕”聲的“勝”字,古音與“申、伸、陳”相通,故“丨”可讀爲“神”。孰者爲是,抑或另有他説,存疑待考。

【夏世華B】疑“酋”當讀爲“欲”。《墨子·明鬼下》“齊君由謙殺之,恐不辜;猶謙釋之,恐失有罪”,孫詒讓《閒詁》:“王云:‘由、猶皆欲也……《大雅·文王有聲》篇匪棘其欲,《禮器》作匪革其猶’。”“欲”即想、想要的意思。

【劉洪濤】簡文“其德酋清”的“酋清”應當與《孔子家語·好生》的“靜虚”和史牆盤銘文的“靜幽”義近,疑應讀爲“幽靜”,是史牆盤銘文“靜幽”的倒文。“清、靜”二字音義皆近,可以通用……上古音“幽”屬影母幽部,“酋”屬從母幽部。二字韻部相同,聲母也有關係,例如從“酋”聲之“猶”《廣韻》有居祐切一音,屬見母,與影母音近,因此可以通用……“其德幽靜”是説遠古時代帝王的統治不用謀慮,他們的德行都是清靜無爲的。

【按】◇喬結,廖名春讀“高辛”,許全勝從之;黄人二A讀爲“僑極”,陳立從之。此四家所讀與簡文音韻並不密合,應以存疑爲好。◇“020-3丨”,李零隸首字爲“椲”,第二字未隸定;廖名春隸定爲“椲屯”,讀爲“混沌”;何琳儀隸定爲“椲丨”,亦讀爲“混沌”,陳立從之;邱德修A釋爲“椲鳦”;陳劍B隸定爲“桍丨”;單育辰B隸定爲“020-3丨”,疑讀爲“祝融”,葉曉鋒從之隸定,並讀爲“朱明”;陳劍F釋首字爲“杭”;張金良釋爲“伏羲”;李鋭B釋爲“皇覃”或“020-4神”。按:首字應以隸定爲“020-3”爲是,此字右旁作188,細察便可發現上部應如陳劍B所言從“大”,下部所從爲“主”,其與楚文字常見的“主”不同者,只是於左右加了兩撇做飾筆[2]。又,上博六《用曰》簡3:“丨其有成德,閉言自關。053-3其有中墨,良人真焉。”其中“丨、053-3”連用,與本簡的“020-3、丨”連用可相參照,應該不是巧合,此亦爲188從“主”之一證。我們懷疑“020-3”字從“主”得聲,在典籍中“主”(章紐侯部)和“祝”(章紐覺部)常通用,如《山海經·南山經》“其名曰祝餘”,郭注“祝餘或作桂(辰按:“桂”爲“柱”之誤)荼”;《周禮·天官·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鄭注:“祝當爲注,讀如‘如注病’之‘注’,聲之誤也。”“注、柱”及《容成氏》的“020-3”皆從“主”聲,故“020-3”可讀爲“祝”。“丨”,此字單獨出現過3次(郭店殘簡27、上博六《用曰》簡3、《容成氏》簡1),用爲偏旁出現過2次(即“021-3”字,見郭店《緇衣》簡17、上博一《021-1衣》簡10),此字舊已衆説紛紜,從郭店《緇衣》簡17、上博一《021-1衣》簡10與今本《禮記·緇衣》對照起來看,“丨”相當於今本的“章”字,“021-3”相當於今本“望”字,我們感覺應該往陽部字的方向考慮,若不顧與傳世文獻相當的字對照而立新説者,恐怕是有問題的。從本簡的“020-3丨氏”的“020-3”或可讀爲“祝”的情況看,似乎把“丨”限定到了“融”上,“融”,喻紐冬部;“章”,章紐陽部;“望”,明紐陽部。語音是有通假的條件的。在上古傳説中,“祝融”是個常見的帝王,並且也常和“軒轅、神農”位置相接。而此篇正缺“祝融”這一常見的帝王,這似乎不是巧合。又按:此字後來在上博八《李頌》1背中又出現,辭例爲“亂本曾枝,浸毀丨兮”,“丨”與脂部相押,我又以爲“丨”也有可能不是字而代表缺字符號[3]。◇“020-1020-2”,廖名春讀“伏羲”,《讀本》從之。按:“020-1”與“伏”、“020-2”與“羲”語音難通。◇《讀本》認爲楚文字的“賢”從“丁”得聲,誤。據陳劍説,楚文字“賢”右面的193是由金文的194(“掔”的初文)這樣的形體演變而來的[4]。◇酋清:李零疑是清靜無爲的意思;何琳儀讀爲“酒清”;黄德寬讀爲“尊清”;黄人二A讀爲“莊靖”,並與郭店《尊德義》簡13“其(辰按:“其”爲“淑”之誤釋)德清050-2”對讀;顔世鉉A讀爲“瀏清”或“漻清”,認爲即“淑清”;史傑鵬亦讀爲“瀏清”,亦認爲即“淑清”,孫飛燕從之;楊澤生B讀爲“輶清”;淺野裕一讀爲“悠清”;陳英傑B讀爲“澹清”;邱德修B讀爲“猶清”;田煒讀爲“猷清”;連劭名讀爲“猶清”;劉洪濤與史牆盤“青(靜)幽高祖”的“靜幽”對讀;夏世華B讀爲“欲清”。我們認爲黄人二把此詞和郭店《尊德義》與劉洪濤把此詞和史牆盤相關詞句對讀是非常合理的,“酋清”(或“清050-2、青幽”)連稱,存世典籍中尚未發現,但在出土文獻中卻出現了三次,這是因先秦古書缺佚已多,它在典籍中未能發現也是不奇怪的。◇簡1前李零認爲應脱一簡,並補脱簡之文爲“昔者訟成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尊”;而廖名春亦補脱簡之文爲“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祝融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這兩種補法恐怕是有問題的,《容成氏》所缺的一簡大概不會全是排列古帝王名的文辭,而很可能説了一些其他的話,然後才排列一些帝王名。從簡1已經舉出了很多帝王的情況看,簡1前的缺簡所舉的帝王名大概不會超過三位。又從篇題作《容成氏》看,其首列的帝王必是“容成氏”。現在根據我們對簡35下“102010-1-庭)”字的考釋,並把簡35下+43上提前至篇首,這樣重新排序之後,也否認了《容成氏》的篇首所缺全是帝王名的説法。

2

説明:本簡長44.6釐米,完簡。共40字。

拼合編聯:簡2與簡3編聯從李零説。

釋文:

下,而一亓(其)志,而寢亓(其)兵,而官亓(其)才(材)。於是虎(乎)唫(喑)聾執燭,055-1(矇)055-2(瞽)鼓055-3(瑟),055-4(跛)025-3(躃)055-5(守)門,055-6(侏)需(儒)爲矢,長者055-7(懸)厇(鎛),婁(僂)者坆055-8(數),055-9(癭)

集釋:

【李零A】下,而一亓志,而寢亓兵,而官亓才(材)。於是虖(乎)唫(喑)聾執燭,055-10055-2055-3(瑟),055-4(跛)025-3(躃)055-5(守)門,055-6(侏)需(儒)爲矢,長者055-7厇,婁(僂)者坆055-8(數),055-9(癭)

◇官亓才:“才”通“材”。此句指任官以能。《國語·晉語四》記胥臣對文公問八疾,有“官師之所材也”説,與此所述相似。《晉語四》有“因體能質而利之者也”,韋昭注:“師,長也。材,古裁字。”後説疑非原義。◇唫聾:即“喑聾”,聾啞人。“喑”字典籍亦作“瘖”。《禮記·王制》:“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晉語四》所謂“聾聵司火”與此類似,“囂瘖不可使言”也是講“瘖”。◇055-10055-2:從文義看,似相當“矇瞽”,意思是瞎子。《晉語四》有“矇瞍修聲”。◇055-4025-3:即“跛躃”,瘸子。《王制》“跛躃”,鄭玄注:“兩足不能行也。”古代多以瘸子或受刖刑者守門。◇055-6需:即“侏儒”,矮人。《晉語四》有“侏儒不可使援”,韋昭注:“侏儒,短者,不能抗援。”又“侏儒扶廬”,韋昭注:“扶,緣也。廬,矛戟之柲,緣之以爲戲。”◇爲矢:造矢。◇長者:疑讀爲“張者”,與下“僂者”相反,指凸胸仰首的人。◇055-7厇:待考。◇婁者:即“僂者”,彎腰駝背的人。◇坆055-8:待考。下字見中山王大鼎,用爲“數”字。案《晉語四》有“戚施直鎛,蘧蒢蒙璆”“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等語。疑“蘧蒢”就是這裏的“僂者”,“戚施”就是這裏的“長者”。◇055-9者:即“癭者”,指患有大脖子病的人。“055-9”字的左半略殘,對照第三十七簡,可知是從疒旁,而非人旁。

【陳劍A】下,而一其志,而寢其兵,而官其材。於是乎喑聾執燭,055-10工鼓瑟,跛躃守門,侏儒爲矢,長者□宅,僂者坆數,癭

【何琳儀】◇055-10攻:“055-10”與“矇”、“攻”與“瞽”,均爲雙聲通轉。◇055-7:……當是從“首”得聲之字。055-7宅,疑讀“戚施”。《詩·邶風·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傳:“戚施,不能仰者。”或作“050-1056-1”(《説文》引《詩》)、“056-2056-3”(《玉篇》)等,皆爲一音之轉。◇坆謱:疑讀“部婁”。《左傳·襄公廿四年》“部婁無松柏”,注“小阜”。或作“坆嶁”(《淮南子·原道》)、“培塿”(《墨子·佚文》)、“杯樓”(《史記·滑稽列傳》索隱)、“附婁”(《説文》)等,皆一音之轉。

【許全勝】◇055-10055-2:第一字從木冒聲,愚謂可讀“瞀”。“冒、瞀”皆明母幽部字。《玉篇》:“瞀,目不明貌。”《莊子·徐無鬼》:“予適有瞀病。”第二字從工戈聲,“戈”在見母歌部;“瞽”在見母魚部。歌、魚古多通假。此二字可讀爲“瞀瞽”。◇長者:應與上文“侏儒”相對,即《晉語四》“僬僥不可使舉,侏儒不可使援”之“僬僥”,是古之長人。◇055-7厇:“055-7厇”疑可讀爲“相宅”,“055-7”疑爲“相”之形誤。“厇、宅”通,第十八簡“厇不工”,李注讀爲“宅不空”是也。◇坆謱:“謱”字李注隸定有誤。056-4謱,疑讀爲“土螻”,漆器,爲鎮墓獸形,楚墓中多有。參李家浩《信陽楚簡“樂人之器”研究》(《簡帛研究》第三輯)。“僂者”相當於《晉語四》“戚施不可使仰”之“戚施”。“056-4”字從攴,兼表動作,與下文漁澤之“漁”從攴同,在此指製作土螻。

【孟蓬生】◇長者、瘻者:細繹簡文,“長者”與“侏儒”相對,“婁者”與“055-9者”相對。因此“長者”應指身體特長的人,“婁”當讀爲“瘻”。《説文·疒部》:“瘻,頸腫也。從疒,婁聲。”

【徐在國A】◇055-7:當分析爲從“禾”,“首”聲,釋爲“秀”。“秀、首”二字古通。如《春秋·成公五年》:“會晉荀首于穀。”《公羊傳》“首”作“秀”。所以“秀”可以“首”爲聲符。簡文“秀”疑讀爲“繇”。“由、首”二字古通。如《戰國策·西周策》:“昔智伯欲伐仇由。”高誘注:“仇由,狄國,或作仇首也。”“由、繇”二字古通,典籍例證很多,詳高亨《古字通假會典》714~716頁。簡文“秀”從“首”聲,所以“秀”可讀爲“繇”。《廣韻·宥韻》:“繇,卦兆辭也。”《左傳·閔公二年》:“成風聞成季之繇。”杜預注:“繇,卦兆之占辭。”簡文“秀(繇)宅”義與卜宅近。◇仕數:相同的形體又見於仰天湖十二號簡(《楚系簡帛文字編》971頁)。均應分析爲從“攴”,“士”聲。馬王堆帛書《式法》中“責”條“仕者,三遷”,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隸書本作“事者,三遷”。“小生”條“仕者,再遷”,隸書本作“士者,再遷”。其中“仕”字寫法與206相同,可證206當釋爲“仕”。“仕”在簡文中當讀爲“事”。“仕、事”二字古通。如:《詩·大雅·文王有聲》:“武王豈不仕?”《晏子春秋·諫下》引“仕”作“事”。簡文“仕數”當讀爲“事數”。《説文》:“事,職也。”古漢語中“數”字用法較多。《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數”是六藝之一。《左傳·僖公十五年》:“龜,象也;筮,數也。”“數”指筮數。“數”又指歷數。《淮南子·汜論》:“萇宏,周室之執數者也。”高誘注:“數,歷數也。”我們暫取後説。“事數”指職掌天文。

【楊澤生A】◇055-7宅:根據形聲字的一般規律,此字釋作“秀”是比較有道理的。當然,由於古文獻中從“首”得聲的“道”與從“舀”的“稻”和“蹈”相通,此字是“稻”字或體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簡文“長者”應與上文“侏儒”相對,因此,“長者”應指身體特長的人,可能是身體特别高的人……如果此字釋“秀”或“稻”可信,根據傳世文獻“首”和“秀”、“誘”和“牖”相通,出土文獻中“秀”與“牖”相通,“秀”或“稻”似乎可讀作“牖”。《説文·片部》:“牖,穿壁以木爲交窗也。”……由此,簡文“牖宅”的意思似乎應該是爲住宅穿鑿窗牖或塞緊窗户,而窗牖通常穿於屋頂或壁上,位置較高,所以這種工作交給長者去做最爲方便。但是,牖是宅的一部分,長者的工作物件應該是宅而不是牖,而且把“牖”講作穿牖或塞牖似乎也缺乏訓詁上的根據,所以此字是否一定從“首”得聲還應該重新考慮。我們不妨先把此字看作從“首”“禾”聲的字。“禾”與“垸”的古音聲母相同,都是匣母;韻母相近,分别是歌部和元部,有陰陽對轉關係。古書“萑”和從“完”的“莞”相通,而《説文》説“萑讀若和”,所以此字可以釋作“垸”。《説文·土部》:“垸,以桼和灰而髹也。”……垸宅的工作常常要面對位置較高的牆和屋頂,如果由長者來做當然非常合適;特别是在髹漆過程中,髹漆者所用禾把一類的刷子常常高於首部,因此簡文“垸”字所從的“首”置於“禾”之下,實際還可能有表意作用……“垸”的意思是“髹漆”,上文所釋“秀”字是否可以讀作“髹”呢?“秀”和“髹”雖然都是幽部字,但其聲母分别屬心紐和曉紐,相差較大。因此,我們還是主張將此字釋作“垸”。

【黄錫全】◇《晉語四》有“戚施直鎛,蘧蒢蒙璆”“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長者,根據上下文義,當指個子高大而有某種缺陷之人。《左傳·哀公十四年》:“陳豹者,長而上僂,望視。”杜注:“肩背僂。”簡文的“長者”可能就是指這種長人……“055-7”從禾,首聲,相當於“直”。首,書母幽部。直,章母職部。聲母同屬舌音,韻部也近。所以,“055-7”疑讀“導”或“擣(搗)”。韋昭注:“直,主擊鎛。”宅,與“擇”通。如《論語·里仁》“擇不處仁”。《文選·思玄賦》李注、《困學紀聞》並引“擇”作“宅”……此處的“宅”可釋讀爲“鐸”或“鎛”。“宅、鐸”同音(定母鐸部)。鎛,幫母鐸部。諸字音近。鐘架一般較高,所以適合長者敲擊或撞擊。◇“坆055-8”相當於“蒙璆”。“坆”從土攴聲。攴,滂母屋部。蒙,明母東部。聲母同屬脣音,韻部對轉。“璆”從蓼聲,來母幽部。婁,來母侯部。聲母相同。這可能不是偶然的巧合。從蓼從婁的字可與從卯的字相通……《禮記·檀弓下》“設蔞翣”。鄭注:“《周禮》蔞作柳。”是“婁、蓼”音近可通之證。韋昭注:“蒙,戴也。璆,玉磬。不能俯,故使戴磬。”頭戴或頂磬似乎不大合情理。“蒙”可能是個借字,原當是“坆”,義爲敲擊。《説文》攴,“小擊也”。擊,“攴也”。段注:“此云小擊,同義而微有别。”《漢書·刑法志》“璆磬金鼓”。顔師古注:“璆,美玉名,以爲磬也。”此借“婁”爲“璆”……此句意思可能是説,個子高大仰者敲擊鐸鎛或鐘,個子矮小駝者可敲擊石磬。表示不論有何殘疾都可各盡所能。

【蘇建洲C】◇乎:《容成氏》的“乎”字,整理者均隸作“虖”,但從字形上看來,明顯從“介”。比較清楚的對比如簡14的“059-1”與同簡“024-4而坐之”同形……“虖”……重點在“虍”聲,所以《容成氏》的“乎”隸作“059-1”應無問題。◇長者:筆者以爲“長者”的確有可能是“張者”,所指的毛病是“腹張(脹)”,出土及傳統醫學文獻常見此一病症。◇繇宅:本文贊同徐氏之説。扶風齊家村H3:1卜甲……有“用由逋妾”,李學勤以爲“由”疑讀爲占繇的“繇”,“逋妾”指逋逃的女奴,所以内容與奴婢逃亡有關。可見“繇”的用法與“卜”相去不遠。其次,“卜宅”見於古籍,如《尚書·召誥》:“太保朝至洛,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禮記·表記》:“卜宅寢室。”《孝經·喪親章》:“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讀本】◇季旭昇以爲亦可能是由“059-2”一系發展而來,省掉下部的口形,再增添“人”旁左右二飾筆,遂成“介”形。◇《吕氏春秋·季春紀·盡數》:“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爲腫爲風,處耳則爲挶爲聾,處目則爲025-6爲盲……處腹則爲張爲府(建洲按:畢沅以爲是“疛”字之誤)……輕水所多,禿與癭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筆者以爲“長者”的確有可能是“張者”……所指的病症就是“腹張(脹)”……《張家山漢簡·脈書》簡7:“疛,其從脊胸起,使腹張(脹),得氣而少可,氣瘕殹。”《説文》曰:“疛,小腹病。”……上引《吕氏春秋·季春紀·盡數》……“張、疛”與“聾、盲”同時出現,與簡文類似。

【邱德修A】上字從060-1(“首”之省文)禾聲,此借作“荷”用,爲看守的意思。下字爲古文“宅”……“坆”爲“枚”之借字……“坆055-8”就是“枚數”,指計算數目的工作。

【陳劍B】下,而一其志,而寢其兵,而官其材。於是乎喑聾執燭,055-1(瞀)055-2(工)鼓瑟,跛躃守門,侏儒爲矢,長者055-7厇(宅?),僂者坆數,癭

◇按“055-1”(許全勝)讀爲“瞀”可從,“055-2”則應徑讀爲“樂工”之“工”。目不明曰瞀,“瞀工”猶“瞽工”。《韓非子·八説》:“上下清濁,不以耳斷而決於樂正,則瞽工輕君而重於樂正矣。”◇《論衡·自然》舉“傴者抱關,侏儒俳優”爲例,謂“語稱上世使民以宜”,簡文“官其材”“喑聾執燭,瞀工鼓瑟,跛躃守門”云云,正是這類“上世使民以宜”的語(即傳説)。古書類似説法多見,如《國語·晉語四》:“官師之所材也,戚施植鎛,蘧除蒙璆,侏儒扶廬,蒙瞍循〈脩〉聲,聾聵司火。”《禮記·王制》:“喑、聾、跛、躄、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注:“器,能也。”《淮南子·齊俗》:“伊尹之興土功也,修脛者使之蹠钁,強脊者使之負土,眇者使之準,傴者使之塗,各有所宜,而人性齊矣。”

【張通海A】◇“跋躄”連文,指“瘸子”。《管子·入國第五十四》:“所謂養疾者,凡國、都皆有掌養疾,聾、盲、喑啞、跋躄、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後止。此之謂養疾。”可與簡文互參。

【李若暉】“坆”當釋爲“061-1”。《説文》三下攴部:“061-1,閉也。從攴,度聲。讀若杜。剫,061-1或從刀。”段注:“杜門字當作此。‘杜’行而‘061-1’廢矣。”“坆”則改聲符爲土,爲“061-1”之易旁字。“坆”在此當讀爲“剫”,義爲治土。《説文》四下刀部:“剫,判也。”……《説文》六上木部“061-2,判也”,段注:“土裂曰061-3,木裂曰061-2。”……“055-8”當讀爲塿。《説文》十三下土部:“塿,塺土也。”“塺,塵也。”《廣雅·釋土》“塿,土也”,王念孫疏證:“塿,謂疏土也……”“坆055-8”當讀爲剫塿,義爲刨土使鬆。鬆土是農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必須彎腰躬身,正適合僂者去做,因此《容成氏》説“僂者坆055-8”。我們還可以參考《淮南子·齊俗》:“伊尹之興土功也,修脛者使之蹠钁,強脊者使之負土,眇者使之準,傴者使之塗,各有所宜,而人性齊矣。”許慎注:“傴人塗地,因其俛也。”《劉子·適才》“故伊尹之興土功也,修脛者使之蹠钁,強脊者使之負土,眇目者使之準繩,傴僂者使之塗地。因事施用,仍便效才,各盡其分而立功焉”,正襲《淮南》此文。《莊子·逍遥遊》……《釋文》引司馬彪曰“塗地令平”……亦可知“塗地”乃是平整土地,正與本文“僂者坆055-8”相似。

【陳斯鵬A】◇長者055-7宅:原隸定(055-7)正確,或隸“061-4”也可,誠如何、徐二先生所言,字當以首爲聲。循其結構推求,疑即《説文》禾部的“061-5”字(辰按:“061-5”應爲“061-6”之誤印,下同),“061-5”從道聲,而“道”又從首聲,故“061-5”與“061-4”衹是聲旁繁簡不同,殆即一字之異體……從上下文例可知“061-5宅”當是“長者”所從事的役務……(“061-6”字)筆者以爲似乎有兩種可能:其一,讀爲“修”。從首聲之字古與從舀聲之字通,如“道”通“稻”……而從攸聲之字也與從舀聲之字相通假,如“悠”通“滔”……所以,“061-5”自然也具備與“修”通假的條件。“修宅”即治宅……其二,讀爲“築”。從聲符看,“061-5”當屬舌音幽部字,而“築”的聲紐也是舌音,韻屬覺部,爲幽部對應的入聲韻,所以二字也有通假的可能。古籍於“宅”常言“築”……許全勝指出“長者”應與上文“侏儒”相對,恐當以許説爲是。古言人高曰“長”,如《國語·晉語九》:“美鬢長大則賢。”身材高大異於常人者謂之“長人”,如《墨子·大取》:“長人之異。”……“長者”修築房宅,正好是發揮了他們的體格優勢。

【劉信芳B】《吕氏春秋·數盡(盡數)》亦有一段關於廢疾者的記載:“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爲腫爲風,處耳則爲挶爲聾,處目則爲025-6爲盲,處鼻則爲鼽爲窒,處腹則爲張爲疛,處足則爲痿爲蹶。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尰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我們將大致相類的殘疾者之名歸類列表於下,然後依次説明。

062-2

◇《左傳》成公十年“張入廁”,杜預注:“張,腹滿也。”字或作“脹、痮”,《廣雅·釋詁》:“痮,病也。”◇“062-1”字從首聲猶從道聲,字即“061-6”字異構,《説文》:“061-6061-6米也。”段注:“061-6,擇也。擇米曰061-6米,漢人語如此,雅俗共知者。”漢少府屬官有061-6官,掌擇米……簡文“宅”應讀爲“擇”,古音同在鐸部定紐……擇米即精加工米。◇坆055-8:“坆”應讀爲“枚”……“坆數”即“枚數”,“枚”本爲計數之籌,《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識其枚數”,孔疏:“今人數物猶云一枚二枚也。”簡文“枚數”謂計數。

【蘇建洲K】055-10055-2:李零之説可信,不須改釋。《荀子·哀公》“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楊注:“‘務’讀爲‘冒’。”而《尚書·洪範》:“曰‘蒙’,恒風若。”《史記·宋微子世家》作“曰‘霧’,常風若”,可見“055-10”與“矇”音近可通。

【邱德修B】簡文“長者”即“張者”,亦即“倀者”,謂罹患雞胸的病人。

【王暉】“坆”从“攴”,“土”聲,應是“061-1”的異體字……可讀爲“度”,在此蓋爲卜算術數之義。

【范麗梅】“坆”從“土、攴”,會擊拍黏土之意,正是“博”之會意字……“055-8”應讀作“塿”……從“婁”之字,亦有反訓爲細密的意思,例如“數”,有細密之意……從“婁”之“塿”……應當還有密土之意,與“埴”的意思相當。

【王青】◇“長者”疑即文獻中提到的“尫者”。《説文·長》:“長,久遠也,從兀從匕。”“長”與“尫”都從“兀”。《吕氏春秋·盡數》注云“尫”爲“突胸仰向疾也”……在古代有以殘疾之人爲巫覡的傳統,而尫者由於突胸向天,人們更感覺他們是具有神奇感應能力的人,正好與下文“繇宅”通。◇“坆055-8”可讀作“事數”,但是此“數”不是指天文、曆法,而是指氣數,“事數”應該是指從事占卜之類的事情。

【張崇禮B】劉信芳把“062-1”釋爲“061-6”,是正確的……“061-6”應該就是表示舂搗穀物的專用字,可讀爲“擣”或“搗”……《説文》:“063-1,手椎也。一曰築也。”邵瑛《群經正字》:“今經典‘063-1’作‘擣’……此隸變之譌。”《説文》:“築,擣也。”築,是在築墻時先設夾板,然後填土於其中,用杵擣之,使土堅實。這和加禾于臼中,以杵擣之,動作是一樣的……我們認爲“長者擣厇”的“厇”,也應該讀爲“度”……《詩·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鄭玄箋:“度,猶投也。築墻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投諸版中。”……簡文“擣度”連言,也應該是指相同的築墻動作。身材高大的人,揮動杵築的幅度大,可以把土擣得更結實;隨著牆體的升高,要想把土投入版中,身材高大的人顯然也有優勢。【附“蕭三餘”在2010年6月18日的發言】宋·王觀國《學林》卷五:“在《漢書》用“導”字,在《史記》用“061-6”字,而其官皆以擇米麥爲職,則“061-6、導”皆訓擇,又可知也。”《釋名》:“導,所以導櫟鬢髮,使人巾幘之裹也,或曰:櫟鬢,以事名之也。”……劉信芳讀爲“導擇”,猶言選擇。至确。“064-1”同“宅”。《論語·里仁》:“里仁爲美,擇不處仁。”《後漢書·張衡傳》李賢注引作“宅不處仁”。是張衡所見作“宅”也。《釋名》:“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孟子》亦作擇。【附“病書生”在2010年6月20日的發言】◇055-7:我一直在懷疑第一個字是不是“懸”。【附“苦行僧”在2010年6月20日的發言】如果此字確是“縣”字的話,“縣宅”或可讀爲“懸鐸”。古書中有與“懸鐸”相關的記載,如《淮南子·氾論》:“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長者縣(懸)宅(鐸)”的意思就是個子高的人負責懸掛鐸,不過此處的“鐸”當是代指所有須要懸掛的樂器。古代懸掛樂器的架子應該不會太低,所以需要個子高的人來懸掛樂器。

【夏世華B】“055-7”,疑從委省聲,可讀爲“衛”;“長”疑讀如年長之長。“長者衛宅”,是説用年長者守門,看衛家宅。

【按】◇蘇建洲C認爲《容成氏》中的“乎”下從“介”,誤;應從《讀本》引季旭昇説認爲“乎”下所從爲“人”旁加二飾筆;此“乎”字現隸爲“虎”。◇055-1055-2,李零讀爲“矇瞽”,何琳儀、蘇建洲K從之;陳劍A釋爲“055-10工”;許全勝讀爲“瞀瞽”;陳劍B釋爲“瞀工”。從與典籍對照及音韻角度看,以李零説法爲好,《周禮·春官·宗伯》三見“瞽矇”一詞,與此基本相同。◇長者:李零疑讀爲“張者”,指凸胸仰首的人;許全勝認爲“長者”指身體長的人,陳斯鵬從之;《讀本》亦讀爲“張者”,認爲其義指腹張(脹)的人;劉信芳B亦認爲是“腹滿”之“張”;邱德修B讀爲“張(倀)”,認爲即雞胸病人;王青讀爲“尫者”。按:《讀本》、劉信芳B的“漲者”不合文例,許全勝之説確切。◇055-7厇,何琳儀釋爲“戚施”;許全勝釋爲“相宅”;徐在國釋爲“秀(繇)宅”,蘇建洲C從之;楊澤生A釋作“牖宅”或“垸宅”;黄錫全釋爲“直鐸”或“直鎛”;邱德修A釋爲“荷宅”;陳斯鵬隸爲“061-6宅”,讀爲“修宅”或“築宅”;劉信芳B、蕭三餘釋爲“061-6擇”;張崇禮B釋爲“擣度”;病書生疑第一字爲“懸”,苦行僧在此基礎上讀二字爲“懸鐸”;夏世華B釋爲“衛宅”。按:病書生釋“055-7”爲“懸”是正確的,“055-7”字作223,正象木上懸首形,衹不過繫首之繩和木相連而使“木”變得像“禾”而已。“厇”苦行僧讀爲“鐸”,方嚮也是正確的,但“鐸”非可懸之物,不如讀爲“鎛”(“鎛”字黄錫全已釋),“鎛”幫紐鐸部,與定紐鐸部的“厇”古音相近。◇婁,李零讀爲“僂”;孟蓬生讀爲“瘻”。按:李零説正確,若依孟蓬生説則與簡末的“癭”重複。◇坆055-8,何琳儀釋爲“部婁”;許全勝釋爲“土螻”;徐在國釋爲“仕(事)數”;黄錫全釋爲“蒙璆”;李若暉釋爲“坆(061-1-剫)塿”;邱德修A、劉信芳B釋爲“枚數”;王暉釋第一個字爲“061-1”讀“度”;范麗梅釋爲“博塿”;王青釋爲“事數”。按:邱、劉釋爲“枚數”甚確,“枚數”是計數的意思,與“僂者”因駝背而身體前俯,正適合低頭用算籌計數。

3

説明:本簡長44.5釐米,完簡。共40字。

拼合編聯:簡3與簡31可排在一起,爲筆者説,不過簡3和簡31之間應佚失了一支乃至數支竹簡,我們這裏暫定爲佚失一支。這裏佚失的内容,一是繼續説明從尊盧氏到020-1020-2氏那些上古帝王的美行;二是講做“以襄(讓)于有吴迵”的主語的那個上古帝王的美行。郭永秉B説:“從‘以讓于有虞迵’來看,‘有虞迵’之前一定還至少有一個古部族執政的故事。這個禪天下給有虞迵的可能是簡35B的‘□氏’,但也有可能是殘缺簡文中的某位遠古帝王,根據文義分析,後一種可能性要更大。”基本可信。

釋文:

者煮065-1(鹽),{厇}022-1065-2(漁)澤,022-4棄不022-5。凡民俾(罷)022-8(羸)者,065-3(教)而025-7(誨)之,065-4(飮)而飤(食)之,思(使)役百官而月青(省)之。古(故)065-5(當)是旹(時)也,亡(無)并5

集釋:

【李零A】者煮065-1厇,022-2065-2(漁)澤,022-6弃不066-1(廢)。凡民俾022-8者,065-3(教)而025-7(誨)之,065-4而飤(食)之,思役百官而月青(請)之。古(故)065-5(當)是066-2(時)也,亡并

◇煮065-1厇:疑讀“煮鹽鹺”或“煮鹹鹺”。《禮記·曲禮下》:“鹽曰鹹鹺。”《包山楚簡》第一百四十七“煮065-1”,“065-1”字同此。◇022-2者:或可讀爲“疣者”,指長有贅疣的人。◇065-2澤:即“漁澤”,打魚於澤。◇022-6弃不066-1:第一字不識,所從與第三十五簡“039-5”字同。“066-1”讀爲“廢”。原文似乎是説上述殘疾者皆得其用。◇俾022-8,待考。◇思役百官而月青之:願其聽用於百官而月月請謁之。◇亡并:此下疑有脱簡。以上是泛論上古帝王。

【陳劍A】者煮鹽,厇022-1者漁澤,□棄不□。凡民俾066-3者,教而誨之,飲而食之,思役百官而月請之。故當是時也,無并

【何琳儀】◇宅022-2者:“宅”當屬下讀作“宅022-2者漁澤”。其中“022-2”之原篆,上從“首”,下從“蟲”,應是“憂”之異文。簡文“022-2”疑讀“瀀”。《説文》:“瀀,澤多也。”簡文意謂“居於沼澤之人則捕魚於澤”。“瀀”與“澤”對文見義。◇233:原篆左從“疒”省,右上從“害”,右中從“出”,右下從“水”。疑讀“害”。《説文》:“害,傷也。”參見下文35簡。◇022-8:可讀“末”。《儀禮·士喪禮》“赬末”,注“今文末爲旆也”。是其佐證。簡文“俾022-8”,當讀“卑末”,指出身地位低下者。《後漢書·欒巴傳》:“興立學校,以獎進之,雖幹吏卑末,皆課令習讀,程式殿最,隨能升授。”與簡文可以互證。◇返:原篆作234。《考釋》釋“役”,未知所據。簡文“返”疑讀“反”。《廣雅·釋詁》三“反,治也”。王念孫删“反”字,似不足據。

【蘇建洲A】◇役:《容成氏》簡3“思役百官而月請之”的“役”、簡16“癘役(疫)不至”,前者何琳儀釋字形爲“返”。但是後者由文例來看一定要讀作“疫”,而本來字形是“役”,所以前者仍應該從整理者釋讀爲“役”。而且“返”,古音幫紐元部與“役”余紐錫部,聲韻皆遠,所以亦不可能是假借字。兩個“役”字曾出現於《郭店》6.45“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馬王堆帛書·五行》作“役”。《郭店》的“役”字,顔世鉉釋爲“役”……今由《容成氏》簡可補足證據。

【蘇建洲C】◇022-1:此字在《郭店》讀作“憂”,如《郭店·五行》5“如君子亡中心之022-1(憂)”。而“憂、疣”古音相近,故得通假。“疣者”見於《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令疣者抱禾”。◇022-4:簡文多作“039-1”(參簡1),可分析爲從心旡聲,所以本字嚴格來説,右上應從“旡”。同時也説明陳劍釋簡35235爲“愛”是對的。至於字形右中不從“出”。出,西周金文作236(永盂),戰國楚系鄂君啟舟節作237。另外,《容成氏》簡文作238(簡22),均與本簡字形所從不類。反與《郭店》11.28“武”作239形近,“止”下一筆可能是飾筆。所以,本字應隸定作“022-7”。◇022-5:仔細觀察字體,實在看不出有從“攴”的形構,反倒類似楚系“犬”字的下半部。至於字形爲何,由於字形模糊,應以不識字來處理。

【周鳳五A】◇022-1:簡文從060-1從虫;060-1,《説文》“首”字,在此當是聲符。首,古音書紐幽部;禿,透紐屋部,可以通假。又,《古文四聲韻》屋韻收古文“獨”,其字從目從虫,蓋即“蜀”字。其上端所從目形與簡文“060-1”相似,則簡文也可能爲“蜀”字之訛。蜀,禪紐屋部,與“禿”可以通假……上古以禿者歸入殘疾人之列。如《禮記·問喪》:“然則禿者不免,傴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痼疾,不可以備禮也。”◇022-4:字當從爿從止從水,害省聲;這裏的“害”爲《説文》……的“轄”字所從……然則此字可以讀作“瑕”。《禮記·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鄭注:“瑕,玉之病也。”簡文“瑕棄”,指身有殘疾爲人所棄;“瑕棄不廢”則殘疾人各有所司,足以自立。

【蘇建洲G】◇022-7:以爲似可讀作“癈”。“癈”幫紐月部,與“害、旡”韻部疊韻或相近。聲紐幫、匣古楚地有相通之例,如《阜陽漢簡詩經》簡66“柄矢弗縵”,今本《衛風·考槃》首章作“永矢弗諼”……永,匣母陽部;柄,幫母陽部,……其次,《説文》:“癈,固病也。”段注:“按此當云癈固,病也……癈猶廢,固猶錮,如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皆是。”段玉裁所説與簡文背景相同,值得注意……其三,本簡整理者原讀作“022-6棄不廢”,但第四字由筆劃看來應不是“廢”,縱使是“廢”字,但“癈、廢”根本説來仍爲二字……本簡“癈棄”,指身有殘疾爲大衆所棄之人。而“癈棄不□”的意思大概等同於上述《周禮·地官·旅師》“辨其……癈疾可任者”,即整理者所説“上述殘疾者皆得其用”。

【讀本】◇陳美蘭以爲“厇”是衍文。◇“役”……字形同《郭店·五行》簡45作“耳目口鼻手足六者,心之242也”。《馬王堆帛書·五行》相應字作“役”,可見簡文釋爲“役”是對的。袁國華以爲242應釋爲“068-1”……“役”古音屬余紐錫部;“度”,定紐鐸部……(參袁國華《郭店楚墓竹簡·五行》“068-1”字考釋》,《中國文字》新26期)……“役、度”……二者聲紐同爲舌頭音……韻部則爲旁轉……换言之,本字應隸作“068-1”,讀作“役”。字亦見於簡16“癘068-1(役,疫)不至”,亦可證明讀作“役”是對的。

【何有祖A】◇厇022-1者:筆者懷疑“宅”和“懮”都讀如本字。“宅懮者”即讀作“懮宅者”,指因失去住宅而懮愁的人……捕魚於澤,對住宅的要求比較低,這種生活客觀上是適合“懮宅者”的。

【邱德修A】068-2,即“蚤”的異體字……“068-2棄”者,就是“早棄”……“022-8”字……借作“伏”字用。總之,“俾022-8”就是“卑伏”,也就是“卑賤”的意思……“思”動詞,借作“使”字用。

【陳劍B】者煮鹽,厇022-1者漁澤,022-4棄不022-5。凡民俾022-8者,教而誨之,飲而食之,思役百官而月青(請?)之。故當是時也,無并

【蘇建洲J】陳劍隸作“022-5”,應該是可以的。“022-5”見於《包山》202“022-5禱”,讀作“與禱”。亦見於中山王方壺“舉賢使能”,讀作“舉賢使能”。則簡文讀作“不與、不舉”在文意上似與李零讀作“不廢”正好相反……筆者以爲“022-4”或可讀作“癘”。前者可能從“旡”(見紐物部)得聲,而“癘”是來紐月部,聲紐關係密切,如“京”,古音見紐陽部;從“京”諸字如“諒、涼、椋”,古音來紐陽部……《説文》:“癘,惡疾也。”……所以簡文“022-4棄”即“癘棄”,也就是“惡疾棄”……至於“022-5”字,筆者以爲應讀作“舉”,“不舉”即不予任用。雖然患癩是殘廢的一種,但是擔心互相傳染,所以不予任用。

【李承律】◇本句前六句及下二句是四字句,本句爲五字句。從字數上考慮,“厇”爲衍字。◇《詩經·小雅·緜蠻》“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和本句思想最近。

【張通海A】◇從句式上看,前後都是四字句,這是一個五字句,“厇”在這裏仍讀爲“宅”,或在“宅”前省一“於”亦未可知。“煮鹽於宅”,同樣能夠體現人盡其才。

【裘錫圭】“俾022-8”應讀爲“蔽芾”,“俾”從“卑”聲。“卑”和從“卑”聲之字,古或與“蔽”通。《史記·淮陰侯列傳》“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集解》引如淳注:“萆音蔽,依山自覆蔽。”……《説文》的“芾”字……應該是從“巿”聲的……所以我們把簡文的“022-8”讀爲“蔽芾”之“芾”,是不會有問題的。《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毛傳:“蔽芾,小貌。”……簡文所説的“凡民蔽芾者”,當指雖已成年但身材顯著比一般人矮小者。張家山西漢早期墓所出《二年律令》的《傅律》中,有如下一條:“當傅,高不盈六尺二寸以下,及天烏者,以爲罷癃。”簡文的“凡民蔽芾者”,大體上應與《漢律》所説的“高不盈六尺二寸以下”者相當。簡文説“教而誨之,飲而食之,使役百官而月請之”,當是教育這些人,使有一些工作能力,來爲官府服力所能及的雜役,以獲得廩食維持生活的意思。

【劉信芳B】《容》37“又”……與《容》3“022-2”適相對應……“又”讀爲“022-3”,《説文》:“022-3,顫也。”……玄應引《説文》云:“謂掉動不定也。”……《説文》又有“069-1”字,與“069-2”音義同……《容》3“022-2”字,讀爲“022-3”或“069-1”,可謂文從字順。“022-3”爲四肢顫動之疾,《數盡》“疛”爲“跳動”(高誘注:“疛,跳動,皆腹疾。”《玉篇》:“疛,心腹疾也。”)之疾,於文義亦合。

【沈培B】這裏把他(辰按:指陳劍)給我的電子郵件的相關内容抄在下面:……《容成氏》簡3説“凡民俾022-8者,教而誨之,飲而食之,思役百官而月請之”,馬王堆三號漢墓醫書《十問》簡45~46:“舜曰:必愛而喜之,教而謀之,065-4而食之,使其070-1堅強而緩事之。”兩者雖内容不相干但文句大同,對比之下可知《十問》“教而謀之”的“謀”當讀爲“誨”(原未注),《容成氏》的“思”則與《十問》的“使”相當(“思”後省略了“其”),也確當讀爲“使”。

【張通海B】◇025-7:此字釋爲“謀”更爲恰當……“謀”《説文》古文一從“母”從“口”,一從“母”從“心”。再説,“教”本身就含有“誨”意,若再釋爲“誨”,便顯重複,“謀”意爲“爲……謀”。《孔子詩論》26簡“得而謀之”之“謀”,正從“母”從“心”,亦當如此釋讀。本篇37簡“湯乃025-7(謀)戒求248(賢)……”同。

【邱德修B】022-1,係“蝤”字之初文;……簡文借“蝤”爲“瘤”字用……“瘤者漁澤”,謂患有腫瘤的人從事打魚的工作。

【白于藍C】“俾”從“卑”聲,典籍中從“卑”聲之字與“罷”及從“罷”聲之字多可相通。《説文》:“070-2,别也。從冎卑聲。讀若罷。”……“022-8”字,原篆作250,筆者以爲當釋爲“敝”……從字形看,(九店楚簡44、包山楚簡213、包山楚簡260)之“敝”字,如將其所追加的聲符“釆”去掉,剩餘部分則與“俾022-8”之“022-8”字形全同。其次,上古音“敝、弊”……均爲並母月部字,“蔽”……爲幫母月部字,而“巿、芾”亦爲幫母月部字。可見“巿”用爲“敝”字之聲符……典籍記載,對民之無行乏德者可稱爲“罷”或“罷士”。如《國語·齊語》:“罷士無伍,罷女無家。”韋昭注:“罷,病也。無行曰罷。”……這種“罷”或“罷士”,在《周禮》中被稱作“罷民”。《周禮·秋官·大司寇》……鄭玄注中,“役諸司空,坐日訖,使給百工之役也。役月訖,使其州里之人任之,乃赦之”與簡文“思役百官而月青(請)之”在文義上是十分接近的……簡文“百官”亦與鄭注之“百工”相當……簡文“月青(請)”與鄭注之“月訖”亦相當……“敝”……第一種可能是“罷敝”與“罷”同義。《周禮·秋官·大司寇》賈公彦疏:“……罷謂困極罷弊”……第二種可能是“敝”在此或可讀爲“憋”。《廣雅·釋詁三》:“憋,惡也。”……所謂“罷民”也就是“邪惡”之民。若此,則簡文“凡民俾(罷)敝(憋)者”也可以理解爲民之罷惡者。

【林素清B】“俾”讀作“罷”。俾,古音幫紐支部;罷,並紐歌部……“022-8”從巿聲,古音幫紐月部,可以讀作“羸”。“羸”,來紐歌部。二字聲紐幫、來諧聲,韻部月、歌對轉,可通……“罷羸”一詞……又見《周禮·冬官·廬人》……鄭注:“言罷羸宜短兵,壯健宜長兵。”文獻中屢見“罷士、罷民”等詞。

【牛新房A】從上下文都是四字爲句看……疑此“厇”字是涉上文“062-1厇”之“厇”字而衍,當删(從白于藍説)。

【鄭公渡】《容成氏》03“俾022-8”是否可以讀作“卑服”,二者聲韻近,通假例參看《會典》438、439頁【巿-福】【匐-服】。卑服,可指使衣服粗劣,穿粗劣的衣服。《尚書·無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孔傳:“文王節儉,卑其衣服。”一説謂從事卑賤之事。參閲清牟庭《同文尚書·無逸之訓》。

【孫飛燕F】“青”當讀爲“省”。“青”是清母耕部字,“省”是心母耕部字,聲母同爲齒頭音,韻部相同,當可通假。《爾雅·釋詁下》:“省,察也。”邢昺疏:“省謂視察。”……在傳世文獻中,“月省、日省、時考、日考、月考”等説法常見……《中庸》:“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思(使)役百官而月青之”的含義爲:讓“俾022-8者”爲百官役使,並月月省察“俾022-8者”的工作。【dong.B在2009年9月2日的發言】:“青”可讀爲“精”。“精”之義當爲明審。《戰國策·魏策四》“無精於此者”,鮑彪注:“精,猶明。”

【單育辰F】孫飛燕……認爲“省”是“視察”的意思,但我們認爲應該是“省恤”之義,《禮記·曲禮上》“昏定而晨省”、《新書·道術》“心省恤人謂之惠”之“省”即此義。

【夏世華B】白説“俾”字可從,當讀爲“罷”……後一字疑讀爲“痡”。《山海經·北山經》“其中多072-1072-1之魚”,郭璞注:“072-1或作鯆。”據此可知,“022-8”與“痡”亦當可以相通。《説文》:“痡,病也。”……“青”,疑讀爲“靜”,《説文》:“靜,審也。”

【劉信芳C】俾066-3,連語,讀爲“匍匐”。《詩·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鄭玄箋:“匍匐言盡力也。”

【按】◇022-1者:李零把“厇”連上讀爲“煮065-1厇”,並疑讀爲“煮鹽鹺”,又把“022-1”隸定爲“022-2”,讀爲“疣”;陳劍A把“022-2”隸作“022-1”,並把“厇”連下讀爲“厇022-1者”;何琳儀讀爲“宅022-2(瀀)者”;蘇建洲C認爲“022-1”與郭店《五行》簡5中之字爲一字,亦讀爲“疣”;周鳳五把它隸定爲“022-1”讀爲“禿”;《讀本》引陳美蘭説,李承律、牛新房引白于藍説並以爲“厇”是衍文;何有祖A認爲“宅懮者”即讀作“懮宅者”;張通海A認爲應是“煮鹽於宅”,“於”字省;劉信芳B亦隸定爲“022-2”讀爲“022-3”;邱德修B隸定爲“022-1”讀爲“瘤”。按:陳美蘭、李承律、白于藍並以爲“厇”是衍文,甚確,其原因應如白于藍所言涉上文“062-1厇”之“厇”而衍。“022-1”字應從陳劍A隸定,但字義難以確釋,諸家讀法皆有問題,蘇建洲C以爲此字與郭店《五行》簡5中之字爲一字也是錯誤的,郭店那字從“060-1”從“心”,與此簡的“022-1”下從“虫”並一不樣。◇022-4:原篆作233,李零隸作“022-6”;何琳儀認爲從“疒”省從“害”從“出”從“水”,疑讀“害”;蘇建洲C隸作“022-7”,蘇建洲G進一步讀爲“癈”;周鳳五認爲從“爿”從“止”從“水”,“害”省聲,並讀爲“瑕”;邱德修A釋爲“蚤”;陳劍B隸作“022-4”,蘇建洲J從之,並讀爲“癘”。按:陳劍B的隸定是正確的,李零已言此字所從與簡35下一字所從相同,參看簡35下“039-1”字的考釋,但“022-4”義不詳。◇022-5:李零隸作“066-1”,並讀爲“廢”;陳劍B隸作“022-5”,蘇建洲J做了一些補充,並讀爲“舉”。按:蘇建洲J讀爲“舉”可以考慮。◇俾022-8,何琳儀讀“卑末”;邱德修A讀“卑伏”;裘錫圭讀爲“蔽芾”;白于藍C讀爲“罷弊”;林素清A讀爲“罷羸”;鄭公渡讀“卑服”;夏世華B讀爲“罷痡”;劉信芳C讀爲“匍匐”。從讀法看,林素清A的讀法較爲直接,此暫從之。又,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罷073-1(癃)守官府”,其義與簡文亦近。◇025-7:李零讀爲“誨”,李承律引《詩·緜蠻》“飲之食之,教之誨之”、沈培B引陳劍説引馬王堆醫書《十問》“教而謀之,065-4而食之”認同李零讀“誨”之説;張通海B讀爲“謀”。李零、李承律、陳劍之説有典籍可證,是正確的。◇思:邱德修A讀爲“使”,甚確,參簡20引孟蓬生所言。◇役:李零釋爲“役”;何琳儀釋爲“返”;蘇建洲A已由郭店與馬王堆帛書《五行》之“役”字相比較而仍釋之爲“役”。◇青:李零讀爲“請”;孫飛燕F讀爲“省”;dong.B讀爲“精”;夏世華B讀爲“靜”。我們認爲讀“青”爲“省”是正確的,但字義不應如孫飛燕所説是“視察”的意思,應該是“省恤”之義。

31

説明:本簡長24.6釐米,上端完整,下殘。現存24字。

拼合編聯:簡31與簡32上編聯,從李零説。

釋文:

073-2,方爲三俈,救(求)聖(聲)之073-3(紀):東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039-3(以)031-1(越)於溪浴(谷),淒(濟)於073-4(廣)川,高山陞,蓁林

集釋:

【李零A】孝君,方爲三俈,073-5(尋)聖(聲)之073-3(紀):東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039-3031-1於溪浴(谷),淒(濟)於073-4(廣)川。高山陞(登),蓁林

◇孝君:此簡與上簡之間有脱簡,“孝君”以上不詳。◇方爲三俈:“俈”疑讀爲“調”。上文是講十二律,這裏似乎是説以十二律分屬四方,每方各爲三調,即下文所述。◇073-5聖之紀:即“尋聲之紀”。“尋”有順沿之義,這裏似指十二俈是從十二律推演而來。◇031-1:疑同《説文·足部》“躗”字,讀法有待研究,含義當與“濟”字相近。《改併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有“074-1”字,訓爲“踐也”。◇淒:即“濟”,簡文“濟”字多從“水”從“妻”。◇蓁林:指草木叢生之地。

【陳劍A】孝辰,方爲三俈,救聲之紀:東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以躗於溪谷,濟於廣川,高山陞,蓁林

◇“製孝辰”(辰按:“製”字見簡21,此爲簡21+簡31連讀後所得)及下文“方爲三俈,救聲之紀:東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其義待考。◇“辰”原作“唇”,應即“辰”之繁體,與嘴唇之“唇”無關。此字左邊筆劃有殘缺,對比第52簡“唇(辰)”字自明,原釋“君”恐誤。◇“救”原誤釋爲左從“尋”。

【徐在國A】◇救:諦審原簡形體,發現此字與楚文字中的“救”字形體相近(詳參《戰國文字編》第198~199頁),當分析爲從“攴”“求”聲,釋爲“救”。

【讀本】簡文的“俈”……不知是否與甲骨文的“某告”有關。黄錫全以爲“告”有“示”義……(《“告”、“吉”辨》,《古文字論叢》26~27頁)。而《史記·殷本紀》“作《帝誥》”,索隱:“誥一作俈。”所以“誥、俈”可通。“誥”有“示”義,如《尚書·序》“雅誥奧義”,《釋文》:“誥,示也。”

【何有祖A】◇救:此字左形與《容成氏》29號簡“無求不得”之“求”是一字。此字當釋作“救”,讀作“求”。“求聲之紀”意與“尋聲之紀”同。

【白于藍A】◇似可讀作“求聖之紀”。“紀”可指法度、準則。《管子·心術上》:“故必知不言無爲之事,然後知道之紀。”……因此“求聖之紀”蓋是説尋求聖人的法度或準則,這就可以與後文云“所曰聖人,其生賜養也,其死賜葬,去苛慝,是以爲名”這句話相對應。◇將簡22與簡31相連,則簡22簡尾“身言”二字可與簡31簡首之“孝厚”連讀爲一句。這樣“身言孝厚,方爲三俈,救(求)聖之紀”又都是四字句,讀起來亦較順暢。“身言孝厚”之“身”字,應當身體力行講,典籍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孟子·盡心上》:“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趙岐注:“身之,體之行仁。”……《禮記·内則》:“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爲惇史……”鄭玄注:“惇史,史之孝厚者也。”鄭注中有“孝厚”一詞。故“身言孝厚”應是説禹身體力行並講述孝厚之道。

【邱德修A】《説文·足部》:“躗,衛也。從足,衛聲。”段注:“當云‘躗,踶也’……”又“踶”字下段注:“李軌曰:‘踶,蹋也。’”

【陳劍B】孝辰(?),方爲三俈,救聖(聽?)之紀:東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以躗於溪谷,濟於廣川,高山陞,蓁林

◇禹“方爲三俈”之事,古書未見。此“俈”字跟“嚳”的異體“俈”没有關係,它在戰國文字中常用爲製造之“造”,其右半所从的所謂“告”跟祝告之“告”並非一字(參看後文簡52“造”字注釋)。董珊提出,這十二“俈”或即古書的“十二牧”,簡文是説每方設立三人以爲帝王之輔佐,深入四方民間以行政事。《尚書·堯典》云舜時有“十有二牧”(今在古文《舜典》中),此説還見於不少其他古書,並且往往以“(四方)方三人”來解釋。如《韓詩外傳》卷六第十七章:“王者必立牧,方三人,使闚遠牧衆也……故牧者所以開四門,明四目,通四聰也。”《白虎通義·封公侯》謂唐虞之“牧”係“使大夫往來牧諸侯,故謂之牧。旁(方)立三人,凡十二人”。《説苑·君道》:“周公踐天子之位,布德施惠,遠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舉遠方之民……故牧者所以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也。”董珊此説確實很有可能是合於事實的。古書云十二牧輔佐帝王“明通四方耳目”(《史記·五帝本紀》)、“通(或達)四聰”,似乎也可以跟簡文“救聖(聽)之紀”相聯繫。“俈”跟“牧”從讀音看難以相通,它究竟表示的是什麽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晏昌貴B】◇此字左半稍有殘泐,但右半上部不封口,確與“君”字有别。但楚系文字“唇”字上半在兩横畫之間有一斜畫,此字左半雖泐,但並無斜畫的痕迹,是否“唇”字,殊難斷定。《容成氏》八號簡讀作“於是乎始語堯”之“始”字和三十二號簡讀作“治爵而行禄”之“治”字,構形與此字絶類,在簡文中這個字又讀作“辭”,可見是之部字,在此或當讀爲“慈”,“孝慈”乃常語。◇《吕氏春秋·古樂》:“帝嚳命咸黑作爲聲歌九招、六列、六英。”……簡文“俈”即“帝嚳”,代指帝嚳聲歌之九招、六列、六英,以下每方三俈可能是將六列、六英平均分配到四方。書缺有間,已難詳明。

【王志平A】孝(效)唇(辰),方爲三俈(宫),救(求)聲之紀:東方爲三俈(宫),西方爲三俈(宫),南方爲三俈(宫),北方爲三俈(宫)。以031-1(依)於溪谷,淒(資)於廣川,高山登,蓁林

◇“孝”讀爲“效”。“孝”爲曉母幽部字,“效”爲匣母宵部字,聲韻並近。《説文》:“效,象也。”“辰”,……十二律與十二辰是密切相關的。《易緯乾鑿度》卷上“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鄭玄注:“六律益六吕,合十二辰。”◇“俈”……爲溪母覺部字……疑當讀爲“宫”字。“宫”爲見母冬部字,聲母相近,韻母陽入對轉。五音以宫音爲主,《國語·周語下》云:“夫宫,音之主也。”……舉宫可以賅五音。◇“救”……讀爲“求”。一律爲一宫,那麽十二律可成十二宫。“一紀”爲十二,“每方三宫”適爲十二宫。“天地之佐舜而效辰,方爲三宫,求聲之紀”,意指十二律效法十二辰,由於十二辰分屬十二月,可以劃分爲一年四季,一季三月,四季分屬四方,則恰爲十二月。這與一方三宫、一紀四方十二宫的情形是非常相似的。◇“東方爲三宫,西方爲三宫,南方爲三宫,求聲之紀”是指四方各有相應的十二宫配位。◇“依”原爲從“止”、從“衛”之字,疑從“韋”得聲,可讀爲“依”。“韋”爲匣母微部字,“依”爲影母微部字,聲韻並近。◇“次”原爲“淒”字……疑當讀爲“資”。“淒”爲清母脂部字,“資”爲精母脂部字,聲韻相近。《廣雅·釋詁一》:“資,取也。”……所謂“依於谿谷,資於廣川”是指音樂模仿自然。古書中有很多關於夔制樂效仿自然的記載,前文引《吕氏春秋·古樂》:“帝堯立乃命質爲樂。質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高山登,蓁林入”,簡文疑指取法高山、蓁林之聲,與“依於谿谷,資於廣川”之意同。

【王輝A】“俈”疑讀爲“造”。《吕氏春秋》……《音初》:“(孔甲)乃作爲《破斧之歌》,實始爲東音。(塗山氏之女)實始作爲南音。(整甲)徙宅西河,猶思故處,實始作西音……有娀氏有二佚女……實始作爲北音。”“造、作”義近,“作爲”四方音,即造四方之音。“031-1”疑爲“077-1”字之訛誤……077-1,《釋詁》、毛傳皆云:“率,循也。”……《吕氏春秋·古樂》:“帝堯立,乃命質爲樂。質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説文》:“效,象也。”即摹仿、師法,與遵循義近。簡文與《古樂》同有“溪谷”,簡文“高山、蓁林”即《古樂》之“山林”。《容成氏》與《古樂》所説皆質依照、仿效自然界的聲音以製作古樂,也就是“正樂”。

【邱德修B】簡文“073-5”,即今“尋”字,作動詞用,爲“尋繹”的意思。

【王暉】◇262:以爲此字爲“司”,當讀爲“詞”。◇263:此字隸定爲“使”,此字右半部的寫法與《容成氏》第9簡“畢能其事”……中“事”上半部寫法完全相同。

【王志平C】《禮記·樂記》云:“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變成方,謂之音”當是指“變聲”按照四方十二律的配位,旋宫而成十二均(宫)。這裏的“方”既是“四方”的“方”,也是音樂上專指旋宫意義上的“方”……十二宫分屬四方……古代典籍中是有類似的説法的。《樂動聲儀》云:“春宫秋律,百卉必凋。秋宫春律,萬物必勞。夏宫冬律,雨雹必降。冬宫夏律,雷必發聲。”……按照先秦時期流行的陰陽五行思想,“春宫、秋宫、夏宫、冬宫”與“東宫、西宫、南宫、北宫”的説法是一致的……十二月律“還相爲宫”,就是所謂“旋宫”,古書中也稱之爲“當月自宫”……《隋書·音樂志》引皇侃《禮記疏》云:“旋相爲宫者,十一月黄鐘爲宫,十二月大吕爲宫,正月太蔟爲宫,餘律放此。”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