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容成氏》釋文

第三節 《容成氏》釋文

下面是我們調整簡文後所作的釋文,釋文采用了比較寬松的隸定,爲更明晰地瞭解文意,我們把它分了段,具體簡序調整和釋字理由,請參看第二部分《集釋》的相關部分:

3容成氏、大033-4(盈-庭)氏之有天下,厚愛而薄斂焉,身力以勞百姓,【35下】其政治而不賞,官而不爵,無厲(勵)於民,而治亂不。故曰:賢及□【43上】4

盧氏、赫胥氏、喬結氏、倉頡氏、軒轅氏、神農氏、020-3(祝)丨(融?)氏、033-5033-6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賢。其德酋清,而上愛【1】下,而一其志,而寢其兵,而官其材。於是乎喑聾執燭,034-1(矇)034-2(瞽)鼓瑟,跛躃守門,侏儒爲矢,長者034-3(懸)厇(鎛),僂者坆(枚)數,癭【2】者煮鹽,{厇}034-4者漁澤,034-5棄不034-6。凡民俾(罷)034-13(羸)者,教而誨之,飲而食之,思(使)役百官而月青(省)之。故當是時也,無并【3】

5034-7,方爲三俈,救(求)聖之紀:東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以034-8(越)於溪谷,濟於廣川,高山陞,蓁林【31】入,焉以行政。於是於(乎)始爵而行禄,以襄(讓)於有吴迵,有吴迵曰:“德速蓑(衰)【32上】矣。”於是乎不賞不罰,不刑不殺,邦無飤〈飢〉人,道路無殤【4下】死者。上下貴賤,各得其殜(列)。四海之外賓,四海之内貞(庭)。禽獸朝,魚鼈獻。有吴迵匡天下之政十又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5】年而殁終。

昔堯處於丹府與藋陵之間,堯戔(散)034-9(施)而034-14=(待時)034-10(賽-實),不勸而民力,不刑殺而無盜賊,甚緩(寬)而民服。於是乎方【6】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爲天子。於是乎方圓千里,【7上】於是於(乎)034-11(持)板正立(位),四向016-4禾(和),懷以來天下之民。【7下】是以視賢,履地戴天,篤義與信,會(合)在天地之間,而034-12(包)在四海之内,033-6(畢)能其事,而立爲天子。堯乃爲之教,曰:“自【9】内(入)焉,余穴窺焉,以求賢者而讓焉。”堯以天下讓於賢者,天下之賢者莫之能受也。萬邦之君皆以其邦讓於賢【10】3□□□賢者,而賢者莫之能受也。於是乎天下之人,以【11下】堯爲善興賢,而卒立之。

昔舜耕於鬲丘,陶於河濱,漁於雷澤,孝養父母,以善其親,乃及邦子。堯聞之【13】而美其行。堯於是乎爲車十又五乘,以三從舜於畎畝之中,舜於是乎始免蓻(刈)幵耨菨(鍤),024-4(拜?)而坐之{子}。堯南面,舜北面,舜【14】於是乎始語堯天地人民之道。與之言政,敚(悦)簡以行;與之言樂,【8上】敚(悦)和以長;與之言禮,敚(悦)敀(博)以不逆。堯乃悦。堯【8下】3堯乃老,視不明,聽不聰。堯有子九人,不以其子爲後,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爲後。【12下】舜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

舜聽政三年,山陵不處,水035-1(潦)不浴(谷),乃立禹以爲司工(空)。禹既已【23下】受命,乃卉(草)服、箁箬、冒(茅)芙(蒲)、蓻,手足駢胝,【15上】面皯035-5(皵),脛不生之毛。50(開)濏(塞)湝(皆)流,禹親執枌(畚)耜,以陂明都之澤,決九河【24下】之滐(遏),於是乎夾州、徐州始可處。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青)州、莒州始可處也。禹乃通蔞(淶)與易,東注之【25】海,於是乎藕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於是乎荊州、揚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伊、洛,併里(瀍)、澗,東【26】注之河,於是於(乎)豫州始可處也。禹乃通涇與渭,北注之河,於是乎035-6州始可處也。禹乃從漢以南爲名谷五百,從【27】漢以北爲名谷五百。

天下之民居奠,乃035-2(力)食,乃立后稷以爲035-3(田)。后稷既已受命,乃食於野,宿於野,復035-4(穀)豢土,五年乃【28】穰。民有餘食,無求不得,民乃實,驕怠始作,乃立臯陶以爲李(理)。臯陶既已受命,乃辨陰陽之氣而聽其訟獄,三【29】年而天下之人無訟獄者,天下大和均。舜乃欲會天地之氣而聽用之,乃立質以爲樂正。質既受命,作爲六律六【30】郘(吕),辨爲五音,以定男女之聲。當是時也,癘疫不至,妖祥不行,禍災去亡,禽獸肥大,草木晉長。昔者天地之佐舜而【16】佑善,如是狀也。

舜乃老,視不明,聽不聰。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爲後,見禹之賢也,而欲以爲後。禹乃五讓以天下之賢【17】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禹聽政三年,不製革,不刃金,不略矢。田無蔡,宅不空,關市無賦。禹乃因山陵平隰之可封邑【18】者而繁實之。乃因近以知遠,去苛而行簡。因民之欲,會天地之利。夫是以近者悦036-1(怡),而遠者自至。四海之内及,【19】四海之外皆請貢。禹然後始爲之號旗,以辨其左右,思(使)民毋惑。東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20】中正之旗以036-14(熊),北方之旗以鳥。禹然後始行以儉,衣不036-2(襲)美,食不重味,朝不車逆,舂不毇米,189-4胾不折骨,製【21】表(服)036-3(皮)尃(附)。禹乃建鼓於廷,以爲民之有詓〈訟〉告者036-4(鼓)焉。036-5(擊)鼓,禹必速出,冬不敢以寒辭,夏不敢以暑辭。身言【22】5□□□□□,下不亂泉。所曰聖人,其生易養也,其死易葬。去苛慝,是以爲名。

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爲後,見【33下】臯陶之賢也,而欲以爲後。臯陶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遂稱疾不出而死。禹於是乎讓益,啓於是乎攻益自取。【34】□□□□□□□□□啓王天下十又六年〈世〉而桀作。桀不述其先王之道,自爲036-6(改)爲,□□□□□□□□□□□【35中】不量其力之不足,起師以伐岷山氏,取其兩女琰、琬,036-7北去其邦,036-8(塈)爲丹宫,築爲璿室,飾爲瑶臺,立爲玉門。其驕【38】泰如是狀。湯聞之,於是乎慎戒徵賢,德惠而不036-9036-10(柔)三十036-11(夷)而能之。如是而不可,然後從而攻之,降自戎(陑)遂,入自北【39】門,立於中余(塗)。桀乃逃之歷山氏,湯或(又)從而攻之,降自鳴條之遂,以伐高神之門。桀乃逃之南巢氏,湯或(又)從而攻之,【40】遂逃去,之蒼梧之野。

湯於是乎徵九州之師,以036-12四海之内,於是乎天下之兵大起,於是乎030-4(叛)宗鹿(離)族戔(殘)群安(焉)備。【41】當是時,強弱不036-1(辭)諹(讓),衆寡不聽訟,天地四時之事不修。湯乃尃(溥)爲征作(籍),以征關市。民乃宜(多)怨,虐疾始生,於是【36】乎有喑、聾、跛、52、癭、036-13、僂始起。湯乃025-7(謀)戒求賢,乃立伊尹以爲佐。伊尹既已受命,乃執(戢)兵欽(禁)暴,羕(永)得于民,遂迷天【37】□□□□□□□□賊盜,夫是以得衆而王天下。

湯王天下三十又一世而紂作。紂不述其先王之道,自爲036-6(改)爲,於【42下】是乎作爲九成之臺,寘盂炭其下,加圜木於其上,思(使)民道之。能遂者遂,不能遂者入而死。不從命者,從而桎梏之,於是【44】乎作爲金桎三千。既爲金桎,或(又)爲酒池,厚樂於酒,尃(附)夜以爲槿(淫),不聽其邦之政。於是乎九邦叛之,豐、鎬、032-3037-1、于(邘)、鹿、【45】黎、崇、密須氏。

文王聞之,曰:“雖君無道,臣敢勿事乎?雖父無道,子敢勿事乎?孰天子而可反?”紂聞之,乃出文王於【46】夏臺之下而問焉,曰:“九邦者其可來乎?”文王曰:“可。”文王於是乎素端、037-2(屨)、裳以行九邦,七邦來服,豐、鎬不服。文王乃起師以嚮【47】豐、鎬,三鼓而進之,三鼓而退之,曰:“吾所知多廌(存),一人爲無道,百姓其何罪?”豐、鎬之民聞之,乃降文王。文王時(持)故時而教民【48】時,高下肥毳(磽)之利盡知之。知天之道,知地之利,思(使)民不疾。昔者文王之佐紂也,如是狀也。

文王崩,武王即位。武王【49】曰:“成(盛)德者,吾敚(説)而代之;其次,吾伐而代之。今紂爲無道,昏者(屠)百姓,至(桎)約諸侯,天將誅焉,吾勴天威之。”武王於【50】是乎作爲革車千乘,帶甲萬人,戊午之日,涉於孟津,至於共、滕之間,三軍大犯。武王乃出革車五百乘,帶甲三千,【51】以少(宵)會諸侯之師於牧之野。紂不知其未有成政,而得失行於民之唇(脣)也,又亦起師以逆之。武王於是乎素冠冕,以造【52】吝(類)于天,曰:“紂爲無道,昏者(屠)百姓,至(桎)約諸侯,絶種侮姓,土玉水酒,天將誅焉,吾勴天威之。”武王素甲以陳於殷郊,而殷【53】5

容成氏【53反】


[1]下文引自郭永秉《從上博楚簡〈容成氏〉的“有虞迵”説到唐虞史事的疑問》。

[2]在【蘇建洲K】中,【讀本】“21+31+32+22+33+34+35A”的排序更改爲“21+22+31+33+34+32+35A”,其他皆同。

[3]雖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的版權頁是“2002年12月”,但學術界拿到書,已經到了2003年1月。

[4]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34頁;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0頁;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64頁;顔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三)》,《大陸雜誌》第101卷第2期(2000年),第76頁;白于藍《郭店楚墓竹簡考釋(四篇)》,《簡帛研究二〇〇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92~193頁;王寧《郭店楚簡〈緇衣〉文字補釋》,簡帛研究網2002年9月12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2/wangning03.htm;禤健聰《讀楚簡零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3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xuAnjiAnchong01.htm;蘇建洲《〈郭店·緇衣〉考釋一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6月25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sujiAnzhou21.htm;楊澤生《孔壁竹書的文字國别》,《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1期,第77頁;裘錫圭《釋郭店〈緇衣〉“出言有丨,黎民所021-3”——兼説“丨”爲“針”之初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國際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6頁;張金良《釋乁》,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2月3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685。

[5]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30頁;蘇建洲《〈郭店·緇衣〉考釋一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6月25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sujiAnzhou21.htm;張金良《釋乁》,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2月3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685。

[6]張光裕《〈用曰〉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陳偉《〈用曰〉校讀》,簡帛網2007年7月1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623;李鋭《讀〈用曰〉札記(二)》,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638;楊澤生《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簡帛網2007年7月3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680;張金良《釋乁》,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2月3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685。

[7]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503~504頁“實”條、第1686頁。

[8]參看趙平安《戰國文字的“024-2”與甲骨文“024-3”爲一字説》,《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第275~277頁。

[9]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讀“矵日”爲“視日”,恐不確。參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吴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12月31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577。

[10]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mengpengsheng01.htm;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第393~413頁,又《文史》2006年第1輯,第5~20頁;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345~366頁。又可參看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與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1頁)的相關論述。

[11]“没”字的考釋可參看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與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1~12、34~36頁中的相關論述。

[12]辭例見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59頁。按:此字或以此形構成之字又見上博三《周易》簡49及簡45,今本一作“列”一作“冽”。

[13]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與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2頁。

[14]具體辭例及各家的説法可參看陳劍《楚簡“030-4”字試解》,《簡帛》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5~159頁。

[15]楊澤生《説〈上博六·競公瘧〉中的“欽”字》,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640;沈培《〈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642。

[16]朱德熙《戰國文字中所見有關廄的資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5年,第157~165頁。李學勤言“戰國齊燕陶文常見的‘敀’字,有過多種釋讀,從新發現的荊門包山、郭店楚簡看,恐均未安”。見李學勤《王恩田〈陶文大系〉序》,《清路集》,團結出版社2004年,第190頁。李學勤釋“敀”爲“搏”的意見參看李學勤《燕齊陶文叢論》,《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六期,1992年,第171頁。關於“敀”字考釋的衆多説法,可參看郝導華、郭俊峰、禚柏紅《齊國陶文幾個問題的初步探討》,《齊魯文化研究》第六輯,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19~28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