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PART 1 你要坚强地留在岁月的岸上

做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某日,读蔡澜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做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说做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是很过瘾的,其中滋味自己知道,旁人不会了解。

先是恍然,继而惊呼,我怕就是先生笔下那个不合时宜的人吧?只是从前的不合时宜,总是带来太多烦恼,而如今,倒是渐渐抛却了诸多无来由的矫饰,真的不在乎合不合时宜这件事了。

从小我就不太合群,小伙伴们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我在想什么时候能够飞上天空;老师刚讲完课文下课,我就跑到办公室质问他是不是讲错了;同学们躲在树林里抽烟的时候,我想着会不会发生火灾;进入职场后,也总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

不合时宜的人,总是被当作另类,甚至被称为孤僻、不合群。毕竟,不合时宜的人总是要吃些亏的,特别是年纪渐长以后,会发现当初的一些执拗的确在后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连当年退学的韩寒,也出来告诫年轻人不要向他学习。

有时候也很佩服那些合时宜的人,他们早早知道要什么,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并为此付出百分百的努力。相反,那些不合时宜的人,总是要为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付出太多的艰辛和努力,甚至要放弃最初的梦想,回归到所谓的主流社群中去,哪怕已垂垂老矣,哪怕已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部美国西部爱情电影叫《不合时宜的人》,是克拉克·盖博和玛丽莲·梦露主演的,据说是盖博的遗作,当然也是梦露的最后一部电影。用影评人的话说这是一部充满了死亡气息的电影,这部电影还未全部完成,两位红极一时的男女主演便相继离世。

电影讲述的就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他们放荡不羁,婚姻失败,职业遇到瓶颈,在生活的泥沼里苦苦挣扎。电影里有一场几个男人捕捉野马的戏,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疯狂地想抓住那匹不羁的野马,其实真正想抓住的是失控自己。

结局很悲伤,他们的努力都以回归家庭、回归“正常”社会而告一段落。他们终究不想伤害任何人,那就只能是伤害自己。

电影里有一段台词:“是什么消除了你的光彩?”“是生活。”

生活真的会消磨人的光彩吗?这无可厚非。每一个坚持自我的人,都要多多少少付出一些代价。

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有人喝酒像喝水,有人开口就能长篇大论,为什么有人可以察言观色,一路顺风顺水,有人不露声色,拈花一笑。

只是,你也明白,你无法成为这样的人,也许他们很快成了主流,成了话语权的掌握者,但你也会渐渐明白,做自己会有另一种快乐。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合时宜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合时宜的人各有各的不同。

我有一个在北京的朋友马克,早年是玩音乐的,在学校里就玩过摇滚,组过乐队。大学毕业后他进了国企,发现那种生活能一眼看到自己五十岁的样子,就不顾家人的反对跑到三里屯开了家酒吧。开酒吧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结识各色各样五湖四海汇聚到北京的音乐人,也就是在那里,马克认为自己必须是要走上音乐这条不归路了。

后来,他组了唱片公司,专门引进西方的摇滚唱片,也会适时打造国内的新人,有人劝他,这年头已经不是玩摇滚的最佳时机了,别往里砸冤枉钱。果然,很快他就亏得倾家荡产,连早些年开酒吧赚钱买的房子也抵押了出去。

经此一役,我们以为他因为穷困潦倒,要发奋图强,回头是岸了。没想到今年再见到他,他还在玩音乐,只不过玩得风生水起,人也精神头十足。原来,他将房子卖掉以后,坚持深耕,并找到了合适的投资人,很快新项目启动,越做越顺利。就像他说的,谁说玩摇滚就没出路了?在这片土地上,不能没有音乐,不能没有摇滚。

无独有偶,在南京我也有这样一个喜欢音乐的朋友。他以前是电台的DJ,在广播行业最不景气、需要靠夜间卖药节目为生时,毅然离开了最爱的主播工作,在体育馆旁边开了一家音乐酒吧。起初生意并不是很好,因为他喜欢老歌和摇滚,显然这两种音乐都有些不合时宜。

一度,他有些心灰意冷,他知道凭自己的个性,已经不可能再回到热爱的DJ行业了,但这条路要不要走下去,像有团迷雾罩在了他的面前。

渐渐地,他发现来酒吧消费的主要还是年轻人,他们既喜欢怀旧,也喜欢摇滚,在选曲上要注重年轻人的互动性。很快,生意好了起来。我们问他怎么会越做越好,他说,可能是因为自己真实,喜欢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年轻人喜欢的,正好也是自己喜欢的,他甚至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找回了自己的青春与活力。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当一个真实的人遇到一群同样真实的人,会发现自己的灵魂并不孤独。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句话:“什么是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喜悦。”

不合时宜没什么不好,起码真实,可以无愧我心,更不给人添麻烦。

真实,应该就是不管什么所谓的情商高低,愿意把自己暴露于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平和,应该就是不管什么所谓的利弊得失,在经历了一切酸甜苦辣之后,内心如湖水般平静。喜悦,应该就是不管什么所谓的世俗观念,明晰自己内心的得到与收获,随心随性体会生命的本能。

现实是什么样的不重要,拥有一颗真实的心超越现实才重要。

就像每一个小小的我,总是希望通过自己小小的努力,让这个大大的社会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

像我这样极富幻想的浪漫主义的不合时宜的人,应该也是这个眼花缭乱的社会中的一丝点缀吧。

人到了一定年纪,在某些方面似乎已经定型了,没法彻底改变,或者说想修复的部分已经在慢慢地结疤,而无法修复的部分却成了身上的闪光点。有句话说得好,我不想变得更好了,我只想自然地活着。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有一句经典的话:我们最怕的不是身处的环境怎样,遇见的人多么可耻,而是久而久之,我们已经无法与他们界定开了。

妄想所有的人都理解你,那你得多平凡啊。所以,从今天起,勇敢地做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不畏将来,不念过去,不在乎他人口舌,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不做懦夫,也不做所谓的英雄

忙碌非常的初春,还是挤出时间和老友相聚,依旧是不变的火锅宴。对于我这种不喜烟酒又笨嘴拙舌的人来说,对此我倒是欣欣然,毕竟火锅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

坐定后,波说你们喝酒吧,我就不喝了。问其缘由,他说原先的湿疹还没好透,这会儿又犯了痛风。

波曾是我书里第一个出场的主人公,那时候他的湿疹刚刚在一位病友的帮助下有所好转,我们都为他高兴。毕竟波和我们一样,来自平民家庭,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成为一家媒体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一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火锅沸腾中,各人疲惫的脸色也有了好转。而我也一直装作开心的样子,几次想从口中说出一位好友刚刚去世的消息,都忍住了。

大家都这么辛苦,实在不想雪上加霜。

我想说的这位朋友,笔名叫冷海,就在昨天,他在微信和QQ空间留下绝笔信,与大家作最后的告别。在这之前,他没有为自己的轻生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甚至就在前几天,我们还有过比较长时间的交流。

那天,他突然找到我,并不是问自己的新书什么时候上市,我们有过长达八年的合作,早已默契到不用再问任何一个细节。他有些小心翼翼地问我,说自己手上还有一部书稿,是最后一部,让我帮他看看是否可以出版。

他的语气让我有些奇怪,紧接着他说自己得了癌症,如今已经晚期了。我说你开什么玩笑,书稿发过来,我们好好商量怎么做就好了。他说是真的,感谢我这些年对他的帮助,如果自己不能撑到最后一部书稿出版,会由家人代办相关手续。

我劝慰他,现在医疗水平这么高,不会有事的,一定要乐观。他说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会好好配合治疗。我匆匆将新的合同备好,并提醒他不要接触太多电子设备,我会随时留言给他,有空就看一下,要好好休息。

这些年,他相继出版了不少作品,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我代理的。他写军事小说,最初发表在网络,后来得以出版成书,接着又从事剧本创作。前几年他还在泉州,突然在网上找我,问我借钱,当时我手头也紧,他很客气地说没关系。后来,他说自己到了长沙,签了一家影视公司,专职写剧本,收入比以前高也稳定。再后来,买房、结婚,他都会很家常地告诉我。我打心底里为他高兴,虽说写剧本压力也挺大,但不管怎样,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然而,就在昨天,我给他留言,问他合同能不能收到。他说在医院接受治疗,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合同会有人帮他收。说完这些,他的QQ空间里就跳出了那封诀别信,我以为他只是在为最后的日子做一个总结。谁知到了晚上,便从他身边的好友那里得知,他跳河自尽了。

原来,这些年来,他并没有像自己说的那样顺水顺风,而是一路走得都非常艰辛。他在各个城市奔波,最终在长沙安定下来,租房,写剧本,买房,生病,卖房,治病,走投无路,最终走到自决的地步。

听到这个消息,我浑身发冷,眼泪强忍着不敢流出来。他身边的好友在公众号上称他为猛士、硬汉,而我却想说,去他的猛士、硬汉,兄弟,下辈子做个平凡的人,哪怕过得差一点,也不要拿命去拼。

每天的每天,我们都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要坚强,要奋斗。特别是年过三十之后,似乎每一天都像上了发条,不能有一丝松懈,因为别人都在拼,自己没有理由落下。

这几年,陆续听到有人说起,身边的朋友、旧日的同窗病逝了、猝死了。大家都正值青壮年,从来都不会去想身体健康与否这件事,总认为自己还年轻,什么都能撑得住,此时不撑更待何时。只有当病魔袭来时,才会以宿命论的方式告慰自己,认为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要知道,凡事都有因果,当你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当你吃着并不规律的一日三餐,你烦躁、焦虑、茶饭不思,你都会觉得是自己做得还不够,一定还可以更努力一些。事实上,这个时候,病魔就已经找上门了。

奉劝那些看多了成功学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幸运地成为金字塔顶层的人。我们大多数人,因为出身、教育、机缘等,并不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终究还是要落入凡尘,还是要按部就班地过寻常的日子。

过寻常日子有什么不好呢?只要在可以努力的地方,我们努力过了,就不算是懦夫。我们也不一定非要成为英雄、成为勇士,因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很多时候,很多的东西不值得用生命去交换。

心气高的人怎么过好这一生

记得有一阵子特别流行一句话:听过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话很具普适性,很多人表示被这句话击中了。毕竟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听各种道理,在家里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到了工作单位听领导和职场前辈的。这些道理伴随着我们成长,也伴随着我们衰老,但是否有用倒是因人而异。

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呀,就是心气儿太高。言下之意,你心气高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本事,难怪你混得不好。中国人讲究个大环境思维,只要人群一扎堆,少不了议论谁长谁短,一个“混”字就是中国人成功学的总结。

事实上,好坏与否,与他人有何关系呢?但人活一张嘴,人言可畏,太多人因为左右的非议而沦陷了。

心气高还有一种说法是自尊心太强。从小到大,我曾无数次被长辈师友批评自尊心太强,可能那时候还不太流行心气高这个词。

还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因为内向自闭不爱说话,经常受到大人的奚落,又因为身材瘦弱,容易遭到同龄人的欺辱。那时候大人们并不懂,孩子也有自尊心,也需要鼓励才能健康成长。他们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男孩子需要打击、需要磨炼才能成才。

有一次去外公家拜年,大人们照例拿我开玩笑,说你要是跪下来给我磕个头就给你五十元压岁钱,那时候五十元对我来说是很大一笔钱了。但我没有,我倔强地转身离开。我听到后面大人们哄堂大笑的声音,还有议论说这孩子就是这样,自尊心太强了,这样会吃亏的,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会像翅膀,越长越硬,硬得可以撞破窗户玻璃,从这间屋子飞出去。

上学的时候,我的作文一直被作为典范,一度还被语文老师表扬思想已经达到三十岁年纪的深度。那时候不懂什么叫沾沾自喜,也不懂什么叫骄傲,但内心里却是多多少少有点窃喜的,这种窃喜是长久以来压抑的结果,是那种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来但终于出了口气的快感。

其中有个语文老师一直对我欣赏有加,还在黑板报上亲手抄写了我的作文。但有一次语文课上,我在课堂上直接指出老师对一篇古文里的某个词语解释有误。老师没有理会我,说教材上就是这么解释的,应该不会错。

下课后,我跑到老师的办公室与他理论,告诉他这个词的解释是从前的误读,现在已经纠正过来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改过来才是。语文老师十分果断地拒绝了我,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这样教的,怎么会错呢?

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从此以后,语文老师对我的态度一落千丈,当然在那个年纪并不太懂为什么老师突然像变了个人,只是更多地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后来听舅舅说有一次这个老师在路上碰见他,说我心气太高了,特别容易骄傲,让他多提醒提醒我。

舅舅当然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毕竟更小的时候,他也是让我下跪求压岁钱的人之一。他自然也知道我是不会理会这些谆谆教诲的。直到毕业后,舅舅偶尔跟我提起,说你还是要注意一下的,毕竟他们是老师。

当兵后,因为表现不错,经常得到首长们的嘉奖,也经常被选中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自然也会得到更多的荣誉。有一年队里新来了一位排长,同样的年轻气盛,可能他觉得自己需要表现一下,便觉得我的存在太碍眼了,经常有意无意地在众人面前贬损我。有一次,我实在忍受不了不公平的对待,没能压制住自己的脾气,结果自然是受到处分。

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便有些认命的意思了,觉得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直到现在,我仍然能听到相似的劝告,大致是智者常低头,庸人才自扰。低头是一种智慧,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坡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学会低头,懂得屈伸自如,生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更有甚者,以情商高低来深度解读这种“不可理喻”的行为,但经历愈多,愈发觉得自己无法听从这些劝导,内心的坚持反而更加坚定了。

要不是自尊心强,得有多少不堪入目的黑历史啊,估计连自己都会唾弃自己吧;如若不是心气高,又怎么能撑到今天依然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恋爱失败,事业受挫,时光消磨,人际关系岌岌可危,若没有一点心气儿的话,怎么撑得下去?心气儿是藏在骨头里的茧,就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好歹能站得直直的,傲气不减半分。

这些年,锻炼身体,让自己不会像同龄人那样提前衰老;写书出书,让自己不至于提笔忘字;看展览看演出,让自己和年轻人一样拥有一颗跳动的心;做主持做嘉宾,积极地抵抗自卑带来的虚妄,从容面对所有值得欣赏的面孔。

这些都是心气儿给我带来的益处,没有人会比你更懂自己,也没有人会替你去完善自己。心气不是傲慢,也不是疏离,心气儿是心底的一口气,脊骨上的一根筋,是我们走在红尘里却卓尔不群的不二法门。

做个寡言但心有一片海的人

23岁那年,我就感觉自己老了。这种感觉让我猝不及防,人生充满危机感。

那年,我还在部队,瘦得像哈尔滨西大直街行道树上熬了一个冬天绽出的嫩芽。那些嫩芽很“狡猾”,每天夜里铆着劲儿长着,第二天一早就长出了一大截。但我似乎停止了生长,我每天缩着脖子趴在办公桌上眼巴巴看着那些嫩芽一点点变大、变绿,直到变成一根粗壮茂密的枝干。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