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青年 传递团的“好声音”

凝聚青年 传递团的“好声音”

文/王鑫昕

远在新疆打工的方心琼接到了一个令她惊喜的消息:她留守在四川省资阳市老家的女儿彭丽,得到了一份父母没能给予的关怀——家乡的团组织和学校,安排像她女儿这样的留守学生,参加免费体检。

为留守学生免费体检这个项目在四川开展了多年。在资阳市,12万名留守学生接受免费体检,所需经费由当地卫生部门统筹安排,耗资500多万元。时任资阳团市委书记彭玉秀说,党政的重视是留守学生关爱工作能够开展下去的有力保障,“市里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关爱留守学生的专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区县也一样。”

最近几年,四川出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快乐学校现象”。

每年寒暑假临近时,团四川省委志愿者工作部以及一些基层团委,总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的咨询电话和网络信息,他们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今年的“快乐学校”什么时候启动?

志愿者家访留守学生母亲

“快乐学校”项目直面留守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亲情缺失、心理失衡、学业失教等问题,自2010年夏天启动以来,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超过1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服务留守学生逾万人次。

孩子们在研究赛车模型怎么做

我们爱“快乐学校”

许多大学生成了“快乐学校”的粉丝,为了参加“快乐学校”,有的推迟了假期实习,有的放弃了出访游学机会,还有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坐着飞机千里迢迢赶到四川参加关爱留守学生的志愿服务。

参加“快乐学校”的志愿者戈弋,看到一个14岁的留守女孩跟爷爷一起生活,还要自己洗衣做饭时,“顿时觉得自己弱爆了。”这个女大学生说,“‘快乐学校’让自己懂得了奉献,懂得了成长。”

共青团的凝聚力不仅体现于“快乐学校”项目上。据调研,市州和区县的团组织,也在服务留守学生的工作中找到了凝聚青年的有力抓手。

在遂宁市,一个由大学生自发成立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成了当地团组织的新帮手。

作为二线城市的遂宁市高校不多,地方团组织很难像大城市团组织那样,从青年集中的高校招募志愿者。但遂宁有数千名在全国各地就读的大学生,每年假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回家乡。

“许多同学觉得假期很无聊,无所事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蒋亚南说。他与几名同学商量后,便发起成立了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组织遂宁籍大学生参加关爱留守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的假期更加充实。

蒋亚南担任首任会长,并在后来的志愿服务中与团市委负责人相识,双方一拍即合,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今,有了这个联合会,当地团组织不再为找不到青年大学生志愿者而发愁。

围成圈,听故事

玩游戏

在团组织的扶持和推动下,联合会不断壮大成熟。如今,登记在册的长期会员已达3400多人,覆盖全国90多所高校,服务项目已从单一的留守学生关爱,扩大到了孤残老人关爱、大型赛事服务等10余个大项100多个小项,形成了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返乡大学生支援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南充、雅安、绵阳、自贡等市的团组织,也通过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团结了一批民间青年社会组织,一方面为他们对接服务项目,另一方面也凝聚了一大批活跃在社会各界的青年,有力传播了团的声音。

快乐小贴士

“快乐学校”是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联合发起和主办的公益项目,该项目招募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四川全省各地一些留守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组织留守学生开展文艺体育、课业辅导、安全教育等各类活动,陪孩子度过一个个快乐的假期。

经过持续努力,以“快乐学校”等项目为典型的四川省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面活跃的格局,赢得了党政支持,盘活了社会资源。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给基层共青团工作带来了重大变化,一个个庞大的青年群体因为这个公益项目,凝聚在团组织周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