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D

32 大处落墨

“大处落墨”与“大处着眼”可互相代用吗?

不可。“大处落墨”本指绘画、写文章要统观全局,在最为关键的地方着意下笔。后来则用以比喻做事要抓住大问题,不要把力量分散在枝节问题上。如《艺风堂友朋书札》:“作志(记事的文字)者要意在题表(要把心意放在标榜上),大处落墨,方为有用之文。”也作“大处落笔”。用例如老舍《我怎么写的〈春华秋实〉剧本》:“我们需广泛地搜集材料,从大处落笔。”

“大处着眼”常与“小处着手”连起来用,指既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去考虑问题,也要在具体事情上一件一件地做好。如李欣《潜移默化》:“移风易俗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任务,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也单用。用例如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附录:“(曾国藩)认为这里应该从大处着眼:‘……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33 大刀阔斧

“大刀阔斧”与“雷霆万钧”

梁启超像

“大刀阔斧”本指作战中使用的两种武器。如《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三百个杀手,复合为一,都跟着杜回,大刀阔斧,下砍马足,上劈甲将。”此中的“大刀阔斧”即是。后来语义有扩展,也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如梁启超《过渡时代论》:“故必有大刀阔斧之力,乃能收筚路蓝缕之功;必有雷霆万钧之能,乃能造鸿鹄千里之势。”此中的“大刀阔斧”即指办事果断而有魄力;“筚路蓝缕”指艰苦创业;“鸿鹄千里”指志向远大,前景广阔。

“雷霆万钧”的“雷霆”是霹雷;“钧”是古代重量单位,30斤为一钧;全语比喻威力极大,不可抵挡。语出西汉贾山《至言》:“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雷霆万钧”即由文中提炼而出。如章炳麟《藩镇论》:“震于雷霆万钧之势,虽阴堕其实,而勿敢公违其言(由于被雷霆万钧之势给震住了,虽然实际上已经违反了承诺,但还是不敢公开地违抗他的话)。”

34 大家风范

“大家风范”、“珠玉在侧”都是比喻人品的吗?

不是。“大家风范”的“大家”本指旧时的豪门贵族,“风范”指风度、气派。所以此语是指:出自高贵人家的特有气派。如《三侠五义》第十八回:“献茶已毕,叙起话来,问答如流,气度从容,真是大家风范。”此中的“大家风范”即是。今日对气度从容、处事大方的人仍用此语形容。

“珠玉在侧”的“珠玉”是比喻美好的姿容的。多用此语比喻人品出众而又俊美的人在身边。如《晋书·卫玠传》:“(玠)丰神秀异……驿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每见玠,俊爽有风姿,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此中的“珠玉在侧”即是。“丰神秀异”指精神饱满、容颜俊秀。

35 大渐弥留

为何要慎用“大渐弥留”?

《尚书注疏》

“大渐弥留”语出《尚书·顾命》:“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此中的“疾”与“病”有区别:前者病轻,后者病重;“渐”是进,更加;“几”是征兆;“臻”是到;“弥”是终;“誓言”是遗言;“嗣”是后代;“宣”是显扬;“奠”是定;“丽”是实行;“肄”是谨慎;“达”同“挞”,引申为讨伐;“殷”是殷商;“集大命”是建立周朝。全引文的意思是:成王说:“呜呼!我的疾病更加厉害了,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在这临终时刻,恐怕你们得不到我的遗言去约束嗣王。所以我才非常审慎地向你们下达命令,过去文王与武王光照天下,制定了法律,颁发了教令,便怀着畏惧的心情不敢违背。因此才能消灭殷国,成就我们周国的天命。”“大渐弥留”即由“疾大渐……既弥留”中提炼而出,用以表示病危将死。由于涉及“将死”,故要慎用。如南朝齐王俭《禇渊碑文》:“景命不永,大渐弥留。”此中的“景命”原指天命。在这里指皇帝。“大渐弥留”即表示病危将死。“大渐弥留”又可分为“大渐”、“弥留”两词单独使用。如北宋苏轼《东坡志林·单骧孙兆》:“仁宗皇帝不豫(有病)……已而(不久)大渐。”此中的“大渐”即指病日益严重。《金史·后妃传下·章宗元妃李氏》:“当先帝弥留之际,命平章政事完颜匡都提点中外事务。”此中的“弥留之际”即指病危之时。

36 大喜过望

如何理解“大喜过望”、“大失所望”的“过”与“失”?

“大喜过望”语出《史记·黥布列传》:“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甚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这说的是:黥布来投奔刘邦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召黥布入见。黥布见刘邦如此轻视他,大为恼火,后悔不该来,恨不得一死了之。但当他出来后,走到为他准备的官舍时,见帐幔、器用、饮食、从官,都和刘邦的居所一模一样,又大喜过望。由此可知,“大喜过望”的“过”是达到了由极度失望“想死”一下子又转为“万万没想到”的程度(与汉王有相同的待遇)。因此“大喜过望”的“过”,“过”的程度应该是很深的。用例如明袁宏道《拙效传》:“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此中的“凄凉四顾,如欲哭者”是因四下看不到人,感到孤单而欲哭。如今听到有人叫他,是他想象不到的,故“大喜过望”。

“大失所望”语出《史记·高祖本纪》:“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项羽乃挥兵西进,焚烧咸阳秦的宫室,所过之处,无不弄得残破不堪,秦人大失所望。但因畏惧,不敢不服而已)。”秦人在秦朝的暴政下已受尽了痛苦,很希望项羽的军队来了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结果项羽的军队照样是烧杀毁坏,与秦朝的统治一般无二,因此秦人很失望。用例如《旧五代史·李守贞传》:“守贞以诸军多曾隶于麾下,自谓素得军情,坐俟叩城迎己,及军士诟噪,大失所望。”

汉高祖像

这说的是李守贞叛变。叛变后,知道征讨自己的官军已经到来。他心想官军的各个部队大多数都曾是自己的部下,自认为和他们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他们到来后一定会叩城迎接自己。可是官军来后,辱骂喧哗声不断,没有迎接自己的迹象,使自己大失所望。由此可知,“失望”的程度也很深。郭沫若《漂流三部曲》:“惠山的童裸,山下村落的秽杂,蚊蚋的猖狂,竟使他大失所望。”“童裸”代表文明的程度,“秽杂”、“蚊蚋”代表卫生状况,这两者都不适于观瞻和居住,自然令人很失望。

37 大言不惭

“大言不惭”与“大言欺人”有何不同?

“大言不惭”是说大话不感到惭愧。“大言欺人”是说大话骗人。如《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则为之也难。’(孔子说:‘说大话不觉得惭愧,要他做起来就难了。’)”朱熹集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说大话不感到惭愧,就不会有决心去完成它。因此也就根本不会考虑自己能不能做到。

朱熹像

这样要他实践诺言不是很难吗?)”此中的“大言不惭”即是。再如《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如此,你念我写。不好了,我捶你那肉。谁许你先大言不惭了。”此中的“大言不惭”亦是。也作“大言弗怍”。用例为清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陈义甚高,大言弗怍(论调很高,大言不惭)。”“大言欺人”用例如《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38 倒持泰阿

何谓“倒持泰阿”?

“泰阿”也作“太阿”,是古代的一种宝剑,“倒持”是倒拿着。由此可知:“倒持太阿”是把剑柄交给了别人,把可伤人的剑锋冲着自己。语出《汉书·梅福传》:“倒持泰阿,授楚其柄(倒持太阿剑,把剑柄交给了楚军)。”对这句话唐颜师古有注:“言秦无道,令陈涉、项羽乘间而发,譬倒持剑而以把柄授与人也。”意思是说:秦朝无道,让陈涉、项羽抓住人民反对暴政的机会而起义。这就好比秦朝是倒持剑,把剑柄交给了陈涉、项羽,而使自己被推翻。“倒持泰阿”作为成语比喻随意地把政权或权力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如《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维时南军渠帅,实亦豁达寡防,堕彼奸计,倒持泰阿,豢此凶逆(当时南军的统帅,实在是很豁达不防备人的人,中了袁世凯的奸计,倒持泰阿,豢养了袁世凯这样一个凶逆)。”“倒持泰阿”也与“授人以柄”连用,意义不变。如唐陆贽《论关中事宜状》:“今执事者先拔其本,弃重取轻,所谓倒持泰阿,授人以柄(如今主持工作的人先把农业废弃,而去干别的事,削弱了关中的财富实力。这就等于倒持泰阿,授人以柄)。”《宋史·钱若水传》:“陛下苟思兵者凶器,战者危事,而不倒持太阿,授人以柄,则守在四夷,而常获静胜(陛下如果能想到武器是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从而不把宝剑倒持给人,就守在边疆,会常获静胜)。”

39 得寸进尺

“得寸进尺”与“得陇望蜀”同义吗?

其比喻义相同。“得寸进尺”语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秦王您不如与较远的国家结交,而攻打相近邻的国家。攻打后哪怕只是得到一寸的土地,这一寸土地也是您自己的土地;哪怕只是得到一尺的土地,这一尺的土地也是您自己的土地。如今您舍弃近的去攻打遥远的国家,这不是很荒谬吗)?”这是范雎来到秦国后,秦王向范雎请教国策时,范雎对秦王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攻打兵力强大的齐国,提出的意见。后来即从此文中提炼出“得寸进尺”作为成语,指得到了一寸又想得一尺,比喻贪心不足,要求越来越高。如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十四节:“加富尔既有成算,定步步为营得寸进尺之计。”此中的“得寸进尺”即是。“得寸进尺”也作“得步进步”。用例为鲁迅《采薇》:“那老三……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他喝着鹿奶心里想,‘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是不坏的。’”

“得陇望蜀”的“陇”为古代地名,在今甘肃省一带;“蜀”约在今四川省中西部。全语的意思是:既取得陇地又想望着蜀地,比喻贪心不足。据《后汉书·岑彭传》记载,东汉初年,隗(wěi)嚣和公孙述分别占据着陇地和蜀地。汉光武帝刘秀派岑彭等去攻打隗嚣的西城和上邽(ɡuī)两地,在给岑彭的信中说:“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得陇望蜀”即从文中提炼而出。用例如《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

40 得天独厚

何谓“得天独厚”?

“得天独厚”的“天”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厚”是优越的意思。所以此语是指人或环境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如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至八十五岁腊月五日始落第一齿,距易箦仅数日耳。然则先生具寿者相,得天独厚为一代传人,岂偶然哉。”此中的先生指宋代大诗人陆游。他是公元1125年生,1210年逝世,享年85岁。在医学尚不够发达的宋代能有如此高寿,应该说是比较少见的了。先生不仅85岁高龄才落第一齿,他的眼睛也特别好,77岁高龄还能“孤灯细观字,坚坐常夜半”。他的脑力也特别好,“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白发苍苍的老翁读书写诗还像儿时那样勤勉而且兴趣盎然。他的目明、齿坚、脑子好,这些都是寿相的表现。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与他的先天条件是有关的,所以赵翼说他“得天独厚”。另外引文中提到“易箦”一词,这是《礼记·檀弓》中的典故:鲁国曾参临终前,认为自己睡的床席华美不合礼制,命儿子曾元换掉。新的床席还没铺好,曾参就死了。后来便用“易箦”比喻将死或已死。再如端木蕻良《曹雪芹》:“曹沾进园,草草看了,便觉这南园得天独厚。”此中的“得天独厚”指南园的环境独具优越的天然条件。董必武《旅居美国旧金山杂诗五首》:“得天独厚非关命,迁地为良信有之。”人若是“得天独厚”,应该是与命运有关的。在这里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说“得天独厚”与命运无关,如果“迁地”相信会对命运有好处。

41 东窗事发

为何用“东窗事发”指密谋或罪行被揭发?

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宋朝奸臣秦桧曾与他的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杀害忠臣岳飞。秦桧死后,王氏叫方士招魂,看见秦桧在阴司受审。桧对方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烦请您给我的夫人带个话,就说东窗下密谋的那件事被揭发出来了)。”也就是秦桧与妻子密谋杀害岳飞的事在阴司的审判中已被揭发出来并定了罪。后来“东窗事发”指密谋或罪行被人揭发。如《再生缘》第五十七回:“闻圣谕,怦一惊,依稀霹雳打头顶,东窗事发难收拾……”此中的“东窗事发”即是。也作“东窗事犯”。元张昱《咏何立事》诗序:“宋押衙官何立,秦太师差往东南第一峰,恍惚引至阴司,见太师对岳飞事,令归告夫人,东窗事犯矣。”

岳飞坟

42 动辄得咎

“动辄得咎”是一活动就犯错吗?

这是把这成语中的“动”理解错了。“动”是会意兼形声字,繁体字从重从力,是一个背重物的人站在地上的形象,能背得动之意。《说文·力部》:“动,作也。”本义为“背起来”,引申泛指“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状态”。如《论语·雍也》:“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的人喜爱水,仁爱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活动,仁爱的人爱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动”由“活动”又引申作副词,表示极容易发生某种情况,相当于“动不动”、“常常”、“往往”。“动辄得咎”的“动”即是。此语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此中的“动”即是“常常”、“动不动”的意思,“辄”意为“就”,“咎”意为“罪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进退两难,动不动就获罪或受到责备”,形容处境艰难。“跋前踬后”也是成语,同“跋胡疐尾”,本指狼向前走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再如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论安危谈计策动不动就引证圣人的言论,他们用人则妒能嫉贤,群疑满于腹内;临事则畏首畏尾,众难塞于胸中)。”此中的“动”亦是。

43 洞察其奸

“洞察其奸”、“洞见症结”与“洞若观火”

东汉扁鹊医病画像石

“洞察其奸”的“洞”意为透彻、深入。全语的意思是:看透对方的阴谋诡计。如《镜花缘》第十二回:“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诸事预为防范,无许入门,他又何所施其伎俩?”

“洞见症结”的“症结”指“腹内结块的病”。语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洞见症结”原指医生透视到病情所在,后来比喻眼光锐利,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或要害。如《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一友曰:‘周、张、程、朱必不轻詈(责骂)。惟其不足于中,故悻悻于外耳。’香畹首肯(点头同意)曰:‘斯言洞见症结矣。’”

“洞若观火”的“洞”,其意义与前两语的“洞”不同,是明澈、清楚明白的意思。所以此语的字面义是:清楚明白,好像观火一样。多用此语比喻观察事物十分清楚。此语出自《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对这句话,西汉孔安国解释为“我观汝情如视火。”唐孔颖达注疏为“言见之分明如见火也。”用例如鲁迅《〈守常全集〉题记》:“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

44 斗方名士

可用“斗方名士”夸奖人吗?

不可。“斗方”是书画所用的方形纸张,也指一二尺见方的字画;“斗方名士”多用来指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的小有名气的人。此种人虽已小有名气,但人家用“斗方名士”称他并不怀善意,乃是讥笑他冒充风雅。所以不要用此语夸人。如用此语称人,则含讥讽之意。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章炳麟《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往往这边学究的陋话,斗方名士的谬语,传到那边,那边附会了几句,又传到这边,这边就看作无价至宝。”钱玄同《寄陈独秀》:“弟以苏轼此种词句,在不知文学之‘斗方名士’读之,必赞为‘词令佳品’,其实索然无味。”

45 斗酒只鸡

“斗酒只鸡”只表示简单酒食吗?

《曹操煮酒论英雄》版画

不是。“斗酒只鸡”从字面义看,确是一斗酒,一只鸡,表示简单酒食。但是从典故的角度说,它又是追悼亡友之词。此语出自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lèi),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咱们俩又有约誓:‘如果有一人先去世了,另一人经过对方墓地时,如不用斗酒只鸡祭奠,车走过三步后肚子会疼。那时不要怪罪。’这虽是俩人临时的戏笑之言,可是我们如果不是非常友好的至亲,我们怎么能用这样的话为誓呢?)”后来“斗酒只鸡”即从文中摘出,作为成语用为追悼亡友之词。如秋瑾《挽故人陈阕生女士》:“素车白马难为继,斗酒只鸡徒自嗟(我难以用素车白马为你发丧,也不能用斗酒只鸡到你坟前祭奠,只能空自悲叹)。”此中的“斗酒只鸡”即是。

此语有时又用字面义形容简单的酒食。用例为南宋陆游《村居初夏》:“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南宋辛弃疾《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46 斗转参横

能用“斗转参横”表示时光流逝吗?

此语中有“转”有“横”,很像是可表示时间变化,其实这是误解。“斗转参(shēn)横”的“斗”指北斗星;“参”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末一宿。全语的意思是:北斗星的杓柄已转了方向,参星也横在一边,指天色将明,不是指时光流逝。如《宋史·乐志》:“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二刻拍案惊奇·神偷寄兴一枝梅》:“看看斗转参横……便叫解开缆绳,慢慢地放了船。”两文中“斗转参横”均是。也作“参横斗转”、“斗转参斜”。用例依次是北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明冯惟敏《柳摇金·风情》:“急回头斗转参斜,酒杯儿到手都休撤。”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