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王小波?

为什么是王小波?

  从小到大,我的偶像不少。高中时候喜欢海明威、张承志,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竟然忘我、投入地朗读出声来了。大学的时候,我崇拜崔健、罗大佑、约翰·列侬、鲍勃·迪伦,那时候他们在我眼里不仅仅是歌者,更是诗人。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幸运,我从高中开始就有点文学青年的意思,开始有了看杂书的习惯。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书,我都快三十岁了,而且是在碰到了挫折的时候,挫败感弥漫。一个人躲在家里看王小波的书,竟然看得笑出了声,合上书回味一会儿,接着看又笑出了声,如此反复。幸亏那会儿我独自在家,否则旁边有人的话,定会以为我病得不轻。我自己知道,出现这种情况太罕见!从阅读中能够获得快乐,还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这种不求人的方式,性价比之高,成本之低,在我过往的人生经历里,实属罕见。于是,我像一个病人无意觅得良方一样急不可耐地直奔书店找回了他所有的书,如饥似渴地窝在家里阅读。

  感谢不小心养成的看书的习惯,让我遇见了王小波。和以往那些被我供起来的偶像不一样,王小波就像一个看穿我心思的邻家大哥,一边讲着我爱听的有趣故事,一边循循善诱,不留痕迹地把我带入沉思。人活着就会想事情,但因王小波而引发的沉思怎么有点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儿?当时其实也捋不清楚,反正就是不一样。

  之前看书通常是这样的,比如看到好的小说,就喜欢幻想将来成为小说家,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滑向了“是否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写作技巧”,这样功利的结果是,欣赏的成分降低了,阅读的乐趣也打了折扣。读小波的书则完全不同,我感觉一直在和王小波对话,脑子转得飞快,但丝毫不关乎“学习”,学习成为他这样的作家的想法哪怕是一闪念也没有。这和他的水平高低,是否遥不可及无关,完全是因为他所引发的沉思竟然关乎我以前不怎么思考,即便思考也不得其法,往往一掠而过的一些人生命题。诸如,人为什么活着,人怎么活着才有意思,人还有没有什么可能性……

  一个人要么一直混沌,要么彻底透彻,介乎两者之间,时而明白、时而糊涂的状态是尴尬甚至痛苦的。由王小波的书引起的沉思和以往的“知道主义式的伪思考”不一样,它引发的是终极思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他递给了我一条线索,让我找到了一个原点,从这里出发,我一路寻找,终于搞清楚了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上可以做点什么,最终到底想要什么!

  这一始料未及的结果来得突然,也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震撼,让我愿意终其一生把所有的赞美、所有的功劳全部给他。而王小波的伟大更在于,他之于我的启发也好,感悟也好,他竟然是以“写作只是维持生活”轻描淡写地带过,一点高傲的姿态都没有摆出来。这对一个从小在只有教育与被教育的二元社会里长大的我来说,用“狂喜”来形容都不够,其威力之余波一直延续至今,余波未了!

  于是,王小波的英年早逝对我来说尤其不能接受,他离世的时候才四十五岁,我甚至因此时常认为我自己超过四十五岁的岁月都是赚的。当然,小波要是知道我有这种想法肯定不会同意,我也会马上收回这想法,笑一笑说,这只是我有时候感性的一面。小波是反对个人崇拜的,他有一篇文章叫《明星与癫狂》,把明星崇拜说成是一种癫狂症。我看完后就想,就让我癫狂吧,癫狂没了控制才算是有病。我的这点癫狂不仅可控,而且还能够理性地转化成了一种可持续的力量,这股力量一直在推动我把自己活成我们已经达成共识的那种人。

  那就是王小波描述的:“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还有,“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还有,“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还有,“世界上有些事就是为了让你干了以后后悔而设,所以你不管干了什么事,都不要后悔”;还有,“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还有“人活在世界上有两大义务,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还有,“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还有,“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还有,“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还有,“当一切都开始了以后,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了”。

  最后这句话尤为重要,在王小波离世十周年的时候,我终于“开始了”我的咖啡生活,开始过我真正要的生活。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间当然遇到了不少事,但的确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因为我从小波那里知道了,从真正的生活中也验证了,可怕的事情从来就不存在,可怕的只有干涸和绝望的内心。

  好了,为什么是王小波?因为我看了那么多书,经历了那么多事,只有他帮我治了本,他帮我重建了一个新的“系统”,这个“系统”运行了这么多年,偶尔也会运转缓慢甚至“死机”,但只要“重启”一下,它就能够自我修复,让我有了自愈的能力。

  最后,想多说一句,秉承王小波的精神,我不认为我的标准和喜好可以推己及人,那样太霸道,小波也不会喜欢。我只想祝大家都能够尽早遇见自己生命中的王小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