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兖州城楼

登兖州城楼[1]

东郡趋庭日[2],南楼纵目初[3]
浮云连海岱[4],平野入青徐[5]
孤嶂秦碑在[6],荒城鲁殿余[7]
从来多古意[8],临眺独踌躇[9]

题解

《登兖州城楼》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诗人第一次游历齐赵,到兖州探望父亲,登上兖州城南楼远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描绘了泰山、东海的磅礴气势,青州、徐州的绵延千里,以及纵横想象秦碑与鲁殿时的怀古伤今之情,透露了诗人早年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它是杜诗中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

赏析

此诗咏登楼所见,上半部分写登楼所见景物,下半部分借所见古迹咏怀。

首联“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两句,点出登楼的时间是至兖州探父之时,地点是在兖州城楼上。杜甫的父亲当时在兖州担任司马,故他来兖州省亲。“趋庭日”在诗文中是探望父亲的意思。杜甫在这里用到了《论语·季氏》中“鲤(孔子的儿子)趋而过庭”这样一个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典故,表明他去兖州是因为探望父亲,也暗含着对父亲的尊敬。这一句是说“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时候,第一次登上城楼放眼远望”。“纵目”是极目远望,启下联远望所见。

次联“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写出了诗人远眺时所见到的美景,视线由远而近。“海岱”指东海和泰山,“青徐”指青州和徐州,这些地方均与兖州接壤。“入”是一直延伸到的意思。前一句写自己站在高旷的兖州城南楼之上,东海和泰山上空浮云缭绕的景象尽收眼底;下一句则描绘地势的平坦与一望无际,千里沃野一直连到青州和徐州境内。这两句写出兖州城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不凡形势与恢宏气势,也暗写诗人的踌躇满志与自信气概。

第三联“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句写登楼所见的古迹,是眼前之近景。秦碑像是一座高大的屏障似的峰峦耸立在那里;当年的鲁殿也只是一片荒废的城池。眼前还存在的历史遗迹引发了诗人怀古幽思,“秦碑”“余殿”的出现,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烟云变幻莫测的无尽感慨。

最后一联,诗人抒发了“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的感慨。意思是“我一向是个喜欢思考古迹的人,但是站在这里远眺时,以往的诸多思考又添上了许多不同的感慨”。“踌躇”是怅然怀古之意。“独踌躇”写出了诗人与同时登楼之人不一样的胸襟,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关心和担当。

这首诗,气势宏阔,格调清雅,意境苍凉,结构严谨,格律工稳,是杜甫年轻时的一篇力作。诗人从远眺和近观两个方面来写登楼所见景物,赞美了南城楼上极目望远时看到的优美景色与历史古迹,抒发了诗人登临城楼后产生的个性化的思考。诗人借景抒情,无限惆怅的情怀与历史责任感流荡在诗句里,无论是景物的描写还是直抒胸臆,都流露出诗人的历史感及惆怅之情。

注释

[1]兖州:唐代州名,在今山东省。杜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邵注:兖州,鲁所都,汉以封共王余。《唐书》:兖州,鲁郡,属河南道。顾宸注:兖州,隋改为鲁郡,唐初复曰兖州,后又改鲁郡。仇兆鳌按:唐之兖州治瑕丘县,即今之嵫阳县也。

[2]东郡趋庭:到兖州看望父亲。《前汉志》:东郡,秦置,属兖州。隋孙万寿诗:“趋庭尊教义。”蔡梦弼曰:公父闲尝为兖州司马,公时省侍,故有“趋庭”句。

[3]初:初次。《晋书·庾亮传》:“乘秋夜往,共登南楼。”此借用其字。

[4]海岱:东海、泰山。

[5]入:是一直伸展到的意思。青徐:青州、徐州。鲍照诗:“平野起秋尘。”《海赋》:“西薄青徐。”《唐书》: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属河南道。

[6]秦碑:秦始皇命人所刻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唐太宗《小山赋》:“寸中孤嶂连还断。”《秦本纪》:“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峰山,刻石颂秦德。”

[7]鲁殿:汉时鲁恭王在曲阜城修的灵光殿。余:残余。谢玄晖诗:“荒城迥易阴。”徐摛诗:“列楹登鲁殿。”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殿本景帝子鲁共王所立。”《后汉书注》:殿在兖州曲阜县城中。

[8]古意:伤古的意绪。《史记·龟策列传》:“所从来久矣。”隋李密诗:“怅然怀古意。”

[9]踌躇:犹豫。沈约诗:“临眺殊复奇。”《庄子》:“圣人踌躇以兴事。”薛君曰:“踌躇,踯躅也。”《玉篇》:“犹豫也。”黄生曰:前半登楼之景,后半怀古之情,其驱使名胜古迹,能作第一种语。此与《岳阳楼》诗,并足凌烁千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