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序

编者序

几年前我把以赛亚·伯林写自己同时代人的一本文集《个人印象》借给一位朋友兼邻居,精神科医生鲍勃·高斯林。后来我问他自己对这本书及其作者的个人印象时,他坦言:“我对那些颂扬之词的确相当厌烦。”那本文集中无疑有大量的颂扬之词,而且毫无疑问,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品味问题,涉及一个人如何回应对丰富多彩的人性所怀有的持续热情,那种热情正是伯林的标志之一。不过,高斯林的回答也忽略了一点,这种显著的赞美是深思熟虑后的刻意之举。总的来看,相较于诋毁而言,伯林对于颂扬要喜欢得多,[50]而他该书中的那些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看到笔下每一个人的亮点(正如那首歌[51]中所唱的一样,要“突出积极面”)并传达给读者。他确乎做到了,并往往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以赛亚之书》编者序[52]

在以赛亚·伯林生前,我编辑了他的七卷文集,这是其中一卷的第三版。

在这些文集中,我将他发表过的大部分文章(除了之前已结集出版过的之外)及若干篇未发表过的汇集起来,整理出版或再版。[53]此前,他许多发表过的作品一直都处于东一篇西一篇的散落状态,而且往往是散落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绝大多数已经绝版,仅有六七篇曾结集出版,重新发行过。[54]这些新的文集(正如伯林慷慨认可的那样,使他的名声得到了改观),连同他去世后的七卷,[55]其中多卷里都不乏之前未出版过的作品,使觅得他的全部作品比以前容易多了。

本卷所收文章包括缅怀20世纪名人的颂词或回忆性文字,这些名人中除了罗斯福和爱因斯坦之外,作者全都有私交;四篇自传体的文字没有着重写具体的某个个人,而是关于伯林本人;还有一篇是专为第一版而写的,内容是作者1945—1946年和1956年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安娜·阿赫玛托娃及其他俄罗斯作家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会晤—1945—1946年,他在那里为英国驻苏大使馆工作(1956年他是前去访问的;他还谈到了1965年阿赫玛托娃的牛津之行)。

在伯林去世后出版的第二版的正文中,新增了第一版出版之后写的四篇文章(征得过他本人同意),同时,还补上了跋:《我生命中的三条主线》,这是在最后一刻才加上去的,是对伯林去世的一个回应。我在编者序后面加了个附言,写道:

以赛亚·伯林于1997年11月5日辞世。当时本书已定稿付印了,但还没有真正开印。书的正文部分没有做任何改动,但我利用这个机会,把伯林1979年5月因对自由观念的贡献而获得耶路撒冷奖时所发表的获奖感言稍稍删减了一下,作为跋加了进去。我一直认为,而且我请教过的人也都觉得,这篇感人且鞭辟入里的文章[……]应该收入本书,因为它实际上就是一篇自传体的个人印象。我曾不止一次向伯林建议,应该将该文重刊于这本上下文都与之非常契合、浑然一体的书中,可他始终都是那个很有特点的回答:在他看来,生前就将该文收入文集,似乎太涉及个人了一点,或许太关注自己了一点;不过,等他百年之后,我可以认为怎么最好就怎么办。令我痛憾的是,现在我可以随意给本书加上这一点睛之笔了。

在眼前的第三版中,我又新增了十一篇,亦皆为第一版出版后的新作。这些新作在我看来在本书中也全都当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而,本书现在囊括了我认为最值得以这种更永久形式收藏的所有相关体裁的文章。赫米奥尼·李的序也是本版的新增内容,考虑到有了这个新序,诺尔·安南为第一版所作的序就作为后记而放到了书末。除了新增对象(及其朋友)的照片外,还为《与俄罗斯作家的会面》一文增配了好几幅照片。

我想补充一点,《与俄罗斯作家的会面》一文,自初版以来已经成为经典,且引来了大量的评论,恕我不能在此一一概括。我只想引用约瑟夫·布罗茨基读过伯林寄给他的一份该文的草稿后,于1980年3月26日写给伯林的一封(英文)信:

你的回忆文章简直把我看哭了。……如果说它把我这个性情温和的俄罗斯犹太人都看哭了的话,我能想象得出,它会在英美大众中引起怎样的反响。它就像一个皇家剧团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整篇文章实在让人心碎。这一点,我想,与这一严峻题材和你尊贵的叙述之间的不协调有关。就像是瓦伦提[尼]安皇帝自己在编写一份遭痛打之感觉的报告。[……]我想对这样的处理方式,她会感到满意的。[56]

有几篇其他同样体裁的文章未予收录,多数都比所收文章要短,或是内容上有重叠。这些文章描述的对象是哈里·达维多尔—戈德斯米德、斯图尔特·汉普希尔、雅各布·赫尔佐格、泰迪·科勒克、耶沙亚胡·莱博维茨、阿瑟·莱宁、耶胡迪·梅纽因、约翰·普拉门纳兹、雅各布·塔尔蒙以及约翰·惠勒—班尼特;有关这些和很多其他篇幅较为短小的文章的详情,可登录http://isaiah-berlin.wolfson.ox.ac.uk/lists/bibliography/index.html网站查询。[57]

本版中文章的排印顺序做了调整,未采用前两版大致按主题为序的做法,而是改以首次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只有《与俄罗斯作家的会面》仍放在了正文末尾这一显著位置,《我生命中的三条主线》也继续充当了跋。

首次发表的详情如下(标以“*”号的为第二版所增录的文章,标“†”号者则为第三版新增部分):

《温斯顿·丘吉尔在1940年》(‘Winston Churchill in 1940’)[与《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在牛津》(‘Felix Frankfurter at Oxford’)是仅有的两篇在主人公生前发表的文章]:以《丘吉尔先生》(‘Mr Churchill’)为题发表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总第184期,第3期(1949年9月);以《丘吉尔先生与富兰克林·罗斯福》(‘Mr Churchill and FDR’)为题发表在《康希尔杂志》(Cornhill Magazine)第981期;以《丘吉尔先生在1940年》(Mr Churchill in 1940)为书名出版单行本(伦敦,1964年,约翰·穆莱出版社;波士顿/坎布里奇,未注明出版日期,霍顿·米夫林出版社/河滨出版社)。

《休伯特·亨德森在全灵学院》(‘Hubert Henderson at All Souls’):发表在《牛津经济学文萃》(Oxford Economic Papers)亨德森纪念增刊,第5期(1953年)。

《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President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最初是1955年4月12日,即罗斯福逝世十周年时在BBC第三套节目做的广播讲座;首次发表于《政治季刊》(Political Quarterly)第26期(1955年);以《欧洲人眼中的罗斯福》(‘Roosevelt Through European Eyes’)为题发表在《大西洋月刊》总第196期,第1期(1955年7月)。

《理查德·佩尔斯》(‘Richard Pares’):《贝利奥尔学院年鉴》(Balliol College Record),1958年。

《哈伊姆·魏茨曼》(‘Chaim Weizmann’):赫伯特·塞缪尔讲座第二讲(伦敦,1958年,威登菲尔德与尼克尔森出版社)。

《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在牛津》(‘Felix Frankfurter at Oxford’):载华莱士·曼德尔森(Wallace Mendelson)编《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悼念文集》(Felix Frankfurter: A Tribute,纽约,1964年,雷纳尔出版社)。

《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载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编《奥尔德斯·赫胥黎》(伦敦,1965年,查托与温达斯出版社)。

《L. B. 纳米尔》(‘L. B. Namier’):载马丁·吉尔伯特(Martin Gilbert)编《百年冲突,1850—1950年:A. J. P. 泰勒纪念文集》(A Century of Conflict, 18501950: Essays for A. J. P. Taylor,伦敦,1966年,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社);又载《邂逅》(Encounter)第17卷,第5期(1966年11月)。

《莫里斯·鲍拉》(‘Maurice Bowra’),1971年在牛津圣玛丽大学教堂举办的鲍拉追悼会上的悼词:以《莫里斯·鲍拉爵士,1898—1971年》(Sir Maurice Bowra18981971,牛津,[1971年],沃德姆学院)为题印行单行本;以《在圣玛丽大学教堂的悼词》(‘Memorial Address in St. Mary's’)为题收录于休·劳埃德—琼斯(Hugh Lloyd-Jones)编《莫里斯·鲍拉》(伦敦,1974年,达克沃斯出版社)。

《J. L. 奥斯汀与牛津哲学的早期起源》(‘J. L. Austin and the Early Beginnings of Oxford Philosophy’):载以赛亚·伯林爵士等著《论J. L. 奥斯汀》(Essays on J. L. Austin)(牛津,1973年,克拉伦敦出版社)。

《约翰·彼得罗夫·普拉门纳兹》(‘John Petrov Plamenatz’),1975年在牛津圣玛丽大学教堂举办的普拉门纳兹追悼会的悼词:以《约翰·彼得罗夫·普拉门纳兹,1912—1975》为题印行单行本(牛津,[1975年],全灵学

院)。

《奥伯伦·赫伯特》(‘Auberon Herbert’):载约翰·乔利夫(John Jolliffe)编《奥伯伦·赫伯特:一幅复合的肖像》(Auberon Herbert: A Composite Portrait,蒂斯伯里[Tisbury],1976年,康普顿·拉塞尔出版社)。

《爱因斯坦与以色列》(‘Einstein and Israel’),1979年3月14日举办的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开幕式上发言的主要部分:《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1979年11月8日;全文载杰拉尔德·霍尔顿与耶胡达·艾尔卡纳(Gerald Holton & Yehuda Elkana)编《历史与文化视角下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耶路撒冷百年座谈会文集(普林斯顿,1982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彼时,我在何处?》(‘Where Was I?’):为桑德拉·马丁与罗杰·霍尔(Sandra Martin & Roger Hall)合编的《彼时你在何处?20世纪值得纪念的大事》(Where Were You? Memorable Ev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多伦多等,1981年,梅休因出版社)提供的撰文。

†《梅纳德·凯恩斯与夫人》(‘Maynard and Lydia Keynes’):载麦洛·凯恩斯(Milo Keynes)编《莉迪亚·洛波科娃》(Lydia Lopokova,伦敦,1983年,威登菲尔德与尼克尔森出版社)。

†《纳胡姆·戈德曼》(‘Nahum Goldmann’):以《纳胡姆·戈德曼(1895—1982年):一点个人印象》[‘Nahum Goldmann(1895—1982): A Personal Impression’]为题收录在威廉·弗兰克尔(William Frankel)编《1983年犹太事务综览》(Survey of Jewish Affairs 1983,卢瑟福/麦迪逊/提尼克,1985年,费尔雷迪金森大学出版社;伦敦/多伦多,1985年,大学联合出版社)。

†《回忆与本—古里安的几次短暂谋面》(‘Memories of Brief Meetings with Ben-Gurion’):《犹太季刊》(JewishQuarterly)第33卷(1986年)第3期(总第123期)。

†《马丁·库珀》(‘Martin Cooper’):以《悼念马丁·库珀》(‘Martin Cooper: In Memoriam’)为题列为林赛弦乐四重奏乐团(Lindsay String Quartet)1986年6月29日举办的纪念音乐会节目;用作多米尼克·库珀(Dominic Cooper)所编的马丁·库珀《有价值的判断:乐论作品选》(Judgements of Value: Selected Writings on Music)一书的序言(牛津,198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

*《伊扎克·萨德赫》(‘Yitzhak Sadeh’):《中流》(Midstream)第39卷第4期(1993年5月)。本文是我应作者之请,将其所写的两篇关于伊扎克·萨德赫的短文编撰而成的,一篇之前未发表过,另一篇题为《说说伊扎克·萨德赫》(‘On Yitzhak Sadeh’)(是为以色列电台英语频道写的一篇短小的广播稿),译成希伯来文后发表在1986年9月5日的《话报》(Davar[58]上。

†《亚当·冯·特洛特》(‘Adam von Trott’):以《个人对亚当·冯·特洛特(贝利奥尔学院1931级)的致敬》[‘A Personal Tribute to Adam von Trott(Balliol 1931)’]为题载于1986年的《贝利奥尔学院年鉴》(Balliol College Annual Record)。

*《戴维·塞西尔》(‘David Cecil’):载《1985—1986年度及1986—1987年度报告》(Reports for 198586 and 198687);《1987年会士与会员名单》(List of Fellows and Members for 1987)(伦敦,[1987年],皇家文学学会)。

*《埃德蒙·威尔逊在牛津》(‘Edmund Wilson at Oxford’):《耶鲁评论》(Yale Review)第76卷(1987年)。[59]

*《忆弗吉尼亚·伍尔夫》(‘Memories of Virginia Woolf ’):以《留在记忆里的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Writers Remembered: Virginia Woolf’)为题收录于《作者》(Author,第100期,1989年)中。

†《亚历山大·哈尔珀恩与夫人莎乐美》(‘Alexander and Salome Halpern’):译成俄文后收录在一本俄文作品集中,米哈伊尔·帕克霍莫夫斯基(Mikhail Parkhomovsky)编《国外俄文化中的犹太人:报刊文章、出版物、回忆录及随笔集·卷一(1919—1939年)》(Jews in the Culture of Russia Abroad: Collected Articles, Publications, Memoirs and Essays, vol. 1, 19191939)(耶路撒冷,1992年,M. 帕克霍莫夫斯基出版社),第229—241页;重刊于米哈伊尔·帕克霍莫夫斯基与安德烈·罗加切夫斯基(Andrey Rogachevsky)合编的《身在大不列颠的俄罗斯犹太人:报刊文章、出版物、回忆录及随笔集[侨居国外的俄罗斯犹太人,卷二]》(Russian Jews in Great Britain: Articles, Publications, Memoirs and EssaysRussian Jewry Abroad, vol. 2])(耶路撒冷,2000年,米哈伊尔·帕克霍莫夫斯基出版社);作为本文附录的《莎乐美·哈尔珀恩夫人》(‘Mrs Salome Halpern’)译文摘自1982年5月17日《泰晤士报》第12版。

†《牛津的犹太人》(‘Jewish Oxford’):以《早年岁月》(‘The Early Years’)收录在弗里达·西尔弗·杰克森(Freda Silver Jackson)所编的《昔与今:历历往事》(Then and Now: A Collection of Recollections)一书中(牛津,1992年,牛津犹太圣公会)。

†《赫伯特·哈特》(‘Herbert Hart’):载以赛亚·伯林等,《赫伯特·莱昂内尔·阿道弗斯·哈特,1907—1992年:在1993年2月6日追悼会上的发言》(Herbert Lionel Adolphus Hart, 19071992: Speeches Delivered at Memorial Ceremony on 6 February 1993)([牛津,1993年]:私人印刷);收录在珍妮弗·哈特(Jenifer Hart)《别再问我:自传》(Ask Me No More: An Autobiography)一书中(伦敦,1998年,彼得·哈尔班出版社)。

†《圣体一细胞》(‘Corpuscle’):载布莱恩·哈里森(Brian Harrison)编《圣体之细胞:由全体成员共同写就的牛津基督圣体学院20世纪史》(Corpuscles: A History of Corpus Christi College, Oxfor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ritten by Its Members)(牛津,1994年,基督圣体学院)。

†《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应《缅怀斯蒂芬》(‘Remembering Stephen’,一个悼念斯蒂芬·斯彭德的活动)之约而撰,《查禁目录》(Index on Censorship[60]《个人印象》第25卷第5期(1995年10月)。

《1945年和1956年与俄罗斯作家的会面》(‘Meetings with Russian Writers in 1945 and 1956’):《个人印象》第一版;删节版《与俄罗斯诗人的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Russian Poets’,1980年5月13日鲍拉讲座讲稿),1980年10月31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第1233—1236页,及(有所扩充,题为《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对话》)1980年11月20日《纽约书评》,第23—35页。

*《我生命中的三条主线》(‘The Three Strands in My Life’):原为《获耶路撒冷奖有感》(‘Upon Receiving the Jerusalem Prize’),《保守派犹太教》(Conservative Judaism)第33卷第2期(1980年冬);以现标题连载在《犹太季刊》第27卷第2—3期(1979年夏/秋)。

除了必要的勘误和增加了一些引文外,本书基本上保持了文章的原貌。同第二版一样,在第三版中,我又做了少数几处修正,增加了一些遗漏的引文及一些其他的编者说明。

由于这新的一版进行了重排,因而页码与前两版不一样了。这可能会给希望一个版本的参考引用能同另一个版本对照的读者带来某些不便。有鉴于此,我们把一份所有版本的词语索引放在了网上,网址是http://isaiah-berlin.wolfson.ox.ac.uk/published_works/pi/concordance.html,这样,对一个版本的引用就能轻而易举地在另一个版本中找到了。

对三十五年前我在准备第一版时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我依然心怀感激。当时,以赛亚·伯林一如既往地耐心回答了我的各种问题,他的秘书帕特·乌捷欣给了我必不可少的帮助。弗吉尼亚·卢埃林·史密斯在我编辑《1945年和1956年与俄罗斯作家的会面》一文时协助我做了很多工作。我还要感谢兹维·德罗尔、亨利·尼尔和约拉姆·萨德赫在《伊扎克·萨德赫》一文上给予的帮助;海伦·拉普帕波特、罗威娜·斯凯尔顿—华莱士和威尔·萨尔金在第二版提供的帮助;以及什洛莫·阿维内里、艾尔·贝特朗、梅尔·查赞、约书亚·L.切尼斯、阿里·杜布洛夫、赫米奥尼·李、马丁·利迪、塔蒂亚娜·波兹尼亚科娃、奈杰尔·里斯、安妮塔·夏皮拉、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和诺曼·所罗门对于第三版的帮助。

亨利·哈代

1980年6月,1997年11月于牛津

2014年2月于赫斯沃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