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禅意峨眉茶
我对很多美好事物的追求,不在乎结果,而在于过程。比如品茶,我看中的就是采茶、制茶、泡茶的一系列程序,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充满生活的情趣。不仅如此,我的有些朋友,对去山间寻茶也十分热衷,曾数度置身茶林不知归。
被诗仙李白惊为“邈难匹”的峨眉山,良好的气候和地理状况,使这里成为植物王国,也是茶树生长的乐园。这里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唐代学者李善在其所著的《昭明文选注》中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竹叶青、峨蕊、雪芽、毛峰等仙山名茶,主要产在中山区的清音阁、白龙洞、万年寺一带。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明万历年间,由于神宗朱翊钧与其母慈圣皇太后独尊峨眉山,明神宗曾御赐茶园数亩给万年寺,寺中僧众在当家住持的引领下,在寺侧开地建茶园近十亩,精心管理,每年采焙雪茗进贡。神宗的赏赐之物不是别的,而独独是一座茶园,峨眉山寺庙茶事之盛可见一斑。后来茶马古道的兴盛,也为这一地区茶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说康熙皇帝游峨眉,觉得峨眉山的茶特别好喝,便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圣旨一下,到了采茶季节百姓们不能采摘,只能守着茶树哭泣。一位绿衣仙子见状,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康熙得知后大怒,传旨将峨眉茶树全部砍光。但刀斧砍不尽,春风吹又生,峨眉山茶还是那么茂盛。有棵老茶树,越砍越长,越长越大,眨眼间枝繁叶茂茶果累累。那县令再叫砍树时,满树茶果突然像下冰雹一样直砸向县令头上。这拨人以为得罪了茶神,吓得逃之夭夭再不敢来,于是“抗贡茶”的“美名”便传扬开来。茶树有灌木、小乔木和大乔木三种。大乔木有的非常高,可以长到几十米,寿命达几千年,也许“抗贡茶”就是大乔木茶树。
我们到峨眉山访茶问道,一般从五显岗下车,一路步行上山。山道边苍山耸立,林木蓊郁,山岚浮动,一片空濛。待到万年寺时,山势更加陡峭,树木更加茂密,那印度式淡黄浑圆的砖殿屋顶,耸立于墨绿的林木之上,显得格外庄严醒目。此时空气的湿度更大了,细小的水珠漂浮在空中,有些“空翠湿人衣”的意思了。茶叶中品质最好的就是高山云雾茶。这样的海拔,这样的生态环境,最适合茶叶生长。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人知道什么“抗贡茶”了,但运气好的话,有些明清时期留下的老茶树倒是可以寻见。尤其在万年寺附近转悠,有时会与一两株老茶树不期而遇,给你万分的惊喜。
中山区的万年寺,海拔一千多米。“白水秋风万年寺”是峨眉山十景之一,秋天到来时,这里山色空明,林木萧然,水流澄澈,秋风清朗,一派天高云淡、风和景明。这景致与“云海”“佛光”“日出”等相并列,而且是以海拔、林木、流水、气候等良好生态为构成要素,因此春天这里产出的茶叶,必定叶润汁浓,色碧香远。据资料介绍,在唐代以后,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僧众农禅并重,此中农事即为茶事。在黑水寺、意月峰、白岩峰、天池峰、宝掌峰一带的中山区,各寺皆有自己的大片茶园,采摘、炒制都有自己的讲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禅茶文化。
来到寺里,在寺庙后面一面森林簇拥的缓坡上,我找到了那十亩御赐的茶林。虽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冰霜,那万株茶树依然葱葱地绿着,只是比普通茶园的茶树高出了不少;也有个别茶树布满苔藓,已显出龙钟沧桑之态,只因为寺庙的僧人精心照料着才没有死去。
峨眉山是普贤道场,寺庙僧众皆多,禅茶之风自古盛行。在游览了无梁砖殿、巍峨宝殿、白水池,以及牡丹园、弹琴蛙等景点之后,在寺庙特定的环境中欣赏一下峨眉山禅茶,还是不错的体验。
禅茶的境界,是慢慢品出来的。这“品”自然也包括冲泡过程中的观赏。
说到禅茶的冲泡,就不能不说到茶具。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喝茶,对茶具是十分看重的。没有相应的茶具与优质的茶叶配套,那茶就没法喝了。因为茶具若是选择不好,不仅会影响到茶水的品质,而且破坏了观赏茶叶嬗变升华的心情。禅茶的四个标准中有个“雅”字,选用雅致、美观、优质的器皿作为茶具,用以衬托茶汤的液色,保持浓郁的茶香,是品味禅茶的重要条件。纵观中国的茶具,先后出现的有陶器、瓷器、铜器、锡器、金器、银器、玉器、玛瑙器、漆器,近现代出现了紫砂陶壶、玻璃器具、搪瓷茶缸等等,真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但我不大赞成茶具过分讲究奢华。我在电视上见过一个清末紫砂壶,壶出自名家,做工很好,价值不菲,但主人只把它作为观赏品而不是用于泡茶。因为茶具太名贵,观赏和收藏价值跃居第一位,泡茶的功能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峨眉山地区的茶是绿茶。所以在茶具的选择上,一般人只钟爱玻璃茶具。这种茶具可塑性大,形态各异,有雍容大度的玻璃茶壶,也有亭亭玉立的玻璃茶杯,有刻花繁复造型别致的,也有简洁大方形体匀称的。一只或一套玻璃茶具摆在案几上,看起来赏心悦目,不落俗套。用它泡茶的优势更在于,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全在你的注视之中。
万年寺的禅茶,所用茶具是青花茶盅。你看小师傅拿来几只青龙盘绕的陶瓷茶盅,放在一张藤条编织的小圆茶几上,古朴典雅,庄重大方,不奢华也不流俗,和佛家追求的境界极为吻合。他用勺子将茶叶分别往里一放,再将茶壶高高举起,让煮沸的茶水飞流直下;待茶水满及杯沿,便将茶盖轻轻盖上。稍等片刻之后,再将茶盖揭开慢慢观赏,只见那外形扁条、形似竹叶的茶叶,经开水冲泡后,仿佛又活了过来。一片片叶子先是上上下下舞蹈般漂浮,不久后就都陆续沉到杯底,整齐而庄严地直立着。不知它们是否也是在经历了人生沉浮后,逐步悟透世事看破红尘,进入这般超然物外的境界。师傅说:“瓷器茶具的魅力就在于,先是给你一种神秘的期待,在期待中增加对禅茶的敬畏和遐想。如果用玻璃杯泡茶,就失去了喝禅茶的魅力,不能领略禅茶的况味。”
冲泡铁观音等茶叶,讲究的程序很多很复杂,有百鹤沐浴(洗杯)、观音入宫(落茶)、悬壶高冲(冲茶)、春风拂面(刮泡沫)、关公巡城(倒茶)、韩信点兵(点茶)、鉴赏汤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等多种程序,里面不少环节有乱世纷争和低俗浅陋的嫌疑,和佛家提倡的“禅”大相径庭。而冲泡绿茶就简单多了,在简单的冲泡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更多的心思从繁冗的仪式中解脱出来,更多地领悟茶中的“禅意”。
大多数人在平日生活中,因社会生活节奏快,在喝茶上也就比较随意。通常是在早晨起床洗漱完毕,用钢精水壶烧上一壶水,然后将水倒入早已准备好茶叶的杯子,再一口一口地浅斟慢饮。如果是晴好天气,便约几位朋友去太阳下的茶园(有临水或邻树的位置最好),泡上数杯绿茶拥茶而坐,然后漫无目的地东拉西扯;或者什么也不谈,就那么静静观赏茶杯里景物的变幻。人们喜欢茶叶在杯中的翻腾旋转,浮浮沉沉,在观赏翻腾起伏中去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甚至去梳理自己半个世纪的人生。正如有副茶联所讲:“香茗入杯中,起落沉浮昭事理;佛茶来水上,屈伸舒卷悟人生。”
掺茶的师傅讲:“冲泡禅茶,除了茶叶要好之外,水也要优质。明代许次纾在《荼疏》中说:‘精茗疏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说在茶与水的结合体中,水的作用往往会超过茶,这不仅因为水是茶色、香、味的载体,而且饮茶时,茶中各种物质的体现、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味的回味,都是通过茶水的冲泡,经眼看、鼻闻、口尝的方式来达到的。如果水质欠佳,茶叶中所含的多种物质受到污染,人们饮茶时既闻不到茶的清香,又尝不到茶味的甘醇,还看不到茶汤的晶莹,也就失去了参禅悟道的缘由。”他强调说:“我们万年寺泡茶,用的是门外‘弹琴蛙井’里沁出的山泉水,这水纯净无污染,富含矿物质,加上它是流动的,泡出的茶活性元素也较多。所以同样的茶,用这里的水冲泡,感觉就不一样。”我心里暗自思想,还因为是沾染了佛家空灵的禅意。因为这里的一石一溪一草一木,每天都受到寺庙晨钟暮鼓、唱经念佛的熏陶,它们在耳濡目染中其实也在修行,它们最懂得“能彻悟自性便成佛”的禅机。参透禅机的茶水,当然与众不同。
当然有了好水,还要讲究煎茶的方法。古人煎茶,是比较麻烦的,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当然,泡好茶还得用心尽情。首先对好茶怀有真情实感,其次自始至终要静心泡茶。同时,泡好茶,必须懂得泡茶之道。这个道,就是“天人合一”的茶道。唐代“茶圣”陆羽认为,一个懂得喝茶的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善茶之人,必须有“五美”,即位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有句话叫“喝茶如修行”,茶道是通往内观世界的方便之门。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好味道。
泡好茶,静静观赏茶叶在水中升腾沉浮,也是一种享受。片刻之后,再轻轻揭开茶盖,只见悠然飘出的水雾,如出岫之云一般升腾变幻,或直如大漠孤烟,或袅如敦煌飞天。而伴随水雾升起的茶香,带着或浓或淡的草木馨香,伴随香炉里弥散的袅袅的佛香,扑入你的鼻孔,直入你的脏腑。你的心态自然平和下来,如茶盅里翻腾的茶叶回落到了杯底,进入一种宁馨超然的境界。这时你举盅慢慢啜饮,耳听着大殿僧人们鸣钟击磬、唱经念佛的梵音,眼观着茶雾与香炉的青烟相互交融,心便杂念全无,变得安宁澄净起来,灵魂也仿佛被茶水洗濯过一般。记得《红楼梦》里的妙玉说过,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所以喝一杯好茶要慢,正如读一本佛经要慢,慢才能细心体味,慢才能排除俗世的烦思杂念,达到“禅茶一味”、空灵通透、澄澈明净的至高境界。
昌福禅师曾说,品味禅茶的至高境界是“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壶合一、天人合一”,讲求茶品、茶人、茶道、茶事四大理念,“揽天地山水、人文性情于一体……”我们谁也不敢说自己达到了那样的境界,但却能在浅啜慢饮中,让甘醇清香的茶汤,从茶杯流到喉咙,浸润着你的心脾,舒展着你的神经,渗透着你的灵魂,达到“静虑”的目的。这时,一切俗念已置之度外,感觉灵魂已被茶水洗涤得空灵纯净,眼前有岸芷汀兰,胸中有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