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共49字)

【译言】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减退,美食过盛使人味觉迟钝,纵马狩猎使人心思狂荡,稀罕宝物使人道德品行下降。因此圣人满足最低生活需求即可,不去追求声色,所以,抛弃物欲,温饱就好。

【重心】生活观,价值观。

【臧否】有条件地认同。

【困扰】可这正是市场经济的特征。

【智语】过于强大,就会转向衰弱。

【视野】

老子在这一章里提倡一种道德修为。

老子谈淡泊、无奢、低欲。

道德即是修为,即是修养,即是修身,也是养生。

古文的解读和今译都要接近今人能够理解的意义。如果不这样的话,今人就无法理解,解读和译文就失去了意义,也没有了传承的可能。但这种解读是否就是古文写作当时的意思?这是无法保证的。如果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是由真实和虚构两部分组成的话,我们就心安理得了。

文化是由真实和虚构两部分组成,例如神话、传说和道听途说,都有无数虚构的可能。历史也是由真实和虚构两部分组成,前人的言行永远不可能完整留存,永远会有缺失,永远会带来猜测、发现、研究和考证的必要,这都是虚构存在的土壤。

虚构无罪。历史和文化的虚构既是人类掌握信息不全面造成的,也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全面掌握信息而形成的“天意”。在这种真实和虚构并存的文化环境中,人类习惯而安详。

把老子的提倡理解成修为、修身、养生,本身就隐匿着曲解和庸俗化的风险。但这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扩展思路的好处。

养生现在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琐事,我以前从未多加注意。

不过现在倒惹起我的兴趣,想尝试一下养生健身的暴走的状态。

我从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北岸的中庙街道我的一个书房善水轩起步,看看当下人皆推广的暴走是个什么情况。

第一天傍晚,我走了10099步,约合7.85公里。我从碧波善水轩起步,至白鹭湾,至巢湖大堤,穿过胜利村,返回善水轩。这一天天气十分理想,虽然是隆冬季节,但当天温度大约在1到17度之间,真是不可思议。人走在巢湖的湖堤上,只见堤外湿地里枯苇干白,堤内湖水迷朦,有一只小渔船在微光粼粼的湖水里上下起伏。在湖堤上散步的人数总数不超过五人,都是男人,可见这里还是清静的。当时我已立志第二天行走的步数一定要超过这一天。手机里的计步器真能刺激人多走路,多锻炼呢!

第二天傍晚,我仍从碧波起步,这一天天气急转直下,西北风很大,虽然出了太阳,但气温很低。出环湖苑北行即是小港口,里面停满了渔船,每家船头上都用泡沫箱子种了蔬菜,大蒜、四季青、大葱等,有的人家种得少些,有的人家种得多。沿湖堤上的路南转西行,到白衣庵。白衣庵建在伸入湖中的一个岬角上,似乎是一整个溶岩石,从岩顶上往下看得很清楚,这里我也到过许多次了。西行至老港口,当然这里早就没有客船了,陆路太方便了。再西行是昭忠祠,清朝合肥人李鸿章建的,昭忠昭忠,彰显对皇上也就是对国家的忠诚之意,这里要彰显的,自然都是吃皇粮的,没有公职的进不了这个祠。昭忠祠西边就是中庙寺,这大概也就大半年或一年没来,中庙寺的大门改建成了紫红色的楼房。寺北面湖,今天正好是西北风,在这里看巢湖,湖里涌浪翻滚,不断向岸上扑来,有时浪大了,甚至能扑过护栏,落在观光道上,把道路浇得水淌。这一天近6时回到环湖苑善水轩。但是手机上的计步器告诉我,今天只走了9361步,约合7.12公里,没有达到昨天的水平,但用时比昨天多,这是我今天边走边看边和建筑工人、渔民说话的缘故。

对我而言,行走时和乘车时一样,都容易浮想联翩,也容易有许多好的想法出现在脑海里,甚至许多惯常想不出好办法、好主意的事情,也会在行走或乘车的胡思乱想中,突然佳招迭出、迎刃而解。

这两天的暴走,我至少有以下想法:

一、身体是所谓革命的本钱,也是生命的本钱,贵自身就是贵他人。用贵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用爱惜自己身体般的态度去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相同的话反过来说就是,用贵身的态度去把好处都留给自己的人,就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用爱惜自己身体般的态度把好处都划拉到自家去的人,就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二、对自身的关注,影响到对他人的关注,影响到他人的命运。所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正是这个意思。老子多次提及自然、自正、自朴、自均、自化,都是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相互关系,肯定了主体积极性的价值,肯定了对个体的重视而带来的积极的群体效果和社会效益。

三、个人精神资源配置大有讲究。对生物界而言,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可利用的资源永远都是相对匮乏相对不足的,这就使资源的配置管理成为有讲究的策略。植物的生存策略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的方向上,即生殖行为方向,因为这是植物生存的最终目的,没有完成开花结果(或其他相应的生殖活动)的过程,植物的生存即为失败。对人类而言,抛弃物欲,温饱就行,也是一种生存策略,目的是把相应的资源配置到更重要的方向。满足最低生活需求是最简单的生活法则,追求于己于人效益最大化则是最高贵的生存目标。

四、把个人从群体中解放出来,把“我”从我们中释放出来,这正是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而老子贵身、爱身、惜身的态度,对“我”的自立、独立及“我”的积极性、能动性、开发性、创造性的催生、推动,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听雨花园笔记】

早晨醒来时心情已经杂乱,为一个又一个近期的和中期的事务塞得满满又满满。但一转眼几十天已经过去了,小三子的眼炎不能再耽误。我到楼上杂物堆里翻找。哈哈,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其实只用了几秒钟,就看见那个黄色的小瓶子啦。找一只大点的桶,按要求倒点药液在里面,加些清水,把桶放在一棵大盆景的银杏树的后面,阴凉又有光。小三子在哪里呢?哦,小三子正在小道边的一些湿叶旁用鼻子捉潮虫和蜗牛呢。把小三子捉起来,学着园长的样子,和它说说汉语,说要用药水给它治疗眼炎呢,它也配合着,晃动晃动脑袋。呵呵,这件事真是完成了呢,心里深深地松了一口气。拔了几棵红皮蒜,打算中午或晚上用来生啖佐餐,这可是极佳的健康食品哪。柚子和山楂虽然开花很多,但陆陆续续落了果,留下来的并不多。这是植物的因地制宜:花盆再大,资源也十分有限,透支的愿望可以有,但天道的制约更是硬道理,不可违逆。

读书导航